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曾琦雲居士:培養定力,開發智力——論傳統禅定在當代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培養定力,開發智力——論傳統禅定在當代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曾琦雲

  內容提要:禅定雖然來源宗教上的修行方法,但是沒有絲毫迷信色彩。我們要取得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定力。在當代教學實踐之中,一切成功的經驗證明,要開發智力,首先要培養定力。過去我們雖然沒有把禅定的概念引入教學之中,但是我們都自覺和不自覺在運用它。本文把傳統禅學的戒定慧賦予新的內容,引入當代教學,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能力二戒力+定力+智力,使古老的禅定賦予現代氣息,希望能夠在現代教學改革中引起重視,並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禅定,禅宗,定力,戒力,智力

  禅定即是將意念集中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因修禅定而產生的的意念力就叫做定力。本文將論述如何將定力引入當代教學之中,培養定力,開發智力。

  雖然現代科學日新月異,但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卻還很幼稚。人類試圖要作自然的主人,但在盲目地征服自然的同時,人類實際上已經成為依賴自然的奴隸。只有開發自身的潛力,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人類才能走向一個美好的世界。禅定雖然來源於傳統文化,但它並沒有絲毫的迷信色彩,它本身的內容是科學的並且可以求證的。當初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入於甚深禅定而開悟,他說: “奇哉!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古代聖人大徹大悟,正是自性智慧的開發。拉開後人加給聖人的神秘面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禅定入手,成聖成佛,只要培養了定力,我們就能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潛能,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最高智慧的人。

  過去我們雖然沒有自覺地將定力的概念引入教學,但我們都在實踐中卻運用過它。老師經常對學生說: “請集中注意力!”這是一句很平常的話,但從定力的角度來說,卻不是一句平常的話。禅定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佛教門派雖然五花八門,但不管哪種門派,如果要取得高層次的境界,那麼就必然離不開定力。定力即是將思想定於一點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用我們現在通俗的話說就是注意力,或者叫做意念力。意念力即是將思想集中到一點的定力,也就是禅定力。意念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實踐之中,我們要辦成一件事,都因定力而成,如果不能集中思想,就絕對做不好工作,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當我們觀看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看到了運動員爭奪冠軍的認真精神,這就是定力一時的表現。記者采訪乒乓球冠軍鄧亞萍,她說: “我和外國選手打球時,就只有一個念頭,打敗對方!”因此,過去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雖然沒有提到禅定這個概念,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其益。在歷史上,偉大的聖人時刻都處在禅定狀態之中。孔子在家閒居,整齊清潔,和樂舒展(《論語·述而》: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正是處於一種禅定的境界。他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味道,便說: “想不到欣賞音樂到了這種境界!” (《論語·述而》: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中國禅宗祖師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意念不動,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他能夠一葦渡江也不足為奇了。周恩來有詩說: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就是引用達摩面壁的典故。在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是任何一項科技發明都是科學家嘔心瀝血的結晶,也就是他們高度入定後的智慧結晶。高中英語一篇課文描述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沉思問題的一個鏡頭,因為他全心全意地思考某個問題,不知不覺地從寢室走上了街頭,腳上仍舊穿著拖鞋,身上仍舊披著睡衣(His clothes were several sizes too big for himand waved in the wind),一個勁頭地往前走,一不小心就撞倒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看到這個穿著古怪老頭的模樣,覺得他真象一個從神話故事裡出來的人物(HelookeddJ擴Aehad/ustappearedoutO/口/dirystory)。定力如此重要,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卻無認識,或者沒有充分認識。要盡快提高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真正明白定力的內涵,並且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逐步邁向一種全新的教學境界。

  定力的本質是什麼呢?要認識這個問題,就先要認識宇宙的真相。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之前,西方科學家把宇宙萬物歸納為兩個基本元素:物質與能。它們是恆久永有的。愛因斯坦用數學方法證明,將這兩個元素統一起來,認為物質也是能的一種形態,正如電是能的一種形態,光是能的一種形態。因此,他得出結論:宇宙萬象都只是能的各種不同形態。因此,我們就可以說,宇宙萬象來源於能,能即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禅定即是高度集中注意力,這種高度集中的意念力,也是能的一種形態。 “能”存在的狀態,有的我們的肉眼能夠看到,例如宇宙飛船的速度,有的我們看不見,例如電、磁場、意念力。在世界上,最強的能不是“核”,而是意念力。我們認為光速是最快的速度,但比不上意念力。意念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類登上月球需要若干歲月,但心中想到月球,卻是瞬間的事情。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當物質超過光速時,就進入隱形狀態。實際上意念力就屬於這種隱形狀態,因為他們遠遠超過光速。人活在世上時,他的身體受意念的指揮,如果沒有意念的指揮,就只是一具死屍。

  中國禅宗修行定力沒有固定的模式,該作的就作,不該作的就不作,只要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沒有事情是不會功的。俗話說: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正概括了中國禅定的真谛。教師上課要進入角色,需要定力,學生要讀好書,同樣需要定力。作文而得靈感,正是定力的體現,作題而得解答,也是定力的體現。保持一顆清潔的心(孔子所說的赤子之心),不受外界污染,這是生活的定力,在生活中有了定力,就一定會精神充實而減少煩惱。從集中意念力入手,內心始終保持平靜而不雜亂,漸漸從一心不可二用,達到一心而可二用,最後能“隨心所欲,不踰矩”。中國禅宗的祖師說禅定就在砍柴挑水等日用之中,生活、工作和學習都能進入禅定之中,那麼我們就進入一種功能態,自身的潛能就能得到開發。

  將定力的概念引入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高度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自性智慧,本來具足,老師就僅僅成為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這種智慧的開發模式從佛教的層面來說可分為三個層次,即聞的智慧,思的智慧,修的智慧。我們在今天可以賦予它新的內容。聞即從別人和書本那裡得到的智慧,這種智慧是別人的勞動成果,沒有融入自己的認識,如果停留在這個層次,就會扼殺個人的思維能力。思即是對別人和書本那裡得到的東西進行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認識。但光是停留在思考的地步,仍舊是紙上談兵。修即是把自己的認識付諸於實踐驗證,古人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這個意思。通過聞、思、修,我們就能夠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制作、升華功夫,從而得到最高的智慧。

  中國佛教把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把定力的概念引入教學,我們可以建立一種新型的智力開發模式,即能力二戒力+定力+智力。概括起來即是說持戒(自我約束)、修定(修持入定)、開智慧(博學多識)。戒是德育,定是體育,·慧是智育,用傳統的語言概括:諸惡莫作即是戒,眾善奉行即是定,自淨其意即是慧。

  持戒(自我約束)是得定的基礎。當我們有了不正當的念頭時,妄想就會很多,心就不得安寧。一個做壞事的學生,如果不忏悔檢討,他就會心神不安、精神頹廢,自然失去定力,學習成績就會一落千丈。反之,如果他作了好事,他的身邊就會有一種良好的信息,身心愉快,促進他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要力戒不良習慣,保持良好習慣。孔子說: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孔子以“氣”為主帥,解釋人生從少到老需要戒備警惕的地方。 “氣”可分為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元氣是先天之氣,是生命的主宰,血氣是後天之氣,保持生命的外在形態。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是辯證統一的,後天之氣來源於先天之氣,保持旺盛的血氣,就能保持旺盛的生氣。但是,每個人從天真無邪的孩童到飽經滄桑的老人這一段人生歷程中,因受環境的影響,個人氣質往往會因外界干擾而受不良的影響,過早地因元氣衰竭而衰老。所以孔子告誡青少年要戒色,中年人要戒斗,老年人要戒貪。做到了這三點,人在一生中就會有定力,元氣不衰竭而延年益壽。孟子說: “吾素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正是一種非凡的氣質,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對於廣大學生來說,學生時期,戒之在色,即是性的問題。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學生,並沒有完全成熟,但男女性的要求已經萌發。如果不樹立遠大的理想,就會沉迷於早戀之中。問題不在早戀本身,主要問題在於過重的心理負擔。沒有健康的心理,怎麼能搞好學習?孔子提出的此三戒,主要是提防,從思想上應予以注意,已經犯了,也不要緊,只要懸崖勒馬,依然可成為優秀的人才。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浪子回頭金不換。當然最好是把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之中,時時從思想上加以警惕。持戒秘訣,在於觀心。曾子說: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每天檢查自己的思想,就能不斷淨化自己的思想,學習成績自然就會上去。此外,多結交好朋友,互相鼓勵和促進,也是保持思想純潔的一種好辦法。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使自己性格開朗,有利於創造一種良好的心境去搞好學習。

  怎樣修定呢?修定不是佛家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佛、道、儒、醫、武,都對如何修習禅定有充分的認識。

  道家與禅定緣分最深,早期道家人物老子與莊子所創立的學說,特別強調了禅定的作用。 《道德經》說: “虛其心,實其腹。”虛心和實腹正是禅定中的調身和調心。又說“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即是修定時用呼吸的氣聯絡身和心,使精氣神合而為一。綿綿若存,就是深呼吸,用之不勤,就是要放松。這些方法都是一些入定的方便法門。莊子對入定有過詳細描寫, 《莊子》大宗師: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入定到達一種境界,就能使人出神入化,所以《莊子》逍遙游說: “貌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關於如何入定的問題, 《莊子》人間世說: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大宗師又引證了孔子和顏回修定的方法: “墮肢體,默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由此可見,老莊的定境非世俗的氣功可比,其境界之深難以測定。後來出現道教後,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莊子被奉為南華真人。

  儒家創始人孔子是非常平實地面對現實的,他沒有系統地講過禅定的理論,但是,他所講的道理卻都是修習禅定的方法。到了儒家亞聖孟子那裡,則明確地提出了養氣入定的理論。 《孟子》公孫丑: “大志,氣主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又說“我素養吾浩然之氣。”什麼是浩然之氣呢?孟子說: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真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宋明理學引禅入儒,更強調禅定功夫。明儒高攀龍說: “心氣澄清時,有塞乎天地之象”, “又如電光一閃,透體通明,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五天人內外之隔。”明儒羅洪先說: “當極靜時,恍然覺吾此心中無物,旁通無際,有如長空雲氣流行,無有止極;有如大海魚龍變化,無有間隔,無內外可指,無動靜可分,上下四方,往來古今,渾成一片,所謂無在無不在。吾之一身乃其發竅,固非形質所能也。”這正是一種禅定境界。

  禅定和中醫也有聯系,中國最古老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裡提出了身體要健康則首先心理要健康,這也是入定的先決條件, 《內經》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是因為那時的人沒有私欲,心地純潔,所以沒有浪費能量,在輕松恬淡的生活中延年益壽。古代名醫也都有禅定功夫。唐代名醫孫思邈博通三教,所著《千今方》,中說: “和神導氣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尺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中,鴻毛著鼻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 目無所見,心無所思。”這是一種練習禅坐的方法。明朝名醫李時珍所著: 《奇經八脈考》,記載了一些入定方法,提出“內景墜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這就是說俗人心向外跑,不離色聲香味觸法,而入定者就要把心收回來,不為酒色財氣所轉,返觀內照,這樣就能入道。歷史上許多高僧也都是名醫,悟道修定與治病救人已經融為一體。

  武術和禅定也有聯系,只是到近來,學者避難就易,只有花架子,沒有內功根基,所以就很難發現高手了。以武術聞名中外的少林寺,正是中國禅宗的祖庭,它的內功離不開禅定。習練少林武術任何一種功夫,都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要使氣定,先要心定,要使心定,就要“安心”。現在練習少林功夫的人,有的因為忽視了心定,所以就得不到少林的精髓了。還記得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下功夫嗎?至於江湖上那些打著少林牌子賣藝的人,真是污辱祖師的門庭了。

  對於我們廣大學生來說,要更快更好地培養定力,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入靜而獲得。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 “學生能靜下心來,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途徑,尋找學習動力;能靜下心來,一心一意、踏踏實實、聚精會神地,像處於一種忘我的氣功態中,去做實事的時候,他自己的心情一定能好起來,他的成績保證能提高。班級管理中的許多麻煩便會在這全身心投入的氣功態中消除了。” (漓江出版社《班主任工作漫談》第506頁)所以魏書生數年來指導學生練氣功入靜,他的學生通過入靜,增強了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

  中國傳統的培養定力的方法,總的來說,都離不開調身、調心、調息三個步驟。具體功法,佛門流傳較廣的有止觀法、靜坐法,藏傳密宗有三密相應,禅門靜功有數息、觀想、念佛、觀心、金剛誦、寶瓶氣、拙火定等,動功有行禅、跑禅、金剛拳、少林拳等。這些調理身心的功法,都能使人處於一種忘我境界中去,去病健身,入定開慧。

  在教和學之中,若老師與學生成為一個整體,老師的講與學生的聽形成情感的共鳴,老師和學生都首先要有很高的定力。這需要有一種高度的放松和入靜,其基礎來源於平時的入定訓練。當老師的定力與學生的定力到達一定境界時,那麼老師的講課是一連串信息與學生產生一連串的心靈感應。雙方的定力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

  培養定力,就是要訓練學生在生活中的自控能力。不受外界影響,不為八風所動,自然就有約束力去全心全意地投入學習。一個有定力的學生,他的外表會不用凡響。禅門說: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要達到這個標准,還是先從具體的地方做起,即學生在生活中要力求做到: “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即是走路要朝一個方向不偏不倚,更不能分心左顧右盼。站如松即是站立時要穩重,不可東倒西歪。坐如鐘即是堅持每天靜坐,在這時要端身正坐,全身放松,思想不再散亂(詳見靜坐法)。臥如弓即是睡時作“吉祥臥”,右手托腮,左手護膝,雙腿如弓,右側而臥。臥時觀心,出現不良念頭就要盡快消滅。這樣睡覺,就沒有惡夢。為了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河北柏林禅寺舉辦了“生活禅夏令營”,許多學生集中到這裡,進行一段短時間的禅修,培養了自己的定力。

  但是一個學生學習功課很緊張,不可能很多時間去進行真正的靜修,應更多地在學習和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定力。具體操作就是訓練“慎獨”功夫。 《中庸》說: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在別人看他不到的地方,也警惕小心;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畏懼謹慎。即使是最隱蔽的東西,也沒有不表現的;即使是最細微的東西,也沒有不顯示的,所以君子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謹慎小心。)因此當我們單獨在一處時,應審查自己是否有放馳,是否認為無人在場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做一件好事並不難,做了好事卻不願別人知道就難了。台灣耕耘先生提倡一種安詳禅,即是在生活中保持心境的和平、安詳、寧靜,勝不驕,敗不餒,不以一得為喜,不以一失為憂,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牢牢把握現在才是最重要的,這就叫做中庸之道。 《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 “喜怒哀樂”幾種情感還沒有激發的時候叫做“中”(治世時的標准),發作了都合乎義理禮節,叫做“和” (亂世時的標准)。中是天下事物共同的自然本性,和是天下四處通達的道路。達到中和的最高頂峰,天地便各安居其位,萬物也依其本性而生長了。

  智力是戒力和定力的結晶,智力的高低處決於戒力和定力的高低。在今天,我們所提出的智力,包括通曉一切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就必須博學多識。但是,如果沒有戒力和定力,博學多識就是一句空話。有了超常的戒力和定力,就能獲得超常的智力。佛祖以超常的戒力和定力,開發了自身本有的潛能,對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都了如指掌,他說宇宙無窮,提出大干世界的理論,他說一碗水有八萬四千蟲(微生物),這些結論被現代科學所證實。

  智力的開發即是內部潛能的開發,這個內部潛能已經超越於我們心理學上所認識的意識。因為它是宇宙能存在的本體,因為超常的定力而使人獲得了這種本能。超常的定力即是已經去掉小我,入於大我,歸向無我,無我即是宇宙的本體,萬物來源於“無”,又歸於“無”, “無”不能誤解為不存在,它仍舊是能的一種存在方式。一旦獲得這種潛能,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可以互用。

  人類智慧的形成,正如煤的形成,當時放進了大量木材,而留下來卻只是一小塊。因此,歷史的智慧就值得我們倍加珍惜。過去我們沒有挖掘傳統禅定的智慧之光,就不能自覺地開發人類本有的潛能。今天,我提出能力二戒力+定力+智力的教學模式,我相信只要我們運用到實踐中去,一定能夠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為祖國培養更多的跨世紀人才!

 

上一篇:仁煥法師:在信仰上皈命
下一篇:劉元春教授:神會及其“菏澤宗”禅法評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