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士強教授:無門關說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門關說例

陳士強

《無門關》,又稱《禅宗無門關》,一卷。南宋紹定元年(1228)佑慈禅寺住持慧開撰,參學弟子宗紹編。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慧開(1183——1260),字無門,賜號“佛眼”,錢塘良渚(今屬浙江)人,俗姓梁。幼年出家,習學經論,長大後曾在南峰石室獨居坐禅,達六年之久。後谒參諸山尊宿,得法於月林師觀禅師,為南岳下十八世、臨濟宗楊岐派僧人。事見《無門慧開禅師語錄》。

《無門關》書首有紹定元年(1228)七月習庵陳墳的題記;紹定二年(1229)正月慧開的表文和自序三大正藏》本以書名《禅宗無門關》為自序的標題)。書未有紹定元年慧開的題識;紹定庚寅二二年,公元12呂年)無量宗壽抄錄的《禅箴》和《黃龍三關了,淳佑乙已(五年,公元1245年)寧武軍節度使孟撰的《跋了,淳佑丙午:八年,公元1246年)西湖安晚居士(姓名不詳)增添的《第四十九則語》。

慧開在自序中說: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既是無門,且作麼生透,豈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徙緣得者,始終成壞,憑麼說話?大似無風起浪,好肉剜疱,何況滯言句,免解會,掉棒打月,隔靴抓癢,有甚交涉。慧開紹定戊子(即元年)夏,首眾於柬嘉龍翔,因袖子(僧人)請益,遂將古人公案作敲門瓦子,隨機引導學者,竟爾抄錄,不凳成集屍初不以前後欽列,共成四十八則,通曰《無門板》。”(《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292頁中)。

《無門關》是根據慧開於紹定元年(1228)夏天,在東嘉龍翔寺為僧眾拈提佛祖機緣(“公案·二時的記錄,整理而成的拈頌集。同年十二月印行,淳佑”八年(1246)重刻。

全書共收錄四十八則公案,每則公案均選取四字為題,不依世次,隨講隨錄。這些公案是:

趙州狗予;百丈野孤;俱眠豎指;胡子無須;香嚴上樹;世尊拈花;趙州洗缽;奚仲造車;大通智勝;清稅孤貪;州(趙州徙捻)勘庵主;巖(瑞巖師彥)喚主人;德山托缽;南泉斬貓;洞山三頓;鐘聲七條;國師三喚;洞山三斤;平常是道;大力量人;雲門屎橛;迦業剎竿;不思善惡;離卻語言;三座說法;二僧卷簾;不是心佛;久響龍潭,非風非幡;即心即佛;趙州勘婆;外道問佛;非心非佛;智不是道;倩女離魂;路逢建道;庭前柏樹;牛遇窗樓;雲門話墮;耀倒淨瓶;違麼安心;女子出定;首山竹蓖;芭蕉拄杖;他是阿誰?竿頭進步;兜率三開;干峰一路。每則公案之末,各附一則拈語(“拈古”)和一首詞(“頌古”)或直敷其事,或引類況旨,激揚玄奧,開塞發悟。所有的拈頌均為慧開一人所作。其中,頌古包括三言四句、四言四句、五言四句、六言四句、七言四句五種形式。其例如下:

一道州狗子”趙州(促捻)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筆者案:以上為“趙州狗子”一則的公案。”

無門曰:參禅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足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一個“無”宇,乃宗門一關也,遂目之曰禅宗無門板。透得遇者,非但親見趙州,使可與歷代祖師,把手共行,眉毛厮結,同一眼見,同一耳聞,豈不慶快!其有要透關底,麼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宇。盡夜提撕,其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個熟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蓦然打發,驚天動地。如奪得開將軍大刀入手,逢佛殺佛,逢祖殺祖,於生死岸頭,得大自在,向六這四生中,游戰三味。且作麼生提撕,盡平生氣力,舉個“無”宇,若不間斷,好似法燭一點便著。[筆者案:以上為慧開一對趙州狗予”公案的評論,即“拈古”  。]

頌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無,喪身失命。[筆者素:以上為慧開對公案的贊頌,即“頌古一。]

(第292頁下——第293頁上)拈古是沒有固定的句式的,它猶如散文,隨意發揮,可長可短;而頌古是一定的句式的,上例中的頌古為四言四句。再看:

“鐘聲七條    雲門(犬偃)曰:世界憑麼廣闊—,因甚麼向鐘聲裡披七條(指七條袈裟)?

無門曰:大幾參禅學道,切忌隨聲逐聲。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珠不知,袖僧家騎聲蓋色,頭頭上明,著著上妙。然雖如是,且道聲來耳叫,耳往聲邊,直饒響寂雙忘,到此如何話會。若將耳聽應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頌曰:“會則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不會事同一家,會則萬別千差。”(第295頁上)

上例中的煩古為六言四句。

“平常是道    南泉(普願)因趙州(從捻)問如何走道”泉雲:平常心是道。州雲:還可趣向否?泉雲:擬向即乖。州雲:不擬爭(怎)知是道?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足無記。若真建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州於言下頓悟。

無門曰:南泉被趙州發問,直得瓦解冰消,分陳不下。趙州縱繞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

頌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第295頁中)上例中的頃古為七言四句。

一雲門屎橛    雲門(大偃)因僧問“如何是佛”,門雲:干屎橛。

無門曰:雲門可謂家貪難辨(當作“辨”)素食,事忙不及草書,動使將屎橛來撐門拄戶,佛法典衰可見。

頌曰:閃電光,擎石火,眨得眼,已蹉遏。”(第295頁下)上例中的頌古為三言四句。

“芭蕉拄杖  芭蕉(慧清)和尚示眾雲:爾有拄杖子,我與爾拄杖子。爾無拄杖子,我紊爾拄杖子。

無門曰:扶遇斷橋水,伴歸無月村

。若喚作拄杖,入地獄如箭。

頌曰:諸方深與淺,都在掌握中。撐天並拄地,隨處振宗風。二第298頁中、下)

上例中的頌古為五言四句。

《無門關》雖然篇福較短,所摘錄的禅門公案也不多,但它在體例上將拈古和頌古結合起來使用,在內容上提倡“參禅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一,以反對靜坐攝心,默默忘言的“默照禅”,這在當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慧開認為,所謂“祖師關”,簡單地說,就是趙州從捻在回答學僧“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之間時說的“無”字。只要將這個“無”字參透,就能了卻生死大事,獲得大自在。這與“看話禅”的倡導者大慧宗呆,關於把公案中的某些典型語句(“話頭”)提取出來,當作參究對象的主張是一致的。

《無門關》在中國久已絕傳,自南宋以來的官私版大藏經均未收錄過它。但此書被慧開的參學弟子帶到日本,在那裡卻一直流傳。先後刊刻了好幾版,並出現了十多種注疏,是一部頗有名氣的禅書。

北京房山區西南40裡,有奇峰一座,挺拔秀麗,矗立於群山環抱的盆地中央。山腰常有白雲缭繞,古名:白帶山:;山坡多生莎題草,高可沒膝,又名“莎題山”;山上有洞窟九座,密藏石刻佛教大藏經版4196片,已歷千年,故又通稱為“石經山”;山頂突起五座高台,僧人以之比擬古印度五天竺聖地,俗稱“小西天”。

山之西南麓,有千年古剎雲居寺,創建於隋唐之際,至遼聖宗時期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該寺坐西朝束,依地形之高下而築殿堂,錯落有致;寺之南北雙塔對峙,內外古柏森然,為華北佛教重地,京郊著名禅林。1942年遭日本帝國主義炮火,幾被夷為平地。1985年,政府為保護文物,撥給巨款,並得到國內外佛教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廢墟上重建雲居寺。如今已建成五座毆堂,對外開放,供中外佛教徒和游人參拜游覽。

據史書和碑刻記載,靜琬法師秉承師願,自隋大業年間,迄唐貞觀十三年(639),在石經山創刻石經,其後弟子繼踵,刻經不辍,經遼金兩代續刻,分別密藏於山上石洞及雲居寺之南塔前地穴內。山上山下,共藏石經版1500O余塊,通稱:房山石經:。我們的先人,锲而不捨,延續千載,創造了人類文化史上的這一偉業。

據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石經山下左右東峪寺、西峪寺。西峪寺後有香樹庵,香樹生處也。”從現在寺廟總體建築觀察,西峪寺即雲居寺,是古代石經山寺廟群的總院,束峪寺乃是下院,建築規模不大。香樹庵,因生香樹而得名,清代已成尼庵,現在遺址尚存清碑兩塊,一為康熙十年(1671)立,是重修香樹庵的記事碑;二是道光十五年(1835)立,為二善信重修香樹庵碑記。

史書末記:中峪寺:之名。近年於雲居寺東南、東峪寺西南土丘上,發掘出中峪寺部分石刻及遺跡。石刻文字表明,中峪寺為遼代所建,有塔林數百座,桃、杏園各一處。

雲居寺南塔為遼代所建,密檐式十三層,與北京天寧寺塔、良鄉昊天塔同一式樣,尊立在石經地穴北沿,惜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寇拆毀,現僅存塔基。

北塔下部為樓閣式,中空,有磴道可登;上部覆缽形,有相輪,寶頂。此塔經鑒別定為遼塔,但從實地考察判斷,其基座可能為隋唐之際所建,內部結構仍有隋唐原建部分。

北塔東西南北四角各有唐建小石塔一座,為唐景雲二年(71t)至西元十五年(727)之間所建,未曾移動過。由此可證,北塔創建年代應早於景雲二年,經遼代和明代兩次大修,成為目前的式樣。

西北角四方形小石塔為景雲二年所建,塔頂為密檐七級浮圖,通高四米有余,塔門朝北,內有寵,正面浮雕一佛二脅侍,形體豐腴,線條柔美,刀法極精,為典型唐代造像。

東南角四方形小石塔為太極元年(712)所建,同為七層密檐式,塔高4米,西外壁刻有大唐《易州石亭府左果毅都尉薊縣田義起石浮圖頌》,王利貞撰文。略雲:石亭府果毅田公,尊崇法門,福求無上,奉為七代先亡、見存太夫人、合家大小敬造石浮圖七級,釋迦像、二菩薩、神王等一鋪。西壁有民國廿一年(1932)陳興亞等游雲居寺時所刻題記。

東北角小石塔建於西元十年(722),亦為方形,塔頂重檐六層,高4米有余。此塔集唐代建築、雕刻、書法珍品,於一身,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檐郭線刻刀法圓熟流暢,造型生動,尤其是四腿騰空的奔象、馳鹿、極度誇張,全身充滿動感。塔門朝北,兩旁兩尊力士雕像分列左右,肌肉突兀,威武剛健。寵內正面浮雕一佛二肋侍像,純為盛唐風格。東西兩壁分雕兩組供養人像,其中有高鼻深目、豐髭重須的胡人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反映了當時幽州地區政治格局和民族團結的關系。東壁外刻《大唐易州新安府折沖李公石浮圖之銘》,梁高望書,略雲:清信士李文安游心正覺,妙達苦空,知勞生之有涯,設津染梁於彼岸。乃於范陽縣西雲居寺,為亡妻河東郡君薛氏造石浮圖一所。西南角為開元十五年(727)建小石塔,上刻《大唐雲居寺石浮圖銘》,太原王大悅書。建浮圖者為鄭氏,字元泰,范陽人。銘日:“高塔峨峨,示延遐矚,多生壞壞,動善群解。茲設茲利,無礙無疆,其福豐衍,其資廣。彼石惟堅,我性亦定:水永不滅,視以知正。”

北塔西廊下還有一單層小方形石塔,合龍內佛像完好,原置於水頭村南夢堂庵。其庵乃唐代夢堂法師居住處。

石經山頂有五台,每一台上原來均有小石塔一座。現僅存南台、東台石塔兩座,其它三處只可於遺址上見到塔頂、塔座等遺物。

南台小石塔挺拔秀美,塔身方形,塔頂重檐七層(塔剎現已不存”,造型酷似著名的西安小雁塔和大理三塔。後壁镌《山頂石浮圖後記》,其文日:“大唐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為奏聖上,賜大唐新舊經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陽縣為石經本。又秦范陽縣東南五十裡,上垡村趙襄子澱中麥田莊,並果園一所,及環山林麓,東接房南嶺,南逼他山,西止白帶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並永充供給山門所用。又委禅師玄法,歲歲通轉一切經,上延寶歷:水福慈王;下引懷生,同攀覺樹。粵開元廿八年庚辰歲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記山頂石浮屠後。送經京崇福寺沙門智升,檢校送經臨壇大德沙門秀璋,都檢校揮師沙門玄法。

金仙公主為唐玄宗李隆基第八妹,信奉道教,但她積極支持佛教徒刊刻石經的事業,奏請唐玄宗御賜雲居寺經本和大面積土地、山林、果園,並派《開元釋教錄》的作者智升法師等從長安護送經本到雲居寺。這是雲居寺和房山石經刊刻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雲居寺現存遼塔五座,其中三座為磚塔:一為:萬人塔:,在雲居寺西南一裡處,是普通僧人的骨灰塔;一為:老虎塔:,位於雲君寺西北山頂,是保護寺廟平安的吉祥塔;一即:北塔:,又稱捨利塔、羅漢塔,俗稱鐘鼓樓,因其上部寶頂相輪如鐘形,中部覆缽如鼓形,下邊成樓形。

遼代石塔兩座:一為:開山琬公大師之塔:。此塔原在水頭村靜琬塔院內,1976年經有關部門同意遷於雲居寺原藥師殿院內。學術界原將此塔確定為唐代建築,拆遷時在塔之地宮內發現遼大安九年(1093)的《靜琬大師塔銘》,記載靜琬大師卒於唐貞觀十三年,因其法寶未就,故師靈骨未瘗焉。至遼大安初,有通理大師睹彼勝跡,因繼其功,放大乘十善戒,度徒數十萬。讀經之暇,遂締構貞珉以為石浮圖一所,高二丈余,奉安靜琬靈骨。由此可知,此塔為遼道宗大安九年所建。

第二座石塔是遼天慶八年(1118)所建的:續秘藏石經塔:,俗稱八稜碑、壓經塔。此塔原與南塔為鄰,現移至文物管理處院內,雲居寺修復竣工,仍將移回原址。塔高5米有余,下部為雙層塔座,重檐::層,密檐式塔頂,浮雕的動物及人物形象等,栩栩如生,為遼代藝術精品。中部似陀羅尼經幢形式,但碑面未刻經咒,而是刻的一篇《續秘藏石經塔記》:浮圖經教,來自西國,梵文貝葉,此譯華言,盡書竹帛。或邪見而毀滅,或瀑水而漂溺,或兵火而焚蒸,或時久而蠹爛,孰更印度求請與?有隋沙門靜琬,深慮此事,勵志發願,於大業年中,至涿鹿山,以大藏經刻於貞珉,藏諸山穴。:文中記述,遼代聖宗、興宗、道宗諸帝賜錢刻經47帙,還提到通理大師校勘文字,石類印版,背面俱用,每石镌經兩紙。現在看來,通理大師改大碑為小碑,既節省石料資金,又節省時間,是镌造石經辦法的一大改進。此塔造形極美,亭亭玉立,游人至此,無不駐足瞻仰,攝影留念。

摘自《十方》10卷4期

 

上一篇:陳士強教授:歷代感應傳通鑒
下一篇:仁煥法師:離苦得樂的因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