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林克智居士:寺院游覽趣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寺院游覽趣話

林克智

初次來到寺院旅游觀光,人們往往會對所看到的東西產生好奇,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弄清楚其來龍去脈。這樣的問題不少,但為篇幅所限,我們擇其要簡介如下:

1.僧人見人為什麼要“合掌”

我們在寺院游覽,經常會看到僧人與人相見的時候,總是十指並攏,左右合掌,放在胸前。這正是僧人最普通的禮節,叫“合掌”,也稱“合十”。《法華經·比喻晶》中有一段文字:“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即說明對別人施行此種禮節的具體做法。僧人們以這種禮節待人,有表示衷心敬意的意思。

2.禮拜有哪幾種

前面說到的“合掌”,可以說是用得最為普遍的形式之一。總的說來,僧人“禮拜”的形式,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古代印度流行的有9種,即:“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平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隨著佛法的東傳,僧人們“禮拜”形式也隨之而來,大致相承沿襲,不過分得更多更細。

一般說來,僧人相見多以“合掌”互致禮拜為常見。但也有不少的僧人是以“問訊”為禮拜。即先兩掌仰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大拇指尖相對結彌陀印,曲腰至膝。此時兩手不能彎過膝部。再將兩手中指、無名指互抱,食指與大拇指都相對豎起,同時舉起一齊拱至齊眉,再放下改為合掌。與此同時,口中發言相問。不過,所問的言語由於戒臘的長短、輩份的尊卑相異而有所不同。據《僧史略》等記載,一般說來卑者向尊者發問,是說:“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若是尊者問卑者,則問:“不審無病無惱,乞食易得否?住處無惡伴否?”  

在佛教儀規中還有比丘相互之間的禮拜,是“互跪”的禮節。所謂“互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故稱之。僧人之所以如此禮拜,《釋門歸敬儀》說是由於“僧是丈夫,剛干事立,故制互跪。”佛教儀規中對比丘尼則要求實行“長跪禮”,即兩膝一並著地,兩胫翹起,用兩腳趾拄地,挺身叉手。實施“長跪禮”時,也可先下右膝,再下左膝。如《神足無極經》上所記載的“……月天子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長跪。” 

佛教儀規中記載,僧人禮拜的最高形式是“頂禮”,它的山來已久。據《釋門歸敬儀》中說,“經律文中,多雲‘頭面禮足’或雲‘頂禮佛足’者,我所高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在《無量壽經》中有阿難尊者對無量壽佛行頂禮的描述,“……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這裡的五體投地,也稱“五輪投地”,即“頂禮”。具體步驟是先直立合掌於胸前,二足跟相距二寸,兩足尖呈外八字形分開,相距八寸,這是准備姿勢。接著是右手先下,左手合掌式,腰漸彎下,同時兩腿屈下,兩膝靠著拜墊外沿。爾後蹲下,右手先著拜墊,接著是左手放在拜墊上,落在右手的稍前方。然後將右手移上一手距離,再把左手也移前半手位置,使兩手齊平。接著將兩手翻轉,手心朝上。同時頭也彎下,著墊於兩手之間。此時,“二肘、二膝、頂”均著於墊。而此五者,古稱為“輪”,所以這種姿勢叫“五輪投地”或“五體投地”。此後,先是兩手翻轉,同進抬頭起身,兩手的動作則與彎身時相反。進而將右手撐在拜墊上,身體漸起直立。然後,將左手提起到前胸,隨著右手也提起於胸前,二手合掌,則頂禮畢。

3.禮佛的次序和方向有沒有特殊的規定

在佛殿內禮佛,一般先禮殿中間的主佛,後沿順時針方向,依次去禮拜其余佛菩薩;或在禮拜時,統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尊法、賢聖僧,這樣心發得大,功德也更大。禮拜者的位置宜在兩旁,一般男眾在東單,女眾在西單。有些初人佛門禮佛的人,不懂佛教儀規,自以為在前面或中間禮拜功德大一些,其實在正中央拜是不妥的,特別是中間的大拜墊,是專供方丈和尚或主法師父禮拜時用的,一般信眾不能在這個位置拜佛,這點應特別注意。

有些初人佛殿的人,不知道怎樣拜佛,看人家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拜,他也跟著很虔誠地轉著身體拜,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拜,更不知道拜什麼。其實你拜佛只要面向佛像拜就好了,假如你所想拜的那一尊佛,佛殿中沒有塑,那也不要緊。如你要禮拜阿彌陀佛,而大殿中又沒有塑阿彌陀佛,那你只要口稱一聲“頂禮南無阿彌陀佛”,隨著拜下去就可以了。

來的方法,我父親臨死之前,只交代我每一天早晚都要禮拜六方,但我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這樣拜?”佛陀聽了之後,就對善生說:“這是禮拜六方師。六方師即是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子為西方,奴、僕為北方,親友為下方,梵志沙門為上方,他們對你有恩,故要禮拜。”接著佛陀又告訴他說,你要拜六方也很好,但在拜時要知道:拜東方時,你就要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則以五事善念其子,為人子女者應感恩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教育我們的恩德,我們拜西方時,就是感恩妻子,丈夫要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則以十三事善敬丈夫,為人夫者應知,因為有妻子,所以家中調理得好,她能讓我工作時無後顧之憂,所以我要感謝她;南方是拜我們的師長,弟子要以五事恭敬供養師長,師長則以五事善念弟子;若是拜北方,主人要以五事憫念奴婢(現在也可以理解為對待保姆、工人),奴婢以九事奉主人;禮拜下方就是說,親友之間要以五事愛敬供給親友們;拜上方就是拜修行人,拜沙門,梵志。印度修行人叫做梵志,施主要以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志則以五事善念施主(現在的出家師父利在家信徒的關系也要這樣)。這是佛陀看善生盲目地拜,所以藉此機會,引導這個虔誠的年輕人轉念,這用佛教語言來說,就是“方便接引”,或叫“方便開示”,讓善生知道不應盲目地禮拜。

4.進寺禮佛為什麼要上香

我們一進佛寺,就可聞到陣陣清香,至佛殿前還可看到喬煙缭繞之美景。在佛前點香叫上香,俗稱燒香,是佛教徒禮敬佛法僧三寶的一種方式。因此,進佛寺的人大都要燒香,以表對佛菩薩的敬意之情。

上香代表燒香者本人對三寶的敬意,若香爐內已有點燃著的香,則不用再點,僅對佛菩薩禮拜即可。如你自己帶好香來,則把香放在香爐邊請香燈師父在需用日寸點燃,這樣功德更大。上香要誠心、敬意,更不必多插。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養佛,法、僧三寶,或勤修戒、定、慧三學,還可在佛前插一支香發一個願,如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因此,插香時不必大把大把地東插西插,也不必東求西、拜,並且所求的都是世間俗事,這樣不但把環境搞得烏煙障氣,還失去供佛菩薩的意義。

讀了上一節禮佛的次序和方向後,我們就可理解上香時,也不必把整把香捏在手中,向東南西北方亂轉,這樣做不是佛教的方法,反會失去敬佛的意義。

上香的正確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點火,點著後即將香頭豎向上,用右手把火輕輕扇滅,不能用口吹或揮動香使火熄滅。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桿夾著,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著香尾部,使香頭平對佛像,然後舉起齊眉供一供。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爐中間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間的一支,然後以右手插右邊的一支,用左手插左邊的一支。插香時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東倒西歪。三支香插好後再三拜、一問訊就好了。

5.為什麼寺院中蓮花特別多

我們在寺院中游覽,可以看到不少的花卉,把寺院點綴得清新悅目。而花卉之中,見得最多的則是蓮花。有立滿於放生池或蓮池內的生氣盎然的鮮蓮花,也有用作裝飾的蓮花圖案,見諸牆面梁角,還有釋迦牟尼佛塑像手上所持蓮花,就連大雄寶殿諸殿堂中釋迦牟尼佛等像也是坐在蓮花座上。蓮花在寺院中有這麼多,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古代印度是十分崇奉蓮花的。而產生並形成發展於此的佛教,更是與蓮花有著不解之緣。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就有蓮花相伴。爾後,轉*輪的座位就得名“蓮華座”,當時雙腿疊盤的坐勢,則稱“蓮花坐勢”。而蓮花在我國,一直是很得贊美的。早在《詩經》中就有“灼灼芙渠”、“菡萏盈渠”等佳句。此後的歷代詩人,對蓮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艷而不妖的形態,更是贊譽不絕。而且,隨著佛教東傳,人們對蓮花的崇奉有增無減。歷代高僧對蓮花更是視若珍寶。晉代高僧慧遠就在廬山東林寺,率眾開鑿蓮池,親植蓮花,成為佳話。其後所種蓮花隨著佛教的傳播,也傳到日本,種植至今。慧遠和尚當年還曾在東林寺率徒眾123人,結社念佛,同修淨土之業。社名就叫蓮社,後來淨土宗也即稱為“蓮宗”。由此可見,蓮花已成為佛教的象征。其意義就在於蓮花,雖是植於污泥之中,卻不為污泥所染。而佛教教義中則認為,世間是不完美的,而且充滿污穢與苦惱,有生、老、病、死四苦等等,人們只有通過修行,開發智慧,增長覺悟,從而到達解脫的彼岸。對此,在佛教經典中多有記述。《妙法蓮華經》內,多次以蓮花的幽香淡雅,來比喻經典的潔白微妙。在《華嚴經探玄記》中,蓮花則被譽為具有“香”、“淨”、“柔軟”、“可愛”四德的香潔高雅之物。《大日經疏》卷十五內,更有“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悅可眾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吉祥”的說法。

6.“卐”表示什麼意思   

我們來到寺院游覽,在不少的建築物與其他器物上可以看到刻畫有“卐”的圖案,就是在大雄寶殿內主尊佛像——釋迦牟尼佛的前胸也塑有凸形“卐”字圖案。之所以在佛教寺院乃至佛教經典中,“卐”字圖案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有其由來的。

“卐”,本來是古代的一種咒語符號、護符或宗教標志。印度先民很崇奉,並廣泛使用。“卐”在我國遠古時期也有出現,只不過由於時間長了,對其最早的讀音和本義文已失考,至今仍是眾說紛纭,尚未定案。而自佛教東傳進入我國後,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經論》卷十二中,將其譯為“萬”字。晉代入華的西域僧人鸠摩羅什和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都將它譯為“德”字,取萬德莊嚴的意思。宋代普潤大師在《翻譯名義集》中記載,“武則天曾‘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所集也。’”當然,從歷史情況看,這顯然是不准確的,但也應當說,武則天之此舉,對於“卐”在我國的更廣泛的推廣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正因為這樣,一直到今天,“卐”字在佛教中,仍有其特定意義,它不僅有“吉祥雲海相”之稱,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同時,由於長期廣泛普遍的使用,對佛教來說,“卐”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象征標志。

7.僧人為什麼特別重視掃地

在電視或電影裡,我們看到過不少僧人執帚掃地的鏡頭。若到寺院中去游覽,更可親眼看到僧人執帚掃地的情景。而且,執帚掃地的僧人既有老的、也有年輕的,個個對此都是十分認真,甚至可說是一絲不苟。這是什麼道理呢?

說來話長,原來在佛教中對於掃地的看法,不同於我們世俗說法,而是作為一種傳統來承繼。據佛經記載,佛門弟子無論大小老少,都要參與掃地。這是從當年釋迦牟尼佛開始的。《毗奈耶雜事》上記載有當年“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欲令彼樂福眾生,於勝田中植淨業故,即自執彗(掃帚)掃林中。時捨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波、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彗共掃園林。”據說那次將逝多林打掃干淨後,釋迦牟尼佛就在法堂中告諸弟子說,凡掃地的人有五種功德:  “一者自心清淨,者令他心清淨,三者令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義,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也由於這一道理,僧人們對掃地就格外重視了。所以,一般說來寺院的灑掃比起世俗人們來更為勤快,寺院內外也就能常年保持干淨整潔,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8.寺院中的故生池作什麼用

許多大的寺院都有放生池,放生池的作用就是放生。為什麼要放生呢?   

釋迦世尊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們的本體都是一樣的,因為存心不同,行為有異,障蔽了原有的光明智慧,故有眾生,有人、天、魚、鳥、畜生的分別。佛教還認為各類眾生,最後都可以成佛。因此,“慈悲為本”就成了大乘佛教的重要觀點。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真直無私的愛,正因為父母對子女有純厚的愛和悲愍同情之心,才能將子女撫育成人。若能將這種精神推廣到社會,那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無限美好。一家人,大家都互助互濟,家庭和睦了;鄰居之間互諒互讓,社會上敬老護幼,互相謙讓,道德風尚提高了。隨著大家都心情舒暢,精神也文明起來了。這就是從父母之慈愛,擴人到全社會所得到的效益。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比這更要進一步,即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佛教徒對種種動物,應有一體觀念。動物也和我們一樣貪生怕死,也知恩知怨,雖然口不能說,但在行動上也會表現出來,讀者們也可能有這個感覺或體會。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人類還要吃眾生的肉呢?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有靈性,在殺害宰割之時心驚膽碎,臨死掙扎,慘痛哀號,在挖腸煎煮時,有些生靈還肉跳筋抽,故有仁心的人,當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有人說葷食有營養,可補身,但動物肉中所含的膽固醇及種種病菌、毒素,對人體帶來的影響不堪設想,想健康長壽反而多病短命。故佛經說“殺生害命者,得多病夭折報”。

學佛者都知道,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現象都有一個基本法則,就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因果法則。當因緣成熟了,各種事就成功;因緣分散了,就壞滅。這種現象,在空間上通達十方;在時間上連續不斷,即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每個環節都受前後左右影響,所以看起來非常錯縱復雜。雖然錯縱復雜,但亦非常准確,分毫不差。猶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此觀之,假使過去造了惡業,難免今生墮入畜生道,因此現在的各種動物中,可能就有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子女或六親眷屬,故《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佛性種子,一切眾牛見而捨去。”又《入楞伽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牛而為嗎獸等身,雲何於中取之而食。”所以佛教認為放生非但是救物命,{吏生態平衡的善事,也是救我們過去世親人的大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楞嚴經》上說的:“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人之食眾生肉,今世你殺他,來世他殺你,冤怨相報,互相殘殺,無有了期。小而橫禍仇殺,大而戰爭侵奪,都受此惡因影響。我們為消滅惡報相續,為得大眾都能無病長壽,要盡力放生!

殺生得無量罪,放生得無量福。戒殺放生之心是慈悲心,此心與十方諸佛之心相應,故感應最速,故凡祈福禳災,祝壽薦亡,皆宜多作放生功德。如能再以此功德,回向十方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必定會蒙佛慈悲攝受,永脫苦輪!這就是佛教要放生的原因。

 

上一篇:仁煥法師:佛教之人本教育
下一篇:林克智居士:逆撫念誦助生西妙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