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林克智居士:佛教旅游項目的開拓(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旅游項目的開拓(上)

林克智

隨著人們到寺院旅游觀賞興趣的增加,佛教旅游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國有2000余年燦爛而豐富的佛教文化,眾多的名山古剎,展示著佛教旅游將更加深入發展的美好遠景。因此,對於一些民間流行的朝山進香、禮佛上供、參加佛事活動等等,我們如能加以組織引導,則既能推動旅游事業的發展,還能使信仰佛教的游客滿意。這方面的項目,有的旅游部門可以單獨經營,有的旅游部門可與當地佛教協會聯合組織開展,有的則可以由佛教協會單獨組織,甚至對某些項目有興趣的游客,也可以三五成群自願結合,自定計劃進行,同樣也會有不小收獲的。

從長期以來佛教旅游情況來看,下列項目是可以進—步開拓的。

1、名山訪勝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國的許多名山,諸如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蛾眉山、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與天台山、江西的廬山與雲居山,既有秀麗旖旎的風光供游覽,又有眾多的古剎名寺可觀瞻。尤其是五台、峨眉、九華、普陀素有“佛教四大名山” 之譽,揚名海內外,我們可以順路前去環游訪跡,也可以單獨瞻禮其中的一大名山。一般說來,去名山訪勝,組織單位要配備好熟悉該山情況的導游,一面陪同游覽,一面為大家介紹名山歷史、文物古跡、古剎高僧、歷代名人題詠、民俗風情等等。通過旅游,將名山豐富的文化藝術瑰寶和盤托出,使游客對我們國家古老而燦爛的文化精華之一——佛教文化的歷史、建築藝術等有新的認識。而且在此之中,還可以瞻仰歷代高僧的遺跡風范。如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金地藏肉身靈塔,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廬山慧遠大師所鑿蓮池與捨利塔,雲居山上虛雲和尚茅蓬、捨利塔與紀念堂等,都可前去觀瞻,從中不但對所景仰的前賢大德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游覽很多的名勝古跡。

2、朝山進香游

春節後一直到清明節前後,是我國佛教信眾傳統進香旺季。從近年的情況來看,成隊的信佛群眾不僅僅是香客,而且是一支充滿游興的旅游者隊伍。旅游部門可以與當地佛教協會聯合組團,開展“朝山進香旅游”,為去古剎大寺的香客提供方便,並安排素食、住宿寺院,禮請方丈或其他法師講經與開示等項目,同時隨同配備對佛教知識有一定造詣的導游全程服務。這項活動的開展,既方便了信眾香客,又可以消除其封建迷信成分,不僅使他們在宗教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滿足,而且,還可促使宗教活動正常化,並能實行文明上香,注意安全用火,對保護文物古跡發揮更大的作用。

3、佛事活動游

我國佛教宗派主要有八宗,禅、教、律、淨、密……它們各具參加專修念佛,聽講開示。另外,也可以到雲居山真如寺瞻觀僧人們“農禅並重”的實踐,親見樣板叢林之新貌。總之,以觀瞻寺院佛事活動為目的的旅游,既可以讓信眾沐浴法乳,得到啟迪,又能夠較好地滿足他們的信仰要求,增強正信的大願。

4.佛教建築觀賞游

2000多年來,我國歷代佛門四眾弟子與其他勞動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創建了許許多多的佛教建築,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用數字難於表述的物力、財力,因而,為我們留下了數以萬計的佛教古建築群。在峰巒疊翠、·幽谷奇巖之中,坐落著幢幢碧瓦黃牆,雕梁畫棟的殿堂樓閣,千姿百態的佛窟,形式各異、數目眾多的佛塔。認真地去觀賞歷代佛教古建築,研究它們的特色、構成材料、建造工藝與風格,不僅是很好的享受,還能夠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可以擴大知識面。

一般說來,進入寺院之後,漫步於殿堂樓閣之間,看到的是一幢幢獨立建築物。然而我們若是登高攬勝,鳥瞰全寺,立即會領略到全寺建築群體布局展現出來的藝術性與整體性,是那樣的完美。大雄寶殿坐落在建築群體正中中軸線的重心位置上,其他殿堂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地配置恰當,錯落有致,對稱標准,頓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油然而生。

如有興趣,再對大雄寶殿建築風格與工藝進行一番欣賞,取數個寺院大殿樣式略做比較,就不難看到只是將其脊、梁、屋面進行不同的組合,就建成了歇山式、庑殿式、懸山式、硬山式等多種樣式,呈現不同藝術美。

假設還有進—步的興趣,我們再仔細觀賞一下,大雄寶殿中諸佛像的塑造工藝則各有千秋,風格多樣。從材料的選用,內架的搭設,泥胚的塑造與加工,直至加色繪彩,金箔鑲貼等多道工序都有著很深的學問,值得探討。更有趣的是,各殿堂中佛像大多塑造在蓮花座上,而蓮花座又都是以—層或數層須彌座為台基。

須彌座,也稱“須彌壇”、“金剛座”。本是古代印度佛教教義中的須彌山上的一種佛座造型,隨著佛教傳人我國後,經過與中國傳統台基基座形式相結合,形成上下有凹凸嵌線中間束腰並施以雕飾的基座。對於這種基座,不同朝代有相異的造型,如在魏晉時期石窟中所見,形式較為簡單,上下的線道只是方角式的層層支出,後來逐漸出現了圓順線條的“蓮瓣”枭混、卷草紋飾等。到了唐代以後,造型工藝又更為復雜,增添了較華麗的裝飾,在基座上設有分格小立柱,內鑲“壸門”,門內刻塑有力神或飛天圖案。進入元代,則出現了簡化趨勢,束腰的角柱成了“巴刺馬”式樣,壸門及其內人物雕像多不使用。時至明清,造型又有變化,較為明顯的是束腰變矮,有的甚至減為一道線,而蓮花瓣則增肥加厚,裝飾多用植物或幾何花紋。據有關史籍記載,自魏晉時期須彌座隨著佛教特別是佛像的塑造傳人我國之後,即受歡迎,不但寺院中多有建築,而且在世俗社會的大型建築物上也爭相使用。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以至近現代社會,這種須彌座的使用更為廣泛與普遍,北京故宮太和殿、太廟、九龍壁等建築台基都是須彌座。所以,我們在寺院觀瞻時,看到觸目皆見的須彌座,若對其由來與發展作一番思考,那也是很有意義的。不僅如此,我們若推而廣之,對寺院種種建築都進行一番探究,相信既可以加深對佛教的認識與了解,又能夠增長不少建築學,特別是古建築學的知識。 

5、佛教詩文欣賞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句話准確點明寺院所在多為錦繡佳境。因此,相對於繁雜紛紛的世俗社會而言,寺院的靜谧環境,自古即為學人士者所羨慕。於是登臨游覽,朝禮上香,交結方外之友。與此同時,對各地寺院吟詠描繪的文字之作,也就大量出現。所以,我們去寺院游覽觀瞻的同時,結合歷代文人墨客對該處所題詠的詩文作品,作一番品味欣賞,那自然是情調高雅,令人心曠神怡的樂事。  

“一片樓台聳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瀑花飛雪侵僧眼,巖穴流光映佛顏。”(蘇轼)精煉的語句,准確的描繪,展現了深山古剎的全景,讀之令人向往。“蘿幌棲禅影,松門聽梵音。”(王勃)“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常建)幾筆勾勒,佛寺的黃牆碧瓦,靜寂無聲,呈現眼前,宛如一軸美妙的寺院風光畫卷尤其是讀到那些詠頌名剎大寺的著名景觀,諸如“雁塔晨鐘”、“寒山夜鐘”、“草堂煙霧”、“馬寺鐘聲”等等的詩文,更是繪形描色,教人頓有身臨其境之感。   

在歷代寺院詠頌詩文中,既有以寺院景色環境為題材的,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甚至是禅意幽邃的良句佳作。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山峰談哲理,寓意深刻,成為千古絕唱的名句。  

從另一方面看,我們在頌詠寺院的詩文作品時,也可以領略到不少前哲古賢的風范懿行,在江西雲居寺山真如禅寺內有一塊“談心石”,旁側刻有當代高僧虛雲和尚題的一首詩: “坡老崇佛夙願深,談心石上暢幽情。碧溪橋畔留古跡,雲經卷舒本無心。四海歡騰共天日,澤被蒼生慶和平。信義真誠曾留帶,雲辟溪橋標印名。”此中既追述了“談心石”的由來,又濃墨重彩地記載曾執掌雲居山真如禅寺法席數十年的佛印和尚,與名士蘇東坡之間的深情厚意。讀之,無不為之感歎。

因此,到寺院游覽觀瞻的同時,對歷代題詠的詩文作品進行品味欣賞,既可得到文學的熏陶與修養,對於增長我們的歷史與佛學知識,也大有裨益。

(中國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名山古剎漫游》林克智)

 

上一篇:林克智居士:逆撫念誦助生西妙法
下一篇:林克智居士:佛教旅游項目的開拓(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