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我國,至東晉晚期,傳譯尤盛,大小乘各種經典次第迻譯。如果不把經典條分縷析,給以時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勢必給學人帶來頭緒紛繁,無從抉擇的困惑。於是判教應運而生。古印與中國的淨宗祖師,以淨宗理念,審視釋尊一代時教,建構出諸種頗具特色的判教系統,其中以龍樹菩薩、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判教較為突顯,對後世影響較大,茲分述如次。
一、難行道與易行道
龍樹菩薩從修行的方法與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標准,將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概分為兩類:一者難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於無量劫捍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三界,歷劫修證,如陸道步行到達目的地,千辛萬苦,是為難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賴佛力,一心執持名號,得佛願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如水道乘船,揚帆順風疾抵彼岸。安隱快樂,是為易行道。
昙鸾大師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龍樹菩薩的判教思想,依據《無量壽經》與《往生論》將古印淨土教加以本土化、時代化。
二、聖道門與淨土門
道綽大師繼承龍樹、昙鸾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根據佛法三期法運說,加以進一步的诠釋,提出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判分。
何為聖道門?於娑婆世界憑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為聖道門。何為淨土門?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淨土,入聖得果的教門,稱為淨土門。
聖道與淨土二門,同為釋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時機與教法是否相應,弘學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時機,則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則難修難入。聖道門,去佛時遙,且理路深幽,今時末法鈍根眾生難以解悟。聖道門中有大、小二乘之別,大乘說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教人證悟,凡惑眾生難以下手。小乘修入見道、修道位,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斷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今時無問道俗,難得其人。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生作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佛名號,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適應今日末法時機之殊勝教門。道綽大師廣引經論,勸勉大眾捨難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願生淨土之自力,仰賴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往生彼土,速疾出離生死輪回,三界火宅。
由上可見,道綽的判教,繼承了龍樹、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進了末法思想與時教相應的視界,強化了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的必要性,為他力本願的淨宗理論注入更為強勁的活力。
善導大師進一步光大他力本願的淨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釋尊一代時教可以判分為漸教與頓教二種,在娑婆世界入聖得果法,稱為漸教(即難行道,聖道門),往生西方淨土入聖得果法,稱為頓教(即易行道,淨土門)。釋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正法像法的眾生斷惑證真而說;末法眾生依之修學證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乃是釋尊為五濁惡世的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鑒於末法時期,邪知異說紛呈。善導大師預警勸示: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隨順佛教,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殷勤勸勉,苦口婆心,吾人當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