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經典研究法
周叔迦
緒說
淨土法門者,念佛以求往生極樂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觀相,曰實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橫超三界,帶業往生,遂以《彌陀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號為“淨土三經”,受持是三經具足信願行,而執持一句名號,即己足矣,不必更廣求其余經論。殊不知《無量壽經》雲:“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但得於邊地受生,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設若不廣求於諸經論,何得而了佛智等耶?況往生以發菩提心為其正因,若不讀誦大乘,何從而發菩提心耶?據淨土諸祖相傳,初祖遠公實依般舟三昧,以實相念佛為宗。二祖昙鸾,則據《十六觀經》,以觀相念佛為宗。三祖道綽,始教人持名之法,是以持名念佛為宗。四祖善導上承鸾、綽二祖,兼修觀念兩法。近人數祖而遺鸾綽二公,已是大誤,而人之根器有利純,豈可概以持名一法盡之?法門淺深,後後攝於前前,非於持名外別有觀相,但於持名時更加觀相耳,亦非於觀相外別有實相,即觀相中了實相耳。是三皆以信願為本,所信者何?所願者何?不得不知。信佛之無上勝智,與佛同一悲願耳。是故就諸經中與淨土法門有切要關系者,凡二十經,分為信願、持名、觀相、實相四科,歷述其研究之法於下,世之同願同行,可以觀覽焉。
一 信願門
甲 普賢行願品
淨土之行,信願為先,所信不真,所願不純,則難期往生,往生亦只邊地,是故首列信願門。就信願中,普願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尤為切要。此十願者,即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最末一卷,此品於《華嚴經》中,名為《人法界品》,但晉、唐兩譯《華嚴》,皆無此十願之文,蓋自昔西土,錄出別行,所以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竣,又譯出此晶重頌,名曰《文殊師利發願贊》,古今凡有六譯,皆只有頌偈而無長行,唯般若譯本具足長行與頌,茲具列於下: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普賢菩薩行願贊》一卷 唐不空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 唐般若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王經》 唐失名譯
《普賢菩薩行願王經》一卷 唐失名譯
《般若賢行願王經》一卷 近人湯住心譯
至於疏解凡有二種如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晶別行疏鈔》五卷 唐澄觀疏,宗密鈔。普賢十願,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疏鈔》征釋,尤為詳備,最便初機。前疏中序王,廣明一真法界性起、緣起二門,及約五教以論一心,誠可謂人法界之權與照觀境之鴻漸也。
《賢行願王釋義》一卷 近人湯芗銘釋
此釋譯自藏文,為章嘉游戲金剛造,並略取藏譯天竺陳那、釋迦知識二師所造釋論,間附己注以補申之,甚精要也。
乙 文殊佛剎經
淨土者何,無漏因果而已。此經說菩薩嚴淨佛土種種行願,及普見如來佛剎種種勝妙功德,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如一滴水,普見佛剎莊嚴如大海水,壽量眾會不可思議,十方無量無邊佛剎中,一切如來皆是文殊之所勸教成就。是故此經於淨土行願,甚為重要,惜無注解,只可勤誦讀耳。古今四譯,三存一缺如下: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嚴淨佛國經》二卷 西晉白法祖譯 缺
《文殊師利授記會》三卷 唐實叉難陀譯 編人《大寶積經》第十五會
《文殊師利佛剎功德莊嚴經》三卷 唐不空譯
丙彌勒三經
彌勒三經者:一、《上生經》,說彌勒於釋迦佛時於人間示寂上生兜率之觀法也。二、小本《下生經》,此有二譯。三、大本《下生經》,此有六譯,三存三缺。皆說彌勒於將來增劫之時,自兜率天下生人間成佛之觀法也,今具列之如下: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 宋沮渠京聲譯
此《上生經》也
《彌勒成佛經》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
《彌勒成佛經》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此小本《下生經》也
《彌勒當來生經》一卷 西晉失譯 缺
《彌勒作佛時事經》一卷 東晉失譯 缺
《彌勒來時經》一卷 東晉失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梁真谛譯 缺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 唐義淨譯
至於疏解略有兩宗七部:一為三論宗,即吉藏有《游意》一卷;二為慈恩宗,有解六部。如下:
《彌勒上生經游意》一卷 隋吉藏撰
此卷凡有十章,總論彌勒上生兜率及諸天情形,乃至將來下生成道國土人民之事。文頗艱難,間有訛錯,不類嘉祥余作。且文中雖破地、攝、成、毗諸師,而獨以中假為宗。中假師者,攝山別傳弟子慧辨之說,與嘉祥所承興皇之說異,是故此卷殆是嘉祥收取他作,後人誤題其名耳。
《彌勒上生經宗要》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文甚簡約,而引述甚富,凡以十門分別,皆極為切要。
《觀彌勒上生經疏》二卷 唐窺基撰
此疏解劉宋沮渠京聲譯《上生經》,宋質寧《高僧傳》中稱基公游五台,感異夢,於寺中經軸放光,探之得《上生經》,因援毫撰疏,復獲捨利,是故此疏亦名《上生瑞應疏》,為基公精誠之作,為時亦較後,是其晚年定論也。
《彌勒上生經疏》一卷、《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彌勒成佛經疏》一卷唐新羅憬興撰
此三疏亦名《彌勒三經料簡記》。《上生經疏》義致淵博,廣會經論,前以五分別,廣辨教緣經宗譯本,故《下生》、《成佛》二疏則略明來意釋名,文亦簡略也。
《彌勒上生經疏瑞應鈔》二卷 金守千撰。
此鈔解窺基之疏,重在文詞,鮮及理致。前附科一卷,分析甚微。
二 持名門
甲 阿彌陀經
持名法門,實基於《阿彌陀經》,此經中說無量壽佛國勝妙莊嚴種種功德,勸人念佛往生彼國,以一心持名為行,引六方各恆妙佛出廣長舌勸信流通。數百年來叢林奉為晚課,真救世神寶、圓頓一乘也。古今四譯,兩存兩缺。
《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仙、無量壽經》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缺
《阿彌陀經》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 缺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唐玄奘譯
至於疏解,元明清作多半膚泛,茲勘定佳者,依宗分述於下。
天台宗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 隋智顫撰
疏注簡略,不足二千余字。初雖列五重玄義,聊聊數言,宋孤山淨覺皆謂是附托之作,雖不能決定,或經後人刪節之耳。
《阿彌陀經義疏記》一卷 宋智圓撰
前自序,將依天台五重玄義申明經旨,次敘著述由來,然後以序、正、流通三分科釋。文辭甚簡,於三觀之旨,無所發明。然圓既撰疏,又作四資鈔以解疏,大約疏多釋義,鈔多明觀。今鈔既不傳,故疏嫌簡略也。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二卷 明大佐解,傳燃鈔
前有幽溪自敘,次隨略解一一鈔釋。義致雖宗天台,兼有禅理。
《阿彌陀經要解》一卷 明智旭解
前有自序,次依天台五重玄義以明綱宗,然後人文解釋。立義上承天台四明,以三谛三觀弘持名念佛之旨,實為《彌陀經》解中之名著。
慈恩宗
《阿彌陀經義述》一卷 唐慧淨撰
此述科經為三分,以為佛自發起。正宗科判亦有略中廣三種,略則分二,中則為五,廣則為十。文中釋義依廣法判,最為精嚴,理臻玄極。文既绮密,義更精微,包括群宗,籠罩眾說之作也。
《阿彌陀經疏》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此疏以三門分別:一述大意,二解宗致,三人文釋。以發菩提心即多善根福德為往生正因,執持名號為助因,立解可謂超然。於諸家章疏中,最為簡要精細,立論精致高遠,所謂取乎上僅得乎中也。
《阿彌陀經疏》一卷唐窺基撰
此疏於序王後,以七門分別,然敘傳譯部類中,不列奘師重譯之《稱贊淨土經》,而於釋菩薩及六方佛下言及之。《稱贊淨土經》譯於承徽元年耳,為基公出家之第三年,疑此疏是基公當時初參譯場,助譯此經,隨文纂義之作也。
《阿彌陀經通贊》三卷 唐窺基撰
此贊於序王竟,以六門料簡,與前疏全不同,蓋是晚年隨緣講說之作,所以與幼年所撰疏,詳略互異也。
賢首宗
《阿彌陀經疏鈔》六卷、《事義》一卷、《問辨》一卷 明株宏撰
此疏依賢首宗《華嚴》旨趣,融會事理。既自撰疏,復附鈔解。先通序大意,次以十門開章釋文,後結釋往生咒意。判此經為頓教所攝,兼終、圓二教,據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之文,提撕稱名往生之法。
《阿彌陀經約論》一卷 清彭際清撰
此論略開四分:一、明經中要領,謂以一心為宗,持名為行,信願為導,不退為程,無上菩提為究竟。二、明往生利益,謂無四苦有六樂,又五事超勝。三、別申問答,有四則以釋群疑。四、說偈回向。
《阿彌陀經略注》一卷 清續法撰
前有自序雲,隨文摘錄雲棲疏鈔,以顯念佛念心淨性淨土之旨。
淨土宗
《阿彌陀經義疏》一卷 宋元照撰
照於律、淨二宗,皆承祖席。此疏首列自序,以教理行果四法,明經綱要。然後解文,以執持名號為經宗,而稱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福業為少善也。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三卷 宋戒度撰
戒度為元照弟子,此記釋元照義疏。前有自序,後有石鼓法久序雲,足庵撰至東方佛現通章而示寂,法久實續成之。
《阿彌陀經義疏》一卷 周叔迦撰
就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器世間,三種莊嚴發以淨土體性,相用融會,事理無礙也。
乙 無量壽經
此經說彌陀往因,為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今成佛果,極樂國土勝妙莊嚴,勸人往生。漢譯《平等覺經》,吳譯《阿彌陀經》,皆二十四願,文異理同。凡十二譯,五存七缺,具顯於下:
《無量壽經》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 缺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阿彌陀經》二卷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帛延譯 缺
《無量壽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缺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 東晉竺法力譯 缺
《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缺
《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 缺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昙摩蜜多譯 缺
《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即《大寶積經》第五會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 趙宋法賢譯
宋王日休會校漢、吳、魏、唐諸本異同,而重纂之,名曰《大阿彌陀經》。清魏源又用其法,重會諸本,名曰《無量壽經》,既非對勘梵本,但是師心,據文改易,輕師蔑法,大非所宜,不可用也。至於疏解,皆用魏譯,有三家五部如下。
三論宗
《無量壽經義疏》二卷 隋吉藏撰
比疏頗簡略,釋經通序較詳,別序以下但料判訓诂而已,殊鮮精要之義。
慈恩宗
《無量壽經義疏》六卷 隋慧遠撰
此疏以所行所成及所揚化三分科經,以四第一、三莊嚴贊極樂,以五益勸往生,皆極精要。
《無量壽經宗要》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明述教大意,簡經宗致,舉人分別三門。曉公撰作,最能和會諸經論及諸師異說,而無所違诤,立言精切,不假支離瑣碎,而事理俱到。得斯一卷,可以握淨宗之玄珠矣。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黃》三卷 唐新羅憬興撰
此疏乃繼《觀經疏》作,故卷初但略明來意釋名而已。而《觀經疏》今不傳,疏文汪洋,文義是理皆極博雅。於諸名言,多外引字書世典,以明訓诂,處處和會谶、謙、護三譯。惜其泥於法相宗上生兜率之說,於往生旨趣未能暢達究竟也。
賢首宗
《無量壽經起信論》五卷 清彭際清撰
前有自序,論凡有五:先以四種不二明教體,謂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也;二以信願念行四門明教相;三以發菩提心明歸趣;四別釋經文;五以偈回向極樂。論義甚精,後有汪善跋謂漩轉萬流,歸於淨土者也。
丙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此經說阿彌陀佛父母子侍者上首及魔等名,次說神咒,十日修行,必生彼國。凡有一譯,附夜梁錄失譯師名,無疏解。
丁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此經因華藏菩薩請說如幻三昧,及觀世音大勢至過去發心之因,並受補處成佛之記。凡有二譯,而無疏解。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受記經》一卷 劉宋昙無竭譯
《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一卷 宋施護譯
戊 藥師經
此經說東方藥師如來名號功德利益,有願往生極樂世界而未定者,聞彼佛名故,臨命終時,八大菩薩指示西方道路。凡有四譯。
《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卷 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即《大灌頂經》卷第十二也。
《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隋達摩笈多譯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唐玄奘譯
今世流通多用此本,原無真言及八菩薩名,後人據義淨譯本補人真言,據灌頂經補人八菩薩名。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唐義淨譯
此經軌法密宗盛行,凡有七部如下:
《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一卷 唐金剛智譯
《藥師如來念誦義軌》一卷 唐不空譯
《藥師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一卷 唐一行撰
《藥師如來儀軌》一卷 唐失名撰
此次第大略同金剛智本前修九方便,出《大日經》,是儀胎藏界一尊供養法立此儀也。
《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一卷 元沙哕巴譯
《藥師七佛求願功德經誦儀軌供養法》一卷 元沙哕巴譯
至於疏解凡有四部,前二為法相宗,後二為賢首宗作也。
《藥師如來本願經疏》一卷唐慧觀撰
此釋隋譯,前半疏文自初至十二大願佚失,疏中間引奘師新譯,並廣引新舊經論,以明義致,廣述事證以啟信,釋如極樂國土下,以五門明淨土義,甚精也。
《藥師經古跡記》一卷 唐新羅太賢撰
太賢於新羅為瑜珈初祖。此記釋玄奘譯本,文極簡略,但是科判經文,無多解義。記中數引邁師說即靖邁,有疏一卷,今不傳矣。
《藥師經疏鈔擇要》三卷 清續法撰,普霜擇要。
此疏釋玄奘譯本,據賢首宗義以诠事事融通、圓頓無礙之旨,於《藥師經》疏中則為佳作。前有科文,先通序大意,然後以十門解經。名曰疏鈔,然實惟疏無鈔,既是普霜擇要,則原文如何難可知矣。
《藥師經疏義述》一卷 近人周叔迦撰
先就釋迦、彌陀、藥師三法門顯經宗旨,次釋名題述傳譯,解本文,處處發明持名之功德。
三 觀相門
甲 觀無量壽佛經
此經因阿阇世王韋提希夫人被子幽閉,苦惱願往生淨土,不樂復生濁惡世中,佛為說三種淨業正因,及極樂世界十六觀門,其末三觀為九品往生觀。是故此經亦名《十六觀經》,凡有二譯,一存一缺,如下: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宋噩良耶捨譯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昙摩密多譯缺
至於疏解有五宗十部如下。
三論宗
《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 隋吉藏撰
此疏初以六門分別,然後釋文,前後文意有不符順處又似與《彌勒上生經游意》合行。然釋別序中明感應義,第三觀中明滅罪義,第四觀中清淨質處義,皆可深知三論宗旨趣,多述江南北地師說及成論、數論師義。
天台宗
《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隋智顫撰
此疏明心觀為宗,實相為體,出善滅惡為用。疏中多說事相,少示觀門,所以務彼初心,鹹沾法意。唐宋之際,此疏流通甚廣,講說甚多,記文不一,題而觀佛而疏曰觀心。此其要旨,學者所不可忽也。
《觀無量壽佛經記》一卷 唐法聰撰
記後有行滿跋雲“同聽一宗”,則聰亦荊溪弟子。此記解智者疏,初明娑婆極樂二土依正不同,然後通明經意,別解題目,依文解釋。文簡而難明,辭約而事備,三千空假因果一如之旨昭然若揭,而約心性以明觀法,尤為台家要轍也。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五卷、《融心解》一卷 宋知禮撰
鈔中如色心不二,及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之旨,鹹潤述指瑕,謂獨頭之色不具三千。弟子仁岳上《壽量解》、《十谏書》、《雪謗書》等,謂三千之義只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未具中道之本,是乃宋時台宗四诤論之一也。《融心解》中敘九條質疑答難。
地論宗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二卷 隋慧遠撰
此疏玄義及釋序分,與遠《無量壽經義疏》相同,而較略。釋題中雖明真身觀,立義甚精,而言今此所論是應身觀之始門,粗淨信見而已,故於實相觀境圓融無礙之旨,無所宣述,惜哉。科判以三種淨業為散善,十六觀行為定善。十六觀中,初七為觀依報,後九為觀正報,而以華座為依報,與《往生論》以華座為眾生世間莊嚴者不合。釋九品往生觀前有六門總分別,為此疏最要處也。
淨土宗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 唐善導撰
世稱《觀經四帖疏》,初立義以七門料簡,次釋序分,三釋前十三觀為定善,四釋後三觀為散善。疏文不尚玄妙,唯在真實,多約事相發揮。所以普利庸俗,要義在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也。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三卷宋元照撰
上卷以四科列敘總義,中下卷入文解釋。謂十六觀皆定散,彌陀法報應化四身一體,而淨土乃同居土,理致多依天台教義也。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正觀記》三卷、《扶新論》一卷 宋戒度撰
元照撰義疏,天台宗草庵道因作《輔正解》,以非難之。弟子戒度著《扶新論》返破因說,然後又撰《正觀記》解釋照疏,故《正觀記》中多雲余委如《扶新》也。
賢首宗
《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二卷 清續法撰
此疏遠遵清涼,近禀雲棲。前以十門懸談經旨,別解文義,立論極精微也。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二卷 清彭際清撰
此論直敘大意,不解經文。凡有四科:一釋名題,二釋序分,三釋正宗,四釋流通。二林學宗賢首,故於天台四明之疏鈔多所駁诘也。
乙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此經與《觀經》同為噩良耶捨譯,經中說二菩薩往因緣與將來佛果,及五十三佛忏悔滅罪法門,處處明淨業正因與觀門之關系。蓋與《觀經》同一旨趣,習觀相者,不可不精究此經也。凡有一譯一疏。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劉宋噩良耶捨譯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疏》二卷 近人周叔迦撰
三福為淨業正因,此《觀經》與此經之要旨,疏中反復就文切申此義。
丙觀佛三昧海經
此經說觀相事緣除罪方法,及念佛密行等法。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丁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
此經雖屬密部,然智者依此立請觀音忏法,雖以觀音為本尊,而說經時西方三聖同臨毗耶,故亦為淨土要典。經中三咒治三障十念數息以安心,六字總持以證道,為六妙門法行行慧行二門之要道,而五停心觀十二因緣觀與觀相互融之理於是可致,經惟單譯如下: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東晉竺難提譯
至於疏解,亦唯天台一家。
《請觀世音經疏》一卷 隋智颉撰
疏中以消伏三用冠攝全經,三用者:一事,二行,三理。事消伏用,約果報行人,滅事毒。行消伏用,約前三教行者,滅行毒。理消伏用,約圓教消伏法界無礙,無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
《請觀世音經疏闡義鈔》一卷 宋智圓撰
天台立事行理三用,宋時四明,以為理毒即性惡,此消伏乃全修即性義。而孤山作《闡義鈔》,以為性惡不可消伏。四明曾作釋消伏三用及對《闡義鈔》三用十九問以難之。鹹潤作《簽疑》,以三種消伏具約圓論,以駁四明。淨覺乃引疏義歷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四明之說。宋時台宗山家山外有四诤論,此疏其一也。 -
戊 悲華經
此經說釋迦與彌陀、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同發願事,可喻隨其本願嚴淨佛土之理。凡有四譯,二存二缺。
《閒居經》十卷 西晉竺法護譯 缺
《大乘大悲芬陀陀經》八卷 附三秦錄
《悲華經》十卷 北涼道龔譯 缺
《悲華經》十卷北涼昙無谶譯
四 實相門
甲 般舟三昧經
此經中佛為賢護菩薩說念所向方佛現前立三昧行法。般舟者,梵雲佛立也。凡有七譯,三存四缺,隋譯最詳。
《般舟三昧經》三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般舟三昧經》二卷 後漢竺佛朔譯 缺
《般舟三昧經》一卷 後漢支婁迦谶重譯 缺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 後漢失譯 缺
《跋陂菩薩經》二卷後漢失譯
《般舟三昧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缺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 隋阇那崛多譯
乙 念佛三昧經
淨居天子請佛說念佛三昧,佛說本事,不空見及彌勒各現神變,贊佛辨才功德,佛示念佛三昧功能,詳說正觀之法。此經有二譯。
《菩薩念佛三昧經》八卷 劉宋功德直共玄暢譯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 隋達摩笈多譯
比於前經,後缺二品。
丙 文殊般若經
念佛法門,名為一行三昧,而此經正顯一行三昧之旨。此經凡三譯。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密經》二卷 梁曼陀羅仙譯,編人《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二卷 梁僧伽婆羅譯
《大般若經文殊室利分》二卷 唐玄奘譯 即《大般若經》第七會
丁大乘智印經
此經顯如來無相境界,要以空有一相自他不二,爾乃可見。凡有三譯,宋譯最詳暢。
《慧印三昧經》一卷吳支謙譯
《如來智印經》一卷附劉宋錄
《大乘智印經》二卷 宋西夏智吉祥譯
戊 大乘方廣總持經
此經雲當於一切眾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不應橫生分別去取。凡有二譯,隋譯為佳。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毗尼多流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