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修行中五蓋與五禅支
五蓋:
一、欲貪:當心執取當下可欲【注39】的人、事、物產生了貪愛的時候,專注、覺醒的正念忘失了。
二、嗔恚:當心執取不愉快的境緣產生厭惡、嗔恚的時候,專注、覺醒的正念忘失了。
三、昏沉睡眠:當心的警覺和注意力消失的時候,昏昏欲睡,無法繼續專注,正念逐步忘失了。
四、掉舉惡作:當心渙散,落入過去行為的記憶、悔恨、憂慮、亢奮、不安、遺憾、未來的妄想中時,起伏不定,正念消失了,無法專注。
五、疑:對目前的修法充滿疑惑不確定,缺乏信心,不知是否正確,或能否成功,搖擺不定,無法於正法生起堅固穩定的信念,正念自然不會持續穩定。
此五種心境障礙修行,蒙蔽本性,蓋覆真心,令生命不得自由,令眾生迷悶,隨業流轉,生死不得解脫。若想對治,應以具備五禅支的堅實基礎,作為修行路上的法寶!五禅支:
一、尋:精確瞄准所緣的法門(如觀呼吸……)。
二、伺:重復的、一再的、穩固的把心與所緣的法門合為一體,直到心與法門穩固地建立。
三、喜:產生禅修所帶來的歡喜、輕安,有時如升空般的飄然,或忽然忘身的愉悅。
四、樂:因產生了喜,接著修行會產生滿意、安寧、舒適的心。
五、定:有前面的四禅支的時候,心會變得寧靜、安詳,專注於目前正在發生的事,不會散亂、動搖,達到一境性(定)【注40】。
這樣即具備了初步的定心。然而執著於定中的喜樂而忘失了正念,還是未解脫,必須在斷貪嗔癡中繼續精進,以平常心安穩地精進。
五禅支對治五蓋:“定”對治“欲貪”:當定力成就時,不會攀緣可欲的假相,心安穩,不被境轉,也不散亂、動搖。
“喜”對治“嗔恚”:當心因修行而法喜充滿、寬闊、無敵意的清淨心生起,沒有了敵對、嗔恚、仇怨之心理,且會產生寬恕、原諒、體解、感恩的心。
“樂”對治“掉舉惡作”:當心因修行產生了滿意、安114 /來自阿蘭若的法音
寧、舒適的滿足和當下自在安樂時,不會再無謂的在回憶、遺憾、憂慮、亢奮、不安中受折磨了,只有寧靜出現,即使面對逆境,也甘之如饴。
“尋”對治“昏沉睡眠”:提起心的專注,瞄准目標(某一相應法門),振奮起精神,對准所緣,不放逸、倦怠,自然昏沉消失了。
“伺”對治“疑”:當心在尋的瞄准下,進一步的與法門相應相合,一再重復、穩固的回到法門本身,如果達到合而為一時,心不會再疑惑不定地亂跑,當下具足了信心,因為心成功的安住於法門,不會再對法門產生疑惑不定。為了穩定的建立初禅五支,達到於解脫的路上一再的精進,修行者應該具備出離心。首先,修行者應該了知世俗的過患,放下感官欲樂的執取,不於世俗中的色、聲、香、味、觸產生欲貪,知足常樂,保持簡淡的生活,此即“身遠離”。繼之應修行專注某一適宜相應的法門,逐步具備止觀,遠離障礙定慧增長的五蓋:欲貪、嗔恚、昏沉、掉舉、疑,這是“心遠離”。具備此二者的遠離(出離心),心自然的安住於正念,那麼必將在未來成就,初步的從欲望中解脫:從有限的感官意識的欲望煩惱中解脫,充滿輕松、安樂、柔軟、輕靈!當然修行並非一蹴而就的,即使初步的從粗重的欲望中解脫也非已究竟;更非空說和理解了文字的涵義就完成的,真正的修行必須在正見的指導下,精進的堅持到底方可。而五禅支的建立即是修行的初步基礎,但要成就五禅支,本身就需要一個努力的過程了!故此,修行了生死是實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