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武合一 ——少林功夫(上)
永信

一、少林功夫的社會文化功能
  1、少林功夫的社會性功能
  少林寺創建於南北朝佛教發展的全盛時期。由於當時整個社會環境處在戰爭頻繁和動蕩不安情形中,相對游離於國家政權邊緣的宗教廟觀,尤其是一些皇家寺院,因其擁有自己獨立的制度體系(僧律)和豐厚資產,成為亂世起義的攻劫目標。創立於此時的少林寺也難逃劫難。為了確保寺院財產安全和佛法尊嚴,以僧稠為首的僧人習武之舉,是生存需要和佛門需求。再者,禅宗“不立文字”直接體驗和明心見性的修行方式與武術的口傳心授的踐行方式有相同之處,也就是說中國佛教禅宗的本土化過程使少林寺接納了少林功夫。因此,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少林功夫具有武術功能和佛教修行的雙重基因,使其根植於少林寺,並逐漸成為禅宗修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少林武僧以正義、正直、勇敢氣節和愛國、利民的目的,參與了眾多的歷史事件,為化解社會矛盾做出了積極貢獻。由於少林功夫具有武術實戰和禅宗修行的雙重功能,尤其是其歷經實戰檢驗,不同時期的人們對於少林功夫的認知由武術技藝延伸到對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基本教義的認知。少林功夫發揮了宗教世俗化的社會功能。
  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發展歷史,尤其是隨著火器的普遍采用,武術整體退出武裝領域,少林功夫技擊的功能逐漸退化,其修行、健體、審美和增進民族認同感的社會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內涵亦更為豐富和完備。
  2、少林功夫的文化性功能
  少林功夫是提升禅宗修行境界的有效途徑 因為少林功夫是一個技術知識體系,其中隱含著一套嚴格的學習模式,所以,很自然地被少林寺僧人轉化為學佛修禅的程式。在少林功夫成為僧人們學佛修禅的手段以後,僧人們又會反過來將自己建立在佛教無常無我的教義之上的宗教徒生活方式和對大智大勇精神的追求注入少林功夫,使少林功夫的內涵和品質得以提升。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進的同時,同樣重視心性的修煉,功夫只不過是一種修行的法門,少林寺僧通過練武找到了覺悟佛法的捷徑。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使少林功夫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 “禅武合一”的境界。這就是古代所說的“禅武不二法門”。少林功夫因此具有了有益於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特別是宗教品質的文化功能。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精神對中華武術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少林功夫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方式 從內容構成看,少林功夫是一個有結構的龐大體系,其中包含著一個有序的文化積累過程,而不是簡單雜亂的歷史經驗堆積。首先,少林功夫主要是以套路為基本單位,每個套路是由多則上百個、少則幾十個的動作組合而成。動作之間的連接設計,不僅嚴格遵循人體運動規律,同時也充分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觀即用對立的矛盾形式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掌握事物的本質這種概括性辨證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觀照到少林功夫的形神、內外、動靜、剛柔、虛實、開合、起落、進退和攻防等方面。具體到動作和套路、套路與套路的關系,它們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有所照應。動靜結合,陰陽平衡,剛柔相濟,神形兼備一直是武僧修習少林功夫的追求。表面上看,動作和套路是按照難易次第排列,是學習的階梯或模式;深入地看,它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表現形式。
  少林功夫有著體育方面的健身養生功能 少林僧人修習少林功夫用以修行健身的文化功能是其不斷發展和優化的源泉動力。少林僧人的禅宗信仰以“壁觀”和“坐禅”為主要修行手段,達到清白無雜的心念去契合佛理的目的。由於長期盤腿靜坐,致使僧人經絡不通,陰陽失調,精神和肉體都感到十分疲憊。民國尊我齋人《少林拳秘訣》曰:“……居於此寺,見徒從日眾,類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憊,每一說法入坐,則徒眾即有混沌不振者。於是達摩師乃訓示徒眾曰:‘佛法雖外乎軀殼,然不了解此性,終不能先令靈魂與軀殼相離。是欲見性,必先強身,蓋軀殼強後靈魂易悟也。果借如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團,睡魔即侵,則明性之攻,俟諸何日?吾今為諸生先立一強身術,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習之,必當日進而有功也。’於是乃為徒眾示一練習法,其前後左右,不過十八手而已。”盡管學界對達摩創少林拳普遍持否定態度,但我們至少從這一記載對僧人長期靜坐修行影響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少林僧人為了以最好的狀態達到修行目標,良好的身體狀況成為必要前提。僧人們根據自身需要,在傳承傳統拳法的基礎上,發展和創編了新的少林功夫套路,以滿足生存在少林寺文化空間的基本需要。少林功夫作為技術體系,具體表現為武術套路。套路是由一組動作組合起來的。少林功夫動作的設計和組合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的人體醫學知識之上,合乎人體的運動規律。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理論: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最合乎人體自然結構的動作,才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經過漫長歷史的檢驗,不斷地去蕪存精,留傳下來的套路,都是人體運動的精華部分。它能使人體潛能充分發揮,是最優化的健體方式。少林功夫體系中的《易筋經》、《洗髓經》等,就是非常著名的健身養生功法。
  少林功夫具有獨特的審美功能 人們總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審美標准與該事物的背景文化價值取向息息相關。少林功夫的傳承者是禅者,又是武者,因此,它的審美功能是禅宗的美學理念通過人體運動的方式得以實現。
  禅宗“悟”之美,崇尚“色即為空”,揭示了美幻的真幻相即,有無相生的特點;崇尚“心融萬有”、“一切唯識”,催生了“美由心造”的主觀主義美學觀念;崇尚“萬法是一心”、“內外相與以成其照功”,揭示了“萬物齊皆”的審美真谛和“內外同構”、“物我玄會”的審美觀照方式;崇尚“識有境無”、“境假識真”孕育了虛實互融的藝術境論;崇尚“神我不滅”、“精精形粗”,哺乳了中國美學“遺形取神”的審美傳統;崇尚“般若空智”和“靜觀默照”的認識論,所謂“不得般若、不見真谛”,“聖心虛靜、照無不知”,催生了審美認識論的“虛靜”學說:即“虛心納物”、“絕慮遠思”;崇尚不假思索,直觀現前,“現現”見道,直契“現量”,觸及了審美把握方式的直觀特征;崇尚“無分別智”的“不二之悟”,主張用“了無分別”的方式對待對象世界,孕育了中國美學整體不分、意象渾融的審美批評方式;崇尚理圓之美、法圓之美和光明之美,形成了美學史上以圓為美、光明為美的豐富奇觀。[1]
  少林功夫是學佛修禅的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禅”。修習者在用武術技藝鍛煉體能的同時,在內心深處冥思少林禅宗要旨,從而使少林功夫的理性認識上升到禅學人生觀的高度。以武悟禅,以禅證武,武禅映照,在習武實踐中得到“頓悟”,達到“見性”,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佛教禅宗智慧的真谛,體悟人生宇宙真的本性。所以,修習少林功夫追求的是一種“拳無意,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脫化神明之境界。少林功夫的傳承者首先是禅者,所以他們修習少林功夫的過程更是禅宗美學的追求和體驗過程,是禅武審美的主體。
  隨著技術和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備,少林功夫又被稱為“少林武藝”。它由人體的起、落、進、退、閃、展、騰、挪、竄、蹦、跳、躍、側、撲、滾、翻、進、退等動作組成的套路,成為最為優化的人體運動。這是少林功夫傳承人的體驗過程,也首先滿足了觀者對人體運動的視覺審美需要。與此同時,少林功夫的禅宗意念與動作套路的呼應關系,時時向觀者傳遞出它禅武合一的豐富信息,因而它也是禅宗美學的傳播者,是禅武審美的客體。
  傳統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歷代僧人經過1500多年的創造和錘煉而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人體運動美學的精華所在。它含蓄內剛,堅實有力,“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籠罩在靜穆的佛教文化氛圍中,具有震撼人心的獨特審美價值。
  少林功夫有增進民族認同的文化功能 少林功夫與少林寺歷史密切相關,1500多年來,由於少林寺作為中國武術聖地和禅宗祖庭的特殊地位,從清初(17世紀)開始,在滿清民族統治中國的背景下,少林功夫即被賦予民族政治寓意,成為中國民間精神力量的象征之一。一方面隨著中華民族向海外移民范圍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少林功夫不斷地被文學化演義化以及現代影視等媒體傳播,少林功夫已經從一個寺院的看家絕活,發展成為全球華人尋求和強化民族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尤其在當代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少林功夫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最通俗的表現形式之一。特別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的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為了宣傳少林文化,傳播禅武合一的文化精要,成立了少林功夫表演團,在世界范圍內,為各國人民巡回演出,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他們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豐富了全球各族人民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為增進彼此理解,保持文化多樣性,維護和平共處的國際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少林功夫有著經濟方面的文化產業功能 少林寺建寺已有1500多年歷史,少林功夫至遲在明中期嘉靖年間(1522-1565)即已聞名於世。所謂“拳以寺名,寺以拳顯”,給登封市社區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少林功夫已經成為登封市社區文化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登封市社區的整體產業格局,促使了登封市社區旅游和武術經濟產業的形成,起到了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作用。例如:2001年登封旅游產業直接效益4100萬元,占登封市財政收入25.5%;社會綜合效益5億元,占登封市國民生產總值11%。目前,登封市少林功夫學校有66所,在校學生2.6萬人,從業人員有2000多人,年產值約5200萬元(登封市以外少林功夫影響所及社區產業情況,尚未進行統計)。合計上述旅游和武術教育兩項,總產值9300萬元,占登封市國內生產總值1.8%,已經成為登封市的重要產業。
二、修習少林功夫的方法
  少林功夫傳習方式以口訣為媒介,又往往與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結合在一起。在傳習少林功夫過程中,離不開師父的身傳言教和弟子的勤奮苦練。而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完全取決於師父的點撥和弟子的悟性。少林功夫高水平的傳習和繼承,除了師父的點撥和徒弟的悟性,還需要日常的學佛修禅等宗教生活來保證。禅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學佛目標。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亦被納入到學佛修禅的程式中。修習少林功夫一般要遵循九個步驟:
  1、結緣:通過各種原由,知道了少林寺,認識了少林功夫;
  2、仰慕:被少林功夫所包含的精神、品質所感動,於是產生仰慕向往之心;
  3、抱負:有了仰慕向往之心,於是就會在內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計劃,立志學習少林功夫,有了具體目標後,形成了人生的抱負;
  4、癡迷:這是個體對自己所選擇的目標的自我肯定狀態,從熱愛以至於著迷;
  5、行動: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化為具體行動,進入習武階段,直接接觸到少林功夫本身,這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
  6、認識:通過一段時間習武,開始對少林功夫有了理性認識,認識到少林功夫豐富的文化內涵;
  7、信仰:少林功夫是學佛修禅的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禅”,學習少林功夫,時刻感受到少林寺內的佛教氣氛,對少林功夫的理性認識轉化為佛教信仰;
  8、感悟:在自覺信仰的基礎上習武,習武不再是目的,而成了學佛的有效途徑;
  9、見性: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了佛教智慧裡的真谛,體悟到人生宇宙的真實本性。
  禅宗的基本教義是般若性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追求心靈解脫,當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少林功夫便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境界,從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於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宗教神韻。
  (一)少林功夫拳法基本練習法:
  1、呼吸
  呼吸之職,肺髒司之。大凡肺強之人,其氣必長,其力必大;肺弱者,反之。何也?因肺為氣之府,氣乃力之源,故言力者,不能離氣,按之生理無絲毫或爽。北派拳法,乃有專練習呼吸以增其實力者,成功之偉,頗可驚異。其初,本為寡力之夫,因十年練習呼吸之功,有增其兩手手力能舉七百斛以上者。對於呼吸在武藝修習過程的重要性,自古就有“外練筋骨肉,內練一口氣”之說。
  2、手法
  手法,各派不同。從抽象的一面分別之,不外圓線與直線兩派。從具體的一面分別之,不出長、短、中三法。茲所記者,乃少林之嫡派手法也。
  (1)掄手(又名牽緣手)
  兩手同時於胸前作小圓形,上臂不動,一臂與腕須靈活。敵人右邊來,圓形須順轉。敵人左邊來,圓形須逆轉。若前面來,或順或逆,可隨意動作。如遇武器,最宜使手相格。
  (2)分手(又名長短手、龍手)
  兩手同時動作,左右分排,右長則左短,左長則右短。長手須直而有力,在前,掌心向下;短手橫屈於胸前,掌心向上。凡遇敵人,前手即擊即格,無須換手也。
  (3)切手(又名斫挑手)
  此手有單切、雙切之分。單切以一手挑開敵人來手,以一手用力切敵身,而使人傾跌。乃上部手法中最穩而最實用之手法也。
  (4)托手(又名鉤托手)
  兩手左右分演。右托則左鉤,左托則右鉤。此手與切手,同是一手格、一手擊。其不同之點在於,切手之力向外,其目的使敵人傾跌,雖不能傾跌,必使其遠離我身。托手之力向上,其目的使敵人來手向上落空,乘間以拊擊敵人也。
  3、底盤
  底盤(少林步法之專名)雖各派不同,而皆為拳法之根本。練習拳法,須先練習步法,步法穩,方可言拳法。茲只以少林各種底盤列入之,他派不與焉。
  (1)八字底盤
  兩足立如八字形,兩腿蹲下成水平(俗稱四平馬)。
  (2)一字底盤
  兩足立如一字形,此法較之八字形稍難,須八字練習有程度後,再習此步。
  (3)二字底盤
  兩足立成併行線,兩腿蹲下向前作跪式,踵高舉,足趾著力。此步練足趾之彈力也。
  少林底盤,僅此三法。若持之以恆,以站立時間逐漸增加,以至兩腿無痛苦而有力為功效也。
  4、身法
  學者既於手法、底盤之練習略有門徑,當進而求之身法,蓋身法亦為拳法中之重要關鍵。其身法之高深者,將詳述於五拳式中,茲所記者,便於初學之進退趨避等法耳。
  (1)進退法
  身之進退機勢千差萬別,遇知應變,爭勝負於微妙之間。少林派之尋常進法,必用短馬取側勢,退則多因不能得手,退一步而乘機而進也。
  (2)趨避法
  進退乃取勢之方,趨避為乘機之法。孫武子所雲“避實擊虛、聲東擊西”等法,無不相通。不過彼以群言,我以為個人言也。
  總之,進退有方,趨避得宜,斯可通矣。至於變化莫測,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乃在乎苦心獨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繩之也。
  (二)動作習練方法
  少林拳法之十八式,雖動作簡單,但功效甚大。其三十六式、七十二式等,皆由此變化而出。具體習練程序和方法如下:
  預備式:兩踵併在一直線上,兩趾向外,相距約六十度,兩腿直伸,膝後挺,小腹後收,胸前傾,兩肩宜平,稍向後張,兩臂從容下垂,兩肘微向前迎,指密併,掌心向裡,頭宜正,頸宜直,口宜閉,下颏微向後收,兩目向前平視。
  按此式即兵式中立正姿勢,對於掌法開始,甚為緊要,在生理上極有價值,使全身骨骼及各種筋肉,上下左右位置端正,無偏倚之弊。
  1、兩掌向前平托式
  甲、直立式
  (1)兩趾併後,吸氣一口,下貫丹田,兩手緊貼腿部,由下用力向前平伸,如托物然。與肩齊為度,目平視,兩踵高舉,兩腿須直立,不搖擺,兩手掌相併,脊骨中正勿懈。
  (2)休止。
  (3)平托下垂,復預備式。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按此式運動大圓筋、前胫骨筋。
  乙、底盤式
  (1)兩腿下蹲,兩手由垂直前伸。
  (2)休止。
  (3)兩手下垂。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大內轉骨筋、縫匠筋。
  2、兩手左右平開式
  甲、直立式
  (1)兩趾高舉,兩手向前平伸。
  (2)休止。
  (3)兩手向左右平開,以兩臂成一線為度,胸向前挺。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左右下垂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擴張胸部,使肺部循環無阻滯之患。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兩手由垂直前伸。
  (2)休止。
  (3)兩手向左右平開。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左右下垂,復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直股筋、張股鞘筋。
  3、雙手上托式
  甲、直立式
  (1)兩踵舉起,兩手向左右平開,掌心向上。
  (2)休止。
  (3)兩手保持原狀,翻轉上托,兩掌心如各托一球,至頂,兩手指端相對,目上視,舌抵腭,由鼻調息,使力周骨肋,足趾用力,總以神氣安舒、腋力由臂透貫指端為要。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上托下垂,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前踞筋、三稜筋、直腹筋、鳥啄膊筋。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兩手向左右平開。
  (2)休止。
  (3)兩手翻轉上托。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上托下垂,復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大臀筋、大腰筋、腸骨筋。
  4、上翼式
  甲、直立式
  (1)兩踵高舉,兩手上托。
  (2)休止。
  (3)兩手緩從耳後收回,翻轉下按至胸前停止。胸向前挺,雙腕平直,曲肱環拱當胸,肩、肘、腕三者成水平,使其力由肩而肘,而腕、而指端,氣定神凝,心澄貌恭。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胸前下垂,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回前圓筋、三稜筋。
  乙、盤式
  (1)兩腿下蹲,兩手上托。
  (2)休止。
  (3)兩手緩從耳後收回,翻轉向下按。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胸前下垂,復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中臀筋、方形股筋。
  5、下翼式
  甲、直立式
  (1)兩踵高舉,兩手橫屈於胸前。
  (2)休止。
  (3)兩掌隨氣下按,沉至丹田,略為停頓,雙手分附胯側,掌心著力下按,手指上舉,脊柱豎直,使力由尾闾循脊骨上升,神貫頭頂。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下按垂直,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外斜腹筋、橫腹筋、短掌筋。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兩手橫屈於胸前。
  (2)休止。
  (3)兩掌向下按。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由下按垂直,復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半腱樣筋、長內轉股筋。
  6、單手上托式
  甲、直立式
  (1)右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肘直,頭仰,目視右掌心,左手握拳,屈於胸之左側,拳貼於腰際,肘向後挺。
  (2)休止。
  (3)右臂由左邊落下,劃半圓形至胸前,手握拳,臂屈於胸之右側,拳貼於腰際,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肘直,頭仰,目視左掌心。當上托時,由鼻調息,使氣貫三焦,左上則右下,右上則左下。兩掌須平,掌心相印,故又名指天蹈地,凡拳法中之展勢,均由此式變化而出。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垂直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僧帽筋、夾板筋、三角筋、二頭膊筋。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同時右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貼於腰際。
  (2)休止。
  (3)右臂由左邊落下握拳於腰際,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兩手垂直復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梨子狀筋、外鎖筋。
  7、順步左右曲伸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須由預備式併足曲肱,兩手作拳,附於腰際,然後行以下動作。
  (1)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為弓步,同時左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鈍角,右足須直為箭步),右臂向後伸,仰手作拳。
  (2)復開始之姿勢。
  (3)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為弓步,同時右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鈍角,左足須直為箭步(與右足成斜併行線),左臂向後伸仰手作拳。練習此式時,宜氣沉小腹,目注前手,胸背正向,此為少林拳法練力之第一式。久習之,則力貫兩臂其堅如鐵。凡拳法中之弓箭步各式,均淵源於此式也。
  (4)復開始時之姿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比目魚筋、膊桡骨筋。
  8、雙推手式
  練此式開始時,須由預備式兩腿蹲下,作二字地盆,兩手組拳,緊貼腰際,拳心向上,然後行以下動作。
  (1)用柳葉掌(五指密併)向前仰出復推,掌心著力。
  (2)休止。
  (3)仍復掌用採勁收回至胸側,翻轉組拳,緊貼腰際還原式。其所經過之路線,均為弧形,成一立圓,而向前與收回,各得其半圓。此為初習正面動作,若純熟時,則為半面勢,前推後應,左右進退,全賴腰肩,常於空際作對角線,各得半弧。用腋力貫於掌心,氣發丹田,達於兩臂,有猛虎推山之概,形意拳之虎形,岳武穆連拳之掌舵式,皆導源於此也。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蟲樣筋、骨間節筋、大臀筋。
  9、掌膝起落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由預備式兩足左右離開,成直立八字步,兩拳側貼腰際。然後行以下之動作。
  (1)兩腿蹲下,踵高舉,兩手虛按兩膝上。
  (2)休止。
  (3)兩掌用力翻轉,緊貼腰際,腿亦同時直立,復開始時之姿勢。當雙手下按時,氣沉丹田。當上提時,脊柱須直,兩目平視,舌抵上腭,精神貫頂。動作時,足踵起落,慎勿傾斜移動為要。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
  按此式正腰椎、膝蓋腱、內轉拇筋。
  10、順步雙抓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由預備式兩足立定,兩手組拳,仰貼腰際。然後行以下之動作。
  (1)右足不動,左足蹈出,同時雙手向左前方抓出。
  (2)復開始之姿勢。
  (3)左足不動,右足蹈出,同時雙手向右斜前方抓出。
  (4)復開始之姿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外尺骨筋、內膊筋。
  11、弓步雙抓式
  練習此式,開始時由預備式作八字底盤,抱拳當胸。然後行以下之動作。
  (1)右足不動,為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時雙手向前,拳腹向下。
  (2)兩足不動,兩拳變掌向左右分抓,此時由高地盆變為低地盆,以兩臂成一橫線為度。
  (3)抱拳復開始時之姿勢。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腓腸筋、三角筋。
  12、攔推式
  此式開始同上式。
  (1)兩足不動,左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右拳沿左肩,於胸前盡力向前推出。
  (2)休止。
  (3)右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左手沿右肩於胸前盡力向右推出。
  (4)休止。
  如此反復至四,復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半棘筋、舉肋筋。
  (三)套路習練
  動作是套路的基礎,套路是優化動作優長目標,拳法的具體表現。動作和套路相輔相成,兩者習練互為互用,具體方法如下:
  開始預備式
  (1)兩掌向前平托直立式
  兩足由預備式足趾相併,踵高舉,兩手向前平托。
  (2)兩手左右平開直立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開。
  (3)雙手上托直立式
  由左右平開掌心翻轉向上托。
  (4)上翼直立式
  由上托收回翻轉掌心下按至肩齊。
  (5)下翼直立式
  由上翼式著力向下按,指上舉。
  (6)單手上托直立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於胸側,左臂向上伸,右臂收回,握拳屈於胸側。
  (7)兩手向前平托地盆式
  由單手上托直立式,下蹲,兩足左右分開成八字地盆,雙手向前平托。
  前(1)、(2)、(3)、(4)、(5)、(6)各式均兩足相併,兩踵高舉,至第7式兩足左右分開,成八字地盆。
  (8)雙手左右平開地盆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開。
  (9)雙手上托地盆式
  由左右平開,兩手翻轉上托。
  (10)上翼地盆式
  由上托收回,翻轉掌心下按,至肩齊。
  (11)下翼地盆式
  由上翼式著力向下按,指上舉。
  (12)單手上托地盆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於腰側,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右手收回,握拳屈於腰側。
  (13)順步左右曲伸式
  由單手上托式兩足直立,兩手抱拳於腰側,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同時左手與左足同方向伸出,右足不動,右臂向後伸,復直立抱拳於腰側,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同時右手與右足同方向伸出,左足不動,左臂向後伸,復直立抱拳於腰側。
  (14)雙推手式
  由直立抱拳腰側,兩足左右分開成二字地盤,向前盡力推出。
  (15)掌膝起落式
  由雙推式收回,兩足變直立八字步。兩手抱拳,拳腹相對,兩腿蹬下,踵高舉,兩手虛按膝上。
  (16)順步雙抓式
  由上式收回成直立抱拳,右足不動,左足蹈出,同時雙手向左斜前方抓出,復直立抱拳,同時雙手向右斜前方抓出,復直立抱拳。
  (17)弓步雙抓式
  由上式直立抱拳,兩足分開變作八字地盆,兩拳向上,移於胸側,右足不動為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時雙手向前,拳腹向下,兩足不動,兩拳變掌,向左右分抓,復地盆抱拳,左右不動為箭步,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時雙手向前,拳腹向下,兩足不動,兩拳變掌向左右分抓,復地盆抱拳。
  (18)攔推式
  由地盆抱拳,兩足不動,左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右手向左推出,右手外壓,攔護至膝下,左手向右推出,復預備式。

三、少林功夫的技術表現
  少林功夫的套路講究“出招進招一條線”,指少林功夫的每個動作和套路從起勢到收勢,它的起、落、進、退、閃、展、騰、挪、竄、蹦、跳、躍、側、撲、滾、翻、進、退,始終都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運動,以期能在瞬間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產生最佳的打擊效果。
  少林功夫在招法運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勢太過,嫩者指招數不及。招勢的“老嫩”影響出招發力。少林拳法為避免老嫩之弊,手法講究“非曲非直滾出入”。采用非曲非直之法。“非直非曲”指上肢力量在運動後取靜止姿勢時上臂與前臂之間呈夾角,滾攻易防,既避免手臂直伸,筋絡暴露,易受侵擊,影響收避,又避免手臂太曲,出手無力。發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間在非曲非直之間。若將拳掌發“老”(伸直),成了強弩之末,只剩余力罷了;若將拳掌發“嫩”(曲臂),乃發力之初、意、氣、力、剛生之時,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內。嫩者不能近敵,老者我失重心,易被對方順勢制之。“滾出滾入”指人體的上肢和軀干在運動過程中呈螺旋狀前進,以協調周身力量全力迅速出擊。旋轉中的前進給人以飄忽不定的感覺,旋轉中的進攻也可以隨時攻防結合。身形的滾出滾入,起橫落順。起勢以正身為先,橫進橫退,利於進退速度。落勢以側身為後,縮小攻擊面積,有利於防守。身形的起橫落順,形成了擰身滾動的滾出滾入運動身形的滾動,使對方難以捕捉。手形的滾出滾入,少林拳的出拳特點為出陰(陰拳)回陽(陽拳),這樣就形成了手法的滾出滾入。一方面增加殺傷力,另一方面有利於手臂的自我保護。
  少林功夫的演練不受場地的影響,所謂“拳打臥牛之地”,即只要有臥下一頭牛的地方就可以演練少林功夫。少林功夫的演練場地一般是在一個長約六米,寬約半米的長方形區域內進行。這樣,既可以隨時隨地練功,也可以在軍事實踐時在狹小的區域內充分發揮自己武功的威力。

四、少林功夫的風格、類別
  1、少林功夫的風格
  少林功夫的發展和完備離不開少林寺這一佛教禅宗的文化空間,因此,少林功夫的風格形成與其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由佛教戒律為基礎的習武戒約,對少林功夫的發展和風格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約束。戒律體現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准則。佛教最基本戒律為五戒:戒殺、戒盜、戒YIN、戒酒和戒妄語。在少林寺特定環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為習武戒約,即少林功夫的“十戒約”。少林功夫的“十戒約”伴隨著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發展適時而宜,日臻系統和完備。最早的“十戒約”由僧稠(480-560)和尚主持少林寺時提出,具體內容:一禁叛師;二禁異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藝;五禁盜竊;六禁狂斗;七禁違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戒酒YIN。金末元初,覺遠和尚在“十戒約”的基礎上,又復立習武的“十戒約”。清末武術家尊我齋主人《少林武術秘訣》中對此闡述曰:“①習此技術者,以強健體魄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隨意作辍。②宜深體佛門悲憐之懷,縱於技術精娴,只可以自衛,切戒呈氣血之私,如好勇斗狠之輩,犯者以違反朝規同罪。③平日對待師長,宜敬謹,凡事勿得有違抗及傲慢之行為。④對待後輩,須和順、溫良,誠信勿欺,不得恃強凌弱,任與妄為。⑤於挈錫游行之時,如與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為主旨,不可輕恃技術。⑥凡屬少林師法,不可逞憤而較,但偶爾遭遇,未知來路,須先以左手作掌,上與眉齊,如系同派,須以右掌照式答之。則彼此相知,當互為援助,以示同道之誼。⑦飲酒食肉為佛門大戒,宜挈榜遵守不可違犯,犯者以酒能奪志,肉可昏其神也。⑧女色男風犯者必遭天遣,亦為佛門之所難容,凡吾禅宗弟子,宜垂為炯戒勿忽。⑨凡俗家弟子,不可輕以技術相授以免危害於世,違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純良,而又無強悍暴狠之行,習者始可一傳衣缽。但飲酒YIN欲之戒,須使其人誓為謹守,勿得一時之余興,而遂信其畢生。此禅宗之第一要義,幸勿輕視也。⑩戒恃強爭勝之心及貪得自誇之習,世之以此自喪其身,而兼流毒於人者,不知凡幾,蓋以技擊術之於人,其關系至為緊要。或炫於一時,或務得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瀾,為禅門之敗類,贻羞當世,取禍俄頃。是違先師創立此術意乎?凡在後學,宜切記之。”明末清初,又有新的少林“十戒約” 制定,具體內容除了秉持以往戒約精神,還體現了濃重的忠君思想和反清復明意識。1984年5月,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師順應時代要求,主持制定了“少林習武新戒約”:①擁護政府,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②凡吾習武之門徒,概從健身壯體達標,效國興業和益助民眾為本。③凡吾沙門弟子都必須嚴守院規,保持宗風,參禅念佛,恆習書文,兼考醫史,苦練武功,堅持不懈,出新創奇,使少林武術打出中國,走向世界,為國爭光,為少林增輝。④凡吾習武之徒必須認賢為師,謙虛好學,尊敬師長,崇揚武德。⑤尊重別家別派,取長補短,嚴禁排斥別派言行,團結同道,互助互幫,共同提高技術水平。⑥孝敬父母,尊老攜幼,團結群眾。⑦嚴禁恃技行凶,欺負殘弱和作劫行盜及欺詐他人。⑧凡習武徒眾,嚴禁嗜酒吸煙,非格作色和調戲婦女。⑨嚴禁將武技輕易授人,更不能授給無德之徒。⑩凡吾習武弟子,必應國召,為民除害,為國拒賊,保衛國家建設和民眾利益,為發揚少林武術和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以佛教基本戒約為基礎而創立的少林習武戒約,既是少林僧人的生活法則,也是武僧習武的基本紀律,對少林功夫風格的形成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制謙和、內斂、含蓄和講究內勁、短小精悍、後發制人的風格和特點。
  現據存續於少林寺的少林功夫,綜述其風格特征如下:
  (1)樸實無華 少林寺歷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是嚴格遵守佛教戒律,非常樸素。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進了少林功夫裡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於防身、護寺、健身、入禅作用,所以它的招勢結構完全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每招每勢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為上述四項服務,不參雜任何華麗、嘩眾取寵、拖泥帶水內容,形成了樸實無華的特點。
  (2)禅拳合一 修習少林功夫者有三層境界:初步境界為習其外表,練其外形,對自己外部形體的鍛煉。中層境界為“禅拳合一”,化有形為無形,變有法於無法,無法可依,無招可循,制敵於無形中。古拳譜雲:“打人不見形,見形不為能”。最高境界用心法指導一切,所斗之術為“心”法之爭,非“形”法之戰。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慧,非是常人之智慧。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狀態下用般若慧觀照下的人體運動方式。少林功夫孕育在佛教勝地禅宗祖庭,在少林功夫中到處洋溢著佛光禅影,“禅拳合一”為少林寺功夫的重要特點。
  (3)短小精悍 拳術套路大部分在三十六組動作以內。套路短,組合招勢嚴密緊湊。整個套路練習所用時間短,目的是為了練習者在練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氣呵成,利於每個招式功夫(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等)的增長。避免套路太長而使其因體力不足勉強敷衍的缺陷。
  (4)拳打一條線 直線的運動,有利於進退速度。練功時,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進、退等,盡在一條線上運動。
  (5)滾出滾入 包括:一、身形的滾出滾入,起橫落順,形成了擰身滾動的滾出滾入運動身形的滾動,使對方難以捕捉。二、手形的滾出滾入,一方面增加殺傷力,另一方面有利於手臂的自我保護。
  (6)曲而不曲,直而不直 少林功夫為避免招勢太過或招數不及,多采用在力量最大的那個非曲非直的瞬間出拳發掌。  (待續)  
  【注 釋】
  [1] 劉躍軍、衛志強《少林功夫文集——論少林功夫禅宗美學》,2004年,少林書局。

 

上一篇:洪修平教授:什麼是三法印?
下一篇:洪修平教授:什麼是涅盤?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