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元音老人:大手印淺釋 第五講 結語 二、大手印乃九乘佛法之精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大手印乃九乘佛法之精髓

    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清淨之無失要道者,實九乘之巅頂。”

    “自性大圓滿”,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本清淨”,自性本來圓滿、本來清淨。“無失要道”,沒有差錯的,極其重要的修行之道。“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清淨之無失要道者”,怎樣行持啊?正象上面所說的“見、定、行三要”那樣的修法。先要認識本體,然後從本體起修。識得妄念與煩惱正是本體的妙用,既不跟它跑,也不壓制它,讓它自起自滅、起滅隨無。只須認得本體,把一切都攝歸本體。就這樣行持這個“無失要道”。偏離此道,就是有失。練氣功的,很多人都走了岔路、出了偏差,這當然是失去了要道。有的人修禅,不知道正確的方法,也搞錯了,追求死定,變成木頭、石頭了,這也有失要道。修淨土也有修錯的,他們把念佛當銅錢使,當鈔票用,把佛號當成紙錢燒,燒到閻羅王那裡去存庫,准備死後到閻羅王那裡領用。哪有這樣的淨土法門?這種人過去很多,現在也不少。他們大錯特錯。淨土宗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誰叫你到閻羅王那裡去,這不是搞顛倒了麼!這些都是失去了要道。

    行持這個無失要道者,“實九乘之巅頂”。前面講“一切乘之頂尖”時曾提到,密宗判定佛法共分九乘次第——外三乘、內三乘、密三乘。現把這九乘的內容稍微講講:外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法,泛指顯教。內三乘是指作部、行部、瑜伽部三部修法。作部又稱事業部,有增、息、懷、誅等等法門。這都是隨順眾生的願望而起用的法,也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接引法,並不究竟。行部的修法,目的是了生死、出苦海,才算進入了實修。從觀想入手,修氣、脈、明點,如頗哇法等等。瑜伽意即“相應”,瑜伽部的修法,事與理相應,言與行相應,上與諸佛相應,下與眾生相應。從這裡開出三個層次,就是密三乘。密三乘是嘛哈(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嘛哈瑜伽,意即大圓滿相應,將觀成的氣脈等有相的東西化空,以與無相的法身相應。阿努瑜伽,意即無上圓滿相應,以界智為趣入門,進一步把種種顯現都化為一實相。阿底瑜伽,意即無比圓滿相應,進而合三乘為一大密咒乘。“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體清淨之無失要道者,實九乘之巅頂”,這就是最上乘的法門了。大密咒無咒可念,大手印無印可結,至此,“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了,故稱“巅頂”。

    其余各乘之道,即隨從而為此要道之台架與助伴。”

    既然此無失要道是九乘之巅頂,是最上乘,那麼“其余各乘之道”——其余的八乘,“即隨從而為此要道之台架與助伴”,其余的各種法門,不過是隨從,不過是這個要道的台架與助伴。台,就是台階,只是階梯而已,供我們踏著它上到頂層用的。架,就是架子,比如我們修蓋房屋要搭個架子,不過是臨時用一用。“助伴”,只是一種幫助,只是一種陪伴,不是正行。要成道,必須修這個“無失要道”,其它的法不過是台架與助伴。不修這個心地法門,就不能成道。若不認識真心,怎麼能成道?若不知道真心起現妄念正是妙用,不知道妄念正是真心的本覺智慧相,只是壓念不起,即使把妄念壓死了,也是不能成道的。若了知妄念是怎麼一回事,不怕它,任它自起自滅,起滅隨無,不跟它跑。這是多麼輕松、多麼愉快啊,氣也不悶了,腦也不漲了,久久必然證成大道。

    見本淨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時,則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熾,如夏水瀑流。”

”     本淨,就是本來清淨。自性般若光明相,是指自性——般若大智慧,所顯現的光明。不只是打坐時看到的光明,打坐時看到的光明是明亮的光。但我們這裡所說的“光明”不一定是指明亮的光。一切妙用都是光明,比如腦子一轉,這件事應該怎麼做,這個人應該怎麼接待,這也是光明,不一定非要看見亮光才是光明,一切妙用都是智慧光明相。“見本淨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時”,見到本來清淨的真如佛性所起的智慧光明時,這時候“則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熾”,由正定而生起的妙智慧,功用更為廣大了。熾,就是熾盛,就象火焰一樣熾烈地燃燒。甚至不求神通,而神通自得。我們前面講過,認識法身之後,時時刻刻保護用功,不跟妄念跑,不隨境界走,這就是定,時時處處常攝在定,久久由定而生起智慧,功用就更廣大了,“如夏水瀑流”,就象夏天的瀑布流水一樣。夏天冰雪融化,水源充足,加之雨水很多,所以瀑布流水,源源不斷,氣勢宏大。這是比喻般若智慧的無盡妙用。

    由空性之本住起現大悲入無方悲憫,亦法爾然也。”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稱空性。一切東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謂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來就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現大悲”,要起現大悲心,不能只顧自己了生死,還要拯救廣大眾生。“入無方悲憫”,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無限廣大。我們凡夫的悲憫是小悲憫,悲憫什麼?悲憫自己的子女。我的兒子,乖乖,寶貝得不得了。別人的孩子,隨他去吧,不管他。我孝養我的父母,別人的父母,不管、不管!悲憫的范圍太小太小了。無方悲憫,就是不管哪一方,對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有悲憫之心,發願廣度十方眾生。“亦法爾然也”,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能夠修行成就,自然入於無方悲憫,大悲心就會油然生起。有的人說,阿羅漢不具大悲心,其實並非如此。那是他還沒有證到四果羅漢,到了第四果,他也會油然生起大悲心的。他初發心的時候,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就象現在有些修淨土的人說:“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再回來了,因為這個世界太苦、太煩惱了。”如果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是要回來的,為什麼呢?他聽了蓮池海會佛菩薩宣說大法,就難為情了。成道就要廣度眾生,不度眾生不能成道!他也會“入無方悲憫,亦法爾然也”。若證到第四果羅漢,他看到諸佛菩薩,都在六道裡度眾生,我怎麼好坐在這裡不動,挺難為情的。比如同在一個單位,大家都在勞動,你一個人坐在那裡不動,不難為情嗎?於是,他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就會油然生起,此謂之“回小向大”。回小向大,亦法爾然也。

    空性與大悲雙運要道現證時,如海諸行,一一自現作用,似日之與光。”

    若真證到“空性”,就沒有凡夫的私情了。凡夫的感情,是只顧自己妻子、兒女,別人的就不管了。心空了之後,般若大智慧朗然現前,凡夫的感情蕩然無存。無情乃大情,大悲心自然就生起來了。這就是“空性與大悲雙運”,這就是“要道”——修道的要點、成道的要點。現證就是朗然現前。這個空悲雙運的要道朗然現前時,“如海諸行,一一自現作用”。大海是千百條江河匯歸之處,一條條江河都有其不同的作用。長江、黃河也還有很多支流,這些小支流也都有其不同的作用。這裡可以行船、可以運輸,那裡可以灌溉、可以產米,還有的地方盛產魚蝦。這是比喻我們證得空性,遍起大悲之後,在六道輪回裡救度眾生,時時處處都能起現不同的妙行。“似日之與光”,就象太陽和光那樣不可分。有了太陽,才有光,你才看見東西;若沒有太陽,便在黑暗之中,你就看不見東西了。空性與大悲的關系,就象太陽和光的關系一樣不可分,有太陽才有光,無有太陽哪來光。太陽比喻空性,光比喻大悲,二者是緊密結合不可分的。

    如是與福德資糧合作,廣為利他之行,以圓成真實見宗,而為無染寂樂之助伴。”

    證得空性,就是有了智慧;起現大悲,就是有了福德。廣度眾生、為眾生服務,才有福德。如果只有智慧,沒有福德,或者福德資糧不夠,是不能成佛的。因為佛是“兩足尊”,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所以,我們要福慧雙修,只是修慧、修空,不修福,不為眾生做事,福德不圓滿,就不能圓成佛果。阿羅漢發心小,只顧自度,不度眾生,不為眾生服務,只是智慧具足,而福德不具足,故不能成佛,他必然會“回小向大”的。“如是與福德資糧合作”,資是資本,糧是道糧,成道的資糧就象旅行的路費一樣,必不可少。所以一定要發大心、發菩提心,福慧雙修,才能圓成佛果。大菩薩初發心就是為了廣度眾生而發,他說:我學佛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而學的。比如眾生在大海裡快要淹死了,我要去救他,但我不會游泳、不會救生術,那怎麼救啊!我學佛自度就是先學游泳、學救生術。學會之後,本領大了,我就去度眾生。自度只是手段,度生才是目的。學佛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就是大心菩薩。如果發小心,只為自己跳出生死輪回,那就只能成就阿羅漢果,不能說是菩薩。這是大乘菩薩與小乘聖者的區別。

    證得智慧空性,與廣度眾生的福德資糧合作,“廣為利他之行”。廣為,就是要多多地做,而不是少做。利他之行,就是有利於眾生的事情,要多多地做有利於眾生的事。做一件好事倒是容易,長久地做就難了,天天不間斷地做更難。比如觀照,觀照於一時,很容易,但要時時不忘,那就很難了。然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假若你能夠不斷地觀照七天,在七天當中時時不忘記,那以後就不難了。《阿彌陀經》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若能於七天之內時時不忘記,以後就不容易忘記了。廣為利他之行,就是要多多地長久地做有利於眾生的事,肯犧牲自己,幫助別人,“以圓成真實見宗,而為無染寂樂之助伴”。用“廣為利他之行”來圓滿成就“真實見宗”,來真實圓滿你所見到的宗旨。下面解釋一下“寂樂”,連樂也不可得,才叫寂樂。還有樂在就壞了,因為樂和苦是相對的,有樂就有苦,樂時苦在其中。寂樂,樂也不可得,哪會有苦?“極樂世界”即樂之極矣,樂也不可得了。世間禅定也是這樣,二禅是喜、三禅是樂,到了四禅“捨念清淨地”,樂也不可得,清淨了。“無染寂樂”,就是從來不曾污染的寂樂,這正是妙明真心、一真法界、大圓覺海。把“廣為利他之行”作為“無染寂樂”的助伴,大悲伴隨著空性,六度萬行伴隨著般若智慧。前面講了很多怎樣做功夫開智慧,只是開智慧還不夠,還要“廣為利他之行”,修福德。利他之行很多,在這裡就不細細講了。我們要盡力而為地幫助眾生,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竭盡我們之所能,就算是能夠幫助別人,說句好話,也是好的。

 

上一篇:如瑞法師:內心常懷感恩
下一篇:如瑞法師:學會謙下尊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