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元音老人:大手印淺釋 第五講 結語 七、三修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七、三修門

    三修門:身修,離諸作為,如世間無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閒寬坦令身安住。”

    三修門,指的是身修、口修、意修。密宗講究三密加持,是指身、口、意。三修門也是指身、口、意。第一就是“身修”,是建立在我們這個血肉之軀——身體上的修持方法。“離諸作為”,就是要遠離種種作為,“如世間無益之事”,這個世界上沒有益處的事情,比如搓麻將,這事沒有益處,把寶貴的光陰都唐喪了、浪費了。諸位當中喜歡搓麻將的可能不算太少,還會以“三缺一”為借口,天天四合一,大戰幾回。這樣不行!無益之事不能做。不做世間無益之事,這本身就是修行——身修。“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出世修行的方法很多,如果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也不行。要一門深入,受持一個法,一直修到底。今天聽張三說這個法好,就修這個法;明天聽李四說那個法好,又去修那個法。這樣朝三暮四,雖然所修的都是出世之妙法,也不會有效果,因為你心不專一,不能與妙法相應。何況,有很多法是無益之法。比如,念一個咒,可以在刀上鑽個洞,這就是無益之法,於解脫無益。你一看能在刀上鑽個洞,高興了,好,我就修這個法。修這個有什麼用處?

    我曾聽一位和尚講過他自己出家的因緣:未出家前他是個打拳的,跟他的娘舅練拳、學劍。有一天,他在四川邊界看到兩個西藏小喇嘛抽鴉片。他看不慣,就去干涉:“哎!你們是出家人,怎麼抽起鴉片來了?”小喇嘛說:“別看我們抽鴉片,我們有法術的。”他問:“你們有什麼法術?”小喇嘛看他帶著刀,便說:“用你帶的刀砍我,我一念咒你就砍不動。”他聽了感到很新奇,忙問:“真有這個法?”小喇嘛答:“當然有,不信就試試看。不過,你先等我把鴉片抽好。”一會兒,抽好了,“來,我念咒,你砍。”其實他不敢真砍,這把刀很鋒利,把手砍斷就不好收場了。他用刀背砍,!刀彈了起來。“哎喲,你怎麼把我的刀彈起來了?”小喇嘛說:“你就是用刀刃砍,我也不怕。”“真不怕?”“當然不怕。”,“砍斷了,我不管!”“不用你管,你砍好了。”這一次他是真用刀刃砍的,!刀又被彈了起來。他服了,心想:佛法真不錯,比我練的這功夫還要好。他就是以這個因緣學佛法的。其實這是無益之法,學了沒有用處。

    “唯安閒寬坦令身安住。”只有安安閒閒、寬寬坦坦地令身安住,沒有任何掛礙,不是緊張忙碌。《心經》雲:“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掛礙就會恐怖、就會顛倒夢想。無掛礙,心空空的,胸懷就寬闊平坦。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小人患得患失,經常戚戚然不可終日;君子胸懷坦蕩、安閒自在。諸位注意,安閒寬坦令身安住,就是身修。假如心裡總是患得患失的,那就不相應了。安安閒閒、寬寬坦坦,令身安住,心裡沒煩惱,沒有牽掛,總是心平氣和、輕松愉快,身體就會好,病也不大生了。這樣住在世間,才可以用功修法。這是身修。

    語修,無益之世間語及咒誦均止,安靜如谷。”

    三修門的第二門就是語修,是言談話語方面的修持。

    說笑話、奉承某人、貶抑某事等等,這些世間的閒話都是於修解脫道沒有益的,都是無益之世間語。就某人某事爭論是非長短,更是戲論。藏密的黑教裡,有好多咒語並非修解脫道,都是治人的,那就是無益之咒誦。這些東西都不要去說它、不要去念它。“無益之世間語及咒誦均止”,我們學佛法、修解脫道,必須一門深入,其它東西都不要去瞎弄。世間無益的話不要講,無益的咒語、課誦也不要去念。我們要做到“三少”:要心中事少,口中語少,腹中食少。人有個壞毛病,事情做完了,一有空閒,就張三、李四、王二麻子說個不停。修解脫道,那樣是不行的。你默默不語,不是挺好的嗎?“安靜如谷”,話不要多說,心裡安安靜靜的,就象空幽幽的山谷一樣。“幽谷回聲話晚煙”,你有問題問我,我就詳詳細細地、不厭其煩答復你;沒問題時並不去思考分別,心裡放教空蕩蕩的——“太虛飲光消契闊”。

    意修,離戲論思量、比對心想,即觀想作意亦止。(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三修門的第三門就是意修,是思想意識方面的修持。

    心裡裝著成套的與解脫道無關的空理論放不下,有什麼用啊?分析它、推論它,是“戲論”;思念它、評價它,是“思量”。應該“離戲論思量、比對心想”,心裡空空淨淨,遠離戲論思量,還要遠離比對心想。樣樣東西都拿來對比一下,比較什麼呢?到底是我好,還是你好;是我長,還是你長。這種居心是不平等的,正是妄想分別,這種“比對心想”更要遠離。

    “即觀想作意亦止”。觀想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在前面已提到過。想個什麼東西,還是有作為之修。比如“觀想念佛”,想阿彌陀佛在我頭頂上,觀我自己就是阿彌陀佛。觀想都是作意的,即有所作為地鼓動思想意識。連這種觀想、這種作意也要停止。只要好好觀照就行了,念頭一起就看見,看見後不睬它,不跟它跑。觀想是漸次法,觀想成功之後,還要再用功把觀成的相破掉,才能見到本性。我師父(王骧陸上師)對此有個比喻:比如身上生了一大片瘡,用藥來醫治,於是,瘡口收斂、收斂、再收斂,最後斂成一個小口,乃至斂成一個點。其他地方都平復了,只剩下這一個點,比喻觀想成功了。但這一個點也是個瘡啊!若不除去,以後還會復發的。所以進一步要把觀成的相破掉,這樣才可以一勞永逸,才算是真的證入法身。相不破,本性不能顯現。所以說觀想法要多跨一道門坎。凡是有相密部都須多跨一道門坎,最後都要把相破掉。相怎麼破?還須進一步做功夫,把這相觀大,大、大……大到無邊無際,相就沒有了。反過來,把它觀小,小、小……小到什麼都沒有。一個是放大,一個是縮小,就這樣把它破掉。相破掉後,就見到了本性,但多跨一道門坎。大手印是最直接的大乘心地法門,不要這些過程。所以,說“即觀想作意亦止”。大手印不走這條路,不跨這一道道門坎。念一起就看見,看見後不睬它,保護真心就是了。

    括號裡這句話是從懶融禅師的偈子裡摘出來的,以對“意修”作個注解。懶融禅師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歡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時,卻不見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拐彎抹角大談佛教名相,勞心費力;直指心源,不說余話,便沒有那麼繁瑣、那麼沉重。這就是“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大道無形、真心無相,雖然無形無相,卻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雖然都是它的妙用,覓它本身卻又了不可得。這就是“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如今我們直接指出這個“無心”,直接說它,便又和“有心”沒有什麼不同,即“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上一篇:如瑞法師:如何得到快樂
下一篇:如瑞法師:從內心放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