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息妄法
元知納禅師有真心息妄法十門,茲再伸其義:
第一門覺察。此功夫最為緊要,由未悟以至徹悟,由初地以至十地,無一事無一時不要凜覺。不但才起一念要覺察,即日常應付人事,應對萬機時,念念仍要覺察,覺察“動念即乖”。念念無住,不住妄,亦不住真,不住於覺察,更不住於不住。如是綿綿密密一、二十年,打成一片。初為有功用之覺察,進到無功用之覺察,遂至一切無所謂而未嘗離覺,六根無所依,即妄無所依,自入於大休歇時也。
第二門休歇。不是休歇了便一無所有如癡如聾,正是隨起隨休,隨動隨歇,亦不住於休歇,以休歇亦法也,心也。此功夫,呆不得一點,休即休去,歇即歇了,此境實說不出,好比冷湫湫古廟香爐,但此還不免有著,不落對治壓制,即入沉空守寂,力量反不開展。此一二門功夫,當互相調劑去做,不可著實。
第三門泯心存境。心與境何可分乎,所雲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即為有心可息,非境而何?若言無心可息,是本來無心,一落言诠,即又落境矣。何況有一泯一存之對,宛然有心有境,殊不干淨。龐公雲: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是無住心,故可接萬物而不染,此第三門之意也,學人不可分作兩截看。
第四門泯境存心。當知一著於法,其病與第三門等。當知心境內外,本自空寂。對境不必觀了才空,是本來空,用觀是初步對治法,以觀即立境立心,非究竟也。既知本來是空,又何妨與萬法為侶,與諸塵作對乎。但此亦用功時必經的過程,在初總不免倒東倒西,至徹悟後,自不會落於一邊。至雲真心獨照,不是單有個真心去獨照,要親見實相後朗朗常見,唯有一真實。經雲:無知覺明。以無知覺故,不立境,不立心;以明故,朗朗普照。真且不立,遑論乎妄,不泯而自泯,一了百了,更不必立泯存二見矣。
第五門泯心泯境。此法最險,容易落入死水坑中。人到無辦法時,往往求定不得,求寂不能,見此一條,必喜出望外,以為能如是即可成就。昔智隍枯坐二十年,即中此病,非玄策引之見六祖,便活不過來。不知“人牛俱不見”是要死透了。“正是月明時”要你看“正是”兩個字。在“俱不見”時,正“月明時”也。再活過來,參是什麼光景,不可忽略,進門就在此。
第六門存境存心。此“存”字勿作“有”字會,否則泯時會作無時矣。須知存乃暫時不廢幻有之意,泯為回復本來空寂之境,此心境各不相到,卻又往來聯系,應各住各位,心住於本來無生位,境住於本來不有位,以同屬幻有而有遂各住於幻有位。故《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位者,各有因緣而又同一性空為本位者也。以決定知其性空,故可接而不染,亦不畏其有礙,此門最可增長力量,方可下接四門矣。此法最上乘最圓滿,非真認得清、空得透、悟得徹,即不敢承當。但切忌重著“存”字而落法見。稍稍偏重,即落於有,遂失存心之義,斯又妄矣。
第七、八門內外全體全用。只是一條,是物我情忘之境。體用本不分,宇宙一切都不離我之自性。
第九門即體即用,無所分別。到功夫純熟時,打成一片矣。
第十門透出體用。心中更無內外體用之量,渾然一道清平,到事事無礙時矣。此功夫非可絲毫做作,亦無功夫可言,乃自然而致者矣。
以上十門,目的在借以息妄。非到相當力量時,決無從著手。因地正者必從心地上下手,決不從妄心上下手,若從妄心下手,必至越轉越迷,輾轉成妄。此十門功夫,亦是釜底抽薪法,使妄心自然而化,而不會抽薪的人,總跳不出圈子去。
此十門乃不得已而強立,一著意即入圈套,不易擺脫。故宗門總無法以示人,只教伊自悟自覺。故曰:無法向人說。又雲:我不會佛法。經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在活用,到大休歇時,更有何門可取乎。
論到入佛正宗,只有見性一門。不見性者,學法無益。學人不可妄認妄心為無,但切不可妄認妄心為實有。初學人,只是怕妄,是認為有也。若先見性,自然漸漸化除,切須先看“妄”究竟是何物?覺圓則妄盡,法空則見亡。唯佛一人居淨土者,言十地菩薩以下,皆不免於微細惑也。經雲:無明者,非有實體。又道:心無形段,妄無處所。你在未見性前,自然處處畏縮。明白了,卻又怕什麼?
前者,我欲諸仁於此十門中,看哪一門與自己有緣,諸仁已上了當也。無怪又上了知納的當。老在此十門中翻身,出不出圈子。今天我又以文字圈子惑人,大膽的且進圈子來,再跳出去。倘有人問我,既要人跳出圈子去,何必立此圈子呢?我只可哈哈大笑,反問道,你即今立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