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蔣維喬居士:佛學綱要 第四章 佛教的立腳點和它的教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章 佛教的立腳點和它的教法

第一節 佛教立腳點在乎人生的多苦觀

【人生苦痛多快樂少】人們在世間,忽忽然度過一生,壽命極長的也難得超過百年,短的就不過幾十年,極短的不過幾歲就夭折了,甚至於一出母胎就死了。不論壽長壽短,倘若拿人們從生到死幾十年中經過的日子總算起來,是快樂的日子多呢?還是苦痛的日子多呢?回頭一想,任何人也能回答這個問題,必定要說:苦惱的日子,總比快樂的日子多的是。這就是人生的多苦觀。不提起也就罷了,一提起來,是人人能覺得的。

【宗教大都是解決人生問題的】癡愚的人,湖裡湖塗,虛度一生一切不去管他,到也沒有什麼問題。至於稍微聰明的人,就要對這個人生問題起了懷疑,懷疑的是什麼?就是人為什麼要生在世間?既然生在世間,為什麼要受這種苦惱?這問題真不容易解決。凡是宗教,大都為解決這個問題而起的;有的說是世界最初的人,不聽上帝的話,所以有罪惡苦惱;有的說是人們做事違背天意,所以要受罰;但這是不徹底的解決,有知識的人,決不肯相信他的話。

【生老病死】人們的苦惱,實際的情狀究竟是怎麼樣?大概不外乎生、老、病、死四大段,如今且逐段來研究一下:(1)生苦。驟然看來,生活是很快樂的,怎麼一出母胎,就苦起來呢?這是我們素來不明白的,一經說穿,就的的確確是苦的了。試想母親肚裡懷胎,胎盤是極其窄狹的;胎兒蜷曲在中間,起初就要受盡壓迫的痛苦,漸漸長大,墜迫的痛苦,也隨時加增;母親喝熱湯的時候,猶如沸水澆身;喝冷水的時候,猶如寒冰著體;並且逼近腸髒、膀胱,胎兒是飽嘗膿血尿屎的臭穢,不過自已不能說罷了。這是受胎時的苦楚。至於出胎時候,突然離開溫暖的母腹,觸著周圍極冷的空氣,所以胎兒必定要大叫大哭;他的柔嫩皮膚,要拿衣物去包裹,就和尖銳東西來錐刺他一樣的痛;這時嬰兒雖不會說,然已經能哭叫了,這明明是出胎時的苦楚。出生以後,在世做人,境遇是有窮有富,地位是有高有低,相貌是有善有丑,種種環境,都是惹起苦痛的根原。總名叫做生苦。(2)老苦。人生從幼年到壯年,壯年到老年,光陰如箭,一去不回,看看是精力強盛的青年,曾幾何時,已入衰老的境界了。楞嚴經裡(卷二)描寫波斯匿王自傷衰老的一段文字,最能叫人驚心動魄,今把它錄在下面:『我昔孩孺,膚腠(音湊)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近流,漸至於比。』老景催人,就在不知不覺的時間慢慢地逼上來,真是無可奈何的事。這叫做老苦。( 3 )病苦。世間不論何人,有了這個肉體,總是免不了病痛的;任憑你身體如何強健,病魔一旦來臨,就要叫你呻吟痛楚,臥床不起;至於體弱多病的人,更不必說了。病的種類雖多,但最大的原因,總在身心兩方面的不調和:如身體受寒受暑,就叫血液的循環不能優良;心中有煩惱悲哀,也能影響到血液,叫它停滯;到這時候,病魔就乘虛攻入了。講究衛生的人,比較的病痛可少些,然而總沒有一世不生病的。這叫做病苦。(4)死苦。提到死字,是人們最害怕的,然而盡管害怕,誰也不能跳出死的關頭。最有幸福的,是享得高年,壽盡而死;其余或是因病而死,或是遭刑戮、水、火、刀、兵而死;死路雖不是一條,歸根結柢,終是一死。死期將到,這一苦非同小可。就叫做死苦。除以上四苦外,人們的苦痛尚多,說也說不盡,姑且不贅。今要問究竟有沒有避苦得樂的方法?那麼可爽爽快快回答道:有的,佛教的大目的,就是解決這個生死大問題;這問題若能解決,一切的苦就沒有了,要知道佛家如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應看下文所講的教法。

第二節 佛家的教法

【自造因自受果】釋迦在菩提樹底下,靜坐思惟的結果,徹底明白人生多苦的原因,完全是人們自已造業,自已得果,和上帝並沒有相干。我們這個軀殼,就是過去世自已造作的苦因,今世結成的苦果;根本上既然是個苦果,無怪乎生、老、病、死的苦痛,沒有法子可以避免了。然而人們不曉得這個道理,今世又造下許多苦因,未來世又要結成苦果。所以生生死死,都是因果的連屬關系,聽其自然,是永沒有了期的。釋迦所成的道,就是解脫生死的法門,這法門就是斷除生死的連鎖,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詳細說來,有下列三種的教法:

一、四谛 二、十二因緣 三、六度

【四谛】什麼叫做四谛呢?四谛是苦、集、滅、道;谛字是審察的意思,是說審察這四種道理,實實在在,是絲毫不虛的。世間一切都是苦,就是無意識的大地山河,也時時刻刻在那裡變壞,如陵谷變遷,是我們知道的;至於有生命的人們,身心兩方面的變壞,以及環境的壓迫,最顯明的生、老、病、死苦痛,上文已經說過了。所以我們一舉一動,沒有一處不受因果支配的,觀察這等道理,實在不虛,就叫苦谛。既然知道這苦果,就要研究結成這果的原因,這原因是什麼?就是過去世的惑和業。什麼叫惑?惑就是煩惱,分別說來,就是貪、瞋、癡:人們對於飲食、男女、名利,沒有不貪的;然而雖有貪欲,未必盡如我們的意,有求便得,遇到求不得的時候就要發瞋了,這瞋怒最足以害事的;切實說來,所以要貪要瞋,無非是不了解我身我心以及世界,都是變化無常的,迷誤了這個真理,自已去找尋煩惱,這不是十分的癡愚嗎?就叫做癡。貪、瞋、癡三種,是人們一出生就帶來的,所以叫根本煩惱,也叫三毒,也叫做惑。這惑不除,就要發現於身、口、意方面而造成三業:譬如人們為貪得財貨,最初必先起意,叫做意業;起意取這財貨,就要進行,或是出之於口,向人請求,叫做口業;出口請求,尚不得到手更要用別種方法,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偷盜,叫做身業。這是單就惡業而言,其實從身、口、意方面發現的善事,也叫做業。然而沒有貪、瞋、癡的三毒來幫助它,這身、口、意三業,是不會自已發動的。聚集這種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觀察這種道理,實在不虛,就是集谛。明白了惑和業,集成苦果的道理,就要想法滅卻這種苦痛,進入究竟安穩的涅槃境界;觀察這種境界,其實不虛,就是滅谛。要到達這涅槃境界,必須修道方可;道有八種,也叫做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確實見到四谛的真理,就是正見;思量推求四谛的真理,就是正思惟;一切妄言惡語,不出於口,就是正語;離開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就是正業;人們必求生活,以養他的命,然應該做正當的職業,不宜用邪術騙取金錢,就是正命;既知修道,不可懶惰,必須勉勵努力,向前進行,就是正精進;不論行、住、坐、臥,念茲在茲,常注意在正道,不起邪念,就是正念;修道最緊要的功夫,要入禅定,就是正定。觀察這種修道功夫,真實不虛,就是道谛。 佛弟子中間,有親自聽兒佛說四谛的道理,修行成就的人,就叫聲聞;聲聞修成的果,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是梵音,阿字譯為不,羅漢譯為生,是說他修成這果,永不再生這惡濁世界哩。

【十二因緣】什麼叫十二因緣呢?如今拿因緣的意義,先弄明白,再來研究這十二個名詞。原來釋迦在成道的時候,靜坐思惟,所得到的最精最確的道理就是:宇宙間不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都是內因外緣,湊合成功,並沒有上帝在後面做主宰;這些東西的本身,也沒有永久不變的我體,無非是因緣湊合就生,因緣分散就滅,生生滅滅,相續無窮,就是宇宙萬有的總相。我們隨便舉一件東西來說,都可證明這因緣的理。如飲茶的茶杯,怎麼樣成功的?就是泥土做它的因,人工、水、火做它的緣,因緣一朝湊合,就做成茶杯;倘若有因沒有緣,或有緣沒有因,這茶杯是永久做不成的。茶杯使用久了,或一朝失手墮地,就因緣分散而歸於破滅。不論什麼東西,都可用這因緣的方式去解釋;無生命的東西,固然如此;就是有生命的人們,也是因緣湊合成功的。這十二因緣,就是拿人們從投入母胎,以至出生到老死,分作十二段去觀察,也可說是佛家的人生觀;也就是拿苦集二谛,來詳細說個明白。這十二個名詞是什麼?列在下面:(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無明、是不明白真理,就是癡,也叫做惑。行、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有時作善事,有時作惡事,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也叫做業。上文說集谛時候,不曾提及過去世的惑和業,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嗎?可知無明和行,是拿集谛分開詳說,是人們過去世所造的二因。識、是心上的分別作用,凡是有生命的人,他的肉體盡管死滅,他的心識卻是不滅,又會去投胎的。拿現在通行的話來講,這心識仿佛是像靈魂;靈魂被過去世的惑業所驅迫,碰到父母交合時候,就會去投胎。所以人們是識為因、父母為綠,因緣湊合而成人的。名色二字,名就是指心說,色就是指身說,為什麼不叫身心,要另起這名色的名詞呢?是因為投胎以後,精神和物質慢慢地結合,長成胎兒;這時心識既極其闾昧,形體也沒有完全,所以不叫身心,叫做名色,明明是身心沒有完全的稱呼。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人們眼能看見色彩,耳能聽見聲音,鼻能齅著香臭,舌能嘗著滋味,身體能覺得痛癢等感觸,心意能考想一切事事物物,這叫做六根;胎兒在母腹中幾個月,慢慢地長成這六根,稍微能夠有點感人,但是作用並沒有完全,所以另起個名詞,叫 做六入。觸、就是感覺,是指出胎以後至兩三歲的嬰兒,能接觸外境,起極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苦?孰是樂?並不起愛憎的感情, ,所以單叫做觸。受、是指四五歲至十四五歲時候,心識逐漸發達,能領受環境,起飲食玩具等希望,遇順境就曉得快樂,遇逆境就曉得苦痛,隨時起愛憎的感情,所以叫做受。從識至受共五段,是拿苦谛來分別詳說,是人們現在世所結的五果。愛、是十六七歲時候,貪戀財貨女色,生種種的欲望,貪戀不已,執著在心,不肯放捨,所以叫做愛。取、比愛更進一步,是成人以後,貪愛的心增長,必定取得到手,方能滿他的欲望,於是廣造身、口、意三業,這叫做取。有、是現在世既然造業,必定又有將來的苦果,所以叫做有。愛和取是現在世的惑,有是現在世的業,和過去世的無明、行,是一樣的,也是拿集谛來分別詳說,這是現在世所造的三因。生、是說既有現在世所造的因,那麼未來世又免不了要去投胎的,這叫做生。老死是說未來世既然投胎受生,又免不了要死滅的,這叫老死。生和老死,也是拿苦谛來分別詳說,這是未來世的兩果。這十二因緣,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從過去的兩因,生現在的五果;又從現在的三因,生未來的兩果。我們生生死死,輪轉不已,叫做輪回;根本不外乎惑和業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釋迦說明這等人生觀真能抉出生死的大原,不是他種宗教所能及得到的。今再以表明之如下:

這十二因緣,就是詳細說明苦集二谛。看上文便可明白,人的一生無非是內因外緣湊合而生,了無實實在在的我;這因緣的最初一念,是無明;可知若能滅除無明,其余的緣,也必隨之而滅,這生死的連鎖,不怕它不斷了,就是滅谛。既知道無明可滅,必須用真實的智慧,觀察這十二因緣,努力修道,方可滅除無明,了脫生死,達到涅槃,就是道谛。佛弟子中間,有比聲聞聰明的人,不必親聽佛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的道理,也能修行成功的,這叫做緣覺;他修成的果,叫做辟支佛;辟支的梵音,舊譯為因緣,新譯為獨,佛是覺義;辟支佛,就是緣覺,也就是獨覺。

【六度】什麼叫做六度呢?六度的梵音叫六波羅密,波羅二字,譯為彼岸;密字譯為到;是說修這六種法門,可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度別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六度。六度的名詞如下: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禅定、(6)般若。這六度是菩薩所修的,菩薩的梵語是菩提薩埵(音朶):菩提是智慧,薩埵是眾生;是說他拿智慧去上求佛道,拿慈悲來下救眾生;簡單稱呼,就叫菩薩。前面聲聞緣覺兩種人,只曉得度自已,不曉得度眾生,局量狹小,所以叫做小乘;菩薩修行,看眾生和自已一樣,要先度眾生,後度自已,局量廣大,所以叫大乘。正惟菩薩修行,不單為自已,所以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有兩種:一是財施,是拿衣服、飲食等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隨著自已力量,施送於他人;二是法施,是拿自已從諸佛及善友處聽得的法門,以清淨的心腸,轉為他人詳說,並不希望報酬的;這兩種總叫布施。其次是持戒;持戒是防止身、口、意的惡業的;戒的根本有五種: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次是是忍辱;辱有二種:一是生忍、是菩薩對於同類的人而發的;如有人對他恭敬供養的時候,菩薩絲毫不生驕怠心;有人對他瞋罵打害的時候,菩薩絲毫不生怨恨心;二是法忍,是菩薩對於不同類的自然大法而發的;如遇著大冷、大熟、大風、大雨的時候,又如遇饑餓口渴的時候;平常的人,必定要苦惱憂愁,不能忍耐,菩薩就能安然忍受,絲毫不起憂惱,這兩種總叫忍辱。次是精進;精進有二種:一是身精進,勤修善法,或禮拜,或誦經,或對人講說,無論什麼時候,自身一點不肯懈惰;二是心精進,勤行善道,心心相續,自心一點不敢放逸;這兩種總叫精進。次是禅定;禅定是掃除一切妄念,專心注定一個正念,這是佛家最重要的功夫。最後是般若;般若是梵語,譯為智慧,這智慧是從禅定功夫很深的時候,才發生的;通曉一切諸法(佛經中凡一切事事物物,均為法。)叫做智,斷惑證理叫做慧,決不足平常所說的聰明智慧可比,所以獨用般若的譯名,叫人知道和平常智慧大有分別。這六度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不過更加積極的利他行善,和聲聞、緣覺只曉得自利的,廣狹不同罷了。佛弟子中間,修這六度得到大涅槃果的,就叫菩薩。

問題

一佛教的立腳點在什麼地方?

二生、老、病、死的苦痛,有解除的方法麼?

三因果是誰造誰受?

四怎樣叫聲聞?

五怎樣叫緣覺?

六菩薩是怎樣修成的?

 

上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4
下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5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