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蔣維喬居士:佛學綱要 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

第一節 第一次結集

釋迦在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則,拿他的修證功夫,隨時指導徒眾,從沒有寫出一言一句的文字。到釋迦滅度以後,大迦葉代佛統率大眾,有一癡比丘說道:『釋迦在世時候,常常要拿戒律來約束我們,說某事應該做的,某事不應該做的,我們極不自由,今後可以為所欲為了。』這句話被大迦葉聽見了,以為釋迦滅後,不可不拿他老人家的遺教,制為成典,庶幾可永遠做教徒的指導。於是就在佛滅後的第四月安居期內,選學德並高的比丘五百人,到王捨城附近的畢波羅窟裡面,從事第一次的結集。王捨城是摩揭陀國的首都,這國度裡的阿闊世王,本來是佛教的信徒,聽見這事,大為贊成,供給他們一切飲食臥具等,予以種種的便利。因此這五百人,得以安心從事結集工作,經過七個月,這事方才完畢。

【經藏和律藏的結集】結集的本意,實在就是會誦;為的是佛滅以後,恐有異見邪說,混亂佛法;所以結合有學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誦釋迦佛在世時所說的法,經過大家討論決定,然後集成為經典;所以叫結集。當時結集的儀式很嚴重,大迦葉升坐上座。因為阿難陀在佛門中,素有博學多聞的盛名,由他誦出經藏;上座對他誦出的文句,發為種種問難,阿難陀一一回答,詳記這經,佛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對於什麼人所說的,並且佛說這法的時候,隨從的徒眾有多少,也一一記出;大家聽了,公認為沒有錯誤,然後定為佛說。其次憂波離在佛門中,以嚴守戒律著名,由他誦出律藏;上座對他誦出的文句,也一一發問;他也一一回答,和阿難陀一樣;大家聽了,公認為沒有錯誤,然後定為佛制。

對於這第一次結集,後人有種種異說。大都以為既有兩人一誦出經藏,一誦出律藏,那麼一定還有論藏,這論藏是誰誦的呢?於是有的說是迦葉自己誦的;有的說是阿難陀誦的。其實經、律、論三藏的名稱,是後人所加;經是實際修行的法門,律是止惡修善的規律,論是對佛教的解釋研究;當第一次結集佛教的時候,當然只有法(經藏)和律(律藏),至於解釋研究,一定出於後人的手,因而有三藏的名稱。所以當時未必有論藏,實是毫無疑義的。

【四阿含經及其內容】阿難誦出的是什麼經呢?大概就是今日所傳的四種阿含經;阿含是梵音,譯為無比法,就是說沒有可以比類的妙法。四阿含的名詞列於下:

(1)長阿含經(2)中含阿經(3)增一阿含經 (4)雜阿含經

這四種經是釋迦初成道的時候所說。長阿含是破斥婆羅門教的邪見;增一阿含是說明人們修世間的種種善事造下了善因,來世能投生人道或天道而受善的報果;中阿含是進一步說人們能修出世間的善因,來世就能超出生死大海,而得湼盤妙果;雜阿含是說明世間的禅定,(禅定有世間禅、出世間禅的分別;佛教的禅定,是出世間禅。)和佛教湼盤有關系的。

【八十誦律為戒律的根本】優波離誦出的是什麼律呢?就是八十誦律;因為他在九十日的中間,每日升座誦一次,逐日誦出幾多戒條,經過八十次而完畢,所以名八十誦律,是為佛門一切戒律的根本。後人從這根本律,推演而成四分律、五分律等;這些律本流行,八十誦律就不復存在了。

第二節第二次結集

【戒律的十條爭議】釋迦滅度後一百余年,有毘捨離城七百比丘結集,通常稱為第二次結集。這次結集,和前面第一次、後面第三四次的結集,性質全然不同;單為戒律上的十條诤議,四方聖眾會合在毘捨離城裁判這事;與會的人數有七百,所以也稱七百集法。

毘捨離城的北方,有跋耆城,這兩城中的僧侶,往往違背佛的戒律,於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水滿缽中,持向人多的地方,指缽水對眾說道:『有投錢這水中的人,可得到吉祥。』經過的白衣男女,有聽信這話而投錢的,也有怪出家人不應貪取金錢的。這時有長老耶捨巡游至此,以為佛的戒律,出家人不應受蓄金錢,如今兩城比丘公然違背,大不以為然,因向在家出家兩眾雙方勸告道:『出家人應遵守佛戒,不該受蓄金錢;在家人也應遵守佛戒,不可拿金錢布施;否則受的人、施的人,都有罪過。』多數借侶,不但不肯聽耶捨的話,反怨恨耶捨,在俗人面前,誹謗出家人。並且彼等違背戒律,尚不止這一事,總計有十種非法行為,今依五分律舉其名稱如下:一、鹽姜合共宿淨二、兩指抄食淨三、復坐食淨四、越聚落食淨五、酥油蜜石蜜和酪淨六、飲合樓伽酒淨七、作坐具隋意大小淨八、習先所習淨九、求聽淨十、受蓄金銀錢淨

淨字是清淨的意思。上面十事,依照佛的戒律,是不清淨,不應該做的;但毘捨離和跋耆兩城的比丘,他們以為是清淨,可以行的。照佛戒,比丘托缽求食以維持生命,倘若所乞的食,不能吃完,有所剩余,就應該轉施他人,不應貯食過夜,是名余食法;如今這般比丘,以為拿鹽和姜合共的食物,就可留宿至明天再食,叫鹽姜合共宿淨;這為非法的第一件事。佛的戒律,過午刻就不許進食,是謂非時食戒;這班比丘,以為剛剛過午,日影偏斜,僅到兩指並列的長度,還是可以吃的,叫兩指抄食淨,指抄或者就是指尖的意義;這為非法的第二件事。佛戒,一次吃後,不得再吃第二次;這班比丘,以為再坐下去吃一次也是不妨,叫做復坐食淨;這是非法的第三件事。佛戒,吃過飯以後,或出外到村落地方,大眾又來供食,就應該照余食法轉施他人;這班比丘,以為人家既然供食,不妨再吃,叫做越聚落食淨;這是非法的第四件事。干結的牛奶油,叫酥油蜜,白沙糖凝結成塊如石的,叫石蜜;午後食物,既犯非時食戒,這班比丘以為拿酥油蜜、石蜜,和入干牛奶(酪)做飲料,是飲而不是食,不算犯戒,叫酥油蜜石蜜和酪淨;其實酥油軟酪,明明是食物,這是非法的第五件事。佛戒,不許飲酒;這班比丘,以為釀而未熟的酒可以飲用,不算犯戒,叫做飲者樓伽酒淨;合樓伽、梵音,就是酒釀,明明是酒,那裡可算不犯戒呢?這是非法的第六件事。佛制,制作座具,大小有一定的尺寸;這班比丘,以為何必限定尺寸,可隨我們的意思制作座具,叫做作座具隨意大小淨;這是非法的第七件事。佛制,既出家後,應該捨棄從前在家時候所學習的事;這班比丘,以為在家時候已經學習過的事,不妨再做,叫做習先所習淨;這是非法的第八件事。佛制,凡一切儀式作法,當隋僧眾全體共同行之;這班比丘,以為不妨在另一地方單獨行這儀式,然後請求僧眾的允許,叫做求聽淨;這是非法的第九件事。佛制,不詐受蓄金錢;這班比丘,以為不妨受蓄,叫做受蓄金錢淨;這是非法的第十件事。

耶捨眼見這班比丘違法,於佛教前途關系甚大;於是奔走西方各地,[]訪當時的大德、同赴毘捨離城、以裁判這十事的是非。毘捨離、跋耆兩城的僧侶,也結合同黨以相抵抗。於是分為東西兩黨:西黨是耶捨一方面的長者,東黨是兩城的僧侶:兩黨各舉代表四人,開,結果斷定這十事為非法,以為東黨的行為違背佛制,應加護斥。然東黨多少年進取一派,人數較眾,於是別成一團體,得名為大眾部;西黨承佛的正統,其中多是高年碩德,得名為上座部。這是第二次結集的情形,也是根本佛教分裂為兩派的開始。

第三節 第三次結集

【阿育王時佛教的隆盛】釋迦滅度後二百余年,中印度有統一全印、武功文治震耀一世的阿育王出世(西紀前二六四——二二六在位)。他對於佛敦異常信仰,不但保護本土的佛教,並且派遣傳教徒,到別國去宣揚正法,所以佛教到阿育王時代隆盛無比。阿育王因信佛的原故,對於佛教徒的供養,十分豐富;一般外道,形勢窮促,衣食不得周全;於是改換僧服混進佛教徒裡面,一方可以得到衣食,一方暗中仍舊拿外道的教義,運用於破壞工作,於是佛教乃陷入混亂狀態。王在摩揭陀國所造的雞圓大寺中,僧侶最多,因內道外道兩派在裡面紛诤,彼此不和,致使最重要的說戒儀式,也不能舉行;這儀式停止有七個年頭的長久,太不象樣了。王聽見了,大不以為然,要想辨別邪正,淘汰這班外道,於是發起第三次的結集。善見律卷二載這一段故事雲:『王白諸大德,願大德布薩(這是梵語,佛制:每半個月逢十五日,或月小二十九日,月大三十日,召集眾僧說戒經,叫做布薩)說戒,王遣人防衛眾僧;王還入城。王去以後,眾僧即集眾六萬比丘,於集眾中,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能破外道邪見徒眾,眾中選擇知三藏得三達智(三達智,指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而言;天眼通能曉得未來的生死因果,宿命通能曉得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通能斷盡現在的煩惱;三種智慧到得究竟,叫做三達智)者一千比丘,一切佛法中清淨無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名為第三集。』看這段文字,就知道阿育王發起第三次結集,他的最大目的,是要淘汰這許多外道,叫佛法回復從前的清淨,不致混亂;王一面遣人防衛眾僧,一面請眾僧所佩服的目犍連子帝須出來,主持這件大事(上座);又就眾僧中間,選擇知見純正、能破外道邪見的人,這等人並且還要通曉經、律、論三藏,得過三種神通的,其數目多至一千比丘,在波叱利陳城,做第三次結集工作,經過九個月,方才完畢。聚集這等學德兼備的人,來整理經典,自然比較第一第二兩次結集更為完美,所以經、律、論三藏,到這次方才完備的。

這次不但結集經典,並做傳教的工作:所以結集既畢,就於諸長老中選擇多人,派至四方做宣教師;這等宣教師,足跡徧於五印度,並且遠至錫蘭、緬甸。到如今錫蘭等地方,佛教還是盛行,都是阿育王開創的功勞。

第四節 第四次結集

【迦膩色迦王的提倡佛教】當西歷第二世紀時候,有大月氏種族的迦膩色迦王(西紀一二五——一五0在位) ,率兵從西方侵入印度,並且吞滅四鄰,建立犍駄羅王國,文治武功,和從前的阿育王不相上下。王的兵力強盛,更進攻東印度,威脅文明中心的摩揭陀國。這國度裡的國王,自知力量不敵,就供獻佛缽和馬鳴菩薩,要求講和。佛缽,就是釋迦在世時所用的缽,佛教徒尊它為王寶,凡傳得這缽的,就為傳佛正統的證據;馬鳴菩薩,是中印度的大師,道高德重,眾望所歸;這一種寶物和一個高人,都是迦膩色迦王極希望得到的,所以兩方和約就此成功。王對於佛教,既非常熱心,然這時距釋迦滅度已四百多年,學者中間各自傳述的學說,極其紛歧,莫衷一是。王在政事余暇,每日請一僧進宮說法,然各僧所說的話,人人不同;王十分疑惑,因向脅尊者(梵名波栗濕縛)請問:究競孰是孰非?尊者答雲:『釋迦滅度至今,歲月遙遠,各宗師弟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實在無從定他們的是非;要在王喜歡那一宗,就趁這時,依照自己的宗,來結集三藏。』王以他說為然,因此發起第四次的結集。精選學德並高的僧侶,先得四百九十九人,最後得到世友(梵名婆須蜜)尊者以為上座;王因迦濕縛羅國(舊稱廚賓)四圍都是山,物產又豐富,足以供養僧眾,於是王親領五百人到這地方,建立寺廟,使這五百人在其中做結集的工作。這次結集,是以解釋三藏為主旨,所釋的經藏、律藏、論藏,各有十萬頌,(印度文體,往往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韻語,以便記誦。凡滿四句即叫一頌。)總計三十萬頌,合有九百六十萬言。如今流傳的大毘婆沙論,就是這次,镂刻在上面,再用石函緘封,造一寶塔,將石函藏在中間,不令流傳於外國;如要習這論的人,常來這地求學,方許受業。

【第四次結集的兩點不同】這次結集,和從前結集,有兩點不同:(1)脅尊者是小乘說一切有部(小乘分裂有二十部,詳後,這是一部的名稱)的學者,迦膩色迦王也是信仰有部的人,所以這次結集,是用有部的學風來整理三藏,克實說來,是有部一宗的結集。(2)這時結集,重在解釋三藏的義理,和從前專門搜集佛的遺教,也是不同。

第五節 大乘經典的結集

【大乘經典的由來】以上所說四次結集,都是小乘經典:至於大乘經典的結集,傳說種種不同,沒有真確的史料可供考證,閃此後世就有大乘經不是佛說的議論。其實大乘教的發展,是思想演進的自然趨勢,決不能說它不是佛說。怎麼講呢?大凡一種宗教,或一種學說,流傳既久,中間自然要分出保守和進步兩派。當第二次結集時,為十事非法的诤論,就可以看出當時年德俱高的長老,要墨守佛在世時所定的戒律,以為稍打違異,就是非法;至於青年進取的毘捨離、跋耆兩城比丘,就以為稍微變通,沒有妨礙;結果就脫離這般保守派,而自成一團體,迩時就分裂為上座、大眾兩部。從這以後,進取派不但是戒律上有所變通,學理上也有討論研究。隋著時勢進步,當西遷第二世紀時,向來為佛教壓倒的婆羅門教,從學理上進展,重復振興;至第四世紀時,彼教有組織的教義,就此大成;墨守嚴肅戒律的小乘教,不足和它為敵;這時由大眾部演進的大乘教,也就因此勃興。蓋釋迦在世說法時,本無所謂小大乘的分別,大乘的教義,早巳包含在內。大眾部分裂後,百余年中,思想漸漸進展,和婆羅門教一經接觸,受了時代的影響,大乘教就此成熟,那是自然的結果,不足為奇的。

至於大乘經典的結集,雖然沒有歷史的證據;然經論中,卻有數處,可以引為左證的。菩薩處胎經出經品雲:『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犍槌(即是鐘)集眾得八億四千羅漢,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離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懼勿使行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戒律藏者亦集著一處。』這經中所說菩薩藏,就是大乘經;聲聞藏,就是小乘經;照此看來是:第一次結集,早有大乘經典了。又大智度論卷一百有雲:『佛般(入也)湼盤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有人言,如摩诃(大也)迦葉,將諸比丘,在耆者崛山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诃衍。』這段文字,前段說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和處胎經所說相同;後段復引一說,那是文殊、彌勒等和阿難專門結集大乘經的。摩诃梵音譯為大,衍字譯為乘,是明明大乘經典,在佛滅度後早就結集,而且不一止一次:有時阿難和大迦葉合作,是兼集三藏;有時阿難和文殊、彌勒合作,是專集大乘經的。

第六節 秘密經典的結集

【顯教密教的分別】佛教有顯教密教兩大部分:相傳顯教用顯露的言語文字,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密教用秘密的咒語,是大日如來所說。這項秘密經典,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所結集,也沒有確實史料可以證明,有的說是阿難結集,有的說是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結集。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有雲:「復次慈氏(即彌勒) ,雲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兢伽沙(兢讀琴,去聲,兢伽即恆河,兢伽沙,即恆何中的沙,喻數目的多)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諾法妙蘊,……攝為五分:一素咀纜(即經藏) ,二毘奈耶(即律藏) ,三阿毘達磨(即論藏),四般若波羅蜜多(般若譯為智慧,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度,這是說用真實智慧,超脫生死大海,達到彼岸的意思;凡般若諸經都說這理),五陀羅尼門(陀羅尼,譯為總持,即秘教所持的咒語)。此五種藏,教化有情(指有生命的眾生),隋所應度而為說之(隋眾生的程度高下,於五藏中應該用何種法,就替他說何種法)……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今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咀纜藏,其邬波離(就是誦出戒律的優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就是迦旃延)受持所說阿毘達磨藏,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師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密教中手執金剛杖的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看上面的經文,可知釋迦在世的時候,早和彌勒菩薩,說及過去世無量數諸佛所說的正法,數目多到八萬四千,大概包括起來,可分做五部分。這五部分,就叫五種藏,就眾生的程度,應該用那一種,就用那種來替他們說;並且釋迦在世時,早就在他的弟子中間,選擇那人能明了佛所說的那種藏,就叫他受持(受持是受之於佛,誦持不忘的意思);預備佛滅度後,叫他們如法誦出。如阿離以多聞著名,就受持經藏:邬波離以守戒著名,就受持律藏;第一次結集時,就是他們兩人分別誦出經律二藏的;迦多衍那在佛門中以論議著名,就受持論藏;曼殊室利在佛門中以智慧著名,就受特大乘般若;金剛手是傅受密教的,就受持諸總持門。可見秘密經典,當和金剛手菩薩有關系,未必和阿難有關系,但是結集的時代和結集地方,那是無從查考的了。

問題

一 什麼叫經藏、律藏?

二 四阿含經的內容如阿?

三什麼是戒律的根本?

四 第二次結集的性質如阿?

五 根本佛教如何分裂為二部?

六 第三次結集的內容如何?

七 經、律、論三藏什麼時候方完備?

八 第四次結集的內容如何?

九 大乘教怎樣演成?

十 密教和顯教不同的地方?

十一結集密教是何人? 

 

上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5
下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6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