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蔣維喬居士:佛學綱要 第八章 大藏經的雕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章 大藏經的雕刻

第一節 中國雕印的大藏經

(1)北宋時蜀板大藏經我國的雕刻印刷術,起源在什麼時候,已不能確定。據沈括做的夢溪筆談裡所說:『五代時馮道始印五經』;然據歷代三寶記卷十二載隋開皇十三年初:『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這兩句文字,可作為雕刻佛像佛經的證據:是知,雕刻術在隋代已經流行了;至於正式雕刻的官板大藏經,當以北宋的「蜀板」為開始。宋太祖開寶四年(紀元九七二一 )遣張從信往益州(今之成都)雕大藏經,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紀元九八三),經過十三年而刻成,這是我國最初雕刻的大藏經,也是最精的板本;惜乎現在只有殘本,而完全的經典很少見了。

宋太祖振興文化,對於佛教保護提倡,極其盡力。他知道唐朝是佛教全盛的時期,翻譯的經典不少;然未能[]集歷來經典,印成全藏,是一種缺點;加以五代的紛亂,佛典的散失也不在少數;這時若不從事搜集,以後更不堪設想;況且太祖統一天下,他的功業,和唐朝開國時沒有兩樣,這種發展文化的根本計劃,當然要十分努力,突過前朝;所以這雕刻大藏經的大事業,到此就完成了。

這部經板,可惜沒有完全的本子,內容已不甚可考。然據各家記載,全部有四百八十函,五千另四十八卷。字體印紙,都極精美,現在從殘本裡,還可考見一斑。這板刻成,影響到國外,日本、高麗、契丹等國,都到宋朝來請求頒賜一部,回去仿照刊刻;所以這付板子,復做外國刻經的鑒本。就這一點,可以知道它的價值。

(2)明朝的南北藏明太祖微賤時,本來進皇覺寺做和尚;後來起兵推翻元朝,為明朝開國的皇帝;他既是和尚出身,對於佛教,自然格外信仰。所以在洪武五年(紀元一三七二),招四方的名德沙門,集於蔣山寺(今南京之紫金山),點校藏經,預備刊印;就在南京開雕一部藏經,通稱南藏板,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但這時在元末騷亂以後,舊板經帙多已散失,缺乏校對的材枓,所以南藏板脫誤極多,且不免有杜撰的地方。

後來成祖建都北平,因南藏板誤謬太多,就於永樂十八年(紀元一四二O),重新開雕藏經,到英宗正統五年(紀元一四四O)刻成,通稱北藏板,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然大體上雖比南藏好一些,也不見得十分完善;不過南藏每頁是六行十七字,北藏每頁是五行十五字,形式上行數較疏,字跡較大就是了。

(3)清朝的龍藏清代在滿洲時候,本崇信喇嘛教;後來入主中國,就盡力保護佛教,自然拿雕刻藏經,也看做重大事業。從雍正十三年(紀元一七三五)起,到乾隆三年(紀元一七三八),四個年頭,刻成一部全藏,因卷端刻龍紋,所以叫龍藏;這部經是拿明朝北藏做底本,復增加新材料,總計七百三十五函,七千八百三十八卷。它的內容,是比宋明的藏經,來得豐富;然皇家刻經的目的,在尊重佛教,流通法寶,並且前代既然有成例在先,為國家體面計,自應舉辦;但是當時經手校刊的臣工,未必個個盡職,所以這部龍藏,內容雖然龐大,也不能算善本。

(4)頻伽藏清末宣統三年(紀元一九一一),上海頻伽精捨拿私人財力,排印大藏經,世人通稱為頻伽藏。這部藏經,用日本弘教書院縮印藏經做底本,而用四號鉛字排印,比較底本的五號小字,鮮明得多,便於誦讀;總計四十函,八千四百一十六卷。但弘教本是拿高麗藏做底本,並拿宋元明三藏本,校對同異,標列上眉,於學術上最有價值;頻伽本則不然,將校刊記另作數卷,附在經末,檢查甚為不便;並且全書校對不精,訛誤太多。

(5)影印續藏經佛教遭武宗會昌時(九世紀中)的厄難,經教散佚,各宗重要論疏多流傳於日本。海禁未開時,明末清初,雖高僧輩出,因為不能窺見昔賢著述,十分遺憾。到清末海禁大開,國人方知道各宗散佚名著,十之四五,尚存於日本隨經書院刊行的續藏經裡面。民國十一年(紀元一九二二),居士徐文蔚、蔣維喬等,發起影印續藏,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印刷,發行到十三年而成書;總計一千七百五十七部,七千一百四十八卷。

【楊文會的刻經事業】此外還有單行本經典,是清末楊文會居士所發起的;向來佛經,只有全藏,絕少單行本,學者要從事研究,極為困難。文會於清同治五年(紀元一八六六),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刊刻單行本經論,並手定大藏輯要目錄,依據這目錄,以次付刊。後文會與日本南條文雄訂交,托他在日本訪求唐代以來散佚的名著,得藏外書典籍二三百種,選擇其中最好的,精校刊行;又得到日本弘教書院縮影藏經,據以校刊。文會一生精力,悉用在刻經事業,其手校出板的經籍,在他生前,已多到二千卷,校刊極精,便於學者。當時聽見文會的高風而繼起的,如湖南,如揚州,都設有刻經處。文會殁後,北平、天津也都創辦刻經處,所印經典板式款式,都依文會成規;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大藏輯要。所以文會在近代佛教的影響,異常偉大。

第二節 日本雕印的大藏經

(1)高麗板宋太宗淳化二年(紀元九九一),高麗遣韓彥恭來中國,請去蜀板藏經一部,就有兩次雕刻藏經的大事業:第一次雕刻的時代,傳說不一,大約從顯宗十一年(紀元一O二O)開始,經過四朝到宣宗四年(一O八七),費六十七年長的時間,全部方才告成;總計五百七十函,五千九百二十四卷。其中除大部分依據蜀板外,復搜集開元以後新譯新撰的經典,(蜀板但依據開元錄,開元以後的譯述沒有收入。)所以內容增加不少。

這初雕板到高麗高宗二十三年(紀元一二三六),重新開雕大藏,直到三十八年(紀元一二五一),經十五年方告成。這時高麗所藏舊經,有宋蜀板,有契丹新刻成的丹板,又有初雕舊本,拿這三本,比較對照,嚴密勘定,成功這部最精的板本,通稱為再雕板;總計六百三十九函,六千五百五十七卷,後世學者論及藏經,必推尊麗藏,諒非無故。著者囊年到日本,曾在某寺親見這本,精美無倫,日人對我說:『現在日本政府已規定麗藏為國寶,不許流傳到外國裡去哩。』

(2)契丹版宋朝雕印蜀板,不但影響到高麗,就是契丹國,也受了刺激,促成雕刻藏經的事業。本來契丹建國,先於趙宋五十余年,努力提倡文化也比宋早,如今眼見蜀板藏經告成,如何能不著急,並且彼國素來也尊重佛教,就覺得雕印大藏經為不可緩的事了。開雕時代,大約在興宗之世(紀元一O三一——五四),到道宗時(紀元一0五五——六四)完成。遼史(契丹後稱遼)第百五十一卷高麗傳有雲:『清寧八年,送經藏一部於高麗』;清寧就是道宗的年號,但是契丹藏也久已散佚,內容怎麼樣?無從考見;推清代王昶所撰金石萃編第百五十三卷,載有志延所做旸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雲:『印大藏經,凡五百七十九帙』;就是指契丹板。可見在蜀板四百八十函以外,也增加不少。

(3)日本板梁代末年(六世紀中),佛教經典已流傳到日本。到唐朝時,日本人玄昉入中國,留學二十年,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紀元七三五)歸國,攜去經論章疏五千余卷。到宋朝時,東大寺等僧裔音刁然到中國,宋太宗待他很優,得以游覽五台山和各處佛地;這時剛剛是蜀板藏經刻成的第二年,太宗雍熙四年(紀元九八七) ,裔然歸國,太宗拿藏經全部賞給他,這是日本得到全部大藏經的開始。後世也就注意刊印佛經,所刊零本不少。復見高麗有再雕板,就竭力向高麗請求,至十余次,方得到一部。到寬永十四年(紀元一六三七),有僧人天海,賴德川氏保護的力量,創設雕經局於東[]山寬永寺,開雕全藏,到[]安元年(紀元一六四八),經過十二年而告成;總計六百六十函,六千三百二十三卷。這是活字木板大藏經,世稱之為天海藏。

到明治的時候,印刷術大有進步,日人島田蕃根等,在東京創辦弘教書院,與增上寺僧行誡,共同排印五號活字小本藏經,自明治十三年(紀元一八八0)起,至十八年(一八八五),經過六年而告成:總計四十八帙,八千五百三十四卷。通稱為縮刷板。這部經是用麗藏做底稿,再拿宋元明三本,詳細校對,標記異同,列於上眉;並且全書部加過句讀,便於學者研讀,最為特色。

【藏經書院的正續藏】明治三十五年(紀元一九O二),京都(日本西京)藏經書院,用明藏做底本,復刊行大藏經,用四號活字排印,比縮刷版字體較大,也是全部加過句讀,閱者易於醒目;到三十八年,經過四年而告成;總計三十七套,六千九百十二卷。因為卷端有卐字,通稱為卐藏板。

藏經書院又刊行續藏,於明治三十八年(紀元一九O五)起,到大正元年(一九一二),經過八年而告成;板式字體,和卐藏一律,內容甚富,我國唐以後久經散佚的注疏,大部分被它收入;總計百五十一套,七千一百四十八卷,名曰大日本藏經。惜不久經板遭火災,惟商務印書館影印本,現尚流行,這是極可寶貴的。

到大正年間,高楠順次郎等於大正十二年(紀元一九二三),發術的基礎;校對不但用「宋」「元」「明」「麗」等舊本,並且采用近代西域諸國地下發掘的珍籍,和工國教煌所出唐人寫經;經中人名地名術語,又拿梵文巴利文,一一對照;這實在是近世最善的板本。後來日本遭大地震的火患,這事業幾乎挫折,高楠氏等苦心經營,到昭和三年(一九二八),竟得全部告成;總計五十五函、二千三百三十六部、九千零六卷。

問題

一、宋太祖何故要雕刻大藏經?

二、明朝南藏、北藏的分別?

三、龍藏在何時雕刻?

四、頻伽藏的內容如何?

五、續藏經的內容如何?

六、舉行本經典是何人刊印?

七、高麗藏的內容如何?

八、契丹雕刻藏經在什麼時候?

九、日本雕刻的經藏有幾種?

 

上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8
下一篇: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