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無情也有佛性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情也有佛性嗎?

關於無情到底有沒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雖看見經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離心別無一法的說法,但畢竟不能徹底無惑。這是佛法中圓頓教義,天台宗就主張無情也有佛性說,故說一色一香,不離中道。中道即是法界,也即是佛性之異名。台宗九祖荊溪大師的《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從十方面義理來解釋無情也有佛性的道理。但大師是唐朝人,行文簡古,非初學者所能明白。今試以語體文改譯之。

 一先出原文。二逐段改譯。

“無情佛性,惑耳驚心。今且以十義詳之,使於理不惑,馀則例知。”

這幾句是說無情也有佛性,聽起來使人有些惑於耳,驚於心,感到不可思議。現在用十種道理來詳加解釋,使之對於無情也有佛性這層道理不生迷惑,其馀則可舉一反三,推例而知。

“一者約身。言佛性者,應具三身。不可獨雲有應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許遍,何隔無情。”

第一從佛身方面來說,我們知道所謂佛性,應具足三身,即法、報、應三身,不可只認為惟有八相成道的應化身才有佛性。既知有三身,法身遍一切處,所謂梵語毗廬遮那,此雲遍一切處。既許法身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怎麽會隔無情之物,故無情也有佛性之義,得以成立。

“二者從體。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何獨法身。”

這幾句從體方面,進一步論證無情也有佛性。既然承認法身遍一切處,但報、應、二身,何嘗離開法身,因為三身不一不異啊!(法身如月體,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水中月影。)況且有法身處,報、應二身常在一起,故知三身同遍一切法,非只法身周遍諸法。可見從三身三位一體角度而言,無情也有佛性之義,也是成立的。

“三者約事理。從事則分情與   無情,從理則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無情亦具。”

這幾句是從事和理角度,論證無情也有佛性的道理。從事相上說,則有有情和無情的分別。(有情即有知覺之眾生,無情即無有知覺之萬法。)從理體上說,則沒有有情和無情的分別。事理從來是不二,是互融的。既然理體遍一切處。故無情許有佛性之說,也是成立的。

“四者約土。從迷情故,分依與正;從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稱,何隔無情。”

這幾句是從土的角度來論證,土即是依報。眾生由於迷情未破之故,妄分能所,故有依報、正報之分。若破無明,證無能無所的理智,則依正不二,依即是正,正即是依。如常寂光淨土,即是遍一切處的法身。既是身、土不二。怎說無情無有佛性。是故不但有情有的正報具佛性。無情的依報,也具有佛性。

“五約教證。教道說有情與無情;證道說故不分”。

這幾句是說,教道雖也說有情、無情,但這是權漸的說教,並非了義之談。若約證道者究竟極說,無情的依報與有情的正報,也是不二的。

“六約真俗。真故體一,俗分有無。二而不二,思之可知。”

第六從真谛與俗谛二者不二來說,真谛一法不立。所謂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所以說體一;俗谛立一切法。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既說有,也說空。所以說俗,分有無。但真俗二谛是圓融的,真谛不離俗谛,俗谛不離真谛,所謂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二而不二,深思其理,即可知無情也有佛性之義矣。

“七約攝屬。一切萬法,攝屬於心,心外無馀,豈復甄隔。但雲有情,心體皆遍。豈隔草木,獨稱無情。”

這幾句是說,一切萬法,皆為心所攝屬。所謂一切唯心造也。心外更無馀法。無情之法,豈復別隔於心。只說有情心體遍一切法,豈草木隔於心外,獨得稱為無情。所以無情也有佛性之說,得以成立。甄字,隔別之義。

“八者因果。從因從迷,執異成隔;從果從悟,佛性恆同。”

這幾句是從因與果,迷與悟二方面,論證無情有無佛性所以有不同看法之原因,眾生在因位,由迷理、迷境無明之故,不知依正二報無二,皆是佛性之體顯,妄分有情與無情之異,所以不隔成隔;佛是果覺,五住無明淨盡,究竟覺悟,知依正二報,同是佛性。無有差別。

“九者隨宜,四句分別。隨順悉檀,說益不同。且分二別。”

這幾句是說,佛教化眾生,隨機宜說法,凡有歡喜、生善、滅惡、入理四種悉檀利益之一種者,佛則為說法,否恻不說,所以有時說權法,有時說實法。說法對象有異,得益不同。有時姑且作方便,分有情與無情二種差別說。

“十者隨教。三教雲無,圓教說遍有。又淨名雲:“眾生如故,一切法如。”又若論無情,何獨外色,內色亦然。故淨名雲:“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若論有情,何獨眾生,是則一切具足。”

這幾句是說無情到底有沒有佛性。隨權教說、隨實教說而有不同。權教是權宜方便說,說無情無知覺,不說有佛性;實教是稱實而說,是了義教,說無情也不在佛性之外。藏通別三教是權教,所以說無情無佛性;圓教是實教,主張一切法唯心。心遍一切處,無情也不在佛性之外,故說有佛性。又引淨名經說:眾生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一切法唯心所現,也是不生不滅。如字即是不變,不生不滅的意思。所以有情、無情都有佛性。又:若要說無情,不只是山河大地,草木瓦礫的外色是無情,即使是六根內色也是無情。引淨名經作證: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因為人之所以有知覺。完全是佛性在起作用。離開佛性,六根之身同草木瓦礫一樣無知。若定要說有情有佛性。則何獨眾生,以一切法唯心故,一微塵之物亦具佛性。

從荊溪大師這十方面論證中,我們就可知道,凡是說無情無佛性的說法,此是權說,凡是說無情也有佛性,此是實說。是了義之談。

 

上一篇:菩提法師:佛教未來之展望
下一篇:菩提法師:三法印與現代人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