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釋

張秉全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謂專修則萬修萬去,雜修則萬千中只有二、三個。妙極!確極!宜谛信勿疑。大師雖疏觀經,鑒於末世眾生,根淺障重,神識飛揚,觀想難成,力勸持名。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中,對於淨土法門宗旨,有精辟诠釋,謹就此章大意,作番略釋。

先出經文,後釋《四帖疏》大意。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四帖疏大意

佛對當機眾阿難和韋提希夫人說:往生上品上生的人,需要什麼條件呢?若有修學大乘心的眾生,願生彼極樂國土,必須發三種心,便可往生。

經文

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四帖疏大意

哪三種心?第一至誠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發願心。什麼叫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居心行事,必須在真實心中做出,不得做表面文章,外現賢善及修行精進之相,內存虛假,貪嗔不正之心,凡事奸詐欺於人,惡性難犯,行事毒同蛇蠍。雖然也三業行善,名為雜毒之善。也叫虛假之行。不能名為真實淨業。若如此居心不良,起念佛行,縱使身心勞苦,日夜十二時不休息,繞行念佛,如救頭上著火一樣,總名雜毒之善,欲要回向此雜毒的念佛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必不可得到如願以償。為什麼呢?你的心與佛心相違背緣故。因為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剎那時間,身口意三業所修,都是從真實心作出。凡所施為和願求,都是真實的。另外,真實有二種:第一種是自利真實;第二種是利他真實。說起自利真實,又有二種情況:一種是至誠心自行和勸化他人莫作諸惡;以及生起自他厭離娑婆穢土之心等。行住坐臥默想一切菩薩制伏捨離貪嗔癡等諸惡,我也應這樣做才是。二是至誠心自行化他,勤修凡聖一切眾善,以至誠心,口業贊歎阿彌陀佛依正二報(即持名念佛或觀佛依正二報。)又:至誠心,口業自行化他,宣揚三界六道依正二報,是苦是惡,極應厭離。又:口業應隨喜、贊歎別人三業所作諸善。若他作惡,不說他過,敬而遠之,也不隨喜。又以至誠心身業,合掌禮敬、四事(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供養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至誠心身業,厭離三界自他依正二報;又至誠心意業觀察、憶念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在目前。又:至誠心意業,厭離生死三界依正二報。不善的身口意三業,必須真實捨離。又若起三業之善,必定真實心去作。不論內心外境,皆須真實,所以叫至誠心。

什麼叫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之心。也有二種:一種是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頭出頭沒,在六道中輪轉,無出離三界之緣。另一種是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不存絲毫疑慮,乘佛願力,決定得生彼國。又:決定深信釋迦所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往生、定散二善,證知贊歎彼佛依正二報莊嚴,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作證,勸一切凡夫,信願求生,決定得生。又:深信一切行人,深信佛語,不惜身命,決定依佛所說去做,佛教我捨離即捨離,佛教我去作即去作,佛命我到什麼地方去就什麼地方去。這就是隨順佛教語。亦名隨順佛意,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修行人,但能依此經所說深信行去,必不會誤導眾生。為什麼?佛是具足大智大悲的聖者,說真實語故。除佛以外,登地以前菩薩,智行未滿,(指無明未斷)尚在學地,猶有正使結習二障未除,佛果之願未滿。此等凡夫權聖,縱使己意測量諸佛教意,不能徹底明了。雖有評論解釋教意,需要請佛證明,若所言稱合佛意,佛即為印可說,如是,如是。若所說不稱合佛意,佛不印可,即說道:是義不如是。若不印可,即同無記無有利益之語。若佛印可之說,即是隨順佛之正教之言。若佛有所言說,都屬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智,所說無論或多或少,總不須向菩薩、人天詢問,定其所說是與不是。因佛是一切智人,若佛所說,即是了義之教,菩薩天人等所說,都名不了義教。這是應該知道的。以是之故,現今敬勸一切有緣求往生的人,只能深信佛所說,不可信用權位菩薩等所說不與佛說相應的教言。以免產生疑障,懷惑自迷,失去往生西方的大利益。又:深心相信,決定建立自己淨土信心,順佛教語修行,永除疑心錯覺,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所迷惑,而退失、傾動淨土的信心。有人問道:凡夫智慧淺薄,惑障深厚,若逢解行不同的人,廣引經論之語來妨礙、問難,證明一切修行凡夫,不斷惑業不得往生。我們怎麼樣對治他的妨難,成就淨土信心,決定勇往直前,不生怯退呢?答道:若有人多引經論證明說,不斷惑業不得往生者,淨土行人即可這樣回答他:您雖然用經論之言,證明說,不得往生。我的想法,也決定不受您破斥之言,為什麼呢?但我也不是不信您所引證論的話。這些經論,我都仰信。然而佛說別經時,所處地不同,時間不同,說法對象之機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又:說別的經時,非說觀經、彌陀經時,然佛說法被機,情況各有不同。別經所說是通途法門人天菩薩之解行,現在是佛說觀經定散二善。(定善即修觀、持名,散善即修行淨業三福)所被之機,唯為韋提希夫人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所逼一切凡夫。證明說能得往生(指不斷惑業亦能往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語,決定奉行。縱使您說千道萬說不得往生,唯增長成就我往生的信心。又:淨業行人可以更向對方說道:仁者請聽,我今向您表明決定信相,絕不動搖。縱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等,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皆引經論證明說不得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只有增長我的信心,為什麼?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人所破壞之故。又:仁者請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以下,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異口同聲說道:釋迦佛指向稱贊彌陀,說三界六道輪轉是苦本,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行三福六念等法,盡此一報身,決定生彼國者,必是虛妄,不可依信。我雖聞此說,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長我決定的上上信心。為什麼?由佛語真實,決定了義故。佛是一切智人,實知、實解、實見、實證,不是疑惑心中所說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語所破壞。若實是菩薩(指登地以上位者)總不違佛的教言故。又且不說此事,告訴您知道:縱使化身佛、報身佛,若一尊若多尊,乃至遍滿十方界,各各放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道,釋迦所說西方淨土,指明贊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彼佛及修他善行,回向求願生彼淨土,這是虛妄,定無此事。我雖聞這等諸佛所說,也畢竟不起一念疑心退心,怖畏不能生彼佛國。為什麼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全同,無少許差別。佛佛道同故。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所同制。比如前佛制定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作,即名十善止行,隨順六度之行。如果後佛出世,難道能改前十善,令人行十惡嗎。以此理類推,證明諸佛所言所行,不相違背。所以釋迦指證彌陀,勸一切凡夫,盡此一報身,專念專修,命終已後,定生彼國者,說此語時,即時十方諸佛悉皆出方長舌相同勸同證。什麼原因,諸佛同體大悲之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所化。一切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所說釋迦贊歎極樂種種依正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乃至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後面經文又說,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贊釋迦能於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邪見無信增盛之時,指贊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頭,即是其證。又:十方佛等,恐怕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所以各於其國同時出廣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即成就如是依正二報功德莊嚴)所贊、(即不可思議功德)所證(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或長或短,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暮途窮,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定無疑。是故一佛(釋迦)所說,即一切佛同作證明以成其事,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名就行立信,行有二種:一正行;二雜行。什麼叫正行?專依往生經(即淨土三經)所說修行,就是正行。具體地說,就是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極樂國土依正二報莊嚴。若禮佛,一心專禮阿彌陀佛。若口稱名,一心專阿彌陀佛。若贊歎供養,一心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是名為正行。又:就此正行中,復有二種,一種是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計時間長短,念念不捨,這名正定之業,依順彼佛本願故。若依禮拜讀誦,就名為助行之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眾善,都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彼佛不斷,名為無間業。若行後雜修之行,以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總名疏雜之行。以上所說,就是深心。

什麼叫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善及出世善根,以此自(自行)他(隨喜他)所修善根,悉皆以至誠真實的深信中,回向發願,求生彼國,就是回向發願心。又:回向發願求生彼國,必須從決定真實心中回向發願,作必定得生想。此之深信,猶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之人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勇往直進,不得聞這些人語,就有動搖,心生怯弱,走回頭路,即失往生的大益。問道: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說道不能往生。或者說,您等眾生,曠劫以來,及到今生,身口意業,在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這些重罪,要長劫系縛在三惡道受苦,怎能一生修福念佛,就能進入那無漏無生的極樂淨土,永遠證得三不退之位。答道:諸佛教行,數量之多,超越塵沙,眾生禀教修行,全仗機緣,情況非一。譬如世間人眼見之事,決定可信。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載物、(及養植草木),水能滋潤,火能燒物,這等事情,都是對待的。各取其宜而用,眼前所見,千差萬別。(如地有地之用,水有水之用,火有火之用等)何況佛法有不思議力,豈沒有種種利益。隨拈出佛法一門,求出離道,即是出一切煩惱門。隨進入佛法一門,求解脫道,即是入一切解脫智慧門。為此各隨機緣起行,各求解脫,您怎能將對我來說,並非有緣之行門,障礙惑亂於我呢!但是我所愛之行,即是我有緣之行,不是您所求之行;您所愛之行,即是您有緣之行,不是我所求之行。彼此各取所須,是故各隨所願樂而修其行,必能很快獲得解脫。

修行者應當知道,如果學解,從凡夫地及至聖人,無一例外,皆須學習。若欲學行,必須依靠選擇於您有緣之法,(即逗機之法)進行修持,則用力少,得益多。又:誠告一切求往生人等,今更為您等說一譬喻,以資守護,不失信心。以防外道邪見異見之問難。怎麼說啊!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裡路,中途有二條河,一條是火河,在南面。一條是水河,在北面。二河各闊百步,各深若無底,南北二河,各無邊涯,水火二河之間,有一白道,闊約四五寸,此白道從東岸到西岸,亦長百步。(與水火二河同長)水河的波浪常濺濕白道,火河的火焰常燒灼白道。水火相攻,常無息時。此行路人到了空曠之地,四顧無一人,多有群賊惡獸,見一人獨行,競來搏殺。路人恐怖極了,急向西直走,忽然見此大河,即自思忖: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有一白道,路極狹窄,二岸相距雖近百步,怎麼能走過去。今日定死無疑了。正欲退回,群賊惡獸漸漸逼近,要想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爭先恐後向相(各從南北二面)而來,要想向西而行,又恐墮入水火二河之中。惶怖之狀,無法形容。當時思忖,我今往回走亦死,停步不前亦死,向前去亦死。總一樣是死,我還是尋道向前而走。既有此條道路,諒必可走。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聲勸道:行路人,但決定尋此道向前而行,必無死難危險。若止步不前,就是死亡。又聞西岸有人喚道:您一心正念直來,我會保護您,不必畏懼墮於水火之難。此行路人,聽了此遣往彼喚來的話,就端正身心,決定尋道直前,不生一念疑怯之心。或行一分,二分(指才行少許路)。東巖群賊等喚道:行路人回來,此道險惡不能過,去則必死無疑。我等總無惡心相向而來。此行路人雖聞這喚聲,頭也不回,一心直進,念道而行。一會兒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幸快樂不已。此是比喻。復次以喻合法,言東岸者。喻此土娑婆火宅也。言西岸者,喻彼土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騙行人者,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曠處者,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喻眾生貪愛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二河中間的白道狹四五寸者,喻眾生貪嗔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因貪嗔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濺濕道者,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路者,喻嗔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言,尋道直西進者,喻釋迦已滅,彌勒未生,猶有教法可尋,故喻如聲勸也。言或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等人,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己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力攝受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慶喜不已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回,昏迷顛倒,自取纏縛,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召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指持名無有失落)乘彼佛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不論晝夜時節,常作此解,(眾生業深重,非仗佛力,無由出離生死)常作此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後,還起大悲心,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回向也。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往生者,無有這個道理。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這也應該知道的。

經文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哪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慈心不殺者,然殺業有多種,或身殺生,或意殺生,或口殺生。言口殺生者,即動口指令殺生。言身殺生者,動手自殺或把手教人殺。言心殺者,動念怎麼殺,用何殺具等,名為心殺。若論殺業,不別胎卵濕化四生,皆招殺罪。都能障礙往生淨土。但於一切眾生起慈心者,即是施予一切眾生壽命安樂,即是最上勝妙戒法。此即合上淨業三福經文,初福“慈心不殺”也。不殺有止行二善,自不殺名止善,教他不殺名行善。言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機所持之戒,即名小戒;若約發大心行大乘行之人所持之戒,即名菩薩戒。戒是由人定位,自然轉成。此合上第二福“具足眾戒”之戒行善根也。二、讀誦大乘者,唯以讀誦大乘為事,求生淨土。即合上第三福“讀誦大乘”也。三、修行六念者,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也。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持名)身業(禮拜)意業(觀想)。念一切諸佛亦名念佛。念法,即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念僧,即念佛之眷屬菩薩僧。念戒,即念諸佛之戒法。念捨,即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難行能行,難捨能捨,內捨(頭目髓腦)外捨(財寶土地房屋)此等菩薩但欲得菩提道,不惜身命財物,我等常作仰學他們捨身命之想。念天,即念兜率天上住最後身,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三祇之劫已超,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我等無始已來,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今已因圓果熟證聖,但我尚是凡夫,生死流浪,煩惱障重,福微慧淺,每思忖及,不勝慚愧、悲歎,是名念天。回向發願,願生彼國者,修行者各各回前所修之業功德,向所求往生極樂國也。

經文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言具此功德者,即上說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也。或一人具前二,或一人具後二,或三種全具。若有人三種全沒有,則是造惡眾生,蒙著人皮的畜生罷了。若有人,發心念佛,畢此一生,無有退轉,唯以往生淨土為期,則不問他能理解三福與還不能理解,只要不違背,回向都能往生。這是應該知道的。一日乃至七日,是說功行深淺不等,修行時節有長短,利根一日得一心,中根二至六日不等得一心,鈍根至七日才得一心。此約平時說,與彌陀經所說意同,若不能七日一心,則必須盡形壽執持名號,以求往生。也。又:縱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忏悔念佛,十念一念,亦得往生。

經文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四帖疏大意

此段經文是說行者臨終時諸聖迎接往生的情況,如文可解。共分十一個小段:一、明所生是極樂國。(首句)二、明得生上品上生之由,在於精進。(次句)三、明彌陀化主親自來接。(第三句)四、明觀音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無量諸天,隨從彌陀來迎行者。(第四至第七句)五、明七寶宮殿,隨眾而來。(第八句)六、明觀音勢至共執金台至行者前。(第九至十一句)七、明彌陀放光照行者身。(第十二至十四句)八、明佛既放光照彼行者,化佛與諸菩薩也同時授手迎接。(第十五至十六句)九、觀音勢至與諸菩薩同聲贊歎行者,勸進其心。(第十七至二十句)十、往生行者,自見乘台隨從佛後。(第二十至廿四句)十一、明往生時速。(第廿五至廿六句)

經文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帖疏大意

行者金台至彼國後,蓮花即開,見佛菩薩色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但聞佛說法,流水光明,風動寶林,亦皆演說妙法,聞法得法,凡有三種:一、初聞妙法,即悟無生法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入圓教初住位。二、須臾之間,於十方界,歷事諸佛,蒙諸佛次第授記。三、還至本國,更證總持巨益。末句,總結,是名上品上生。

 

上一篇:菩提法師:八相成道利眾生
下一篇:菩提法師:天台宗概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