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厭離行與欣求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厭離行與欣求行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蓋,如地均擎。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乃我釋迦世尊徹底悲心所流出絕待圓融之大法也。藕益大師說:“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即持名念佛法門)徑登不退。”又說:“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指入法界品結末,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秘髓,(即經雲: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以信願行(行即持名)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藕益大師說:“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關於六信內容,備詳要解,此不備引)“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或指平時一日至七日能一心不亂,或至臨終時,佛願攝受加被,一念或十念得至一心不亂。何以少時亦得稱一心不亂?命終時更無後念故。又:心佛一如,念念即佛,更無可亂故。)

願之一字,在三資糧中,實居舉足輕重地位。承前啟後,關系非淺。藕益雲:“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而信若無願,即為虛信。行若無願,即非真行。(持名而不發求生西方之願,唯獲人天福報,福盡還墮,故非真實了生死行)此一願字,實含厭離行與欣求行。在四宏誓願中,依苦谛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依集谛發煩惱無盡誓願斷,屬厭離行。依道谛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依滅谛發佛道無上誓願成,屬欣求行。淨土持名念佛行者,如何修此厭離行與欣求行?智者大師《十疑論》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指極樂國)一者厭離行,二者欣求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之境),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廣如不淨觀所說)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為厭離行。”

“二明欣求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明求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苦在惡世,煩惱境強,自力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以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乃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分破一品無明,分證一分三德之分證佛果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往生論》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也就是說,行者所以發願求生淨土者,其目的是為了度眾生,而不是為自身求安樂而求生淨土。此即是菩提心。淨業行人若唯為自己求安樂而求生淨土,則違菩提心,不契彌陀度生之心,則生佛不易感通,恐會失去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之殊勝利益,不可不知。所以此一願字,實含菩提心內容。藕益要解雲:“深心發願,即無上菩提。”即是此意。

“二明欣心願求者,(行人)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為欣願行也。”由於觀想一門,末法時代,人根陋劣,心粗境細,觀道難成。由是大聖悲憫,勸令持名。若能聲聲相續,則念念即佛。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與觀想無異。所以不勞觀想,持名即可,以觀想難,持名易故。印光大師雲:“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裡,豈有因循之念。”其發揮厭離行與欣求行,可謂善於形容者矣。

須知發願,並非只在朝暮課誦畢時,念一遍回向文即了,還須於行住坐臥念佛中,念念具欣厭之心,求生之想,始為圓滿。《普賢行願品》陳述十大願王,結末皆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之語。即是常時發願也。唯其如此,所以“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設非一切時中,念念欣厭在懷,何能令此願王導歸極樂世界。

復次,厭離、欣求二行,《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文字雖有詳略,義無增減。彌陀經先說依報,後說正報種種功德莊嚴,實為啟發行人生起欣求極樂之心。而末了說五濁惡世證果之難,實為教誡行人厭離此土之語。無量壽經則廣陳極樂依正種種莊嚴之相,即為諄勉行人修欣求行,而末後詳述此土五苦五痛五燒情狀,即教誡行人修厭離行之文。

問:《壇經》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求生何方?答:法門宗旨不同。故修法有異。禅宗從真如門而入,直究不生不滅之自性本體,所以說不可捨東取西,厭此(土),欣彼(土)。從宗門立場言,說法無錯。淨宗從生滅門而入,是勝異方便,即權即實,無妨取捨。故世尊金口誠言:有世界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廣陳彼國依正莊嚴,勸人信願求生彼國。宗門人主張不取捨,原是醍醐,若用於念佛法門,則反成毒藥矣。須知此厭離行與欣求行,雖有取有捨,亦非心外取捨,要皆不離自心。藕益大師雲:“娑婆即自心所感穢(土),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淨(土),理應欣求。”此之取捨,不可誤認為取相分別,情執深重。《妙宗鈔》說:“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故淨宗行人放心取捨,修此厭離行與欣求行可也。

 

上一篇:夢參法師:地藏王菩薩住哪兒?度不度人間?
下一篇:夢參法師:用普賢十大願念阿彌陀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