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開願法師:佛法與生活的結合(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與生活的結合(一)

今天我們的緣分非常殊勝,有這麼一次機會聚在一起,非常地難得。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聚在一起是來探討佛教的文化,來明白我們人生真正的意義,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樣去處事,去更加恰當地把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能夠充分地使用起來。我們有的是已經入佛門了,有的是對佛教的認識還不夠,我們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現在,工作都非常地繁忙,人心很不容易靜得下來,很需要文化的滋潤,更需要一個清淨的環境和磁場,來把我們這顆浮躁的心平息下來。那怎麼樣辦呢?很多人都在尋求這麼一個平衡點。惟有佛教,它的文化,能夠讓我們生活當中有一個具體的指導。在我們心亂的時候會讓你平靜下來,在我們人生沒有目標方向的時候,它會給你指點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是啟迪我們人生當中,生命裡面最有意義、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應該有佛性。這個佛性是什麼呢?佛性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每個眾生不應該有煩惱,應該是充滿了智慧,生活在智慧的世界、祥和的世界裡。恰恰我們現在的人生,很浮躁,煩惱很多。原因在哪裡呢?我們的心不夠清淨。我們的煩惱把我們的人生打亂了。所以我們要明了,佛法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它的意義和價值,最基礎地講,為我們的人生,一個正確的目標,奠定了基礎。往往現代人為了工作,忽視了家庭,忽視了你周邊的人,變成種種不和諧,生許多的煩惱。我們佛教徒,最基礎的心態就應該是孝養父母、尊長愛幼。應該在過去當中很正常的一個生活規律,現在都打亂了,都被人給遺忘了。你說你沒有痛苦嗎?你沒有煩惱嗎?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浮躁的環境當中清淨下來,把我們的心平和下來,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大願講堂,所謂的大願講堂,這個內容,希望能夠在我們現代生活的人群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為我們的人生能夠找到一個平和的這麼一個磁場,大家可以在這麼一個氛圍當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這是一個平台,讓我們的心,開始逐步地能夠接受到聖賢的教育。所以我們很有福報。生活在大都市,我們也有責任,我們不要去想社會給予了我們什麼,我們要有一顆報恩之心,我們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做些什麼。這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我們要有一顆善的心,愛的心,來愛這個社會,愛這個國家。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更何況我們是三寶弟子。

所以我們要學的第一課就是佛法與世間法的結合,佛教生活與世間生活的結合。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一個基礎。尤其是我們現代人,在這種高度變化的生活當中如何修行,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你想回歸到古代的修行氛圍,不大現實。現在交通那麼便捷,訊息那麼發達。過去一個人一生當中所能夠到的地方都非常有限,甚至於一個人一生都沒有出過他的鎮或者縣,那麼小的一個范圍,那個時候的人心是多麼清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當中所接觸的信息量,都比過去人活一生的量還要大。可見有多亂!在這種情況之下,哪個信息是對的,哪個信息是好的?我們沒有辦法對這些東西產生堅定的信念和信心,所以把我們搞得這麼累。佛教導我們,其實人生很簡單。為什麼那麼復雜那麼累呢?是你被外面的世界干擾了,是你的心先亂了,才造成了你的生活疲憊不堪。

我們學佛以後,要有冷靜的思考。你這一生當中,到這個世界來,干什麼來了,為什麼。你身邊有那麼多好的緣分是什麼原因?有那麼多不好的緣分,很憎恨的人,很令你煩惱的人,又是什麼原因?都是緣分。所能夠遇到的人、事、物,與自己都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沒有這個緣分,遇都遇不到。所以我們明了以後,才知道,善的緣分要保持,惡的緣分我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把它化解掉。內心、心量要放大,這才可以。

我們學佛了,一定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一個正確的信念:佛教不僅僅是信仰,它超越信仰。為什麼?佛是覺悟者。他是教導我們智慧,教導我們文化,是讓我們學習。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是老師。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這才明了,佛菩薩是教我們智慧的,教我們處世待人的方法。不僅僅是我們信佛就能得救,信了佛以後佛就會保佑,而是佛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按照佛的教導,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吉祥如意。是這個道理。所以我說,這不僅僅是信仰。一般他們認為的信仰,就是我們很信佛,我們對佛很崇拜,初一、十五,我都給他敬香、敬花、敬水果了。這是搞的什麼?形式啊。如果僅僅存於一種形式,我們對佛教的認識遠遠不夠。

我們佛門裡面,燃香,表什麼呢?表信心。表戒定真香。因為這個香的煙,是無限地高,表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教導有信心。我們這個真誠的信心,能和佛菩薩溝通,感應道交。表我們真正地能夠依教奉行,學習佛門的智慧,成就我們自身的戒定慧。這是燃香。

供花。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人看到花以後都會生歡喜心,所以這個歡喜心就會讓你很漂亮,會讓你全身的細胞都能夠很健康。所以佛門裡面常講“常生歡喜心”,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常常聽說,在佛菩薩面前供花,來生會長得很漂亮,就是這個道理。教我們什麼呢?教我們要常生歡喜心。你一歡喜,就把煩惱、把憂愁都給拋掉了。拋掉了以後,你的笑容來了,你的法喜來了,這個時候美容養顏了,就對了。

我們供水,是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不可以供茶。我們在佛面前,每天供一杯清水,是表法。佛菩薩不喝我們的水,這是供給我們看的。但是我們要有一顆真誠的信心,和感恩之心。當我們真正奉獻上鮮花、水的時候,就感覺佛菩薩就在我們面前,在加持著我們,注視著我們,讓我們每個人都盡快地能夠成材。所謂的“成材”,都能夠吸收到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不需要這些東西啊,我們初一、十五給佛菩薩供上點水果,難道佛菩薩真的來吃嗎?不會的呀。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無所求,更不會責怪我們。所以我們這個心一定要平和下來。是不是我初一、十五沒有供果沒有供花,佛菩薩就會責怪我了、懲罰我了?不會的。

供水果,是表我們要種好的因,將來結好的果。因果。我們看到果,就知道,果實來之不易。它的這個培養。所以在我們看到水果的時候就會想到,要多少的時間、多少的精力,才能夠開花結果。想吃一個水果,要等好幾個月。所以我們種了善因,也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總有一天會結果。你不斷地種好的因,去增加它的養分,增加它的成長率,總有一天這個果實會成熟。不要去求。如果我們做一些事情,立刻想求得什麼回報、求得什麼果報,這個心,就會障礙這個果報的來臨。因為你的心,在做的時候它已經有了這個種子,但它如果想開花結果,變成一個現實的成果,需要很多條件、很多因素才可以。所以我們只要認認真真去做,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都是好的,你的人生很快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在我們這個人生當中,你天天有感恩的心,天天有一顆仁愛之心,你每天過得都會很開心。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很快就轉變過來。我們應該每天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應該是這樣。我們的衣食住行,雖然是我們花錢買來的,但是這個金錢的價值,比不上這些人民勞動的辛苦。我們每天在吃飯,吃一碗飯,有多少人在辛勤勞動。農夫在插秧、澆水、施肥,還要等好幾個月,然後才能夠稻米成熟,把它收割了,變成大米,運輸到你面前。有多少人在付出,在辛苦。所以我們這個人類眾生是一個群居的生活方式,要互相地依存、互相地幫助,他才能夠更完美。如果地球上只剩一個人兩個人,我估計這一兩個人,也活不下去。衣服沒有人去做了,吃的東西也沒有人去種了,肯定活不下去。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恩這個社會,感恩這個國家,感恩每一個人,天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有多麼歡喜。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心態的話,這個世界就祥和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災難發生。

那再從小的說呢,現在父母對兒女有意見,兒女對父母也有意見,隔閡很大。如果能夠想明白,這些問題都能夠解決。關鍵的是沒有遇到傳統文化,沒有遇到佛教。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應該做一個表率。你學佛了,你是佛弟子了,首先把你家庭的氛圍和諧了,很重要。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成就世間法,這是一個基礎。現在一般的大眾不明了如何孝養父母、孝養公婆,學佛的弟子應該學會智慧,學會如何孝養老人。社會大眾不知道如何去教導兒女,溺愛或者是偏激的教育,都是不對的。佛教弟子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讓孩子都能夠健康成長。有一個祥和的家庭,這是一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

過去社會生活節奏沒這麼快,所以人們清淨的時間很多。現在靜不下來,佛告訴我們,怎麼辦呢?多念阿彌陀佛。把你這個散亂的心,暫時放下,多念佛。用一句佛號,把你的心全部收回來。然後你就會有智慧解決很多的事情。

我們能夠遇在一起,都是緣分。大家都應該珍惜彼此相遇的緣分,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人和人聚在一起,要廣結善緣,這就對了。尤其是我們發心在一起,共同做一些善事,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善舉。首先一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量要擴大,真正能夠做到處處為別人著想,寧願自己吃虧,為他人去考慮。每個人都這麼做,整個團體才能健康發展。所以要敦倫盡分。每一個人都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認認真真地去做,你自自然然就能夠和整體融在一起。這個整體就是健康的。如果我們這個心量不夠大,經常生煩惱,那你還哪有時間去做事情,哪有時間去幫助別人呢?佛法告訴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想度眾生,首先要幫助眾生才行。你幫助他了,這是最基礎的“度”,然後才能夠真正地提升。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都是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一點一滴地學起。現在在這種氛圍當中,我們如果開講大經,真正講佛法,可能能聽懂的人太少,聽不明白。如果一部經講個十幾天二十幾天,沒時間聽啊。誰有時間每天坐下來聽啊?沒這個時間。這就是現前的生活環境不允許。大家一年當中也沒有多少時間靜下來,好好去學習,去聽經念佛。怎麼辦呢?自己日用平常當中多用功。

揀一個自己最適合的法門、方法,一門深入,長時修下去,興許你這一生當中還能夠有所成就。現在工作的繁忙,生活節奏的加快,已經把你的時間占去很多了,如果你在修學佛法當中,再修得那麼雜、那麼亂,你這一生成就的幾率就很小了。佛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個成佛的方法。任何一個方法,你認真修下去,都能成佛。法門平等。但我們如果是八萬四千個法門都要學的話,就不行了。如果你一年學一個法門,學八萬四千個法門,需要八萬四千歲,你有那麼長的壽命嗎?沒有啊。所以你一年能成就嗎?肯定不能成就。所以一年換一個,一年換一個,換到100歲的時候,還有一大堆法門沒有去學,結果壽命就沒有了。非常遺憾的事情。怎麼辦呢?我們要明白佛菩薩真正的意趣啊。真正看懂了、明白了才行。不明白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亂動,妄動。看到什麼都很好,看到什麼都想自己得到一點。結果呢,是什麼也沒得到。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都學亂了,結果一無所成。

總的原則,佛法教導我們,我們首先把社會公德的基礎要做好,然後你才能夠談得上去往上提升。佛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一個最低的基礎。佛門裡面一皈依就說了,“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是個“善人”。善的基礎、條件是什麼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一個基礎。你有了這個基礎,你的家庭肯定和諧了,你的生活氛圍會逐漸有了變化了,你的學佛路上就沒有障礙了。只有這個樣子,你才能夠後顧無憂,沒有後顧之憂啊。

所以我們要明了,佛不是神。有很多人學佛學到神神叨叨的。我們一定要明了,正確的佛法是承認有六道眾生的,鬼神他們也是其中一道。佛菩薩承認有這些眾生,但是我們標明是學佛,佛弟子,我們應該是學的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經典,而不是學的鬼神之道。這個人有附體了,那個人變成大仙了,又治病了,又怎麼樣了,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人家說“請神容易送神難”。或者更有甚者,說這個那個佛菩薩來了,觀音菩薩來附體了,釋迦牟尼佛來附體了,阿彌陀佛也來附體了,附到別人身上來講話,這些東西都不是正知正見。有一些是善神,他們也想做些好事、做些善事,來修集自己的福報和功德。他如果說他是靈界的眾生,或者說他是鬼神道的,不足以取信於世人,他就會冒充佛菩薩,或者冒充天人,什麼王母娘娘呀,什麼神仙呀,冒充他們來取信於大家。有的是沒有壞意,或者給你傳遞些訊息,或者給你治治病,有些是沒有壞意,想做點好事而已。但是我們佛弟子,應該有個正確的認識。承認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不是正規的佛教,要用一個客觀的態度去面對,就正確了。不然的話,我們皈依了,標明是佛教徒,結果每天搞這些事情,讓社會大眾都會誤解了,以為你們學佛的人天天在搞迷信,天天神呀鬼呀的,天天做一些迷信的事情。這就錯誤了。

佛菩薩教導我們是破迷開悟。我們智慧開了,有了能力了,你才可以幫助這些眾生。為什麼呢?你有能力嘛。你在有能力的時候,幫助他們是很簡單的。但你現在沒有能力的時候,沒法幫助他們。有些人,每天專門做這些事情,他給別人超度,冤親債主啊,怎麼樣怎麼樣一種狀況啊。不一定能夠做得到啊。怎麼樣才能做得到呢?我們每個人自己你想超越你的生死輪回,你想把這些冤親債主都能夠度化了,從自己做起。冤親債主每個人都有。有怨/冤親債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覺悟。過去無知、不懂,所以跟一切眾生結下那麼多惡緣,現在明了了,我從此以後和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過去殺生,我現在不殺生了,我放生;過去脾氣很惡劣,我現在脾氣變得溫順了。這都是你的一種轉變。這都是我們在菩提道上的一種超越。從小的轉變,逐漸逐漸地,我們就會提升到成就圓滿菩提。所以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不能夠好高骛遠。

我們念佛的心不能散亂,念佛的信心不能夠動搖,這就對了。所以我們在青島的佛堂,主修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讀《地藏經》是讓我們明白因果的道理,能夠消除我們現世的業障。《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是釋迦如來慈悲教導我們怎麼樣在這個時代當中更加快捷地成就菩提大道,很重要啊。來發心做義工、來服務的人員,還要加上《弟子規》、《感應篇》和《十善業道》。因為你來做菩薩,行菩薩道,為眾生服務,你要從基礎做起。都要學會背誦《弟子規》、《十善業道》、《感應篇》,這是最基礎的。然後你的心就平和了,你知道為大家服務,雖然累一點,你會很開心,因為你每天過得都非常有意義。

先從明理開始。當我們不明白的時候,當我們對事實真相不了解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是很迷茫的,有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憂慮、苦惱。當我們真正把人生目標、方向確定以後,人是很開心的。即使有些困難,有些障礙,都是很開心的。佛門弟子心量大。知道遇到一些障緣,過去生中惡緣現前。怎麼辦呢?我們用一個慈悲心來對待身邊一切事物,對待這個惡緣。時間久了,不怕他不化解,自自然然就化解了。首先我們自己沒有對立,沒有矛盾,不生煩惱。這比什麼都重要。

尤其我們大家都在做具體的為社會服務的事情,比如我們經常去放生,這是一件好事情,培養大家的愛心,培養大家的慈悲心,非常有意義。但首先有一條,我們要有一顆真正的愛心、慈悲心,來面對每一場的法會。同時,把我們的愛心、慈悲心,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去關愛你的家人,關愛你的家庭,關愛你的工作崗位,關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要把這個理念延伸。我們放生,放的是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愛心、慈悲心的一個境界。沒有這些眾生作為事相上面的這麼一種形式,我們的慈悲心、愛心引發不出來。所以我們心常常提不起來,好像還有嗔恨,還有煩惱,慈悲心忽有忽無。時間久了,感受每次放生的過程,就是我們愛心、慈悲心在升華的過程。不能夠我們放生,對小生命都那麼慈悲愛護他們,反過來,對人,對你身邊的人,那麼地惡劣,那麼地抱怨。這個不對呀,這個慈悲心是假的。

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事情延伸出來,把這個意義擴大。我們提倡的是自然與人類的和諧,提倡的是愛心的升華,通過愛這些小動物,升華到我們愛每一件事,每一個物體,都要去愛,這就對了。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要愛這個地球,愛這個地球的環境;我們生活在這個民族,我們要愛這個民族;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要愛這塊土地。所以我們佛教徒當中沒有矛盾。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沒有矛盾,所以不應該對社會產生矛盾。

如果我們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佛教的本質,佛教不是單單的宗教、單單的信仰,而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溶入無量的智慧,就對了。佛教形式具體是怎樣的呢?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說他的形式是什麼樣的呢?只要能夠幫助眾生覺悟,只要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提升靈性,有一個正知正見,這就叫佛教。這就對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框框架架的東西打破,你的人生就能愉快。我們一看,這是基督教,那是天主教,我們是佛教,你有障礙了,有分別心。他們說了,其他的教都不好,就他的教是最好的。這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我們佛門裡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哪一個人離開這太虛空了,離開法界了?沒有離開啊。佛的心量就全部包容了。他學基督教的,也沒有離開太虛空啊,佛能包容,學天主教的也能包容,所以他能成佛成菩薩,所以佛能夠容納一切。而其它的教派,他們不懂,他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有排擠之心。

但是在我們眾生份上,這個心量是很難拓開的,都在執著於一個個體生命:“我”怎麼樣怎麼樣。那佛菩薩告訴你,個體生命是不存在的,那該怎麼辦?你說你這個個體小生命,哪個地方是你,哪一天是你?誰也找不到。你說鼻子是你,還是眼睛是你,還是耳朵是你?哪塊是你呢?找不到啊。要說鼻子是你,耳朵跟你吵架。要說耳朵是你,那眼睛又要跟你吵架了。哪一塊是你呢?你說整體這個身體是你,那整體這個身體他每天都在變呀,哪一天是你呢?你說今天是,那今天過去了,明天是誰呢?明天是,那今天又是誰呢?所以在我們這個生命當中,這個個體生命,是業力的變現,剎那不住地轉變的。

佛告訴我們,什麼才是自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根性是自己。這是真正的自己,是大的自己。我們眾生,都是執著我們小的這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什麼呢?一個業力牽引感應的業報身而已啊。所以他剎那不住,在變。眾生之所以為眾生,為這些妄念、為這些業力的種子不斷牽纏,所以沒有辦法從業力的轉變當中解脫出來,所以苦惱不斷,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才需要修行。

佛他找到真正的自己,把真正的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所以我們就明了了,哪一個人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找回自己,就稱之為佛,稱之為菩薩。所以他不分宗教信仰,也不分領域,也不分工作。無論你是男女老少,只要你圓滿覺悟了,只要你真正找到你的永遠不變的真心真性了,你就成佛了。沒有這個框架,這就正確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當中,很多的框框架架,把我們給框住了,心量不能夠擴大。真正佛本意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佛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呢?過去佛,是過去成佛的眾生,他們已經成佛了;現在佛,是現前成佛的眾生,他們也成就了;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未來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那我們也是眾生裡面的一分子啊,我們也是未來佛。佛告訴我們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共同的一個法身,共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才是自己。那是自己的真身。那既然一切眾生和自己是同一個身體,這個矛盾在哪裡呢?沒有一個人跟自己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是對立的。所以真正的生命,真正的大我,這個宇宙的真相,這才是佛要講明白的。

怎麼樣才能證得呢?老實念佛。佛告訴我們,念佛成佛。關鍵你有沒有信心,你有沒有這個願力,真正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然後你才能夠成就無量的智慧,來學習無量的法門,成就無上的佛道。願力有沒有發呢?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都要提起自己的願力,這才可以。我念佛,是為了度眾生而念佛,是為了大家的和諧而念佛。起心動念把自己給忘了,你才能夠有機會找到真正的自我。起心動念就是“我怎麼樣”,那就出問題了。因為你的主觀意識已經形成了,必然的會有種種障礙。

有人就問了,如果真正把自己忘了,還有沒有自己呢?如果沒有自己了,怎麼辦呢?多恐慌呀。自己都沒有了!修了半天佛,把自己都找不到了,這不就麻煩了嗎?不是這個道理。是煩惱的這個我沒有了,憂慮的這個我沒有了,有障礙的這個我沒有了。充滿智慧的自己現前了,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能力,這個我出現了,這才是正確的。所以不要煩惱,不要恐怖,說我都沒有了,修了半天為什麼要修呢?就有憂慮。

所以我們對佛教的了解不夠,缺太多了。怎麼辦呢?大家就應該定期誦經,念佛,修行,這才可以。如果聽一天,這麼一接觸,大家都開悟了,那太好了,這麼多人一天就成佛了,那眾生太好度了,那佛就不會到極樂世界去示現涅槃了,天天在這個世界度眾生了,一天能度那麼多。為什麼不行呢?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非常劣,妄念特別多。聽到佛法了,歡喜心起來了,心也發出來了,願也發出來了,無量的歡喜心。可是一出門,我這個心跑哪裡去了呢?找不到了,又被煩惱充滿了。念了一天佛很清淨,可是出了佛堂,壞了,煩惱又來了。總是不斷地被煩惱襲擊。所以我們還沒有成就,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能夠不間斷地修學,這一生就能夠真正地有所成就。所以我們年輕人,一邊工作、照顧家庭,抽出一部分時間來誦經、念佛,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意義。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種的是佛業、佛種、善業,能帶過去。大家應該抽出一些時間,有這個條件在一起,誦誦經念念佛,淨化下心靈,非常有必要。現在不能夠全職用來念佛修行,不得已,要盡量拿出些時間來修行。因為你每修的一分,每修的這些成績,你都能夠自己帶走,自己受用。你修行不是為別人修的,你念佛不是為別人念的,甚至於你放生也不是為別人放的,你為誰放的?一點一滴的這些福報、佛緣、善根,都種在自己的命運當中,是自己的。所以我們明了以後才知道,沒有必要去宣揚我修了多少功,我做了多少善事。都存在你的八識田中,一點都沒有少,比電腦還靈啊,電腦有時候被病毒侵害了,裡面數據還會丟失,但你意識裡面這些種子,無論是善還是惡的,都不會消失。

——2010年6月17日開願法師在北京“大願講堂”的開示

 

 

上一篇:張秉全居士:徹悟禅師語錄卷上5
下一篇:張秉全居士:徹悟禅師語錄卷下1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