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師殊勝開示之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八句名言,往生津梁》

——印光大師殊勝開示之三

 淨土念佛法門,屬大乘圓教有門。即空明有,其修法多就事相發揮,包含世間,出世間二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就世間法而言,必須立身處世,敦品勵行,作個正人君子,居心行事,無愧於天地,無怍於暗室。如此方能心與佛合,心與道合,方堪學佛入道。印光大師說: “為佛弟子,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如此行去,方為真佛弟子。若口雖念佛,心存不善,則與佛氣分相反,不能得念佛之實益。”即此意也,

  至於出世間法而言,無外乎發菩提心,信願持名求生西方。印光大師說: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淨土念佛法門之綱要”在《文鈔》中,屢見如此開示學人。茲謹就大師一則殊勝開示而诠釋之。以概其馀。

一,先列正文:

“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茂盛,無翼之鳥,冀其高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在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對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文鈔三編卷二。第四八八頁復蔡契誠居士書三)

二,略釋其義。

“閒邪存誠”

“閒”字,防范,禁止之義。 “邪”,乃正之反。謂不正當,不正派。凡不正當,不正派之居心行事。均目之為邪。屬於防范,禁止之列,不使其有絲毫存懷。閒邪自然存誠.果能防閒邪僻之思,心中自然存有一團渾厚肅穆光明正大氣象,這就是存誠的表露。閒邪存誠,即是儒書上所說的克已復禮工夫.若能克除心中邪僻之物欲,自然恢復本具之良知,德性.使居心行事,合乎禮節。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造作)。古雲: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可見聖狂之分,在於罔念與克念之一念,若不能克念,則資質堪作聖者,亦可落成狂悖之徒。相反,若能克念,則原來狂悖之徒,亦可作賢作聖。是為閒邪存誠之大義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此二句,乃老生常談,並無新意。但真正要作到,卻也不易。昔白居易問鳥窠禅師: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童也會恁麼道。”師曰:“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可見這二句話,能淺能深,幸勿以淺顯忽之。實則此二句,義本佛經,乃三世諸佛略戒經。何以見得?因為戒有止持與作持。 “諸惡莫作,”即止持。絕對禁作,否則便名犯戒; “眾善奉行,”即作持。須如此作,若不作,亦名犯戒。比如殺生,屬止持,。止而不作為持戒。放生,是作持。己有能力作到,見殺生而不去救贖,亦名犯戒。馀類推。而且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句,在身三口四七支作到還不夠,還須論心。要在起心動念上作到,才能算真正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印光大師說:“諸惡莫作二句,乃三世諸佛略之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若能推致其極,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馀福慧果位乎哉!”

“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

大師此處以無根之木,無翼之鳥為喻,深明離此四句之不可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此兩句明學佛之目的,在於了生死。而欲了生死,則非發菩提心不可也。須知我等生死凡夫,無量劫來,迷本淨心,背覺合塵,於六塵境上,因貪嗔癡,造身口意種種惡業,無量無邊。《普賢行願品》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由惑造業,因業感報,在六道輪回中頭出頭沒,地獄,餓鬼,畜生諸趣,靡不經歷。縱得人身,為時極少。由於宿習惡業種子所使,又復造業,再墮惡道。故知在三惡道時長,而上升人天時少也。言之堪痛。今日幸遇知識,得聞佛法,又遇能即生了生死之淨土法門,決計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生西方,則可永脫生死輪回矣。但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也有生死,亦有出離問題。彼等皆是我之宿世父母、眷屬,我既知出離之道,何忍心於彼等仍在輪回中受痛苦煎熬,亦應開導彼等,同生西方,同脫生死。能發這種心,即名發菩提心。特別是淨土念佛法門,發菩提心尤其重要。何以故?若不發自利利他之菩提心,唯為自己脫離娑婆之苦而求生極樂,則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之心不合,亦難感通之故。《往生論》說:“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佛國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安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所以真為生死,必當發菩提心也。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二句明念佛法門宗旨。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 “以信願持名為宗。”持名即行。印光大師對真信切願特別強調,認為是往生與否之關鍵所在。大師說: “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有人力主念佛一心之說,大師頗不以為然。師雲: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佛,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然信願真切,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大師又諄誡淨業行人: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也難往生。”對於一些淨業行人或有念佛工夫很淺,今生有恐不得往生之慮,印光大師則為我等保任雲: “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志誠念佛,求生西方,縱有通身業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謂帶業往生者。一生西方,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

至於 “持佛名號”如何用功?印光大師說: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大師又說: “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可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

總之, “敦倫盡分”四句,是修出世間法。 “真為生死”四句是出世間法。如車二輪,如鳥二翼,不可偏廢,往生西方,才有保任。

此則殊勝開示,不啻往生津梁。普願同修,互相策勉,依教奉行,庶幾同登蓮邦,同歸正覺。

 

上一篇:開願法師:如何正確地面對我們的世界
下一篇:開願法師:今生所作決定來生的去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