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承擔就是修行
2011.01.01
師:歡迎大家來東華寺。在廣東,提起南華寺幾乎無人不知,提起東華寺則知者甚少。據《韶州府志》及《始新郡》記載:“先有東華,後有南華”,其創始者是同一人。公元502年梁武帝建國,號天監元年,印度高僧智藥三藏來此創建靈鹫寺。一百七十年後,時值唐朝,六祖惠能來此地,易靈鹫寺為東華寺,寺院曾鼎盛一時。明清後不知何因而毀。原寺准確遺址據縣志記載,位於縣城東十五公裡處,而縣城所在地已三易其址,究竟在哪個縣城的十五公裡處已無從考證。後經專家鑒定,就在此山的山洞附近。於是我們便在這個山谷裡重新修建寺廟,並沿襲唐時舊稱——東華寺。天監三年(即三年後),該寺的創始人智藥三藏禅師到曲江創建了寶林寺,後來宋朝皇帝趙匡胤將寶林寺改名為南華寺,並延續至今。因此當地一直流傳著“先有東華,後有南華;先有靈鹫,後有寶林”之說。印度智藥三藏禅師對韶州府貢獻卓越,創建了五個寺廟,分別為:東華寺、西華寺、南華寺、北華寺和中華寺。現在東華、南華、西華三寺由和尚主持,其他二寺由信徒自發進行簡單供奉。東華寺重建於2006年。2008年主體工程告罄,進行了簡單的落成儀式。北京清華大學承擔了寺廟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現在中國佛教基本上分為淨宗、禅宗兩大派系。禅宗主要是從韶關地區傳播至天下。雖然達摩西來,成為中國禅宗鼻祖,但禅宗在他那裡並未得到廣泛傳播,基本上是代代單傳的格局。直到第六代祖師惠能,禅宗才得以廣泛弘揚,發揚光大。之前五代祖師的得法弟子皆屈指可數。當時達摩祖師手下的五個弟子,有的得其“肉”,有的得其“皮”,有的得其“毛”,唯有慧可得其“髓”而成為第二代祖師。
眾所皆知,把禅宗推向頂峰的六祖惠能目不識丁,而他講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後人譽為經典的著作,其余都被稱為“論”或“語錄”。六祖不識字,其語言直白易懂,佛經的白話文正是從六祖這裡應運而生。在此之前所有經典的翻譯和祖師的論著都是采用佛教風格的文言文形式,與中國傳統的文言文還有所不同,非常嚴謹。六祖去世百年後,從他的徒孫輩開始禅宗逐漸走向衰落,佛教也由此走向衰敗。由於佛的意境大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言太直白,與原意會有出入,過分迎合大眾的口味,則使佛法的品位下降而導致衰敗。所以後來幾乎無人能超越六祖,把如此深奧的義理用最淺顯、最貼近生活的語言闡述出來。古人評判文章優劣的標准是,深入淺出為第一等文章,深入深出為第二等文章,淺入淺出為第三等文章。此標准時至今日仍放之四海而皆准。淺入淺出往往會扭曲意趣。深入深出一般人又聽不懂。能深入淺出、准確無誤且透徹地揭示真理,唯有在親履了本地風光,有了實證功夫之後。《壇經》就是一部典型的深入淺出的作品。六祖雖不識字,但他將自己親履本地風光的見聞覺知、甚深義理,言簡意赅卻透徹地道出,由他手下的一位大弟子法海(當時的翰林學士)整理成文。師徒二人,一個是實相般若達到了頂峰,一個是語言文字造詣達到了頂峰,二人合作,珠聯璧合,誕生了這部空前絕後的舉世聖典。古往今來的學佛者只要聞到《六祖壇經》,無不歎為觀止。
六祖從五祖處得衣缽後,在始新郡這一帶(現在的始新縣)隱藏了十五年。其中有一段時間在這裡的“三聖洞”隱居,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該山洞最奇特的是,在半年梅雨季節潮氣極重的南方,洞內干燥而不潮濕。基於上述因緣,我們在恢復寺廟時,把東華寺定性為禅宗道場。
不知在座信佛的人比例占了多少,請舉手看看。還蠻多!但是信佛還不夠,還要學佛。信佛與學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信佛成不了佛,唯有學佛才能成佛。這個道理就如同相信做生意可以發財,但不去做就永遠發不了財。剛才有位學友談到學佛一直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實際上這種困擾是很多學佛人都面臨的,都很虔誠,但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請教法師、出家人,他們一般不敢談,也不輕易談。因為從調姿勢、調呼吸到調意念,這是一套完整的修行體系,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所以當問一些出家人如何學佛時,一般都回答:好好誦經、好好拜佛、好好念佛。
按照嚴格的修學佛法的次第,理論學習至少要三至五年,甚至十年,不經理論學習,師父不會輕易讓你修法。學習理論的時間往往超過實修的三倍。如果理論學三年,實證功夫一年就可以完成。現代人剛一信佛就渴望修法,了生脫死,即身成佛,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見地”。“見地”就相當於地圖。一個從未去過北京的人,如果買張北京地圖詳查細看,對北京的具體方位、大街小巷、要去的具體地點可以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再開車上路時,必然穩操勝券,直達目的地。過去的法師對求法者一般要十年左右才為之傳法。十年之前都是培養見地,學習理論,打基礎。理路正確、清晰明了之後,方傳授方法。見地明確後,按所傳方法修行,入道就輕而易舉了。學習理論的過程也是修行,因為通達理路必須進入狀態,心臨其境。
今天來的大多是年輕人。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年輕化、知識化,這是一個可喜的兆頭。如果大家想學佛,應該在見地上好好下功夫。要常常提醒,勉勵自己,既然學佛,就要以佛為榜樣,以佛為標准,以佛為起點。我們是人,尚在人間,如果人都沒有做好,直接學佛非常困難。所以很多人雖“學佛”多年,但用佛的標准來衡量,根本還未入門,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還是在學人。如果一定要問學佛和學人各需花多少時間,占多少比例,我可以准確、真實地告訴大家:七分學做人,三分學做佛。七分做人的功夫圓滿後再去學做佛,花三分功夫你便是佛。可是現代人都不願意打這七分做人的基礎,一上來就想學佛!所以無論學佛多少年,身上顯露出來的還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佛不像佛!
當今很多學佛的人放棄了工作、家庭,想“清靜”地學佛修行。這是極端錯誤的想法和行為。一個學佛的人首先應該是個負責任的人。一個對家庭都不負責的人去學佛,肯定也不會對自己負責任。哪個出家人是活在真空裡,不再依賴社會的?出家人不僅要依賴社會,而且還要融入社會,才能把佛學好。我們敬仰佛是因為我們受益於佛。既然能從佛這裡受益,說明佛不在天上,不在真空裡,只有和眾生打成一片,才能讓眾生受益。
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生不起來,就是以凡夫之心在學佛。凡夫心怎麼可能與佛心相應呢?一旦生起菩提心,即是轉凡夫心為佛心,用佛心學佛就能與佛相應。在社會上做一番事業尚且要立志,學佛修道豈能不發心?菩提心生不起來,或者生起來了,三兩年又消失了,如此這般想成就,怎麼可能?菩提心一旦生起,就應該保持並伴隨自己一生。越遇到挫折,菩提心越堅固,唯有如此,成佛才有希望。
至於我們內在修行的功夫有多高,誰也看不到,外人只能通過我們的為人處事、言行舉止來判斷。請問大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是不是內在修行功夫的顯現?(眾答:是。) 答得好,這就叫正知正見。只有內在具備了某種力量,才會有與其相應的外在形式和表現。內在具備好的素質,始終心存善念,外表才會流露出優雅、高貴的氣質,才會有高雅的品位。套用風水先生的一句話:內有其氣,外有其形。就像我們的東華山脈,有的峰像獅子,有的山似大象,就是因為地氣中有獅子、大象的形態,所以隨著地殼運動,地氣就以獅子、大象的形象鼓出而成形。地氣為什麼會有不同動物的形態呢?這就牽扯到因果和宿命論。因此,學佛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眾生看不到佛,只能從我們這些佛弟子的身上去了解和感受佛。你千萬別說我不是佛,我只是一個信佛、學佛的人。既然信佛學佛,為什麼在我們身上看不到佛的影子?佛教裡有個稱謂“法王子”,一旦發心學佛,都可以稱為法王子——未來繼承佛位,弘揚佛法的接班人。盡管現在還做不到,但方向、目標必須明確。
學佛的人還有個弊病,認為發生在身邊的事與自己無關,可以不聞不問。實際上只要發生在你身邊,讓你聽到看到了,就與你有關,你就要去面對和解決。學佛必須有責任心,這是最基本的前提。責任心不僅對外面的人、事、物,還包括自己的起心動念,確切地講,就是要對自己的信仰和行為負責。學佛的人對內在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不僅要清楚,而且還要把握,對外在身邊的事情同樣也要把握。學佛首先要開智慧,在智慧的基礎上才能談解脫。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是檢驗智慧高低、定力深淺的試金石。
問:您06年開山,到今天這個規模,一定經歷了很多困難,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師:困難太多太多了!我十八歲出家,讀了四年佛學院,閉了七年關,然後開山建寺,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事。開始什麼都不懂,圖紙看不懂,要請專家教。後來到自己也能設計圖紙時,寺廟也建完了。出家人本身比較孤僻,也不善言辭,所以不願意與外界交往。而建寺需要報批、報建、籌集資金等等,這一系列的事情逼著我和外面的人打交道,期間的甜酸苦辣真是一言難盡!建此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有二百天我都是全身心地撲在工地上,和包工頭在一起。我始終認為建廟是我做的第一件事,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才能經歷和感受整個過程並建造出如意的作品。至於中間碰到的困難、受的窩囊氣和委屈,實在太多了!建寺要到政府部門報批,報建,還要納稅,碰到理解的人還好,否則真是困難重重。跟稅務局就沒少吵架。後來我想:如果我真有這個實力和資本能為地方財政納稅,這是我的光榮,也能展示我的能力。所以很快調整心態,該交的建築稅幾百萬都交了。其實,很多事情想不通是自身的問題。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章法和潛規則,不適應就會煩惱,甚至痛苦。適者生存啊!
很多年輕人不遵守已成型的潛規則,喜歡標新立異,結果做事就很辛苦,甚至漏洞百出。寺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很多年輕法師出於好奇,他不學千百年來祖師爺遺留下的管理模式,崇尚並引進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模式,搞得寺廟失去了宗教場所的氛圍,到處充溢著濃厚的商業氣息,成了四不像。
你們留心一下就會知道,第一個社會團體的誕生來自佛教,其管理模式也是佛教所制定的。記得一位管理大師曾經說過,他多年研究管理模式,最後發現,宗教場所的管理模式和國家管理模式雷同。他說得很對,但忽略了一個問題,佛教的管理模式是太子(悉達多)制定的。太子生長於皇宮,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其父淨飯王兄弟六人互爭王位,他的堂兄就有幾十個,在這種背景下悉達多出家組建的僧團,必然具有皇家的模式與色彩,即國家制定管理模式的影子。且看寺廟的組織架構:設立一“住持”、四“班首”、八“執事”,共十三個“常委”,即十三個核心人物。官方稱“方丈”為“住持”,寺院內部稱方丈和尚。方丈下面設一個“監院”,掌管實權,類似公司總經理,方丈相當於董事長。監院下面設八大部門,由八大執事主管行政工作。方丈下面的四個斑首對上輔佐方丈,對下監督八大部門的執事。方丈有事,先找四大班首商議,五人意見統一後,知會下面的八大執事。方丈一屆任期為三年,可連任三屆,九年後通常就要換屆。四大班首為終身制。八大執事於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兩次重新任命或換職。寺廟裡的每個和尚都必須輪流擔任八大執事,以此培養修行人不僅能學會講,更會做的能力。按當初釋迦牟尼佛組建僧團的方式及其本懷,是要使每個和尚都有能力擔任方丈。現在看來,當過執事的和尚未必都能當方丈。因為現在人的素質達不到,發心和奉獻的精神也不夠。方丈在寺廟唯有付出,傾其所有,全然地奉獻。八大執事逢好事無緣,遇壞事要全兜著。因此,只有那些勇於奉獻、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才能在寺廟裡擔任執事。執事退位後就去住禅堂。禅堂在過去是專門用來犒賞,獎勵做過巨大貢獻的執事,讓他們退位後在禅堂裡好好清修,享清福。對寺廟沒做過貢獻,沒當過執事的僧人是沒有資格進禅堂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禅堂的性質也已改變。過去的祖師、大法師和開悟的人都是先在領導崗位上磨練多年,然後才去禅堂潛心修行。十年二十年後功德圓滿了,才出來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教化一方。
經常跑廟的人都知道,寺廟一進門是天王殿,我們這是哼、哈二將殿,性質相同。天王殿裡的四大天王相當於民間的門神,怒目圓睜,似凶煞惡神,這是告誡,震懾進入此門的人要擯棄一切世俗的雜思亂念,端身正意進入三寶地。出了天王殿,迎面是大雄寶殿。此處是學禮儀、儀軌、敲打唱念和拜佛的地方。佛教各個環節的禮儀和寺務要在大殿裡學三年,然後再到法堂去聽經聞法,學習教理,研讀經典,歷時三年才可出法堂。在大殿完成各種寺務訓練,在法堂確立理論見地,然後進入第四重殿——名利殿(也稱財神殿)。此殿並非讓信徒在這裡求名得名,求利得利,原意非此。名利殿是告誡學佛的人要看淡名利,放下名利,做名利的主人,不被名利牽著走。名利關過不了,會一直被卡在此殿修學直至過關,然後才能進入最後一重殿——自在堂,即禅堂,也叫選佛場。自在堂是實修實證,孕育祖師,出人才的地方。有的人在自在堂一住便是十年、二十年;有的人三年大功告成,成佛做祖。在這個大浪淘沙、提煉、成長的過程中,只要身心承受力差一點,都無法走出四重殿,步入選佛場。能夠走完五重殿的個個都是祖師。東華寺建寺的宗旨正是秉承祖師這一規定,嚴格按此程序來培養,造就新時代的弘法人才。准備興建的名利殿因資金不足而暫緩 。
東華寺例外地蓋了三個禅堂。第一個“養正堂”是為四眾弟子打基礎,以培養正知正見的佛子之地。第二個“自在堂”是在基本功打好後深造的地方。“自在”寓意在此堂找到並獲得自在。學佛必須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才不失學佛的意義和價值。學任何東西,最終都是為了使自己受用,然後讓他人受用。佛教始終倡導自利而後利他。如果還不能自利就直接利他,你的悲心和善心肯定不會持久。就像有些人說他做生意不是因為想發財,只是因為喜歡才去做。喜歡的事情很多,為什麼要選做生意作為你的愛好呢?做生意如果不賺錢,難道你願意賠錢?你又有多少錢可賠呢?做生意就應該賺錢。至於賺到錢干什麼,那是後話。我相信眾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一旦賺到錢,肯定會為社會作貢獻。當一個人獲得金錢與地位後,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社會即是芸芸眾生。必須讓眾生得到好處,他才會認可你。所以成功以後就要為眾生做貢獻。實際上還是為自己,是給自己做貢獻。
問:上師,您在“三次閉關紀實”中提到的愛,是什麼概念?
師:我們佛教雖然不講愛,但是講慈悲。基督教不講慈悲,但是講博愛。實際上它們是相通的。世間之愛也分小愛和大愛,大愛應該是人生最終的追求。人是否一定要先經歷小愛,才能將它升華為大愛?我想未必。有些信徒問我們出家人:“你們都沒有得到過愛,怎麼會有愛心來愛眾生?”我問他們:“你所說的愛,難道是指男女之愛?難道出家人只有體驗過男女之愛才能愛眾生?”其實,我們的父母早就把世間最深厚、最無私的愛給予了我們。假使我們真有男女之愛,這種愛是沒辦法,也不允許再給社會上的人,否則就亂套了,小愛必定是自私、狹隘、排他的。只有心懷真正的愛——大愛,並按真愛的道理去做,我們才可能解脫,我們的靈性才會升華。
問:怎樣才是修行,才算精進,才能與道相應?
師:所謂修行,並不在於信什麼教,也並非吃齋念佛才是修行。做任何事能用心,高度專注並善始善終就是修行。佛教講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修行,也即從事各行各業都是在修行。因為從事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注。專注就是法門,就是修行,就能開智慧,了生死。專注是什麼樣的狀態呢?真正的專注是知道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言行舉止。有的人以為專注是忘了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這是邪見,非正見。很多人理解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殊不知,真正的入定是與萬物融為一體。既然和萬物融為一體,萬物的起心動念和所有的信息都應該感受得到。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是階段性的暫時現象,並非究竟圓滿的入定。真正究竟圓滿的定是宗教講的大定,即和萬物融為一體,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在獲得大定之前,確實有一個階段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關閉,與外面事物的中斷了聯系,成為一個孤體。但這個階段很短暫,而且必須盡快走出來。
問:請解釋一下“融、和、合”。
師:這三個字是一個意思,都是個體消失,融入整體,如同一滴水融入大海。修行到最後,就是讓我們這一滴水回歸大海,從而獲得不生不滅的境界。而孤立的一滴水勢必迅速干枯,消亡。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和”。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最高境界是“人天合一”,包括各個行業、三教九流、諸子百家,最後追求的都是“人天合一”。現在卻完全相反,追求個性化,提倡標新立異,稜角越多越有個性,否則會被輕視,貶低為缺乏個性,沒有原則。真是顛倒謬誤!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隨時能和萬物融為一體,又不失其作為個體的獨立性。不成熟的突出標志就是具有獨特的個性,渾身是刺,滿身稜角,與一切格格不入。整個現代理念和教育都在做錯誤的引導。西方文化講人天感應。佛教不僅講感應,還追求合二為一,境界更高。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就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包容、和合的基礎上,才能感受到對方的起心動念嗎?如果能夠達到人天感應、彼此相融,天災自然會減少。這就是我對融、和、合的理解。
問:“四念住”最後的“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何修?
師:這是心靈上的感受,已經超越了生理。在達到“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兩種感受之前,還有四加行。修完四加行,繼續向上,才能感受到這兩句話的內涵。漢地佛教也有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
問:念阿彌陀佛聖號時,怎樣用心與佛交流?
師:不要急於和佛交流。念佛時只要保持專注,一段時間後自然能與佛感應道交。我們無法和身邊的人交流,就是因為心不專注,不能將身心融入對方。學佛就是要把散亂的心收回來,達到身心統一、和諧,然後融入對方,與其交流,交融,從而獲得感應。
問:如何理解“人人都是佛”?
師:“人人是佛”,是指人人皆具佛性,皆具成佛的可能性。由於我們人的習性根深蒂固,完全以俗人的思想理念為人處事,所以我們的佛性,即本來面目,逐漸被忽略,遺忘,束之高閣。我們身上所散發,流露出來的都是人的味道,而不見佛的蹤趣。發菩提心就是轉人心為佛心,以佛心學佛,並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我們的身上才會有佛的影子。佛教講:存佛心,說佛話,做佛事,當下即是佛。同樣,若存凡夫心,做凡夫事,說凡夫話,就永遠是個凡夫。實際上人與人、人與神的差別就在於思想境界高低的差別。為什麼有的人庸俗,有的人脫俗?原因並不在於身份的高下,而在於思想境界的高低,境界高自然脫俗。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人並不起眼,既沒錢也沒地位,但是與他一交流,就會發現他的境界很高,內在非常陽光,灑脫自在。還有一種人既便有錢有身份,可是一打交道,他內心的陰暗和扭曲就馬上顯露出來。他總是抱怨,永遠發現不了事物積極、陽光的一面。這就是思想境界問題。
問:請問如何發菩提心?
師:要眾生發菩提心,難啊!
問:不發心,是否成就不了?
師:成就一番事業尚需立志,何況成佛?要成佛唯有發菩提心!志向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別人勸出來的。往往立大志向的人,父母都沒有勸說過,凡所見聞自然能激發他的高遠志向。有的農村孩子生於邊地,孤陋寡聞,照樣有志向。如果你是被人做思想工作而發了菩提心或者立了志向,這種菩提心和志向隨時都會退失,難以持久。古人講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佛門裡發菩提亦復如是。沒有菩提心的人天天發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一生只發一次。無論遇到任何逆境,他的菩提心從萌發的那一刻開始,始終伴隨著他,成為他終生的奮斗目標與追求。超塵脫俗的思想境界所煥發出來的美好和光明將鼓舞著他一路向上,百折不撓!
生活中,有的人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有的人出污泥而不染。後者就是有善根的人。希望在座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遇到任何逆境和艱難險阻,都不要讓菩提心動搖,退失!永遠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看到社會不好的一面,諸如貪污、腐敗等過患,要想辦法,從我做起,慢慢影響周圍的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常問自己:我給家庭、單位、乃至國家帶來過什麼好處?千萬不要抱怨:為什麼國家、單位、父母沒給我帶來好處?一個學佛的人,一個想成就一番世俗事業的人,要學會永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絕不抱怨,這樣才能成長,進步。
問:如何看待轉基因事件?
師:這是一個十分危險,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目前中國大陸進口的大豆、食用油、番茄、油菜,都是西方國家打進中國市場的轉基因制品,它們的畝產量相當於非轉基因產品的三十倍。中國的窮人太多,由於不了解轉基因食品的嚴重危害性,一時圖便宜,便買轉基因食品來吃。這就像中國的驢和馬交配後生出的騾子,沒有生育能力。吃任何轉基因食品都會導致生育力喪失。即使吃得少,還有部分生育力,但到了第二代,其身體素質會很差,甚至畸形。而第三代人的生育能力將喪失殆盡。據透露,西方國家為保留歐洲人種,一個世紀前就制定了滅掉亞洲人種的戰略計劃。滅掉亞洲不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轉基因的大米、小麥、食用油、黃豆、花生等。中國人窮,把非轉基因的黃豆、玉米賣給西方人,賺取高額外匯。我們一畝地產一千斤天然花生,人家一畝地產三萬斤轉基因花生。雖然我們每斤的單價看似高於對方,實際上對方的產值產量高出我們的幾十倍。西方人自己絕對不吃轉基因產品。而中國人貪圖便宜,往往選擇吃價格便宜的轉基因食品,吃後,思維、型態、舉止慢慢起變化了都不知道。目前中國大多數人吃的都是轉基因食物,只有萬分之一脫離貧困的人不吃轉基因食物。很多疾病無法治愈,都與轉基因食品有關。據說西方的科學研究者把魚的基因轉移到草莓上,草莓長得非常鮮嫩,而且產量還高。把動物基因轉到植物上,把植物基因轉到動物上的“科研”,是對人類社會的摧殘!真正的智慧應該是維護人類,保護地球。這種愚癡的行為將導致人類的衰亡!
問:方丈任期滿後,您去哪裡?
師:方丈退位是不再從事行政工作,只管業務——修行、講經說法,只做教授,不做校長。萬行現在是既當教授又做校長。我計劃在東華寺再任七年方丈,就退下來做教授,領眾修行。校長兼教授容易荒廢專業。我的志向是當法師,講經說法,成為一個好教授,不是做校長。對我個人而言,出家人若不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是不務正業。比如我十年一心撲在建寺廟上,無暇研究經典,也沒有好好用心打坐修煉,起碼八年時間不務正業。作為出家人,這樣的經歷八年足矣!在建寺的過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為了寺廟的建設和發展,不得不頻繁地接觸社會,天天和世俗人打交道,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與突破。但是繼續做就沒意義了。只有不斷經歷新事物,人生才能獲得更多的體驗、經驗、感受和感悟。
問:寺院靠什麼凝聚僧侶和信徒?
師:寺院是領眾修行,淨化眾生心靈的場所。傳教士、神職人員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心理和心靈醫生。與西方國家的傳教士相比,中國傳教士的工作不如他們得力。西方國家的傳教士、牧師、和尚、阿訇的神職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因而博得了社會的廣泛敬重和愛戴。就神職工作者而言,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工作做得很欠缺。在服務大眾方面,佛教的確不如基督教做得到位,因為基本理念不同。寺廟的理念是敞開大門,笑迎八方,有求必應。而基督教的理念是送福音上門,敲門請你收下。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之處。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在大街上,即便素不相識,老外也會主動跟人打招呼。而中國人絕無此習。在這種文化相異的背景下產生的宗教理念和傳播風格也必然迥然各異。西方宗教是緊密配合政治並竭力服務於政治,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而中國的道教和佛教只有在當局需要時,才挺身而出;不需要時,就關門念經,打坐修行。我們是有求才應。
問:什麼是出家人的快樂和幸福?出家人也有家,如果發生特殊情況,你們出家人會不會幫助家人呢?
師:出家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國泰民安,人人幸福!對父母,我們會關心,也會負責任。父母老了要養,生病了要回去照看。佛教有規定,父母老了無人贍養,要接到寺廟來贍養,這是祖師爺制定並沿襲下來的。我們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對父母不能盡孝,又怎麼可能對眾生盡孝,善待和普度眾生?這是基本常識。
問:老人和媳婦如何相處?如何把握在紅塵中信佛與盡孝?
師: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把它改為:清官不斷家務事。兩人相處,彼此都要學會互相包容、忍讓和理解,否則一切方法都無濟於事。家庭摩擦很正常,必須學會包容。前面講到,成熟的人最突出的標志就是沒有個性,能和身邊的萬事萬物融合在一起。而不成熟的人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和身邊的人、事、物格格不入。成熟就是無我,無我了還有什麼不能接納,不能包容?一個人要成長成熟,就必須學會謙讓、包容。一個真信佛並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和他人友好、愉快地相處。
問:請講一下“緣起性空”。
師:佛教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指萬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既是因緣和合,就作不了主,要依賴外緣。外緣不具備就沒辦法成就一件事。要想成就一件事,需要眾因緣和合。所謂眾因緣,就是內在、外在的條件。要壞一件事,也必須內外條件皆具足。成與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眾生是你我他合在一起稱的稱呼。我們要生存、發展,必須依賴和借助你我他。千萬別以為一個人什麼事都能做。如果有這種心態,你將一事無成。
問:您的“蓮花生動功”怎麼練?打坐手腳麻木怎麼辦?
師:光盤、網上都有介紹。動功最重要的是把握呼吸,否則跟廣播體操沒兩樣。坐禅氣血不通導致手腳麻木,屬正常現象,是好事,說明你的氣血在蘇醒,發動。血管堵塞才會有麻木感,繼續做下去就會消失。
問:我覺得一個人生活很和諧、自在,為什麼結了婚就不和諧、自在了,而且還生煩惱呢?
師:你的個性太強。你要學會讓自己死亡,消失一段時間,比如十天。你如果學會死亡十天,對於你來說,就是質的改變和飛躍。如何死亡,消失十天?這十天就是你老婆說了算,她說怎麼樣,你就怎麼樣,她說干什麼,你就干什麼。能這樣保持十天,你就知道什麼叫自在、和諧、快樂了。煩惱的根源是你處處想說了算,處處以你為主。這樣你不是在成長,而是在倒退。在成長過程中,首先要學會把握自己,消除個性。修行和生活協調好了,不僅沒有矛盾,反而會活出快樂、解脫和自在。你這麼有智慧,佛都敢學,如果不能和身邊的人溝通並與之和睦共處,還談什麼學佛呢?能和佛溝通,怎麼不能和身邊的人溝通呢?除非是不想做,不用心做,否則沒有辦不到的!
問:觀香時,是戴眼鏡好,還是不戴眼鏡好?
師:最好不戴眼鏡,讓身體放松。只要長期反復地訓練,自然能夠進入狀態。
問:佛的本質和精神體現在哪裡?
師:體現在我們人的身上,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問:可是我們平常見、聞到的佛是看破,超脫了紅塵,慈悲不殺,也無男女之愛,與我們人並不同啊?
師:既然是佛,已經超越了此層次,達到彼層次,怎麼還會殺生,有男女之愛?佛的愛已由量變達到質變,成為平等、廣大的博愛,即佛教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男女之愛要狹隘、自私才顯得純潔,它的屬性絕非大公無私,否則倫理敗壞,社會將無寧日。
問:信佛、學佛、行佛的標志是什麼?
師:就是奉獻自己的一生!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眾生,奉獻給社會。學佛若無奉獻精神,奉勸你不要學,信佛就行了。信佛不需要做到什麼。而學佛必須以佛的標准要求自己,為人處事、行為舉止都應該如佛一般。
問:請問皈依的好處是什麼?
師:皈依的好處太多了! 其中一個好處就是有護法神保佑你平安健康、家庭幸福,乃至升官,發財。但前題是你必須正信皈依,嚴格按照皈依的准則去行事做人。果能如此,你真的就能心想事成,無事不辦。皈依是以佛的標准為人處事,既然如此,家庭怎會不幸福,事業豈能不圓滿?之所以達不到,就是因為並沒有真正按照佛的標准來要求和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問:有個出家師父身體不好,總有莫名其妙的感應,這是否與他的發心和護法有關系?
師:身體不好原因很多。真能發大心,就不會被身體所左右。很多人還沒做事,就先說身體不行。其實不是身體不行,是心力不夠。我常說,我的身體可以生病,但絕不能再讓我的心生病!真能如此,你的心從此就不會再被身體拖累。一旦心靈能夠超越身體時,病也會隨之減輕。心靈有病是導致身體恆常生病的根本原因。
問:三十歲之前改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否有用?
師:有用。名字是個咒語,咒語改變了,的確有用。
師:這裡有張條子說:“我很無奈、煩躁。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有幾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可是在外面又有一個女朋友,而且還生了一個小孩,現在很煩惱。”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不管是社會現象還是個別現象,既然發生了,你就要對此負責。首先要在經濟上對她負責,其次要在精神上、感情上對她負責。你有其他女友,有一點可以肯定,你有愛心,有經濟實力,有精力,否則是不可能的。你們看,凡是有此現象的人,首先是身體好,經濟有保障。既然如此,就要一如既往,負責到底。既然你和第二個太太已有小孩,就要對她們負責。如果對兩個家庭都能負起責任,並做得到位,我相信兩方都會理解你,因為誰都會犯錯誤。但是犯了錯誤以後就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不能推卸,回避,甩手不見不管,做人不應該這樣,既然發生了就要去承擔。佛家講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你只要願意對你所做的事承擔後果,願意為你的行為負責任,你都可以去做;一旦做了,就必須對此行為負責到底。
問:東華寺是否有年度計劃?
師:登陸東華寺的網站就能看到全年的活動,包括每個禮拜的開示記錄都在上面。
問:佛教對現代經營管理有哪些指導作用?
師:如果你真能按佛教的理念和模式經營管理公司,你的公司一定會平穩、持久、興旺。如果完全按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同樣也能持久、興旺、發達。只怕你既不完全按佛教的理念,也不按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而是用自己的小聰明去經營管理,那你的公司將無法興旺發達,更別說持久了。社會上最高的經營管理模式與宗教境界的管理模式是相通的。佛教有個基本觀念:佛法不破壞世間法,不違背世間法,佛法遵循,尊重世間法。同時提倡:在道言道,在商言商。在座的很多是企業家、商人。既然進入了宗教場所,就不要再抱著企業家、商人的心態。你來拜佛,你就是信徒,不再是企業家。明天你回到公司,你就不是信徒,而是企業家,是老板。如果你以佛教徒、居士的身份來管理公司,可能會一塌糊塗。同樣,你來寺廟拜佛,以老板自居,你肯定對佛不敬,也不會與佛產生感應。所以,到道場要言道,回商場就言商。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潛規則,不能違背,這是事業興旺發達的保障,否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社會企業與寺廟在管理模式上的確有相互借鑒的地方,但不能完全照搬。企業以多贏利為目的,肩負著為社會分憂解難的責任。寺廟不是以經營為目的,同樣也以為社會排憂解難為己任,這是共同的。今天就到這裡,講錯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