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九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方廣圓覺經   (第九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9

   請看十三頁:

   講義【甲七:宗趣分別。】

   這一次我們應香港邀請講經 ,差不多停了兩個月,在這期間大家聽了一部《阿彌陀經 》的錄影帶,可是講堂裡面這些經 空了兩個月沒有聽,驟然來講怕是不容易連接得起來,好在這部經 我們還沒有講到經 文,還是在玄義部分,希望諸位同修在聽經 之前一定要把經 文溫習一下。聽經 的因緣愈來愈不容易,希望大家要珍惜,不但是在本省難,在海外更難,講經 的人是愈來愈少了。我回來以後聽說道源老和尚住院,賢頓老法師也在醫院,年歲都那麼大,弘法的這些老法師逐漸凋零,後繼無人。

   佛法裡出一位弘法的人才,給諸位說,非常的不容易,決不是每天在經 典裡面去念念,去研究研究,做做筆記,就能出得來的,這個事實你們大家能看到的。台灣辦佛學院辦三十年了,出了幾位法師?你們在座的有很多都念過佛學院,還有念過許多個佛學院的,成績如何?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大家,佛法是要開悟的,不是記問之學。連世間法,你們去念《禮記》,儒家都講得很清楚,「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何況佛法?為什麼你不能開悟?追究原因,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我們就有開悟的可能。你不能開悟在有二障障礙你。這個二障,我一說你們都曉得,你們也會說,你們雖然會說,也曉得,為什麼不把二障去掉?這個事情是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別人幫不上忙。煩惱障你有沒有把它斷掉?所知障有沒有斷掉?二障要不除,天天在增長,換句話說,你永遠沒有開悟的指望。這個話非常要緊,這是我們學佛關鍵的所在,我們講席當中常常提示。

   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生煩惱,這個事情看不慣,那個事情不滿意,給諸位說,這叫增長煩惱,這是十足的凡夫。所知障,是要叫你求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無分別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了了分明不起一念。我跟諸位講的,都是最重要的,你們不從這個地方下手,你永遠沒辦法學佛。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千萬不要以為這個記問之學,我要多聽,我要多學,博學多聞,這是後得智嗎?不是,這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法裡是八難之一,你已經 遭難,遇到困難了。得根本智之後,這個博學多聞才是後得智。

   這部經 在開講的時候就給大家介紹是非常好的一部經 ,看經 題就曉得,是大乘經 裡面的了義經 典,文字少,義理豐富圓滿。唐朝時候,宗密大師盡畢生的力量專攻這部經 典。大經 分量太大,怕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學習,所以這部經 特別適合當前這個時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會受歡迎,就是它分量少。更為殊勝的就是這部經 一共分十二章,章章可以獨立,譬如文殊菩薩這一章,第一章只有四百多字,它就是一部完整的小經 ,集合十二章這是一部圓滿的《圓覺經 》,章章可以來講、來修。在一切大乘經 裡面,希望諸位特別注意到這部經 典。請看經 文:

   講義【已知此經 ,所被機宜,未審何為宗趣?】

   前面介紹過這部經 的體性、能诠的教體,以及『所被機宜』,就是說明這部經 對哪些人來說最為適合,換句話說,什麼樣的程度可以接受這個教義。在前面圓瑛法師給我們指出來,法師所指都沒有離開宗密大師的答覆。它主要的教學對象是頓教大乘,是這樣的人。頓教大乘又是什麼樣的人?大家對於《六祖壇經 》很熟悉,六祖大師所接引的就是頓教大乘,這是中國禅宗南宗所傳的,而秀大師在北方所傳的是漸教大乘。我們一想,這部經 不適合我們,為什麼?我們縱然說是大乘根性,不是頓教;頓教,這部經 一聽就開悟,言下大悟。我們不但不是頓教的根機,說實在話,大乘的根機我們都談不上。大乘人,頭一個心量要大,我們心量很小,兩個人都容納不下,學什麼大乘?這都是問題症結所在。所以大家學佛,頭一個要把心量拓開。

   中國佛法是大乘佛法,寺廟,你一進去就是山門,進山門第一個建築是四王殿,一眼看過去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什麼?大肚皮,容得下,滿面笑容,「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就是大乘的樣子。大乘人什麼都能包容,這才叫大,肚皮要大,樣樣都能容得下。大乘「四悉檀」裡面,佛以四悉檀而為說法,四悉檀第一個,「世界悉檀」,什麼意思?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看彌勒菩薩那個樣子就表現出來了,對什麼人都歡歡喜喜,什麼樣人物他都能包容,這才叫大乘。我們這裡也供彌勒菩薩像,不是裝飾品,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膜拜,它不會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學「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才能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大乘根性,然後才能接受大乘了義的經 典來薰修。因為有薰修的利益,所以大師告訴我們,「但得聽聞,無不獲益」,道理在此地。從這兩句,我們也可以來聽這部經 ,也可以來讀誦受持這部經 典。

   講義【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宗趣』非常重要,「宗」是宗旨,「趣」是趣向,這是講到修行的方法。『當部所崇曰宗』,這部經 最重要的修學原則,那就是宗。『宗之所歸』就叫趣向,就是趣。

   講義【當部者,即此部之經 ,崇者崇尚,即重要之謂也。此經 重要之點,即在圓照清淨覺相。】

   這句話是經 文,將來到經 文裡面我們會看到,文殊菩薩這一章所說的。『圓』是圓滿,『照』是講觀照,『清淨覺相』就是念佛人所說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清淨了,一心就是覺相,二心就不清淨,二心就迷了。你們學佛都希望破迷開悟,可是你走的那個路是迷上加迷,你不走破迷開悟的這個路,那有什麼辦法!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三心二意,從早到晚妄念紛飛,這是迷,這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我們讀這部經 ,曉得有一個「清淨覺相」之名,幾時我們才能名實相符合?到清淨覺相現前的時候,就叫做成佛。如何能叫清淨覺相現前?那就在圓照。如果用《般若經 》的話來說,「清淨覺相」就是實相般若,「圓照」就是觀照般若,《般若經 》裡面常說的,以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大師在此地說:

   講義【此一句,為十方如來成佛之因地心。】

   你要想成佛,那就是這個修行法。修行在哪裡修?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修,在起心動念之處修。一起心動念,我常常跟諸位講,不必理會這個念頭是善是惡,不要去分別這個,念頭一起,覺悟,我錯了,為什麼又起念!有念皆妄,無念皆真,這個話我們在《壇經 》裡頭跟諸位說得很明白。無念乃是無妄念,不是無正念,什麼叫正念?「圓照清淨覺相」是正念,不是沒有這個,有這個,沒有妄念。我再把話說淺顯一點,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在境界裡頭了了分明,眼睛放光,看得清清楚楚,不但眼前的境界清楚,過去、未來無一不了然,這裡面不起分別心,這叫做圓照。如果說,好,我不起一念,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外面境界怎麼樣?外面境界一塌糊塗,什麼也不曉得,那是白癡,那是愚癡,那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無明」,你還是不能見性。凡夫是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叫增長邪見、增長妄念,你不是增長妄念就是增長無明,所以你不會觀照。觀照裡面是既不起妄念又不生無明,這叫圓照清淨覺相,這是功夫,如果你真正會了,你就有無窮的受用,所謂是法喜充滿。諸位聽,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這是成佛的因地心,因為這部經 就是講成佛,就是教你怎麼成佛法,說明成佛的道理、成佛的方法,以及成佛的程序、境界,經 文雖然不長,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講義【諸佛因地,皆依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相。】

   這兩句很重要,我們要會用。這兩句跟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所講的「捨識用根」是一個意思,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也是一個意思,說法不一樣,完全是一樁事情,境界的確是高。

   講義【圓照光明,是自心之智;清淨覺相,是自心之理。】

   『圓照光明,是自心之智』,這是什麼?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就是六根的根性,「自心之智」就是六根的根性,這是真正智慧,是無分別智。『清淨覺相,是自心之理』,「理」就是《華嚴》裡面所講的法身,或者是大乘經 裡面常講的法性,就見性了。前一句是明心,「圓照光明」是明心,「清淨覺相」是見性,禅家講的明心見性,淨土裡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圓覺經 》裡面所講的「圓照清淨覺相」。由此可知,我們圖書館所選的這幾部經 論都是一乘了義的經 典,文字言語上不一樣,所說的是一個境界,無不是幫助大家念佛達到一心不亂而已。

   講義【以智照理,照到惑淨智滿,永斷無明,法身理顯,方成佛道。則此經 以圓照覺相為宗,成就佛道為趣。】

   『以智照理,照到惑淨智滿』,就是說你用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最高修行指導的原理原則,只要你會用這個方法,你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能照破,你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能圓滿,『永斷無明,法身理顯,方成佛道』。你從這一段就能體會到本經 的宗旨,也就是說本經 修行指導的原則,這個就是宗趣,我們今天講指導的原則。最高的指導原理原則,是以『圓照覺相為宗』。修學的目的是什麼?成佛,『成就佛道為趣』,目的是成佛。佛是什麼?前面已經 講得很清楚。佛這個字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成佛,佛是最圓滿究竟的智慧,成佛就是成就最究竟圓滿的智慧。成佛,佛是覺的意思,覺悟的意思,對於整個宇宙人生,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就叫佛,這是我們修學的目的;而以「圓照清淨覺相」,是我們修行的方法。

   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是覺照,念是起心動念,不但起惡念不好,起一個善念也不好,那都是妄念。起一個惡念,你阿賴耶識裡頭造了一個惡的種子,因緣成熟這個惡種子要受果報的,要起現行的,起一個善念則有一個善的種子,也要受果報的,這個事情麻煩,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這就是制造輪回。如果你自己心裡好好檢點一下,這一天當中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如果惡念多,惡習氣重,換句話說,來生三途去了,他感的果報在三途;善念多,善的力量很強,你來生三善道受報,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超越輪回,無法打破迷關。為什麼要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你不是叫自找苦吃嗎?佛菩薩跟我們其實沒有兩樣,他有什麼本事?他就是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不造業,他不受果報。他以大慈大悲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像《楞嚴經 》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叫大慈大悲。宗趣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

   講義【甲八:力用殊勝。】

   這是講這一部經 ,換句話說,也就是講這種修學的理論與方法,它的作用是非常殊勝的。

   講義【已知此經 ,以圓覺真因,菩提極果,為宗趣。】

   這兩句話說得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講義【未審何為力用?】

   不知道它的力用是什麼?

   講義【此經 以離妄證真為用。】

   這一句話就把它的作用說得清清楚楚。斷一切虛妄,證圓滿的真性,這是這部經 的作用。下面給我們解釋這一句:

   講義【承前面圓照清淨覺相而來,既能照到,本來清淨之覺相,則知世界身心,皆如空華;空原無華,病目妄見,本無所有。故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這兩句話也是經 文,都在第一章。空花有沒有?空花有,不是沒有。如果我們眼睛有病,看到虛空當中確實它現相,好眼睛的人看不到,我們害病的眼睛看到。好眼睛的人看到蠟燭上沒東西,眼睛不好的人看到蠟燭上一層一層的圓影,燈上有沒有圓影?沒有圓影,可是害過眼病的人有這個經 驗,我害過眼病,確實有圓影。這個圓影到底有沒有?跟你說真話,非有非無。病眼看,「非無」就是有,我看到有,你好眼睛看,沒有,所以它的真相就是非有非無,這不是說模稜兩可的話,這是說出它的真相。雖然有,有是空的,有不是真的,不是真有,是假有,所以佛學的名詞叫「妙有」,「妙有、假有」皆是非有之有,也像我們的夢境一樣。

   我想在座諸位都作過夢,哪一個人沒作過夢?從來沒作過夢的人,你舉手我看看,看有沒有,我仔細的看一看,一個都沒有,可見得你們都作過夢。不作夢是功夫,古德常講「至人無夢」,佛菩薩沒有夢,凡夫都會作夢,天人也會作夢。夢境你說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就跟此地的空花一樣。當你作夢的時候,夢境有,醒過來的時候就沒有了。你正在作大夢的時候,旁邊跟你睡在一起的,他不知道你在作夢,他看不到你的夢境。你自己作夢的時候了了分明,一覺醒來之後想想我夢裡做過什麼事情還清清楚楚,夢到些什麼人、什麼物也清清楚楚,這個境界是非有非無。我們現前的境界就像夢境一樣,為什麼我們沒有感覺在作夢?正像你自己在作夢的時候,你作夢有沒有察覺到「我現在在作夢」?沒有,你還是把夢境當真。如果你要會用「圓照清淨覺相」,你就能見到你在作夢,就好像在夢中一下警覺到「我現在在作夢」。如果你覺察到現在在作夢那就很有趣了,叫游戲神通,為什麼?一切都不在乎了,碰到一只老虎要吃你,不要緊,我很慈悲,我讓你吃好了,你也不害怕,為什麼?你曉得是夢,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在這裡面不起分別心。你不知道你在作夢,老虎要吃你,你到處躲避,嚇得一身冷汗,出來之後心還在那裡跳,不曉得那是在作夢。

   佛菩薩因為他圓照清淨覺相,他對於宇宙人生知道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迷惑,所以叫做「游戲神通」,就這麼回事情。看你們一個個都認真,他可以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是隨緣,你分別,我不分別;你執著,我不執著,我又可以隨著你的分別來分別,隨著你的執著而執著,其實我自己的確沒有分別執著。你要執著這樣,好,就這樣;你要分別那樣,好,就那樣,這叫恆順眾生。隨喜當中的功德是什麼?功德就是「還照寂滅清淨覺相」,這是功德。你圓照的功力一天比一天深,境界一天比一天殊勝,這是功德,成就你自己真正的定慧。

   定慧從哪裡修?你們念過《壇經 》應該曉得,六根攝入六塵境界,了了分明是慧,如如不動是定,成就這個,這叫真正修行,你要不會這個,你搞的那一套都叫盲修瞎練。什麼叫盲修瞎練?因為你不斷煩惱,你每天不管用什麼功夫,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三千個大頭,勇猛精進,可是一天到晚心裡頭還是有喜怒哀樂,還是這樣放不下,那個牽腸掛肚的,你不叫盲修瞎練嗎?怎麼樣干你都是增長無明、增長邪見,只要是增長無明、增長邪見,都叫做盲修瞎練。什麼叫真正修行?妄念一天比一天少,邪知見一天比一天少,清淨心一天比一天增長,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叫真正修行,不管你用什麼功夫,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總綱領,總原則。

   講義【又無明妄惑,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不可得。故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這兩句也是第一章的經 文。

   講義【即離,是離妄;即覺,是證真。】

   『即離是離妄,即覺是證真』,離妄跟證真是同時的,從一開端就同時。譬如明鏡,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上染了灰塵,我們現在去擦這面鏡子,你拿個布擦一塊,灰塵去掉了,馬上就放光明,鏡光就現出來了,是同時的。染污一去掉,光明就現前,再擦一點,那邊光明又現前。當然,惑不是一下就離開的,見思、塵沙、無明不是一下就離開的。你每天都能斷惑,每天都放光明,惑斷得愈多,光明愈大,從初發心到圓滿佛道就是這麼個樣子。這部經 就有這個作用,可是你要會才行,你要是不會,天天念《圓覺經 》還是天天起煩惱,那有什麼辦法?那就沒有用處。實在沒有辦法,我在平常的時候也教給你們大家,你們先把這部經 背過,心裡面一有妄念起來就背經 ,用這個方法代替妄念;但是這只是一個很粗淺的辦法,是個初學的辦法,是無可奈何的辦法,不是高明的辦法。高明的辦法你不會用,你用不上,你就用這個笨辦法,也有點效果,有好處,這就是用這個一念來止你的妄念。

   其實念佛也是如此,因為佛號短,一面念佛還一面還可以打妄想,這個佛號念的就不得力,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壓不住妄想。你背這一部經 ,你背經 當中打一個妄想,一個字錯了,從頭再念,不准接著再念,那個不發生效果,必須從這部經 「如是我聞…信受奉行」,一部經 念下來當中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錯字沒有,這叫功夫,這叫讀誦,讀誦也是修行的方法。你們想想看,讀誦的目的在哪裡?目的不是記,目的是在破妄念。因為你不讀經 的時候就起妄念,心裡念著經 就不起妄念,不打妄想,目的是在離妄證真,不是在記誦。這個跟你說明,離妄跟證真是同時。

   講義【彌勒章中,勤斷諸愛見,離妄也;便歸大圓覺,證真也。】

   證真這個事情不要掛在心裡。很多念佛人想求一心不亂,天天在想著,我怎麼還不到一心不亂?試問問,你一天到晚起妄念,你怎麼會到一心?沒有妄念就一心了。「我怎麼還不一心?」這不是妄念嗎?這個妄念就障礙你得一心,只要你有這個念頭在,你就永遠別想得一心,所以對於目的地不必去理會。我有這個目的,我要求一心不亂,但是從不理會一心不亂,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自然會到達,古人所謂「但問耕耘,莫問收獲」,功夫到了自然就現前,你著什麼急?愈是著急,那正是古人所說「欲速則不達」。

   「彌勒章中」這兩句話,重要的是「勤斷諸愛見」,愛見是什麼?煩惱。斷煩惱重要,你在境界裡還會起煩惱,你自己就要覺悟了,我糟糕了,我怎麼會增長煩惱?順境裡面起貪愛,不得了,這個遭難了。逆境裡面生瞋恚,這個不得了,要墮地獄了。順境裡起貪愛,不得了,這是餓鬼道注冊掛號了,不去也不行。試問問有幾個修行人有這麼高的警覺心?古人說我們盲修瞎練還不服氣,你有不服氣的這個念頭那就證明你十足的盲修瞎練。你一服氣了,我果然是盲修瞎練,你還有個回頭的希望,回頭是岸。你不服氣那你根本就不回頭了,自以為是,不懂得正法,把邪知見當作正知見。

   佛法裡面的邪正,那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邪正的辨別只是一念之間,很不容易辨別。在境界裡,心地永遠清淨、永遠慈悲就是正,失去正就是邪。印光大師教我們從誠敬入門,你們也聽過很多遍,有沒有做到?誠敬就是一心。對於任何人都是誠心,都是敬心,冤家對頭也是誠心,也是敬心;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我們是誠心、是敬心;對餓鬼、地獄眾生也是誠心,也是敬心;對我們父母,最親愛的人,我們誠心敬心;對那些冤家對頭也是誠心敬心,一心,決定不用二心,諸位果然如是修,你這一生決定成就。那個人對我好,我對他誠敬;那個人要坑我、要害我,我對他有差別,我甚至還要去報復他,那完了,誰報復誰?自家墮落,自己墮落了,你自己在菩提道上就盲修瞎練了,所以叫我們要勤斷諸愛見。

   講義【乃至圓覺章中,諸障若消滅,離妄也,佛境便現前,證真也。】

   本經 的作用就是「離妄證真」,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在離妄。我在香港講《壇經 》,講到六祖大師那個偈子,他們大眾聽了之後來要求,說「法師,講得太簡單了,我們希望法師能把這兩首偈子詳細講一講」,我說好。到第二天,整個時間兩首偈子八句我只講一句,你們想想我講哪一句?「時時勤拂拭」,我只講這一句。講完之後,「法師,六祖大師那個你沒講」,那個不要講,那個講了也不懂,為什麼?六祖大師那個偈子是「佛境便現前」的境界,神秀大師那一首偈子就是「諸障若消滅」這個意思,你現在連功夫都不會用,我跟你講果地上境界,你怎麼能體會得到?這很重要。

   講義【故以離妄證真為用。】

   這部經 的能力,這部經 的功用,可以幫助我們『離妄』,幫助我們『證真』,但是經 是佛說的,我們要能體會佛的意思,不是說你每天念這部經 就能斷妄證真,不是的,沒有用處。你把這些道理全部都懂得了,你也離不了妄,也證不了真,必須要做到。二六時中,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真正的離妄證真,你做不到那有什麼用處?果然做到了,你在天堂裡面沒有樂受,到地獄裡把你放入油鼎,放在刀山上,沒有苦受,逍遙自在。「苦樂憂喜捨」是凡夫的受,捨離「苦樂憂喜捨」,這是聖人的正受,這才能得效果,這才是真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講義【甲九:傳譯流通。】

   給諸位介紹本經 翻譯的人。

   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唐』是講年代,是在中國的唐朝,唐朝長壽二年,這一年是公元六百九十三年。罽賓國是北印度當時一個小的部落。印度那個時候還是許許多多的國家,一個部落就算是一個國,幅員都很小。這個地區在北印度,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參學的時候在這個地方住過,《大唐西域記》有一段記載罽賓國的風土人情。

   講義【沙門,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稱,譯為勤息。謂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三毒。】

   『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在印度不限於佛教,像印度教、婆羅門教,差不多所有的宗教,凡是出家修行的都叫「沙門」。佛法到中國之後,沙門就變成佛教出家人專用的名詞,其他的宗教都不用這個名詞。「沙門」是印度話,是『勤習』的意思,『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沙門有這個意思在。法師自稱沙門,這是謙虛。通常我們看翻經 的法師都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法師是稱他的學歷,他通達三藏,是傳法的導師。他用「沙門」是表示自己謙虛,有「不敢為人師」的意思在,依舊好像在學生的地位,還是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講義【又有四種沙門:一、勝道沙門:斷惑證真,已得道果者。】

   最低限度,要小乘阿羅漢才叫做『勝道沙門』;在大乘裡面講,見性的菩薩才能算是勝道沙門。以圓教來講就是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才能稱之為勝道沙門。

   講義【二、說道沙門:弘法利生,代佛宣揚者。】

   第二種是『說道沙門』,「說道」是弘法利生,就是講經 說法的。我們要問,這兩類到底哪個高?諸位必須曉得,如果不證道就沒有資格講經 。你自己沒有見到道,你拿到經 就會胡說八道,不但害自己也害一切眾生,所以這個很不容易。中國自古以來翻經 的、講經 的、弘法的、注解經 典的,都是見了道的人。見道,我們不要說大乘,為什麼?大乘太高了,就講小乘,小乘見道位是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什麼條件?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

   古來中國這些弘法的法師,這講過去,注釋經 典的差不多都是三果以上的聖人,雖然沒有能證到四果,但是他已經 證到三果羅漢。古佛菩薩再來的很多很多,有一些透一點消息給我們,我們曉得,根本不漏風聲的我們就不能覺知。像彌勒,布袋和尚是宋朝人,跟岳飛同時代,他出現在浙江奉化,臨走的時候自己說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說了之後他就走了,留了一首偈子,以後大家知道他是彌勒菩薩,所以我們塑彌勒菩薩的像就塑布袋和尚的像。諸佛菩薩應化為出家人,應化為在家人,都有。像彌勒菩薩在中國歷史上應化,我們曉得就有兩個人,布袋和尚是出家人,另外還有一個傅大士,在家居士,他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所以有諸佛菩薩再來的,我們肉眼凡夫當面錯過。

   由此可知,「說道」不容易,可是在末法時期眾生福薄,佛菩薩不來了,我們想弘法利生,發這個心,那怎麼辦?講古人的注解。講古人注解還得有個條件,也是要依教奉行,真正照這個理論方法來做。還沒有證果,功夫還不到家,這個時候拿古人注解,我們照他的方法來講,解釋注解,還有個幾分相應。如果一天到晚心裡還生煩惱,還生邪見,換句話說,不但與經 不相應,與古人注解也不相應,那叫胡說八道,所以總得要求得行解相應。

   講義【三、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

   第三是『活道沙門』,這是依照佛法修行,沒有能力弘法利生的,是真正學佛,是在初學階段。

   講義【四、污道沙門:破齋犯戒,敗壞佛門者。】

   第四是『污道沙門』,破齋犯戒,敗壞佛門,所謂佛門裡面的獅子蟲,這一類都是阿鼻地獄的眾生,這是破壞佛法,果報決定在地獄,不能不相信。

   『譯』是翻譯,將印度梵文翻譯成為中國文字。玄義介紹到這個地方圓滿,今天時間到了。

 

上一篇:單培根居士:六無為法辨正
下一篇:陳兵教授:如法的皈依是什麼?怎樣皈依才能獲得皈依戒、皈依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