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佛教的地位與作用
陳星橋
都市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卻不一定是宗教或宗教信仰的中心,這是由於多數宗教具有出世的品格,其信仰是以宗教領袖的言行及相關的聖物和活動場所為中心的。佛教尤其如此,寺院多建於山林曠野,因而古來即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說法。
但宗教畢竟是人信仰的宗教,它的形成、傳播與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取向、文化形態、運作方式等密切相關。正因如此,都市作為人群密集、人才荟萃之地,作為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於各個宗教來說,無不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從佛教來說,注重出世和個人修行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雖然也依托於都市,但基本上是以山林為中心的。而注重入世弘法度生的大乘佛教,伴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和各國政治、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而興起,都市便逐漸成為其發展的重心和中心。
佛教作為一個和平的文化的宗教,隨著商旅的駝鈴或風帆來到王權至上的中國,朝廷的支持和知識界的認同是至關重要的,東晉高僧道安即有“不依王者則法事難立”之歎。因此,佛教一開始即以都市作為其中心,相傳中華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就建於漢代的都城洛陽,可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事實上,正是朝廷施資建寺,或支持大規模的譯經事業,京城的王侯將相爭相捨宅為寺,或造像度僧,都市講筵大開,上行下效,才使佛教得以在傳入中國數百年內即高僧輩出,宗派林立,風靡全國,蔚為壯觀。
不過,由於儒釋道三家的斗爭和三武一宗滅佛,都市佛教受到沉重打擊,唐代以後,佛教在中國便逐漸被定位為山林的、著重於出世或來世的一種有助王化的神道設教,因而具有山林和平民特色、簡便易行的禅宗和淨土宗長盛不衰。雖然佛教由此遍及城鄉、深入民間,但法久弊生,義學不昌、因循守舊、戒規松弛、偽濫衰敗之象日現。
到了近代,列強侵華,西學東漸,國內廟產興學之風盛行。面對空前的危難,佛教界高僧大德奮起護教,振衰除弊。他們以南京、上海、北京等都市為中心,或辦刻經處重振義學,或辦佛刊提倡改革,或建立合法社團以維權,或開辦佛學院以培育人才,或力行慈善以濟世,或對外交往以弘教,使佛教得以復興,實現了現代轉型。其中上海可說是近代佛教復興的一大重鎮,近代佛教發生的許多大事,無不與上海有關,充分展示了都市佛教的地位和作用。
都市佛教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和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不大一樣的。以佛教作為國教或實行政教合一的國家和地區,都市佛教的地位就特別高;當佛教傳入一地謀求發展,或佛教面臨社會巨變需要轉型時,都市佛教的龍頭作用就特別明顯。
在當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全球城市化發展迅速,國際大都市不斷形成,經濟和文化的主導作用日益加強,城市的地位與作用也益形凸顯。與此相應,我認為,未來都市佛教的地位與作用必將越來越重要。
(原載《覺群》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