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真假明師與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真假明師與法門

2010.9.12

問:您說在修證上,上了百尺竿頭之後,還要回到人間來行願。那麼一個修行人要行願到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佛的境界?

師:行願無止境,把三身四智行出來,就是佛的境界,就達到佛的等級。但這時候還要繼續行願,佛的行願是無止境的。所謂“眾生度盡才成佛!”,佛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成佛了,只因為悲心,不願意入涅槃境界,也就是說不願意去享受佛的境界。如果一定要說享受佛的境界,那麼行願度眾生就是佛所享受的境界。

問:到佛的境界,已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在佛的眼裡怎麼還會有眾生呢?眾生究竟需不需要度?

師:在佛的境界裡,的確已經沒有四相了。但佛的境界是無事可做的,他必須從佛壇上下來和眾生為伍。當他從佛的境界上下來的時候,就有四相,有眾生了。為什麼佛要從佛壇上下來,不坐在佛壇上享受他的三摩地呢?這就是佛的境界!比如說一個大學教授,他不是永遠坐在辦公室裡,而是要走進教室,才是一個真正的教授。如果他永遠坐在辦公室裡,不走進教室,他就不是一個圓滿的教授。我們說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什麼都要去嘗試。佛的一生也一樣,佛的境界要享受,人的工作、人的生活,他也要去做,去體驗,否則,這個佛的境界和果位是不圓滿的。之所以佛能獲得三身四智,不僅因為他達到了佛的境界,還因為他回到眾生之中行願,他的三身四智才得以圓滿。

問:我們每個生命來到娑婆世界,都要經歷很多磨練,我們的生命才會不斷淨化,以至最終了悟成佛。當我們看到眾生受苦時,實際上這些苦都是眾生的業力,也就是他們應該完成的學業。就像老師看到學生做題時很辛苦,是去幫他一下呢,還是讓他自己度過這一關?可能讓他自己度過這一關,他學習的效果會更好;如果幫他一把,雖然你的悲心得到了滿足,但因為他走了近路,未必能完成他該完成的學業。從實質上來說,這樣的幫並不是真正的幫,甚至還可能害了他。佛對眾生是否也如此?

師:我經常說一句話:有求必應的佛,不是真正的佛;有問必答的明師,不是合格的明師。有些問題必須由眾生自己去解答,自己想辦法去處理。有一部分眾生必須讓他們自己度自己,而不是完全靠佛去度他。否則,佛就不是真正的佛,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就像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結果孩子長大以後胡作非為,對擁有的一切,無論是物質還是情感,都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因為都不是通過自己努力和奮斗得來的。得之太易,不會珍惜。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貪欲與嗔恨之心會更重,他求十次,如果有一次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抱怨,甚至會嗔恨。

聖人絕對不會讓你有求必應。就像上次WA說,明師,有時候你很痛苦,他會讓你更痛苦;你高興的時候,他會讓你更高興。為什麼明師要這樣做呢?按常理來講,你已經高興了,為什麼還要讓你更高興呢?而你痛苦的時候,應該幫你解除痛苦才對,為什麼他卻讓你繼續痛苦,甚至讓你更痛苦呢?因為不同的眾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個道理就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小孩一樣,看得很清楚。可是小孩卻總抱怨父母不了解自己。

問:您在書中講到,聖人也有貪嗔癡,只不過前念迷,後念覺,不會被貪嗔癡的念頭所轉。貪嗔癡不也是習氣嗎?難道到了聖人的境界,還會有這些習氣嗎?

師:聖人所謂的“貪嗔癡”,絕對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這時候他所謂的“貪”,是一種無我的貪。為什麼佛教是以一個人的起心動念來判定因果,其他宗教也是以起心動念和動機來判定是非、對錯,而社會上是以一個人的行為造作來判定是非、對錯呢?佛教講身口意三業,實際上最關鍵的是意業,用意念詛咒人,殺人,比殺人的身體還厲害,所造的業更重。

問:您在書中講到,開悟的聖人做任何事情都合乎道。如果一個聖人抄刀去殺人放火,奸YIN擄掠,難道他的這種行為也符合道嗎?

師:一個成就的聖人不會輕易去做這樣的事。如果他這樣做了,一定是出於某種因緣,比如為了度化一些特殊的眾生。就像觀音菩薩有三十二化身,眾生需要以什麼因緣得度,他就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度他。但只有達到菩薩的境界才可以這麼做。密教講必須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按眾生需要的方式去度眾生。在沒有到達八地以前如果用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在造一種因果,自己會墮落。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這樣做才不會墮落,才能真正幫助眾生了業。

問:對於我們沒有了悟,也沒有很高的見地和修為的普通眾生來講,如果遇到一位這樣的上師,他度化的方式非常極端,比如說采取一種非常不符合人文道德的方式來度化眾生,這時候我們如何判斷他這樣做是如法,還是不如法?如何知道他是一個八地以上的菩薩,還是一個邪魔外道?

師:一個明師是否達到八地,普通眾生無法鑒別和判斷。但是佛教告訴我們一句話:“是法住法位,不亂世間相。” 如果他的所為完全違背了世間的潛在規則,也就是說破壞了世間的道,那麼,即便他證得了三身四智,也是邪魔外道。

問:很多藏傳佛教的上師在西方國家傳教,打著雙修的旗號,實際上做的都是騙財騙色的勾當。尤其是騙色方面,在國外已經產生了很多法律上的糾葛。那麼根據您剛才所講,是不是這些上師並沒有到達他們自己所聲稱的修為,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亂了世相?

師:所謂的“雙修法”根本不存在!如果對方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達到了,你用這種方式去度她,跟她做這種事,你就違背了道!你超越了,她沒有超越,用這種方式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雙方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也不需要用這種方法了,為什麼還要走回頭路呢?可以說“男女雙修”度眾生的方式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一些好色的“明師”,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打著佛的招牌,騙財騙色!密教分外三密和內三密,可以說內三密之外的密教都不符合佛的心法,不符合佛的要求,都是邪魔外道!真正的內三密就是漢傳佛教的禅宗思想。一個修行人連基本的生理欲望都沒有超越,怎麼能稱為明師,稱為聖人呢?

問:您講的這個觀點,我聽了非常欣慰,也非常振奮!因為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衡量明師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指標。也就是說,不管他自稱他的修為達到了什麼境界,只要他傳法的方式不符合世間法的規范,他肯定不是一個明師,這樣理解對嗎?

師:對,絕對不存在這種度眾生的方式。一旦用這種方式,他就不是一個明師,就是一個貪圖享受的人。度眾生的方式很多,為什麼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呢?就像解渴的飲料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喝蘋果汁或者西瓜汁呢?解饑的方式也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吃米飯或者饅頭呢?如果你非要吃饅頭,或者非要吃米飯,不接受其他食物,只能說你是為了滿足口欲,不是為了解饑。

問:現在社會上對某些寺院商業化的現象,有很多評論。以某某寺為例,這種側重商業的做法,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您有一個很重要的佛學思想,就是“安分守己,各盡其職”。一個寺廟的職責在於弘化一方,傳承法脈,把人類的慧命延續下去。賺錢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應該是商業集團的本分事,您認為某某寺院的這種做法,是值得贊譽呢?還是會使學佛的人產生疑惑?

師:值得贊譽,值得推崇,這也是一種濟世救人的方式。某某寺是一個團體,住著幾百號人,抓經濟的只有一個,其余的都抓修行。我們東華寺現在幾十個都是抓修行的,就缺一個人抓經濟,一個人抓文化,一個人抓外交。既然這個寺廟有這個優勢,為什麼不派一兩個人去發揮這個優勢呢?並不是整個寺廟幾百號人都抓商業去了。一個團體需要各種人才,各方面都要得到發展,應該讓大家的才干得到發揮。況且一個團體在一個地方,必須發揮自己的價值,得到地方的認可。我一貫主張自己要扮演一個創造者、施與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索取者、消費者的角色。既然他本身有這樣的優勢和特長,為什麼不去發揮呢?

問:某某寺這樣做,會不會給普通的信眾造成很大的困惑呢?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做法對佛法是真正有貢獻,還是有損害呢?

師:這種做法只會給普通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我們要度的是高素質的人,不是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愚昧無知的人是“以相論相”。有智慧的人是“見相超相”——這是佛菩薩的境界!若以相論相,佛和眾生永遠一樣!

問:禅宗參話頭的殊勝之處在哪裡?比如“如何是佛祖西來意”這個話頭,我們應該怎麼下手去參?

師:參話頭是四禅八定修完以後的用功方法。四禅八定修完,達到了一心不亂,才有資格參話頭。也就是說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才開始參話頭。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沒有學完,是不允許參話頭的。什麼叫參話頭?首先這顆心要能專注在一個話頭上,也就是要能一心不亂地定在一個問題上,才能參。如果心散亂,不能專注在一個問題上,抓不住這個問題,又如何參這個問題呢?如此說來,現在參話頭的,不管出家在家,都是自欺欺人,都不懂什麼叫參話頭。話頭就是問題。這個問題不能讓你茶不思,飯不進,睡不著,把你堵得難受,你如何參這個話頭?二六時中不能把這個疑惑放在心中,你又如何參呢?

你們心中是否一直提著某個問題?你一天提了多少問題,又放下了多少問題?如果你真的能十年如一日地提著一個問題,怎麼可能不成就呢?現在的眾生是話頭太多了,一天換幾十個,哪一個話頭也沒有提上十分鐘。過去的祖師之所以成就,是因為他們十年、二十年只抓住一個話頭,放在心裡,提在心裡,行住坐臥都在思考,渴望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開悟了。

問:您書上有一個“悟後起修”的概念。禅宗也有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一位師父在鋤地的時候,把鋤頭往後一扔,打在了青青翠竹上,“砰”的一聲,他就開悟了。那麼,他悟的是什麼?他悟了以後,是不是就起修?他修的又是什麼?應該怎麼修?

師:他這時候悟的,不是修行方法,而是本來面目的真相。但他並沒有見到本來面目的真相。如果這時候他見到了本來面目的真相,就是所謂的“悟後起修”——真正開始修行了。在此之前,他還處於用有為法的階段。我曾經講過,悟道、見道和證道之間是有區別的。比如我們找一棵蘋果樹找了很多年,有一天終於找到了這棵蘋果樹,看到了樹上的果子,這時候我們稱之為“見道”了。在沒有見道以前,人家告訴你這棵蘋果樹長在南方的東華山上,無數個過來人都這樣告訴你,於是你深信不疑,信心堅定,也真的悟到了這棵蘋果樹就長在南方的東華山上,但這時候你並沒有見到它。通過你多年的努力和苦苦尋覓,坐飛機,坐汽車,走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有一天終於來到了東華山。當你看到這棵蘋果樹的時候,就叫“見道”了。但是你還沒有摘到蘋果,更沒有把它吃進嘴裡。你什麼時候摘到這個蘋果,把它吃進嘴裡消化掉,和它融為一體,蘋果就是你,你就是蘋果了,這時候你才有資格出去弘道,弘揚佛法。比如現在有很多佛學研究者,他們只是悟到了道,根本沒有見到道。根器利一點的見到了道,但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摘這個蘋果,他沒有償到這個蘋果的味道,更沒有和它融為一體,他所謂的“弘揚佛法”,弘揚的只是一些個人的知見和理論。

問:您宣揚的一個很重要觀點是:在家人在紅塵中修,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做事一心不亂就是一種禅定境界。但是,在家人用這種修法能否達到究竟呢?比如您講本來面目出去以後才是真正修道的開始,在家人通過做事來修煉,又如何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師:在家人如果真的想了生死,悟道成佛,在某個階段必須把自己封閉起來修煉。我們出家人所謂的“職業修行”,也並非整個修行過程都是封閉式的。我們雖然閉關,但只是在修行的某個階段。如果修行要一百步才圓滿的話,閉關只是其中一步,還有九十九步不需要用閉關的方式來完成。所以出家人修行,有九十九步同在家人一樣,也是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做事中修行。出家人在寺廟裡同樣每天在生活,每天有很多事務要處理,只是相對而言,出家人的生活和面對的事務,比在家人單純一些。

問:《楞嚴經》上有一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YIN欲不除,要想了悟,如同煮沙成飯,永遠都不可能。在家居士也有修到徹悟境界的,維摩诘居士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修行未必一定要禁欲,但要節欲,這個度應該如何把握呢?

師:這個問題密宗講得很清楚,當一個人在氣入中脈、開頂的階段,不僅要節欲,還要禁欲。當中脈打通,本來面目沖出去,梵穴輪打開以後,禁不禁欲就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一個在家修行人一生都要節欲。我們出家人從出家的那一天開始,就必須禁欲,必須把凡夫的根徹底降伏和轉化。如果這個根沒有降伏和轉化,身上的俗氣永遠脫不去。我們說某某人很脫俗,那是因為他不僅生理上的俗——欲望超越了,心理上的俗——欲望也超越了。但這種超越必須建立在果位的基礎上。果位分生理和心理的果位。為什麼有時候見到異性,眼睛會放光,身體的細胞會顫動(自己都不知道),手腳都不知道該怎麼擺放呢?那不是你想這樣,而是因為我們是欲界的眾生,我們本身就是兩性欲望和合的產物和復制品,也就是說我們骨子裡面就充滿了欲望,怎麼可能超越呢?絕無可能。但是我們的靈魂(佛教從來不講靈魂),或者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自性,不是兩性和合產生的,她來自三界以外,進入到我們這個兩性和合產生的身體裡面。為什麼她要進入這個身體呢?她要發揮她的作用,就必須借助身體這個工具。比如說一個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一個目的地,但他跑得太慢了,單靠他本人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必須跳進一輛汽車,或者鑽進一架飛機,才能快速抵達目的地,完成他的使命。我們的身體就是本來面目的載體。這個載體是由各種因素和合而成的,就像一部機器是由很多零部件組成的一樣。如果其中一個零配件壞了,這部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行了。如果這個載體壞到實在無法修理,就只有報廢了,本來面目再跳進另一個載體,繼續完成她的使命。

只有當一個人的中脈通了,梵穴輪打開了,最先進入我們這個四大(身體)的那個東西出去後,又再次回到身體裡面,我們的身體才能徹底轉化。在她沒有出去之前,如果誰說他超越了身體的欲望,只能說他不懂。如果他懂了還這麼說,那就是自欺欺人。

為什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被稱為欲界呢?欲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兩性和合而產生的,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陰陽。什麼叫陰陽?欲望就是陰陽。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本來面目才能主宰我們的身體,改變我們的身體,駕馭我們的身體,不讓身體由著它的性子胡作非為。

有一句話說,人的感情有多大,理智也有多大。我們可以把這個感情理解為欲望,而這個理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個人只有理智沒有感情,或者只有感情沒有理智,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為什麼要同時具備這兩股力量呢?因為只有靠這兩股力量,我們的身心才能達到平衡,靠一股力量是無法平衡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存在兩種力量,所以才能平衡。一旦出現問題,就是這兩種力量失去了平衡。無論自然界,還是我們的四大,都是如此。

修,就是把這兩股力量修到平衡。地大不平衡就要地震,水大不平衡就要會出現山洪,風大不平衡就會出現暴風、台風。地震、山洪、台風,都是大自然自我調整的方式。當調整結束,自然平衡了,就會有一個相當長的安定、太平的階段。比如火山噴發,能噴出一千多公尺高的火焰。為什麼?因為地大過於激烈的摩擦產生的熱量太大了,在地底下隱藏不住,就沖破一個口子,噴出來了。為什麼有溫泉的地方從來不會出現火山噴發呢?因為它下面的地熱已經釋放到水裡,自我調整好了。為什麼這些年來地震、火山爆發特別頻繁呢?因為城市化進程太快了,越來越多的地球表面被覆蓋上一層厚厚的水泥,大地透不過氣來,無法呼吸和自我調整。所以一個修行好,身體通透的人,他汗腺的排汗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排汗的速度比別人快,當他喝下一杯熱水,汗瞬間就冒出來了。正因為如此,他非常敏感,對周圍磁場的反應很敏銳。當你站在他面前,你的身體和心態是否健康,他可以非常准確地感受到。

問:您在書中寫到,很多禅師悟道以後,還在反復地打撈,甚至六祖惠能還在禅床上反復打撈了十幾年。請問這些禅師都在打撈些什麼?怎麼才能打撈到?

師:打撈有兩種,一是看自己能否念念入道,是否會被境牽,被境轉。二是看這個獨立超越於身體以外的東西,是否隨看隨在,是否真的來去自由,無牽無掛。前者是為了用,後者是為了體。有體有用,四大這個相才能保持,比如保持僧相的威儀。

問:我們學佛的一個很大的誘因,就是想知道自己是從何方而來。您在書中提到人是從光音天來的,那麼光音天的生命又是從哪裡來的?這樣持續不斷地上溯到源頭,我們的生命最初是從哪裡來的?

師:人不是從光音天來的,是經過光音天而來的。我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打一個比方,比如我住在十樓,我是經過了一至九樓,才到了第十樓。又如我們是從第十層樓來的,那麼第十層樓在哪裡呢?一般的理解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上面的那一層就是第十層;從一層到十層要經過二三四五六七八層,從十層到一層也同樣要經過八七六五四三二層。但三界的概念不同,三界內外是一個整體,我們原本是整體的一部分,只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才形成了個體。一旦變成了個體,就無法再和整體融為一體。什麼時候我們破了四相,就和整體融為一體了,這時候我們才知道自己既沒有住在一樓,也沒有住在十樓,或者說既在一樓也在十樓。十樓和一樓是一體的,十樓就是一樓,一樓就是十樓,只因我們眾生分別,所以你說你住在一樓,我說我住在五樓,他說他住在十樓。我們是否真的住在一樓、五樓或十樓呢?的確有樓層之分,因為眾生的根器和素質不一樣,無始以來的業力不一樣,所處的時空也不一樣。只有當你通過修證獲得了圓滿,才會破除樓層的概念,這時候你已經和十層樓融為一體,再也不會分別一樓和十樓了。

問:凡夫有名利權情的欲望,所以他們的六根不斷地追逐六塵,永遠不會反觀內照,因此很難明心見性。所以佛家要我們放下。但是,一旦我們把這些欲望放下,又失去了奮斗的動力,變得消極,也無法一心一意、一心不亂地做事。我們應該如何協調這個關系呢?

師:實際上從究竟位上來講,六根和六塵也是本來面目的顯現,它們本身就是佛。但這句話必須建立在三身四智圓滿的基礎上,也就是要通過實證才可以感受到,不是用頭腦理解到的。為什麼佛教講煩惱就是菩提,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那是站在佛的境界上講。佛已經圓滿了,到哪裡都是個快樂自在,沒有分別的人。可是有相當一部分無知的信徒認為:我在娑婆世界有煩惱,沒有解脫,阿彌陀佛把我帶到極樂世界,我就得大自在,就有智慧了。可能嗎?你在中國是個弱智,是個煩惱的人,把你接到美國,你就變成高智商,變成自在的人了,這可能嗎?可是竟然有很多人都這樣相信!

問:南傳佛教的小乘修法可以修到四果羅漢的境界。他們也必須經過四禅八定、打通中脈、靈體出竅這個過程嗎?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小乘經典對這些問題從來不談呢?

師:漢傳佛教過去也從不談這些,只是最近這個時代才開始談,所以好多人認為漢傳佛教沒有這些東西。不管你信什麼教,修什麼法,教與法都是人為的。無論你是東方人、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你的七經八脈、生理結構是不會改變的,只不過是現代人的身體比古時候縮小了一點。無論你修什麼法,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色身。要改變色身,經絡必須暢通。無論你是否了解自己身體的經絡,是否刻意去修經絡,在修行過程中,色身都是隨著身體經絡的不斷疏通而轉化,只不過你懂得經絡的位置、布局和走向,在修行的時候,會知道身體的哪些部位會有反應,反應的原因是什麼,通過這些你可以知道你的身體淨化到什麼程度,通過了哪個階段。如果你不懂經絡,對身體的反應你只會一概而論,以為這些都是相,不要執著。但如果你是後者,你更容易超越身體的反應。因為你不了解經絡的流程和走向,你就不會把覺知放在身體的感受上。也就是說你不會把心理放在生理上,這樣,你更容易超越生理。我們不能超越生理,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的生理有所了解,但又不是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生理的人,不會把覺知放在生理上,會把身體完全空掉。過去的祖師大德非常慈悲,很有智慧,所以從來不講身體的反應,一旦聽到你在講身體的反應,他就一香板打到你身上,告訴你不要執著。你對身體執著得越多,越不容易突破生理的反應。

問:您在《降伏其心》上講人有八層身體,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突破這八層身體。那麼,這八層身體的突破和四禅八定的修行境界是如何對應的?

師:這講起來很多啊!初禅是突破了第一層身體,進去,看到了第二層身體,但沒有穿過第二層身體。這個道理就如同八道牆,你穿過了第一道牆,見到了第二道牆,但還沒有鑽進第二道牆,更沒有突破第二道牆。就算四禅八定修完,最多也只突破了第六道牆,見到了第七道牆。一個四禅八定都修完的人,同樣還有我執,還有分別,還沒有超越第七識(第七識分別是非、好壞),更沒有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穿過第一、第二、第三道牆,靠的全是禅定功夫,和理論無關。這時候身心合二為一,完全統一。這個一又和大自然對接,再次合二為一。如果連最初身心的合一都達不到,更不要談和大自然合一了。當第二次的合一完成以後,就可以從整體裡面分出千千萬萬個你,這時候才能起大用,起妙用。

我們身體裡面有一股先天的力量,它來自哪裡,來自哪個方向呢?不能給它定方向,也不能說它來自哪個層次,它可以穿透任何一個層次,經歷任何一個方向。在進入我們身體之前,它已經遍布每一個空間,穿透了任何一個層次。一旦進入我們的身體,它已經具備了任何一個時空的信息。因為它已經經歷了千百萬劫,收錄和儲存了千百萬劫的信息。而我們的頭腦只收錄和儲存了二三十年、四五十年的信息,跟它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為什麼所有的宗教都主張我們放棄頭腦的知見,把自己的自性、本來面目,或者說靈魂開發出來,發揮它的智慧呢?因為它已經經歷了千百萬劫,裡面儲存了無數的信息,什麼樣的信息都有。用佛教的話來講,它經過了三界二十八重天,經過每一重天的時候,它都把這重天的信息和智慧儲存進去了。正因為它經歷了那麼多重天、那麼多劫,一旦要返回的時候,它才有能力,才有可能返回。它本身就是從那條路下來的,為什麼不能再從那條路返回去呢?之所以我們現在回不去,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它,沒有和它溝通過,我們都用頭腦。可是頭腦怎麼可能返回到靈體的處所呢?這個頭腦最多也就一百年,況且我們現在還沒有歷經一百年,只不過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而已。

理論說多了,大家不容易理解。還是一句話,不要用頭腦的思維去修道,要想盡一切辦法讓頭腦停止思維。如何讓頭腦停止思維呢?先確定一個方法,也就是把你的千念萬念歸於一念。比如你念佛,就住在一句佛號上;你觀想,就住在觀想上。無論你做什麼,就住在你所做的事情上。如果你沒有住在一件事情上,你的頭腦就會胡思亂想,你永遠都在發揮你頭腦的作用。你只要能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住在一件事情上,住在一個念頭上,你不需要信任何教,不需要修任何法,你的這種狀態已經超過了任何教、任何法。哪一個教,哪一個法都是讓你持續地執著在一件事情上,停留在一個念頭上。你能長期地執著一件事情、一個念頭,就是所謂的三摩地。比如我們修蓮花生法門,你能時時刻刻把念頭放在頭頂的這朵蓮花上,這樣定上半年,你的眼前一定會大放光明。當眼前這個大光明出現以後,你就會住在這個大光明上。這時候你的覺照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丟失,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被外境所轉。因為這時候你已經執著在你自性的光明裡面,已經有所住了,怎麼還會住在外面呢?之所以我們住在外面,是因為內在無所住。當有一天你內在有所住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是無所住的。

無所住的時候,就是有所住;完全有所住的時候,就是無所住。比如你現在的心很清淨,很空靈,周圍有十種聲音你都聽到了。但是你並沒有把心放在任何一種聲音上。如果一定要說你把心放在外面的聲音上,那麼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你把你的力量分散到外面這十個聲音上了,也可以說你和外面的萬物已經融為一體了。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要麼周圍十種聲音我們都聽不到,要麼所謂的“聽到”,只是聽到一兩種聲音呢?因為你太散亂,無所住,所以才什麼聲音都聽不到;因為你有所住,所以才能聽到一兩種聲音。如果你把自己空掉,和萬物融為一體,外面有一萬個物體,你就分為一萬份,怎麼可能聽到這個,聽不到那個,顧到這個,顧不到那個呢?不怕分散,就怕你不能大分散。把自己分成千千萬萬份就是大分散。我們是一專就滯,一散就亂。聖人是散而不亂,專而不滯。

這些你們聽起來太玄了,還是回到實實在在的現實中來,時時刻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你的心念被境轉的時候,你要知道它被轉。不怕它被轉,就怕你不知道它被轉。當你知道自己被境轉的時候,你不會一直被它轉,也不會被它轉得太遠,你很快就回來了。經過無數次這樣:被轉,回來——回來,又被轉——再被轉,又回來……一年、三年、五年,最後,你就沒有來,沒有去了。也可以說哪裡都是你,哪裡又都不是你了。

要善於捕捉真理,善於感受真理,善於思考真理。身體的道、心靈的道,要經常去捕捉,去感受。要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當作道去做,去體驗。千萬不要認為盤腿打坐才是修道,才用心去做,其他事情就不用心。其他事情你不用心去做,一旦想做修禅這件事,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心。你在日常生活中都抓不到心,進入禅堂又如何抓得到心呢?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你都能用心去做,當你到禅堂裡來打坐,你說你不會用心,那是絕無可能的。佛教講,三百六十行,只要有一行你會用心,行行你都會用心。絕對不會種田的時候會用心,做飯的時候就沒有心了,那是自欺欺人。你種田的時候已經找到心了,做飯的時候怎麼會找不到心呢?你做飯的時候找到心了,到大殿裡念經打坐,怎麼會找不到心呢?如果找不到,只能說你在做飯的時候找到的心是假的。心只有一個,事情有千千萬萬,只有這一顆心在做千千萬萬件事。如果你說你打坐沒有抓到這顆心,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你的人生走到現在,從來沒有用心做過任何一件事,從來沒有抓住過自己的心。過去我不是講過三句話嗎:用心做事,做事用心,無心做事。也就是多心多意、三心二意、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無心無意。當一個修行人達到無心無意的時候,就可以多心多意,散而不亂了。欲散先專,欲專先散。

也就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無心無意,多心多意。當一個修行人達到無心無意的時候,就可以多心多意,散而不亂了。欲散先專,欲專先散。

 

 

上一篇:陳星橋居士:提婆達多與常不輕菩薩的履歷
下一篇:陳星橋居士:願望·科技·佛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