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正如法師: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

正如法師講於紐約佛恩寺梁皇法會上

各位法師、各位信眾:
    大家慈悲,阿彌陀佛!今天,我們以修忏悔這樣一個共同的目的來此聚會,相互認識,互相交流,這就是緣。過去生中,我們結有這個因,也許那曾經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的關系,今日業因成熟,就有現在這樣的果報。我們為有這樣的因緣,倍感珍惜。
    紐約佛恩寺愍念地球環境惡化,災害頻傳,損失慘重;世界紛爭迭起,戰事不斷,生命傷亡,槍炮很貴;國家發展停滯,經濟蕭條,失業增多;人心貪嗔癡慢,煩惱痛苦,無有安寧;六道群靈眾等,輪回煎熬,哀聲斷腸,故特啟建“梁皇寶忏冥陽兩利道場”,開無遮大會,宣微妙法音,普利一切,法界蒙恩。伏願諸佛護念,龍天監壇。預祝功德圓滿,遂意所成!
    我受邀請講開示,非常樂意同大家交流。這幾天,我將以《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為題,介紹梁皇寶忏等有關忏法方面的認知。謝謝大家慈悲。

一、人生煩惱的三大要素
    佛言:人身難得。我們都已經得到。雖得人身,但我們也很煩惱。人生充斥煩惱,煩惱困擾我們,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豪,是平民還是權貴,也不管你如何努力多會算計,人生總是離不開煩惱痛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遭遇?一般人是不會明白,當然也是無法理解。通過學習佛法,我們這才明白:無始以來,眾生由於貪嗔癡等的驅使,造下種種惡業,惡業成果報,就展現今日這種狀況。在煩惱人生的過程中,又由於貪嗔癡等的四處活動,興風作浪,再作諸惡業,又將生命輪回到下一個痛苦的生命鏈。如果,持續這種惡性循環狀態,那麼生死輪回,遭受苦難的日子,則永無休止。怎麼辦?若想化解,唯有忏悔。人生煩惱,行行色色,雖然眾多,但歸納起來,不出三障,這就是我們經常念到的“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是:煩惱障、業障、報障。
    (一)煩惱障。擾亂眾生身心,使眾生苦惱的,稱作煩惱。障,即障礙、困擾。這些煩惱,障礙我們修道,障礙我們生活、工作等一切方方面面。煩惱障,名目繁多,但以貪心、嗔心、愚癡、我慢、疑心、邪知等為根本煩惱。次級的則包括谄媚、嫉妒、诳妄、無慚、無愧、懈怠、放逸等等。
    貪心,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貪色聲香味觸法,樣樣都要貪,貪求不厭,苦啊!或貪財,貪到心狂意麻,不得寧靜。人在這裡聽經,心還在想:中午的豆腐很好吃,沒有多吃一塊,“啊!很懊悔!”將心拉過來聽經,心又跑到廚房豆腐那裡去,拉過來,又跑到豆腐那裡,這就貪。貪得許多寶貝放在家裡,可是社會治安並不好,家裡東西被偷的事件時有發生,令人憂心。人在此處誦經,心還掛念家裡的寶貝,將心拉過來誦經,心又跑回家,拉過來,又跑回家。這種煩惱,讓人討厭,讓我們的人生飽受苦惱。
    嗔心,一進佛堂拜佛,看這個人,心就來怒火,聽那話不順耳就嗔恨。嘴巴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心裡總是想到前面那個劉師姐在某時對不起我,左邊那個師兄在某地傷害過我,總覺得天下人都在存心跟我過不去。“啊!有機會我要報復他一下,解我心頭恨氣。”嗔火一起,全不知已燒毀功德林。好不容易,經千辛萬苦積年累月營造起來的功德叢林,就這樣被嗔火所毀了。你過去對對方有多好多好,一把嗔心火,這些恩德就一筆勾銷,全毀了。嗔心一動,地獄門開。地獄在哪裡?就在這裡。地獄之門是怎樣打開的?就是嗔心一怒打開的。打開地獄之門的不是獄卒,而是自己本人。發脾氣,人家說你沒修養,雞鴨肚腸,也足可以讓你煩惱三天三夜。嗔心,怒恨,讓我們在煩躁苦惱中度過。
    愚癡,不明事理,沒有智慧,愚昧無知,“生老死海堅牢船”,自然障礙修學和人生光明前途。好比盲人走山徑曲道,非常危險。有些人以為學佛是學迷信學愚癡,這就是愚癡,特大錯誤。恰恰相反,學佛是學智慧學覺悟,破除愚癡黑暗。所有佛子都應當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學,不懂,則愚昧。學會了,又產生我慢。有些信徒學會唱念,就覺得很了不起,以為掌握了佛法,就飄飄然我慢高舉,目無出家師父。傲慢輕視,折損福報,阻礙進步,障菩提道。愚癡,讓我們在黑暗危險中處處觸礁。
    嫉妒,他比我優秀,我就恨他。她比我年輕,我便妒忌她。你多捐款慈善,我就不爽,這就是嫉妒。貪嗔癡慢疑邪見,懈怠放逸…,人生整天都在這些煩惱堆裡爬來爬去,忙忙碌碌,盡是這麼些伎倆,煩惱的人生是決定的了。這些行為,一旦養成習慣,成為自然,則是人生煩惱大障礙。這些行為,因為我們習以為常,以至近乎麻木。現在明白了,應當守護身口意,勿令五根放縱,如牧童牧牛,勿犯苗稼,造諸惡業。如果發現觸犯,應當立即忏悔。忏悔,而得清淨。
    (二)業障。煩惱障,從哪裡來?從業而來,反過來,煩惱又影響業。業,梵語羯磨(karman),意為行為、造作。我們的行為很多,但佛陀為我們概括起來說只有三大行為,它們是身、口、意三業。身業,指身體行為。口業,是言語行為。意業,即起心動念的行為。
    許多人總喜歡貪點小便宜,買一個糖果也想挑個大的,這裡貪一點便宜,那裡鑽一點法律漏洞獲些小利,心情特舒暢。可萬萬沒有想過:這個貪小便宜的貪行為,將來是要招來貧窮果報。到市場買菜,市場的蔬菜放得整整齊齊的,你買菜,將店家整齊新鮮的蔬菜翻上翻下,挑過來揀過去,結果就挑選兩磅菜,將店家新鮮的蔬菜搞得亂七八糟,都弄爛了,這種惡習氣,這種貪行為,將來必感招貧窮果報。沒這個必要嗎,眼睛看好,順手從上面挑選就好了。這便是修善積德,文明表現,將來必得富貴報。你現在貪他一條蔬菜,偷人家一張紙,將來必定連本帶利的償還人家。還債是你未來的果報。你現在是打工仔,將來還是打工仔,幫老板打工還前生債物。公共設施,一草一木都要愛護,破壞偷竊都是要受惡果報。
    劉居士對我說,有些人貪得實在很離譜,身為佛教徒還貪到佛門中來,貪些飯菜水果,點“光明燈”不付費,作法會自作主張打折扣等等,這些貪的行為都是不妥的,佛債難還啊!有位信眾說,她以前不懂,常常違背因果,讀了《地藏經》:“若有眾生,侵損常住,偷竊常住財務、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不與取,就是沒有征得對方同意,而擅自取得東西。她說,她現在明白了到道場吃餐飯一定要給點飯錢,這個是這個因果,然後也有發心供齋,供齋是供齋的因果。這講得非常合符因果法則,一碼歸一碼,貪與施、善與惡分明。有些人可不是這樣,而是“侵損常住飲食”白吃白拿,揩常住油水。侵損偷竊常住物的行為,就好比坐上直達無間地獄的地鐵,直接開往無間地獄。
    貪心行為,若生人中,就是貧窮、低賤,事事不順心。嚴重的悭貪吝啬,是投生餓鬼道的主因。有貪心,你想往生西方,不想墮落餓鬼,那是絕對不可以的,貪心使你投生餓鬼道。你貪心,侵損偷竊他物,將來要連本帶利的償還人家。你現在布施利人,出錢出力,看是眼前吃虧,可將來布施功德也要連本帶利償還你。佛說,貪吝得貧窮報,偷竊得償還報,布施得富貴報,這就是因果的公平。
    上面講的只是貪心的行為,以及大體上的相應結果。我們每一行為的發生,都將立刻轉變為具有潛力的種子,這些種子直接決定生命未來的遭遇。就業的性質而言,又可分善業、惡業、無記業。所謂無記業,即是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的行為。業,成為障礙,主要是指身口意所造的不善業而言。但對於解脫道來說,有漏的善業也是障礙。所造的善業,沒有回向解脫道,而是回向人天果報,就成了有漏善業。
    為什麼我們今天有這樣的結果?這是我們的業因所注定。科學家對人的研究,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人才,主要是靠家庭狀況、時代背景、教育培養等後天因素。這說的就是業的安排。業的思想還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才,與他先天的天賦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天賦的數據程序在人出生之前基本上已安裝好,就像電腦程序早已組裝。天賦數據,就是業數據。這就為我們揭開了為什麼同在一個家庭生長,喝一樣的水,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教育,各人卻走出各不相同的職業道路一個兄弟種田,一個兄弟教書,一個兄弟走私犯法。這也就為我們說明了為什麼窮苦人家能造就偉大的人物,而條件充足的家庭卻哺育了個平庸之輩。
    每個人造作的業不同,感招的果報也不相同。你到天道享福,我們來人道做人。同樣來人間做人也有不同,你是富貴,我是貧窮,他是流浪者,這叫別業。還有,就是我們都是住在同一個地球,或是都是佛教徒,或是都在一個家庭生活,這稱同業。
    業,還有定業和不定業之分。定業是指一定要受報的一類,這類不容易改變。不定業,是指不一定會受報的一類,或受後天影響可以改變的。行為的動機和行為造成傷害的程度,也確定了定業與不定業兩者的性質。有心故意造作的業,屬於定業。無心誤作的業,則屬於不定業。比如有殺心殺死人,這就成定業;對方坐在我車上,出交通事故死亡,我沒有傷害他的動機,這稱不定業。還有清潔衛生時,無意殺死蟲蟲,這也是不定業。雖然,害死的都是一條生命,但因為誤殺,不是有意,所以,這種不定業,將來有可能受報,也有可能不受報。
    此外,所造行為後的態度問題和處理方式,也是促成定業和不定業的重要因素。比如,你犯了傷害對方的事情,卻沒有認錯自責,也沒有悔改的意願。像這類惡業,將來是一定要受報。就好比你作了對不起對方的事,沒有向對方表達歉意,沒有獲得對方的原諒,對方一定會伺機報復。反之,你作了傷害對方的事,能及時向對方誠懇賠禮道歉,請求原諒,獲得對方的寬恕,就可以消弭對方報復之心,化敵為友。犯了罪業也是這樣,只要我們至誠忏悔,認真思過,改過自新,依個人忏悔力度,就可以不同程度改變業力,乃至徹底消除都有可能。
    業的生命力,非常之頑強,佛經形容它“縱經百千億劫亦不亡”。在因緣際遇時,業即成為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對不差。為何通過忏悔可以讓業力改變呢?因為業因成為果報,還需要因緣條件這個過程。現在,我們至誠忏悔,真心改過,強力自新,不更再造,就好比植物種子,失去了其得以生長的土壤、水分、陽光等因緣條件,自然就無法生根發芽。如果這種忏悔方法得當,並持續猛烈精進,善業能量巨增,勢必減弱業種子活力,甚至使業力喪失生命力。
    業的理論,還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樣的不幸遭遇,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結果。我們要勇敢面對,完全承擔,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慚形穢,自暴自棄。否則,只有讓事情更加糟糕,將難有重見光明之時。我們只要忏悔改過,精進向善,修習福慧,吃完自種的苦瓜,西瓜的甜蜜果報就將到來。

(三)報障。業的行為,成為巨大潛力的種子,就被自動儲存在自己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不是他人為你記錄和保管。業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成為果報。業,又稱業因;報,即果報、報應。《華嚴經》說,“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說的就是這種業與報的因果關系。
    佛給我們講,整個法界總共有十大果報:造十惡業者,就自取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果報;修下品十善者得阿修羅果報;修中品十善者投生人間做人;修上品十善者得生天界果報;修四聖谛法者證阿羅漢果位;修十二因緣者證緣覺果位;修四攝六度者成菩薩果;六度萬行圓滿者則成佛果。除佛的果報外,其他九界果報都有障礙,當然,界別越高障礙越少,界別越低障礙越多。
    餓鬼果報,由貪心而來。有人貪心,這就投生為鬼,為無福無力的餓鬼。餓鬼,頭發蓬亂,容顏枯瘦,面貌恐怖,咽喉如針,腹大如山,口噴火焰,極不容易找到飲食,縱然找到飲食,於進口時,食物即化成火焰,不敢觸碰,所以,常年遭受饑餓苦逼。
    地獄果報從嗔心中來。嗔心,是通往地獄之路。嗔心保送你下地獄。畜生果報從愚癡而來。愚癡,墮落畜生。你投生為蚊子,能飛,好玩吧?人人喊打叫殺,肚子餓了,飛到人胳膊那裡吃點血,就是吃飯,好危險,冒生命危險吃飯。啪!一聲響,一條生命便結束了。每吃一餐飯,都要冒一次生命危險。吃一餐飯都是這樣的不容易。這說的是蚊子的果報。我們不想以蚊子那種形體和那種冒險方式求生,那就要讀聖賢書,廣學智慧。
    我們現在從事的職業,所經歷的遭遇,等等,綜合起來就是我們個人的果報。做人在六道中還算不錯,但是,人生也確確實實充滿苦惱障礙。最普遍的,我們都會經歷到的痛苦,歸納起來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離別苦,怨憎相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是指眾苦交集。我們何只八苦?坦白說人生實在是無量苦惱。我們從生到現在幾十年,幾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就是這個事實,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苦惱,克服一個苦惱,又來一個新的苦惱,住深山裡的老百姓很苦惱,住城裡的人們也很苦惱,住落後國家很苦惱,住發達國家的民眾也很苦惱,沒錢苦惱,有錢人家更苦惱……,人生苦惱,不可抗拒的障礙,無窮無盡。
    果報,就是我們過去生中所作所為的結果。我們每一個生命,不是從今生生下來那時才開始有的,是無始以來生生死死連續到今生的。這一期生命,只是我們無數次生命流轉中的一個過程。現在,我們在遭報這個果報的同時,身口意業又起現行,造諸惡業,將來又招感惡果報。惡因成惡果,惡果又惡業,生命的痛苦連續就是這樣形成。
    我們眾生每作一件善惡事都會招感到與其相應的善惡果報,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原理。雖然,因果報應原理,基本上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准確,但由於業的造作動機千差萬別,時地不同,程度不同,以及事後態度不同,彌補方法不同,因此,因果報應自然盤根錯節,錯綜復雜,是故不可以單純以A判斷A。
    由於,業因的大小程度和因緣成熟過程的差異,所以,佛經中指出,果報的出現有現報、生報、後報和不定報四種狀況。什麼是現報?就是所造業因現生受報。所造業因,來生受報,這稱生報。所造業因,幾生後,或幾十生後,乃至百千生後才受報,此謂後報。不定報,是說受報時間和果報形式,皆不能確定。用現在的話講,是說其中有變化的可能。
    我們還經常聽到有人有這樣的疑問:有的人作奸犯科,可是日子過得很滋潤;有人修善積德,可是卻處處周折,沒好報應。這是什麼道理?當年,佛陀也曾經為阿難解釋了這個問題。佛陀解說:“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己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己熟也。熟處先受報。”原來,因果報應原理,貫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經講,過去世,是指前一世,或前幾世或更早。為善者得惡報,是因為他為惡在先,過去作奸犯科,現在這個業因成熟,所以現在遭受苦報。現在他為善,善業還未成熟,等善業成熟了,就受善報。為惡者得善報,是因為他為善在先,善業成熟,目前正享受榮華富貴。等惡業成熟了,接待他的就是讓他喊爹叫娘的惡報。這就好比,他先種了西瓜,現在正在享用西瓜。在享用西瓜的同時,他種下苦瓜,苦瓜種子才剛剛下種,還沒有生根吐芽,所以他得意享用西瓜甜蜜蜜,但是,快樂時也正是痛苦之萌芽,成功也正是墮落之開始。等到苦瓜種子長出苦瓜了,苦果就來臨了,就開始過苦瓜日子了。這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沒到,時間一到,一切皆報的道理。《涅槃經》中的:“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但是,佛教強調,通過現在的“業行為”可以改變因果,締造未來的果報。比如,你現在有貧窮果報,你現在開始好好忏悔,同時修布施、守法、忍耐、技能、智慧,奮發努力,就會改變貧窮狀況。你現在是凡夫,但是你願意從現在開始依教如法精進修持,當來必定成佛,徹底改變凡夫命運。佛之所以在諸經中不厭其煩地闡述因果道理,其一是要你明白因果;其二是要你去改變惡的因果,修習善的因果。
    基於上述,我認為,佛教的因果理論不是宿命論,而是命運自主論。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的主宰者就是自己。

二、忏悔是人格的淨化劑
    忏,是梵語忏摩(ksama)的略稱,有“容忍”“寬恕”“謝罪”的含義。我犯了對不起你的事,請你容忍我的過錯。要你容忍,這講得非常形象而有人性。用中國話講是,請求你原諒,這就是忏的意思。悔,梵語“阿缽底缽喇底提捨那”,意為自己坦白罪狀。坦白罪狀的形式,可以對他人,對諸佛菩薩,也可以對自己坦白認錯。梵語漢文合稱而成“忏悔”,意思就是“請原諒!我錯了!”這是根據義淨法師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的注釋。忏悔,在佛教著述中還有其他不同解釋,但一般以義淨的注釋合符原意。在諸多不同解釋中,而又以“忏,即忏除往昔罪業;悔,即悔不再犯”的解釋,較受教界推崇與應用。這已是有中國血統的忏悔意含。《壇經》忏悔品中說:“忏其前愆……永不復起……悔其後過……更不復作。”是一個標准的注解。
    佛陀在世時,僧人有過失,釋尊教令忏悔,忏悔就開始運用。忏悔的時間,有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定期忏悔,如僧團每半月舉行一次的布薩大會,每年結夏自恣日的檢討與檢舉大會等。佛教傳入中國後,忏悔除仍保留布薩、安居自恣外,更發展形成一套忏悔罪業的儀規和修習止觀的行法。忏罪儀規,就是包括我們都非常熟悉的禮忏,現在很流行。
    禮忏,就是禮拜與忏悔的略稱,也稱作拜忏。依書中儀規而修,又稱修忏。忏法,就是通過禮拜諸佛、菩薩,或也間插讀誦悔過的經文,目的在於忏悔所造罪業。它是高僧大德依佛典經義編撰而成,已成為佛教中一種重要的修行法門。
    我國忏法儀規,在東晉時就開始,經南北朝推行,至隋、唐已廣泛流行,到宋代達到全盛時期。自梁代至今,有《涅槃忏啟》、《六根忏法》、《梁皇寶忏》、《法華三昧忏儀》、《慈悲水忏》、《大悲忏》等等。忏法中有唱有誦,有拜有跪,熱鬧隆重,深受歡迎。
    忏悔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各宗各派的共修法門,但並非佛教所特有的修持方式。許多宗教也有忏悔的作法,就是社會教育也很重視“認錯”、“悔改”的積極意義。佛教的忏悔與其他宗教的忏悔也有不同。比如天主教向上帝忏悔,祈求主的慈愛,罪就沒有了。佛教的忏悔,關鍵在以“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四十二章經》)自己明白錯誤,坦誠悔過,改惡為善,更不再犯,罪才能消滅。《金光明經》中也教令我等:“過去諸惡,今悉忏悔;現所作罪,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如是念念忏悔,念念滅罪。有時,我們也可以借助忏法修忏,效果顯著。
    忏悔,是人格的淨化劑。“噢!這食物不衛生不能吃。吃了會生病。”“啊!這衣服太邋遢了,穿著不禮貌,對身體健康也不好。”我們都知道食物要衛生,穿著的衣服要整潔,居住環境要清潔美化,但是,卻很少注意到我們的內心,很少去審察我們的身、口、意行為是否清潔衛生健康?A對B說,“你嘴很臭!”B說,“我刷牙呀!又吃口香糖呀!怎麼會臭?”完全搞錯因果。人家說你嘴臭,是說你剛才傳播是非話,這叫嘴臭。你大聲說話,隨地吐啖,按這個邏輯,就是“你口業污染”、“嘴巴不健康,有病!”你即忙跑去口腔科急疹,全是誤會因果了。的確,我們平常很少關心自身“身、語、意”行為方面的“衛生”狀況。
    佛陀說,無始以來,我們由於貪嗔癡等煩惱的活動下,身口意作了許多不該作的事,讓這個原本清淨的心被惡業種子所蒙蔽,以至今日,心已成為儲污納垢的集散場。垃圾運進運出,忙碌非常。心如明鏡,假如,其心能像鏡子一般可以讓我們看到的話,我們會嚇一大跳,心已被貪嗔癡等折騰得塵垢飛揚,面貌全非了。《華嚴經》中形容,如果我們的惡業有形相的話,那麼“盡虛空界”也容納不下。要想除垢清白,必須忏悔,洗去心靈上的污垢,洗掉被污染的人格,如“百年垢衣,一日而瀚,可得鮮淨。”(《大集經》)就像一件“百年垢衣”,這樣臭不可聞的髒衣服,經過清洗漂白,可得干淨。如果,一件衣服穿上後從來不洗,積年累月不洗,成了“百年垢衣”,那上面一定是污垢重重,臭不可當,面目全非。心靈也一樣,受惡業污染,而不及時清理掃除,任由不斷累積,就會成為罪惡恐怖基地。
    佛經告訴我們,有兩類人修學佛法有成就。一類是如法修行,從不犯錯,當然,這是大根大利者,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到;另一類是偶有犯錯,但能悔過自新。人生路上,犯點錯誤,雖然不好,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犯錯,可怕的是自己知錯而沒有勇氣認錯,更可怕的還以錯為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可能不犯錯誤,犯了錯誤,就要認錯改正,忏悔得清淨,改正後就是好同志。《增一阿含經•馬血天子品》中說,“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永已撥。”罪根撥除了,人生苦惱也就解決了,佛道也就成功了。
    古時行者,若遇逆緣,也被教令修忏。逆境愈多,忏悔功課份量也愈多,終使障礙日減,修行上路,成就道業。也有學人研讀佛典,無法理解經中法義,便至誠禮忏,發露忏悔,終於智慧開發,解深法義。有人犯了罪業,坐立不安,形容焦悴,情緒極度低落,趕緊教令忏悔,忏悔而得清淨。當然,有些罪業是要招受法律制裁,必須通過法律制裁、懲罰而忏悔思過。這也就是現生報,不可不知。現在念念忏悔,就不會有這個罪業了。
    忏悔,讓罪業消融,使心靈淨化,令人格升華。忏悔,創造新的人生,改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切實運用忏悔,樹立忏悔風尚,於己於人於國都有積極意義。我及眾生,若有違犯,誠心忏悔,更不再犯,罪業消滅,斷惡修善,發菩提心,決定成佛。佛,就是人格的完成。


三、忏悔的方法
    我們常常告訴青少年,作錯了事,要認錯;作了對不起對方的事,冒犯了對方,要真心誠意地向對方說聲“對不起!”表達歉意,請對方原諒。如果獲得對方原諒,那麼,錯事便可以化解。如果犯了過錯,不但不向對方表達歉意,還一而再地冒犯,那麼,錯事不但沒有得到化解,這個怨恨也就會越結越深。有的罪業,比較嚴重,因此,一次忏悔是不夠,需要兩次三次的忏悔才得以消除。忏悔時,最好能夠在佛法僧三寶的加被下,結合身口意,誠心忏悔,效果更好。
    在佛教中,忏悔的方法很多,有《四分律羯磨疏》中提到的“制教忏”和“化教忏”;有《觀普賢菩薩經》中說到的“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等五種忏;有《往生禮贊》中所說的:要、略、廣三種忏,等等。名目雖多,但概括起來,不外乎《金光明經文句記》中所列舉的作法忏、取相忏和無生忏三種。
    (一)作法忏。依律中作法進行忏悔,如半月布薩、結夏自恣等,這一類忏悔就是作法忏。僧團每半月舉行一次布薩活動,此為僧伽忏悔舉過會議。在布薩會上,人人在大眾面前反省,通過自我批評與檢舉批評,達到及時忏悔過錯的目的。布薩會議,有一套嚴謹的程序規范。大會要求一定地域內的僧眾都必須參加,因事因病不能參加的人必須委托他人代為請假,需要忏悔或舉過的事項也可請他申訴。會議中,一般需請一位精熟律法的大德作為執行主席。大會開始前,執行主席詢問僧眾是否到齊?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場?知道僧眾已經到齊,沒有未受戒的人之後,執行長開始逐條宣讀戒文,大眾專心聆聽,檢查自己這半月來的生活。有犯錯者,當眾忏悔,承認過犯,改過自新。沒有犯錯者則默然不講話。大眾也可以舉發他人過失。執行長在每一章節後也會三讀詢問大眾有沒有違犯?有,就說話忏悔或舉發。沒有,就“默然故,是事如是持”。默然表示沒有違犯。律中還嚴格規定,什麼樣的過犯,需要向多少人數的僧伽會議忏悔。比如有的過錯需要向十人數的僧伽會議忏悔,有的過錯則需要向二十人數的僧伽會議忏悔,等等。
    (二)取相忏:即取相忏悔的簡稱,謂憑借一種具體的方法,以為滅罪之忏悔。比如,人們通過禮佛誦經,念佛名號,憶念三寶功德,乃至摸頂加持等,以至誠身口意參與忏悔,念念罪障消滅。時下非常流行的各種忏法,如《梁皇寶忏》、《水忏》、《大悲忏》等,就是屬於取相忏悔。這些忏法,本是高僧大德為行者忏悔罪業,掃除修行障礙而編撰。然而,現在大都用於謀利,值得注意。
    忏法,可以一人單獨修忏,也可以大眾一起共忏。由於大眾共忏,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有助精進,效果顯著,因此,大眾共同禮忏受到青睐。時下共忏法會盛行,但參加共忏者,有許多對禮忏的規矩不是很了解,以至影響法會神聖性,收益也不大。這裡,順便也談一下共忏的須知事項,讓禮忏法會更莊嚴,忏悔功德更圓滿。
    禮忏注意事項:
    1、選擇清淨處,建立壇場。視條件能力,可供佛像,備香花燈水等,嚴淨壇場,營造神聖氣氛。
    2、參與者沐浴齋戒,穿著整潔衣裳。
    3、進入忏壇,各守靜默絕閒談,威儀禮貌要虔誠,放下雜緣淨三業,念念求忏罪消亡。
    4、禮忏時,觀想諸佛菩薩就在面前。
    5、依戒德排班,定次序先後,不要相互推扯。
    6、唱頌整齊,優美莊重,字清語明,跪拜如儀。需事先教授。
    7、熟悉忏文,了解忏義。需事前教導,認識忏文,略解忏義。
    8、讀誦之後,而能受持,功德不可思議。
    上面第2點,說到“齋戒”,大家一定就想起吃素。一定又想到素食很好吃,這又是貪了。齋,現在一般被理解為素食,這是非常往後的事。齋,梵語布薩陀婆,簡稱布薩,意為忏悔罪過,清淨身心。後來演變為“過午不食”也稱齋,再後來素食也叫齋。吃素,從慈悲心的方面講很重要,能培養我們的慈悲心,現在還有衛生、健康、環保等因素。從何時起,人們對吃素很重視很認真,可是對於吃素的目的慈悲心為何物?一無所知,毫不關心。重視吃素,而不講慈悲,這便是典型的本末顛倒。只知吃素重要,卻不知忏罪悔過,清淨身心就是正宗的齋。“我吃素20年了。”可是罵起髒話來臉無愧色,毫無慈悲,身語意業極不清淨。這是真正的吃素,猶如牛羊吃草一般。牛羊也吃素,這不能叫作吃齋。斷惡修善,清淨身心,名曰齋戒。這個范圍包括面非常廣,是我們至少在這幾天要努力的。最基本的基本就是大家這幾天要講好話,起心動念要善,這樣才有利於忏悔。齋戒期間,這些堅持是必須的。
    今天,你來參加一日如法禮忏,則為一永日功德。七日如法禮忏,則為七永日功德。你拜半天就逃跑了,就不能稱作“一永日功德”。希望大家堅持參加一天,則“一永日功德”,能堅持七天則“七永日功德”。當然,修持不能妨礙工作和家務,要安排好工作和家務才來禮忏。否則,一邊消業,一邊又增罪業,得不償失。
    忏法,一人修也好,大眾共修也好,按《四分律羯磨疏》中的說法,都應該遵循五項程序。疏中稱作五緣:第一、禮請十方諸佛菩薩;第二、念誦經咒;第三、自己表白所犯罪名;第四、發願改過,更不再犯;第五、明證教理。這樣,忏悔才有高效。要明了、證悟教理,這個大家今天有沒有達成?第五緣要求是高些,但正因為這樣,才能有高效應,才能夠徹底拔除罪業。
    (三)無生忏:也稱無相忏、實相忏。忏者從觀空下手切入,直達諸法空性。如果能夠我法皆空,體證諸法實相,那麼罪業也就不復存在了。一切法,包括罪業在內,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因緣離散則滅,本身並無實體。罪業也是這樣。再者,罪是因心而生,那麼,心原是生滅無常,本無自性,如是心空罪亦空。古德說:“罪由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皆空,是則名為真忏悔。”說的就是無生忏。有個人知道“無生忏”後,如獲至寶,萬分開心,馬上去干壞事,結果被警察給抓了。他對警察說:“罪業本空?你怎麼可以抓我!”警察大哥說:“法律不空!”罪業本空,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空?你有沒有這個證悟?大家有沒有這個證悟?沒有!那麼,我們還是腳踏實地,老老實實,依作法忏、取相忏求哀忏悔。千萬不要從字眼上理解罪性本空,就可以隨意造罪。一旦惡果來臨,受苦的還是你自己,再孝順的兒女也替代不了你坐牢受罪。黃泉路上不相識,生時愛得死去活來,恩愛幾十年,死了你被捉去下地獄,在黃泉路上碰見你老公,“老公!”老公說:“你是誰呀?”到那年頭,他完全不認識你,他不理不睬,不管不顧,宛如陌生。你傷透了心也沒用。
四、梁皇寶忏概述(上)
    忏法,主要用來忏悔業障。因為業障,所以眾生下地獄做餓鬼投胎畜生,輪回六道,受諸苦難。因為業障,所以感招人生諸多不幸,多有缺陷。又是業障,阻礙修學,障礙菩提,無法解脫。所以,忏法也就自然被用來超度亡靈,消災祈福,滅罪修道,等等。
    《梁皇寶忏》共十卷,分四十個主題,全文包括字數標點符號在內有六萬六千之多,是近世通行忏法中篇幅最多的忏本。忏文在每一章節後都有禮佛求忏。修忏者,一般以七天時間禮誦圓滿。依《慈悲道場忏法記》說,梁皇忏,乃南朝梁武帝為超度郗氏皇後,召集高僧大德“搜索佛經,錄其名號”編撰而成。
    第一卷大意
    寶忏題名慈悲
    寶忏全名“慈悲梁皇寶忏”。因何題名慈悲?忏文開卷第一句就是:“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作者因作夢感應彌勒菩薩慈悲精神,所以就以慈悲題名。我們也有作夢,作夢金銀財寶滿天飛舞,很興奮很緊張,醒來什麼都沒有,很沮喪。這是平常窮困怕了,想錢想太多的原故。你看人家發夢都感應到彌勒菩薩慈悲精神,這是平常思念佛菩薩、舉心動念慈悲的結果。彌勒,本身就有“慈”的意含。彌勒,意譯慈氏,是一個姓氏。又這位菩薩是以佛四無量心中的“慈”為首而利益眾生,所以在佛教中被尊為“大慈”的象征。觀音菩薩是“大悲”的象征。在本忏拜佛號中,第一拜是彌勒佛,最後一拜是觀音菩薩,寓意慈悲。這是本忏特色,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其次,題名慈悲,則是為了“守護三寶,令魔隱蔽,摧伏自大,”令種善根,遠離執著,回小向大等六大意義。慈悲與守護三寶有什麼關系?關系重大。你身為佛教徒,如果你心狠手毒,沒有慈悲,這就破壞到三寶形象,影響到佛教的傳播。所以說,慈悲能守護三寶。慈悲與自大也有關系。沒有慈悲心,自然自高自大。有慈悲心,“摧伏自大”。眾生沒有善根,我們要幫助他種善根;已經種植善根,我們要幫助他增長善根,這也需要慈悲。眾生深陷見坑,執著貪婪,我們要幫助他走出見坑,捨棄執著,這也需要慈悲。眾生得“小法”而起樂執,滿足自喜,我們要慈悲幫助他回小向大,更上一層樓,修行大乘法,追求更高目標。拜了幾拜佛,聽了幾句佛法,就覺得自己了得。錯!離阿羅漢果還很遙遠。證得阿羅漢果,就以為到了涅槃城。錯!那只是到了“化城”中途休息站,離佛果還很遙遠。還需努力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繼續修行。忏文說,有十二大因緣,故發慈悲心。
    再者,忏文說:“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慈悲心,為一切善之最。《觀無量壽佛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心是慈悲心,慈悲心即佛心。構建實踐慈悲心,就是走向成佛之路。一談起慈悲,大多數人都習慣地評論他人是否慈悲?很自然地質疑他人怎樣不夠慈悲,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慈悲心如何?慈悲是眾生之所樂意談論的話題,是眾生之所崇敬向往的,當然,自然也是一切眾生之所歸依處。歸依慈悲,就是歸依佛。
    歸依三寶第一
    這部分,主要講述“世間無常苦痛”、“三寶功德難量”、“一心歸信求脫”等。世間萬事萬物,都處在剎那遷流變化之中,沒有一物是永久不變。例如,人“少壯必衰”,然後“皆當歸死”,沒有一人能逃脫這個規律。勞碌奔命為我計,無常來到業隨去,輪回痛苦自受罪,妻兒享樂忘了你。又,天災人禍頻繁,人生煩惱無量,種種痛苦無法解脫。世間無常苦痛,唯有歸依三寶,才有解脫的希望。
    三寶功德難思難量,不可思議,但最簡單地說,依忏文說法,就是三寶慈悲。三寶“念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慈念眾生,過於父母”;“代諸眾生,受無量苦”;教化利益眾生離苦得樂,得成佛道。然而,眾生缺乏智慧,沒有信心。“我不信三寶!”自以為思想很先進。但按忏文的話講,這類人沒有智慧。眾生應當發起歸依三寶的信心。我們知道求學也好,從事職業也好,首先都必須建立對這個學業的信心。對這個學問沒有信心,必然無法深入,當然也不可能取得成就。學佛更看重這個信字。所謂“入佛法海,信為根本”。對真理不信,在佛家看來,這不僅是沒有智慧,更是罪惡。忏文說,“不信之罪,眾罪之上。”不信佛法,永遠成不了佛,永遠不得解脫。佛法,泛指一切真理。這個“不信罪”當然嚴重。大眾“無復疑想”,你還有什麼好猶豫懷疑的呢?趕緊生起信心吧,歸依三寶,“不復退轉”。
    斷疑第二
    人們對某事有疑問,這很正常。但是,許多宗教都是不允許信徒對教主教義有懷疑的。信者得救,絕對不疑。這方面,佛教則是例外。佛教允許教徒公開討論評議教義,甚至鼓勵信眾存疑,不要迷信。在《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中:“佛告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佛陀告訴難陀,你不要盲目相信我的教義。你可以對我的法質疑,可以通過缜密思考後才相信。後世禅者更提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疑,不疑者不悟”的佛教治學理念。
    學修佛法有疑問,說明有用心。有疑問,進一步求解,才有進步。本章就是針對人們對學佛的一些疑點予以解釋。比如,清廉之士,應該招感富足果報,可現在卻是貧苦;貪盜之人,應招來困苦,可如今卻是財物豐饒。這是因為過去因果的關系。因果貫串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這個,我們在上面講過。還有,為什麼眾生癡迷顛倒?這是由於眾生無始以來無明惑故。還有,人們“不信三界是苦,三界外是樂”。其實,人世間苦多樂少,吃了多少苦才結出一點樂,且每件樂事都有可能成為苦因,人生痛苦無量。還有,有些人見他人行善修福,不但不跟進,還阻礙他人行善,這罪業重大。忏文通過先舉疑點,接著解說,希望大眾明白後,“當依佛語,如教修行”。
    忏悔第三
    本章節中,講到行者首先要明白一切聖人都是從“不作眾惡,勤行善業”中出生;然後,行者向佛一一披露忏悔。首先發露,無始以來,由於貪嗔癡,造諸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慚愧忏悔;其次,無始以來,由於身口意,自作十惡,教他作十惡,贊歎十惡,所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慚愧忏悔;再者,由於六根,追逐六塵,依六識作用,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日慚愧忏悔;再者,無始以來,依身口意,常行不平等,只知我有身,不知他亦有身,只知我苦,不知他亦有苦,只知我樂,不管他人快樂,只管我求解脫,不管他求解脫,起諸罪業,無量無邊,今日忏悔;接著,無始以來,由於心意顛倒,見解顛倒,離善知識,近惡知識,“建驕慢幢,張愚癡帆,隨無明流,入生死海”,造作罪業,無量無邊,今日忏悔,等等。向佛坦誠忏悔,一切業垢,畢竟清淨,發菩提心,願同菩薩,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第二卷大意


罪業忏悔後,緊接著就應該發心,否則,必然惡業再起,苦難重演。本卷講述發心,其內容包括三個層次:一、發菩提心;二、發願心;三、發回向心。


發菩提心第四


我們求做億萬富翁,求當總統,乃至求上天堂,這些用心,雖然是積極,但都是凡夫心,都是搞六道輪回。出離六道,了脫生死,這就要有出離心。行菩薩行,成佛道果,這需要菩提心。發菩提心者,已列菩薩位,佛果指日可成。是故,沒有菩提心,則不可成佛。眾生執著於功德,有利於我的事,我就樂意作。說到功德,發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忏文說:“假使歷劫修無量福,乃至今生備行余善,不及發心萬分之一(功德)。”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也就是菩薩心。


忏文告誡我等:我今於三寶前,不生人天心,不起聲聞辟支佛心,唯發菩提心,不捨諸苦,度脫眾生,“行菩薩道,誓不退轉…眾生不得佛,誓不先取正覺。”這就是菩薩心。


發願第五


利益眾生,取證佛道的菩提心,是菩薩道的根本。接著菩提心還應該有更具體的實踐內容,這就是這裡所說的願。願,就是理想,這裡總共有二十大願。前十願,文字比較簡潔,內容比較具體;後十願文字較多,內容較繁雜。今列前十願於下:

一、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二、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事無量無邊諸佛。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三、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護持大乘方等諸經。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四、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菩薩。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五、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賢聖。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六、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報覆蔭慈恩。有所奉給,隨心滿足。

七、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和尚阿阇黎。所應供養,隨念滿足。

八、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大力國王,共興三寶,使不斷絕。

九、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莊嚴諸佛國土,無有三惡八難之苦。

十、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四無礙智,六神通力,恆得現前,常不忘失,以此教化一切眾生。


發回向心第六

回向?就是說,自己所修的功德將作什麼用途?比如,我現在賺了十塊錢,我將用這十塊錢作什麼用途呢?是買面包?還是買大米?確定買面包,這就是回向。忏文要求我們:我今所有一切善業,統統回向一切眾生,發起菩提道心,成就無上佛果。菩提心,願心,回向心,說則有三,實三而一,一菩提心是。

第三卷大意


本卷,主要講述眾生界的種種果報,尤其對人道、地獄道的果報與業因有詳細舉例。天、人、阿修羅稱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稱三惡道,合稱六道,亦名六趣。

顯果報第七(上)

眾生,由於沉迷生死苦海,不知解脫,所以輪回不息。眾生造作惡業,則受畜生餓鬼地獄三途果報。三途痛苦逼迫,長劫沉淪,苦惱無盡。眾生由於修諸善業,因而感招善道。然而,榮華三更夢,生命如朝露,一生顛簸苦惱,營營業業,又造下罪惡,一期壽盡,又輪轉惡趣,受無量苦。三界諸天雖樂,但福報享盡,五衰相現,還墮惡道,受諸苦難。

一切眾生對待惡因惡果,則是畏果不畏因。面對業因時,則為所欲為,肆無忌憚,一點都不懼怕。但是,惡果來臨了,臉色蒼白了,害怕也。害怕,悔恨,都沒有用了,只好接受報應懲罰。因此,忏文先講惡果,顯示果報,可以警戒眾生,然後,再舉其業因說明。眾生對於善因善果,則是欣果厭因。所謂收獲得付出辛勤的勞動,沒有不勞而獲。所以,忏文也是先列善果,可以鼓勵眾生,然後,再舉其善因,讓你知因作為。忏文列舉很多例子,如:
    1、尊貴國王長者,是因為禮事三寶。
    2、富有,是因為布施。
    3、長壽,是因為持戒。
    4、相貌端正,是因為修忍辱。
    5、為人勤勞,是因為精進,無有懈怠。
    6、天才,是因為修智慧。
    7、為人音聲好,是因為稱贊、歌詠三寶。
    8、身體健康,沒有疾病,是因為修慈心。
    9、為人奴役,是因為欠人債物。
    10、人見歡喜,是因為前世見人歡喜。
    11、偷盜財物,來生做牛馬打工償還。
    12、樂說妄語,傳人是非,死墮地獄,烊銅灌口報。
    等等,這是講人道的部分。還有大篇幅,舉證人道及他類眾生的業因果報。計有二十二例,其內容大都來自《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和《佛說雜藏經》。下面略舉一二:

有一類地獄眾生受獄卒斬身,遇風又活過來,再斬身遇風又活,如是反復,遭此苦報,無有停止。因何罪招此報應?佛說,這類眾生,因不信三寶、不孝父母、殺害眾生所致。又有眾生,身體龐大,耳聾無足又愚癡,饑吃泥土,還遭蟲子咬食騷擾,晝夜受苦。何罪所致?佛說,這類眾生前生剛愎自用,不信好言,不孝父母,或為地主村長、領導干部,仗勢欺壓百姓,侵奪民物,故受此報。又有眾生口吃啞巴,聲帶不好。何罪所致?佛說,是因前世誹謗三寶,輕視破壞聖道,喜說他人長短,傳播是非,誣陷善良,嫉妒賢德所致。又有眾生,或顛瘋或愚笨或狂妄,不明善惡好壞。何罪所致?佛說,這是由於前生飲酒醉亂所致。等等。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

忏說,世間,大善大惡者不多,然而,小善小惡者為數眾多。所以,忏文引《法句經》語意告誡我們:“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聖。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

第四卷大意

這一卷,繼續講述果報事,有人類的悲慘果報,但大篇幅在談論鬼類眾生和地獄道眾生的果報業因,內容來自《佛說鬼問目連經》、《譬喻經》、《雜阿含經》、《地獄經》等。說鬼,大家臉色驚恐,害怕!大家不用害怕,你光明磊落,沒作虧心事,不用怕鬼,而是鬼怕你,鬼見你恭敬你,叫你大哥大姐!你有作錯事,當然鬼就不怕你了,鬼專找這類人麻煩。現在,你趕緊忏悔改過,鬼也就恭敬你了,給你做護法,給你當保镖。作錯了事,不知悔改,鬼就來擾亂你,將來你也就成鬼類一員。這裡,大家要明白,我們佛教徒是不崇拜鬼神的,崇拜的是佛法僧三寶。但是,佛教並不否認神鬼的存在。他們是六道輪回中的兩大類眾生,我們尊重禮遇他們。按佛教說法,神,通常在天與鬼之間,天上隨從大都是神,大福鬼也是神。神有天神、空神、地神等等。鬼有多財鬼、少財鬼、餓鬼等。多財大福鬼雖屬鬼類,但享天福,有些還受民間敬奉。

顯果報第七(下)


這一節,忏文舉了八個事例,都是講述出家人或因悭吝、或因貪食、或因侵損道場財物、或因怠慢掛單僧人,而墮落地獄、淪為鬼類的悲苦下場。一鬼問目連:“我肩上有個銅瓶,裡面裝滿烊銅汁,我的手會不由自主地拿著銅勺把烊銅汁舀出來,往我自己頭上澆灌,我疼痛難忍。這是作了什麼罪?”目連答說:“你前世做佛寺維那時,將寺院的一瓶酥藏起來,等客僧走後,拿出來和舊住僧分享。”這瓶酥是寺廟的公物,每位現前僧都有一份,維那師違犯這個規矩,以至遭受烊銅灌頭果報。受此折磨後,將來還要到地獄受報。分配僧物過失,因果如是。侵損常住財物,罪業更重,不可不慎。

佛在捨衛國時,目連等,看見一個人舌頭很長,被人用鐵釘釘舌,痛楚吼叫。請問佛:此人何罪至此?佛說:這個人,在過去迦葉佛時出家做比丘。他當寺主時,曾經責罵驅趕僧人離開道場,因這個罪,過去生中在地獄中已遭受無量苦難。還有剩余罪業,故現在得此鐵釘釘舌果報。佛說:“諸比丘!目連所見真實,大家應當引以為戒!”過去,僧人雲游參訪,全國各寺院都可免費食宿,故有“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的詩偈流傳。鐵釘釘舌的故事,可怕,哪個寺主還敢不讓僧人食住?還有,一位三藏比丘的媽媽,因受三藏比丘“利養”而“作廁所中蟲”,環境飲食空氣衛生堪憂,苦惱哀救無人知。比丘勞動所得,供養父母,理所應當,不在此列。以上這些,都是僧家要注意的。

出地獄第八


本節出地獄,就是通過了解地獄狀況、現實事例,讓人們明白眾生是如何入地獄下油鍋的。通過借鑒,可以讓我們避免這一悲慘遭遇的發生,遠離地獄苦難。

地獄是十法界之一,六道之一。據《立世阿毗昙論•地動品》記載,它位於鐵圍山之間。本忏依此說法。地獄,是銅鐵鑄造的,所以,又稱鐵城。它面積一千六百萬裡,城中分八萬六千個監獄。城以鐵為地,想挖地洞逃跑的人們,是不會得逞的。上方以鐵為網,還有上火往下燒,下火往上燒--這個高尖端恐怖設計。每個監獄還有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刺、身高一萬六千裡、全身毛孔噴發猛火、神通廣大的四大銅狗,還有長著八個牛頭、十四只眼、牙長一百六十裡、廣大神變的十八大獄卒,共同看守,防備森嚴。阿鼻地獄,更是七重鐵圍牆,七重鐵網,刀山劍樹層層圍繞。無數犯人見到這些保安與景物,當下腳軟,當場昏迷,誰還敢逃跑?所以,從來沒有罪人在地獄逃脫。

地獄內小監獄名稱眾多,有刀輪,劍林,鐵丸,燒林,虎狼,鍋湯,爐炭,銅柱,鐵床,拔舌,釘身、抱柱等無數地獄。所有監獄,刑具奇特,刑法恐怖,罪人一日萬死萬生,慘不忍睹。例如,殺父害母者,死墮阿鼻大地獄,從天空直接將罪犯拋入地獄中,立即身滿獄內,銅狗馬上吃骨唼髓,獄卒捉大鐵叉,叉頭高舉,刀如雨般插入罪人毛孔,罪人全身火焰,如是一日一夜經歷八萬四千獄中刑罰,受苦歷盡一大劫時間。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自責悔過,斷惡修善,則不受地獄苦。如能進一步發菩提心,成就聖果,永離地獄之患。

第五卷大意

人生在世,無量苦惱,其中人際關系的復雜不好搞,就是一樁非常頭痛的煩惱,人人都無能避免。人情脆弱,一句話不小心便情感破滅,結下冤恨,反目成仇。人性復雜,想法萬種,你就是非常謹慎用心對待,對方也有可能誤讀,好心成壞事,親家變冤家。對此,無語問蒼天,煩惱沮喪至極,足可以血壓上升一命哀哉,結下來生更大怨仇,有可能自此走上怨怨相報,無有了期。本卷講的就是這個結冤成仇的煩惱事。


解冤釋結第九(上)


忏文說:“一切眾生,皆有怨對”,沒有眾生能夠例外。有結冤,有怨對,說明你還在眾生類,還不是聖賢位。解冤釋結,不斷地解冤釋結,這表明你願意往解脫道上輕裝前進。怨家對頭從哪來?還是這個可愛又可恨的身口意。“依身口意,起十惡行,結諸怨對”,因果如是。


首先,還是眾生“心想顛倒”,這是無明。歸根結底還是無明。然後,“貪著世間”,貪婪、執著世間的一切,這是貪。於是,後來形勢發展就有了結怨結仇。眾生彼此之間結怨很容易,但是,朋友親屬之間結怨更容易。這是因為經常接觸,有利害關系,因而很容易成怨對。又,愛之深,貪之切,恨之重,物理反彈作用,也是重要原因。古人早有這個現象。忏文說,“一切怨對,皆從親起。”


現在,無論是四生六道一切眾生之間結怨對的,還是師徒同學朋友之間有怨對的,或是父母,姑姨伯叔,內外眷屬,歷劫親緣有怨對的,等等。我今為自己怨業忏悔的同時,也為他們忏悔。願我等善念增強,智慧增長,貪念邪想消滅,心量擴大,慈悲包容,利人愛物,不結怨恨;願一切眾生所有怨對,畢竟解脫,結習煩惱,永得清淨,依教修行,成就菩提。


本卷最後提到,滅苦之要,唯有忏悔;眾生具有慚愧二種心,則無罪不滅。我慚愧,你慚愧,大家慚愧,哪還有結怨?!

五、梁皇寶忏概述(下)

《梁皇寶忏》篇幅長,我們這裡也分上下兩部分來概述其內容。

第六卷大意

本卷繼續談結怨因緣,同時忏悔怨仇罪業,以達到解冤釋結的目的。解冤釋結的最好辦法就是忏悔。本卷每列舉一條結怨因緣,接著就是教令修忏者“若對非對,若輕若重,以今忏悔,所忏除滅,所悔清淨,永不復受。”結怨受報,果報劇苦。今當忏悔,忏悔罪消,和諧共助,身心安樂。

解冤釋結第九(下)

為何會結怨成仇?因精神因素--“心想顛倒”,故而執著肉體為我。忏文說,“有身則苦生,無身則苦滅。而此身者,眾苦之本”。有我便有你有他,故有利害爭執,結怨成仇。如今,若不忏悔,解冤釋仇,必將冤冤相報,輪回滾滾,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到那時想消融不容易!

首先,由於我等無始以來,以身惡業因緣,或於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起諸怨結;或於地獄餓鬼畜生道,起諸怨結。我今忏悔,願三寶力,令六道眾怨,忏悔除滅。

其次,我等無始以來,以口業因緣,出言粗犷,發惡毒語,說無義語,講無益語,談虛妄語,譏諷毀謗,巧言華詞等,起諸怨結,今日忏悔,忏悔除滅。

再次,我等因思想因素,邪見無知,無憐憫心,嫉妒傲慢,阿谀谄曲,失念放逸,懈怠诳妄,散亂顛倒,念念攀緣等,起諸怨結,今日忏悔,忏悔除滅。

還有,我等無始以來,或以貪愛嗔恚愚癡,或殺害牛羊飛禽走獸、食眾生血肉,或為田業捨宅財物等,起諸怨結,今日忏悔,忏悔除滅。或奪人糧食饑餓眾生,或斷人飲水,或不敬、取笑、愚弄、侮辱、剝削、鞭打、虐待眾生,或遠離明師,親近惡友等等,起諸怨結,今日忏悔,忏悔除滅。

最後,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祈願諸佛菩薩慈悲,普攝十方眾生,長辭六道八苦,來到菩提故鄉。

第七卷大意

人生在世有許多煩惱痛苦,但是,我們不幸中仍然有大幸。本卷就是先從我們自己本身生在這個世界有許多榮幸的事說起,接著再談值遇三寶勝緣、三寶功德難量,談發願,接著為忏主、天道、諸仙、梵天等禮佛求忏發願。我等罪業深重,必須至誠忏悔。修忏者本人修忏求忏悔,當然也不能忘記沒有參加法會的眾生。這裡也要代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求哀忏悔。這也就是本忏最核心的思想--慈悲二字的體現。

自慶第十

自慶,就是指我本人非常慶幸,有許多值得歡慶的事。人們痛苦煩惱,原因很多,但物質文明的現在,最發達國家的美國,大多數人煩惱,都是因為“迷失”而深感煩惱痛苦。經法師一講,一點撥,回光返照,真的發現周身都是福報,當下從地獄來到了天堂,快樂起來。忏文總結地告訴我們擁有十五項“自慶”快樂事。

今生未墮地獄受苦,此謂一慶。今生未墮餓鬼受難,此謂二慶。今生未墮畜生,此謂三慶。今生生中國,聞仁義,此謂四慶。開化國家的中心區域,稱中國。也指有佛法的國家的中心區域。今生未生長壽天,此謂五慶。壽命太長,是個災難。今生得人身,此謂六慶。六根具足,此謂七慶。不是世智辯聰,此謂八慶。看到聖賢尊像,此謂九慶。聽聞佛法,此謂十慶。辭親離欲,歸向佛道,此謂十一慶。修善去惡,利益眾生,此謂十二慶。為善不懈,吃苦耐勞,此謂十三慶。讀誦經典,閱覽佛書,此謂十四慶。禅修息心,致意行持,此謂十五慶。能夠用功辦道,是最榮幸的事。

我想,值得我們慶幸的事,還有很多,隨手拈來便是:思量饑餓苦,有食就是福;思量無衣苦,有衣就是福;思量露宿苦,有房就是福;思量走路苦,有車就是福;思量殘疾苦,健全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想牢獄苦,自由就是福;思量死亡苦,活著就是福。無量慶幸,難可盡述。我們非常幸運,幸福就在身邊。忏文說,此“一欣一喜”,“皆是十方三寶威力”,所以,宜各至誠,懷感恩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三界六道一切眾生歸依三寶。並願三寶慈悲救拔一切眾生“越生死海,到於彼岸……成等正覺。”

警緣三寶第十一

在第一卷中,講到三寶功德,以及歸依三寶的利益。由於三寶在佛教中的地位太重要,是修學佛法的第一門必修課,所以,這裡再次提出三寶,希望行者加強加深認識體會,憶念不忘,反復熏修,鞏固道心,助長菩提。

忏雲:“若使不知三寶,雲何得起慈心、愍念眾生?若使不知三寶,雲何得起悲心、救攝一切?若使不知三寶,雲何得起平等心、怨親同觀?若使不知三寶,雲何得妙智、證無上道?若使不知三寶,雲何明了二空、真實無相?”總之,了解三寶,對我們斷惡修善,利益眾生,修證菩提等等,都有重大意義。

了解歸信三寶後,供養三寶也很重要。但是“供養,非報佛恩。欲報佛恩,唯發菩提心,立四弘誓……是為智者知恩報恩。”這幾句話極為重要。報答佛恩,不是供養些水果鮮花就算謝恩了。真正的報答佛恩,是依佛法,發菩提心,立四弘誓……,依教義一一去實踐。

諸佛慈悲,對眾生有廣大恩德,眾生難以報答,就是菩薩摩诃薩以捨身相報,猶不能報萬分之一。雖然如是,我等還是唯以“利人為上,各各至心,五體投地,普為十方無窮無盡四生眾生,皈依世間大慈悲父。”皈依三寶,自利利他報佛恩於千萬分之一。

忏主謝大眾第十二

修忏,需要一位主持人,或若干主持人主持法會。主持人就是忏主。有時法會功德主也稱忏主。這章節,是表述忏主感謝參加法會的每一位行者。忏文說:“仰屈大眾,降德道場”,參與勝會,共修忏法。願大家於未來世,再得相聚,生生世世,永不分離,直至菩提,還為法眷,慈悲相助。大眾禮佛,致謝互勉。

總發大願第十三

在第二卷中,已講過發願,但作者覺得還需要補充,所以,再來一個總結性的或是全面性的發願。重復強調發願,說明了“發願”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這裡的總願,主要是願眾生有超能力的身口意業。本章願力宏大,條文繁雜。歸納起來有:

一、願一切眾生“具足功德智慧”。智慧是萬行之導向。

二、願慈悲道場力,皈依三寶力,斷疑生信力,至誠忏悔力,解怨釋結力,功德善根力,發願回向力,令一切眾生得如所願。

三、願諸佛大慈悲力,諸佛大神力,十二菩薩護眾生力,令一切眾生各得說法無窮金剛身、拔一切苦大慈身、不捨眾生大悲身,饒益眾生智慧身、物不能壞淨法身、遠離生死方便身、諸佛菩薩廣大智慧神力身。

四、願一切眾生各得柔軟口、無虛言口,說真實法口,莊嚴辯才口,安樂一切甘露口。

五、願一切眾生擁有堅強精進心、求善心、明慧心、莊嚴心、廣大心、清淨心、不退心、諸佛菩薩不可思議心。

六、願一切眾生有大智慧,有所聞法即得開解,常懷羞恥慚愧,去除驕慢,不計人我是非,不說是非,不出惡詞,所言柔軟,與人為善,不結怨仇,愛護眾生,怨親平等,歎佛功德,樂學經法,同諸菩薩,成等正覺。

為天道禮佛第十四

從本節“為天道禮佛”開始,至“為六道發願禮佛”,每一章節都講述兩層內容:一、為該章節主人翁禮佛,皈依三寶;二、願三寶慈悲攝受該章節主人翁達成某些美好的願望。

這一節,說到天人眾等,時常護助我們,對我們有恩德。我今為報答他們,特代一切天主、諸天眷屬禮拜諸佛菩薩、“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然後,祈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天主、諸天眷屬發四弘願,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登法雲地。知恩報恩。

為諸仙禮佛第十五

本段也是講述兩層內容:一、我等同業大眾,代一切仙人“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二、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仙人解脫客塵,清淨罪障,修四無量,行六波羅,游戲神通,菩薩境界,入法雲地。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說法,仙人居住山河、森林清淨處,食水果野菜,修習苦行禁戒,具足威德,有五神通。仙人種類眾多。

為梵天等禮佛第十六

梵天,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神。佛教創立後,梵天成為佛教護法神,居住色界初禅天。大梵天天王統御梵天。又佛經一般講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本節講述兩個內容:一、我等至誠代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以及眷屬“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二、願三寶慈悲攝受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以及眷屬,發廣大心,修菩薩法,三昧總持,神通自在,攝化六道。


第八卷大意

本卷主要為阿修羅道,還有龍王、魔王、國王、王子、在生父母、過去父母、師長、比丘和比丘尼虔誠禮佛求忏,並予美好祝願。

為阿修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

我等至誠為一切阿修羅、八部神王神將,以及有大威德者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阿修羅、八部神王神將,以及大威德者,“解脫客塵,清淨緣障,發起大乘”,修四無量,行六波羅,入佛智慧,成無上覺。阿修羅,意思是非天。屬於好斗的一類鬼神。神通很大,性喜惡斗。據《起世因本經》載,四大阿修羅王各及百千眷屬形成四大王國,分別住在須彌山東西南北千由旬處的大海深處。八部神王,統領八部鬼眾守護佛法。八部神王隸屬四大天王管轄。

為龍王禮佛第十八

我等至誠為一切龍王眷屬禮佛“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龍王眷屬智慧增明,神力強大,斷除障緣,永離惡趣,修六波羅,妙行莊嚴,神通自在,拯救眾生,成等正覺。龍,蛇形鬼類,有呼風喚雨能力,住地下或地下龍宮,統領者稱龍王。

為魔王禮佛第十九

魔,梵音全稱魔羅,意為殺者、奪命、障礙。住於欲界他化天之高處。又,煩惱、疑惑等擾亂眾生身心的也稱為魔。我等至誠為一切魔王眷屬禮佛“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魔王眷屬斷除障緣,息滅罪業,眾苦解脫,修大乘法,先度眾生,然後做佛。

為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

我等至誠為所有國家領導、一切民眾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所有國家領導、民眾身體健康,慧命無窮,政策英明,慈悲濟世,修菩薩道,神通自在,恩遍六道,速登正覺。

為諸王子禮佛第二十一

我等至誠為一切王子殿下、文武百官,以及眷屬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王子殿下、文武百官,以及眷屬,身心安樂,發四弘誓,行大乘道,福慧莊嚴,攝化眾生。

為父母禮佛第二十二

佛言:天下之恩,莫過父母。我們時刻不能忘懷。今日,我等至誠為現在父母、現前親朋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父母親朋罪障除滅,修六度諸行,長辭六趣,眾苦解脫,自在往生,得佛十力,成等正覺。

為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三

我等至誠為過去生生世世父母、歷劫親緣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過去父母、歷劫親緣罪障除滅,永離六趣,解脫眾苦,修菩提道,廣化眾生,面見慈顏,速登正覺。

為師長禮佛第二十四

報父母恩後,應報師長恩。佛言:天下善知識者,莫過師長。教我一言一字,恩如大海。我等至誠為一切師長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師長,以及眷屬,罪障清淨,眾苦消除,修菩提道,行六波羅,誓度眾生,得成正覺。

為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

我等至誠為現在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信施檀越、善惡知識、有緣無緣人士,以及人類所有民眾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以上人等煩惱斷除,眾苦解脫,三障永離,具足四無量六波羅,度脫無邊眾生。

為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

我等至誠為過去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人道所有民眾,各及眷屬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以上眾等遠離六道,永絕痛苦,無量福壽,修菩薩道,不休不息,成就菩提,度脫眾生。  

第九卷大意

這一卷,主要為三惡道眾生等禮佛祈願。每一章節,依然是以禮佛祈願兩個部分來表述。三惡道眾生中,有我們的親緣好友。他們都是我們的同胞。大家務必要用心幫他們禮佛,祈願三途眾生早離苦難。

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

為善,則生人天勝途。作惡,則墮三途苦趣。阿鼻地獄,位於諸地獄最底層,是八熱地獄之一,意譯無間地獄。佛經中常有講到。今日,我等至誠為阿鼻地獄、黑暗地獄、十八寒地獄、十八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火車地獄、沸屎地獄、鍋湯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眾生解脫眾苦,消滅罪障,出離地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滿十地行,成等正覺。

為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

我等至誠為灰河地獄、劍林地獄、刺林地獄、銅柱地獄、鐵網地獄、鐵窟地獄、鐵丸地獄、尖石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受苦眾生解除眾苦,離地獄業,發菩提心,同登正覺。這些地獄,是地獄中的分監獄。

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

我等至誠為飲銅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炭坑地獄、燒林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受苦眾生罪障消滅,痛苦解除,出離地獄,修四無量,行六波羅,得涅槃道。

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

我等至誠為黑砂地獄、釘身地獄、火井地獄、石臼地獄、沸砂地獄、饑餓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地獄受苦眾生,罪業永除,痛苦解脫,出離地獄,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入一乘道,同證正覺。

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

我等至誠為火城地獄、湯澆地獄、虎狼地獄、鐵床地獄、熱風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受苦眾生,出離地獄,永斷惡因,快樂自在,精進修持,滿十地行,入佛種智,神力自在。

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

我等至誠為一切餓鬼道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一切餓鬼罪障消滅,離餓鬼道,甘露飽滿,身心清涼,修大乘法,如意自在,早成正覺。

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

我等至誠為一切畜生道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畜生受苦眾生,罪障消滅,捨離惡道,身心安樂,修菩薩法,入涅槃道,成等正覺。

為六道發願禮佛第三十四

我等至誠為一切四生六道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一切六道受苦眾生,遠離煩惱痛苦,受持如來教法,不造五逆十惡,修習善業,勇猛精進,入大願海,智慧成就,功德圓滿,同登正覺。

警念無常禮佛第三十五

萬事萬物,一切無常,生必有死,自然定律。父母妻子眷屬,雖愛入骨髓,但無常一到各走西東。修善者,天神扶衛,上升善趣。為惡者,獄卒挾持,投生惡道。慈親孝子,不能相救。壽命盡時,誰也替代不了。死時肝膽寸裂,無量劇苦,猶如四馬分屍,孝子賢孫也分擔不了。

常念無常迅速,生命僅存呼吸,一氣不接,命歸黃泉。天災人禍瀕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奪走我等性命。我們必須每日都作生命是最後一日的想法,趕緊勤修善業,斷除惡法,不枉此次禮忏薰修。我等大眾“宜各至誠,等一痛切,五體投地,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加護今日道場禮忏者,斷除一切罪因苦果,行菩薩道,具足六度,利濟眾生,成等正覺。

為執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

法會成就,還需要許多同修在幕前幕後辛勤付出,如主法師、領唱師、廚房服務人員等等。現在,我們為他們及其眷屬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忏法在禮節方面也很周到。願三寶慈悲加護他們及其眷屬罪障消滅,痛苦解脫,壽命延長,身心安樂,發大乘心,修菩薩行,得涅槃樂。

發回向心第三十七

忏文說,眾生之所以不能解脫生死,皆因自私與貪執。發廣大心,是破除自私貪執之利器。發廣大心,解脫便有了希望。第二卷有說及“發回向心”,這裡又說“發回向心”,也說明了“發回向心”在成佛道路上的重要意義。這裡的“發回向心”教我們將這次所修忏法的一切功德回向十方法界所有眾生,願他們斷惡修善,行菩薩法,廣度眾生,勇猛精進,遠離六趣,同成佛道。現為一切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

第十卷大意

最後一卷,主要講菩薩回向法、發六根願、囑咐菩薩眾等三個部分。忏文幾次都講到回向、發願,其內容境界都相當高,統統都可以歸類為大乘菩薩法。

菩薩回向法第三十八

本章菩薩回向法,其實也是有“願”。內容概括於下:

(一)我所修善根,全部回向眾生遠離三惡道,解脫無量痛苦。

(二)願為眾生作大宅,有所住處;為眾生作皈依,有所依靠;作眾生大救護,令除苦惱;作眾生大明燈,令破癡暗;作眾生大導師,令得智慧。

(三)願對一切眾生,入平等觀,等無差別,無怨親想,慈悲一切。

(四)如果眾生對菩薩懷怨起惡心,菩薩願為調伏,為說深法,化解怨恨。菩薩猶如大海,一切眾毒皆不能壞。

(五)菩薩不以眾生難以調伏,而放棄救濟。

(六)願在三惡道中,救脫眾生苦惱,“成就淨業”,具足菩薩行門,究竟解脫。永不以度脫眾生為苦為麻煩而捨離眾生,無有窮盡度化一切眾生。

發願第三十九

在第二卷中已講過發願,在第七卷中也有總發願,在上一章中也有回向心的發願,這裡又是發願。可以見得“發願”是很重要,內容非常廣大,用幾句話是很難表達清楚的。

忏文說,“眾惡所起,皆緣六根,是知六根眾禍之本。雖為禍本,亦能招致無量福業。”六根造作罪惡,但也能締造善業。為善為惡,上天堂下地獄跟它都有關系。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識”而產生作用。這裡以六根名義發願。

(一)發眼根願

願一切眾生,此時開始,眼不見不好的不善的不吉祥的人和事,常見諸佛菩薩辟支羅漢,常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修智慧等等,令人愉快、向善、策勉精進。

(二)發耳根願

願一切眾生,從此開始,耳不聞啼哭悲泣哀鳴怨歎割裂鞭撻雷轟槍炮倒塌碰撞等,令人恐懼、苦惱、傷亡、墮落的不吉祥音聲。常聽聞說法聲、苦空無常無我聲、眾生修善斷惡消息、眾生皈依三寶法訊、眾生助人為樂聲、快樂贊歎聲、策勉鼓勵聲,乃至眾生證羅漢辟支、成佛的訊息。

(三)發鼻根願

願一切眾生,從今開始,鼻不聞殺生血腥味、傷殺眾生彈藥味、燒害眾生焦燃味、腐朽霉爛等一切毒氣臭氣。願常聞旃檀香、花草香、菜根香、和諧香、戒定香、解脫香……

(四)發舌根願

願一切眾生,自此開始,不吃眾生肉、不貪吃不偏食、不吃香煙酒精毒品興奮劑等不健康食物。願吃隨緣飽滿安樂、吃清淨衛生健康安全食物、天然飲食、甘露法食、禅悅為食等。

(五)發身根願

願一切眾生,自此以往,身不殺盜YIN、沒有地獄餓鬼畜生苦、沒有生老病死苦、沒有酷熱嚴寒苦、沒有凌辱加害饑渴缺衣等一切苦。願得金剛不壞身、清淨無垢身、著諸天妙衣,神足飛行,具八自在,與諸佛同。

(六)發意根願

願一切眾生,自此以後,知道十惡過患,知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是無間地獄因,知道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知道善惡因果報應原理,知道修五戒十善得人天勝果,知道外道邪說害人慧命,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知道佛法為眾生離苦得樂之良藥,知道修四聖谛證阿羅漢果,知道發四弘願修六度成菩薩,知道圓滿菩薩行則成佛,知道佛道無上、功德圓滿、究竟安樂。

(七)發口願

本來,舌根包括口。現在忏文將舌根專指“吃”方面,因此又加一門指講話方面的“發口願”。願一切眾生,從此時起,口不毀謗三寶及弘揚佛法之人,不說沒有善惡因果報應,不說人死後沒有來生,不說損害他人的話,不說外道邪法,不教人信奉邪師鬼神,不教人作惡,不說惡語妄語绮語兩舌語等。願常贊歎三寶及弘法人,示人善惡因果報應,說利益眾生語言,教人孝養父母斷惡修善,勸人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十善,教人救濟窮苦急難,教人發菩提心取證佛果,教人弘法利生說法不倦。

囑累第四十

大凡佛經結尾都有流通分,本忏也仿效佛經在最後來個“囑累”。囑累,就是囑咐。由於囑咐太多“忠言”,又過於“逆耳”,聽者大都不願意聽,嫌啰嗦嫌煩,所以,作者就先說明曰“累”。

忏法“囑累”些什麼呢?忏法有些特殊,是以眾生的名義囑咐菩薩要作些什麼。忏文說:“以眾生付囑諸大菩薩。”被點名受咐托的菩薩有,無生法身菩薩、無漏色身菩薩、發心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常不離世菩薩等32位菩薩,以及還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菩薩。”

囑咐菩薩的話很多,概括起來有:(一)願菩薩以慈悲力,不捨一切眾生;(二)令一切眾生皈依三寶,一心向佛,供養三寶,種植福田,修諸善根,斷除惡業,遠離三途,得大福報;(三)願一切眾生聞佛正法,依法修行,離二乘願,行菩薩道,慈悲布施,具深智慧,得大神力,行化自在,往來一切佛國,得無上解脫;(四)願一切眾生知菩薩恩,親近供養,報菩薩恩。等等。

最後,還有一段“咒願”章節,願願宏大。總願一條,就是:諸佛菩薩誓願不可窮盡,我願亦不可窮盡。

六、寶忏主題大慈悲

本忏以《慈悲梁皇寶忏》為名,強調“慈悲”二字。整部忏文從頭到尾、字裡行間突出表達了這個慈悲精神,鮮明地告訴我們通過禮忏、修慈悲、解行忏義,能夠徹底拔除業障。

慈悲,你對我慈悲,我當然很高興。“你笑著跟我說話”,這是慈悲,我開心呀。“這個稀世寶貝,送給你。”這是慈悲,我更是開心,我希望你對我慈悲。大家都知道慈悲原是這麼好的東西,需要大力推銷與歌頌。可是,在過去,在一些國家,佛教提倡的這個慈悲也同佛教其他理論一樣,統統被批判成是“麻醉人民的鴉片”,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跟你我老百姓無益處。事實上,提倡慈悲,目的是利益眾生,絕對不是毒害眾生的鴉片毒品!大家知道,佛經是公開的,沒有秘密,更不是專給“人民”看的,過去一般的老百姓還是不容易看懂,接觸佛經較多的還是社會上層人士。佛經,是佛對一切眾生講的,一切眾生,包括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就說這個慈悲,如果要嚴格地講,還是對“佛”、“菩薩”、“大力者”講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對社會上層人士講的,對強勢團體講的。佛經要求他們慈悲眾生。因此,准確講,這個慈悲,她完完全全是為被統治階層服務的,是為社會弱勢者說話的。如果說,佛教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那麼佛教在當今社會的價值也是相當的高。在過去,說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聽起來毛毛的,反動性質嚴重。現在,我們說:這是維護國家安定的言論,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教育,是愛國思想。夠有價值吧!

《涅槃經》上說:“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一切佛以慈悲為根本。佛陀具慈悲,慈悲成佛陀,佛陀乃慈悲的化身。要實現成佛的偉大夢想,必須得圓成慈悲。慈悲也是菩薩的品質特征。這個慈悲大事未辦妥當,眾生便無法走出六道牢獄,實現無上菩提。你看他這個也捨不得給人,那個也捨不得給人,那肯定不是佛!你看他怒目切齒,言語粗暴,那肯定戶籍仍在娑婆,短期內還無法移民佛國。

怎樣是慈悲呢?《涅槃經•梵行品》中為慈悲作了注釋。經說:“為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眾生,不單指人,范圍很廣。當然也不分國家地域,乃至星球。眾生有苦難,我為他拔除苦難,這叫大慈。眾生苦難被拔除了,但還無衣無食無房子住,你就給眾生這些,給“與眾生無量利樂”,這叫大悲。簡單講是,拔苦曰慈,與樂名悲。這即是佛之心,也是菩薩修成佛果的必修課程,也是學佛人必須努力追求的。人家原本心靜如水,你給他來一句:“你怎麼搞得!”弄了他煩惱吃不下飯,這便是沒有慈悲,已種下惡因。

本忏以慈悲為題,慈悲自然成為立忏根本。忏本通過巧立佛號,章節安排,義理闡述,突出表現了大乘慈悲精神。偉大而究竟的慈悲,屬於大乘法義,本忏當然也歸屬大乘。

(一)巧立佛號表慈悲

大凡忏本,作者都會在行文內間插若干佛號。禮忏者念文到佛號時則起立合掌,然後唱一句佛號拜一拜,唱時敲打引磬木魚鐘鼓等,熱鬧非常,唱腔古典莊重優美而虔誠。許多禮忏者就是沖著這個來的。

本忏佛號,經精心設計,第一句佛號皆以“南無彌勒佛”開頭,最後一句皆以“南無觀世音菩薩”結束。良以“彌勒”、“觀音”,象征慈悲。彌勒,佛教五大菩薩之一,以大慈著稱於佛教菩薩之列,被尊為“大慈”。念彌勒、拜彌勒的意義,就是在於敬仰這位菩薩,學習這位菩薩的大慈精神。觀音,佛教五大菩薩之一,以大悲著稱於佛教菩薩之中,被尊為大悲。念觀音、拜觀音的目的,就是在於敬仰觀音菩薩,見賢思齊,追求觀音菩薩的大悲精神。現在,大多數行者念彌勒、拜觀音都已偏離這個正行,純粹為求保佑,自私自利,毫無慈悲。火車偏離軌道,一定危險!

忏中每一句佛號,除記錄本尊佛外,還是一種教育題材。下面略舉一二,希望大家禮佛號時留意,不要學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南…啊…無…”,唱得很動聽,繞梁三日,唱了半天,不知其意,收益甚微。例,善德佛,提醒行者要修善德,善德鋪就平安路,善德累積成菩提。寶施佛,家裡的寶貝統統拿出去布施大家。難怪幾天都沒看到那位拿東西布施,原來他不明白這佛號含義。無量明佛,明指光明,光明表智慧。佛經中經常有“光明”二字,光明大都表智慧。佛要咱們學修無量智慧,智慧乃萬行之導向。沒有智慧的修持,必成盲修瞎練之徒。精進軍佛,精進就是不懈努力前進,努力追求善法,勇猛不懈斷除惡法。精,還有精而不雜,努力還貴在專一。精進充滿積極,誰說佛家不積極向上?要罰他請喝咖啡。無垢佛,一定常洗澡,身淨體香,衛生模范。這裡,更指身口意不染惡法,清淨無垢。佛家早就提倡勤洗澡,但是更強調節約用水,愛護水源。佛號很多,每一佛號,都是教育,閃耀哲理。

(二)義理宏深說慈悲

寶忏內容,義理宏深,大乘教法。在上面概述梁皇寶忏時,我們也簡明大意。現再簡單概括一下忏文從哪些層面表達了慈悲精神。

⑴章節安排述慈悲

忏文在章節擬題上頗費苦心,立題層次分明且周延。先從《慈悲題名》,接著談《歸依三寶》、《斷疑》、《忏悔》、《發菩提心》、《發願》、《發回向心》,一直談到《顯果報》、《出地獄》、《解冤釋結》、《自慶》、《警緣》、《總發願》,乃至《為天道禮佛》、《為國王人道禮佛》、《為畜生道禮佛》《為餓鬼道禮佛》等,為各類眾生一一禮佛。最後,又《發回向心》、《菩薩回向法》、《發願》、《囑累》等。整部忏文,分十卷四十個章節敘述慈悲。許多人怕鬼!你現在行善,鬼便恭敬你。你代鬼道眾生禮佛行忏,鬼更感激你,你是鬼的恩人。鬼,成同胞友人,何怕之有?

⑵字裡行間顯慈悲

《梁皇寶忏》六萬六千多字,字裡行間,處處體現慈悲。許多經句,雖引自其他佛經,但代表了本忏的慈悲主題。《寶忏》卷一中說:今日道場,幽顯大眾,有十二種大因緣,故發大心。目的是,令一切眾生忏悔得清淨,發願能成就,滿菩提願,成佛果位。又說:“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作善事,利益一切,誓滅眾生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不得佛,誓不取正覺。”成佛後也有工作,工作是大慈大悲,利益眾生。慈悲精神,忏中處處皆是。行者讀來,引發慈悲。⑶誓願宏大很慈悲

本忏四十個章節,但與“願”有關的就有《發菩提心》、《發願》等八個章節,可見“發願”在忏中的份量。忏文說:“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我們讀《華嚴經》也曾讀到:“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是佛心,也是催生眾生慈悲的原動力。有了這個正確的心念,接著就有發大願,讓心念更加堅強有力,壯志成城。如忏文說,“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死死,在在處處,常得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又說:“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死死,在在處處,一切眾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若到三途,斷除眾苦。若在人天,盡諸有漏,所向自在,無不解脫。”等等。願文條目眾多,無不宏大、慈悲和利他,條條大乘所攝。

“一切眾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對照一下,咱們很是慚愧!我們是一切眾生,不樂意聽到我名。一切眾生聽聞我名,痛苦厭惡,這悲哀啊!我們沒有給眾生帶來利益。今日,我等佛前,五體投地,如泰山崩,求哀忏悔。並發誓願:一切眾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能除苦惱!

⑷代眾修忏大慈悲

本忏又一特色,就是代為六道各類眾生逐一禮佛求忏,所占內容有二十四個章節。代為忏悔的對象有人道的國王、太子、官吏、父母、師長、比丘比丘尼等;有天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他界眾生。眾生苦難,業障深重,現在還在忙著別的事--有的身為鴿子正在公園裡找食的,有的正在醫院急疹…,無緣參與勝會。我等慈悲,願於今日法會中代他們一一禮佛求忏。如本忏《奉為父母禮佛》中說到:“思念父母養育之恩,懷抱乳哺,愛重情深,寧自危身,安立其子……各自奉為……經生父母,歷劫親緣,一切眷屬,皈依世間大慈悲父。”讀完經文,禮佛求忏。在這些章節中,忏文都會先述說一下該章節的主人翁,然後,為該章節主人翁及其眷屬禮佛求忏。述說感性,真情表露。

⑸離苦得樂真慈悲

慈悲的目的,在於離苦得樂,在於他人離苦得樂,在於為他人謀求福利。如果慈悲生禍害,那便不是佛家之慈悲。佛家之慈悲,最高層次的慈悲,是與智慧一體。慈悲中有智慧,智慧中具慈悲,兩者結為一整體。所謂“悲智雙運”,在大乘行者中就是這個樣。悲智像兩只腳,在菩提道上前進。悲智又像兩只手,在為眾生服務。

慈眉善目,溫言善語,可稱慈悲,但是不能讓你離苦得樂的話,不可謂真慈悲。如果,金剛怒目,厲聲呵責,可讓你浪子回頭,改邪歸正,那麼這金剛怒目就是慈悲,韋陀菩薩就是代表。所以,我說,怒目金剛很慈悲,嚴厲的師父很慈悲,民主法律條文很慈悲,從離苦得樂的角度講就是如是。

慈悲與智慧,一旦分家,“世智”就成犯罪原凶,慈悲就成為--稱她為神經病。叫你坐,你就坐。叫你走,你便走。叫你喝水,你就喝水。這個很慈悲,這就是神經病。我見過這種人。這不是佛家所講的慈悲。在佛教中,慈悲也有許多層級,慈悲的層次也是學修的級別,這裡就不多說。

(三)慈悲落實於人生

慈悲,拔眾生苦難,給眾生快樂,這說起來很輕巧,但是作起來確實不簡單,境界的確高。正因為高,菩薩們還正在為慈悲修學而努力著!凡夫俗子,現在當然不可能作到究竟圓滿的慈悲。有時,我們不但沒有慈悲,還要消費他人的慈悲,真的沒有慈悲。想想這個,實在很缺德,忏中就有為種種缺德而忏悔。有人說,慈悲眾生,這太難!我不想修慈悲了!我說:“你必須修慈悲,非修不可,它真的對你跟吃飯一樣重要!你不能慈悲一切眾生,情有可原!但你必須得學會慈悲家人,必須,這很重要。否則,你的家庭不會幸福。對家庭多點付出,少些計較,任勞任怨,這也是慈悲之表現。

有些人對外面的人還不錯,有愛心有慈悲,可是對家庭成員,對3人之家成員非常刻薄苛求,斤兩計較,態度不怎麼好,沒有慈悲,這必須加以糾正。《優婆塞經》中說:“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慈悲眾生,這是對的,但是也要慈悲家庭成員。而且,我認為:慈悲應該從慈悲家庭成員開始,然後逐漸擴大,而慈悲親戚,而慈悲朋友,而慈悲同事,以至慈悲一切眾生。這得看你的慈悲素養程度。慈悲,必須從理論高度落實到我們的現實生活工作當中。


七、禮忏施財修福利

禮忏,忏悔罪業,本是功德利益事,是我們要作的一件大事,它與吃飯工作同等重要。然而,現在有些人一聽到自己常去的道場要拜《梁皇忏》,不是支持贊歎,而是有些怨言,甚至有恐懼感。“哇!又拜《梁皇忏》了,每年都拜,又是Money了,又是‘抹你’了!”抹你錢財。為何有怨言?我找其因,不外兩種:一是經濟;二是名次。其實,經濟問題就是名次問題,名次問題就是經濟問題。

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經濟。請律師寫張紙要律師費,到餐館吃飯要餐費,坐車要車費,寫稿有稿費。宗教也離不開經濟,辦“彌撒”收取捐款,布道洗禮收取門票,發展會員收會費,辦素宴募款,還有賣香油蠟燭、賣門票、念佛加個三時系念收費,出家人給出家人授戒也要戒費,等等。為什麼神聖的宗教也有經濟呢?只因宗教團體也有種種開銷,諸如維持團體運作、修繕殿堂,以及發展,都需要經濟,故有宗教經濟學。

佛陀在世時,出家人托缽為食,號稱“乞士”,就是乞丐。因不貪不求,平等受食,與一般乞丐不同,故稱“士”。齋主給什麼飯菜就吃什麼飯菜,沒有選擇,真是遇食得食。財產只有三衣一缽,孤僧萬裡行,不添物品,不用坐車,生活簡單。夜幕降臨,樹下一宿,睡在樹下,不用蓋房子,也不用買床具、書桌,什麼都不需要,一覺輕松到天明。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國情文化、氣候習俗不同,佛教僧人的生活習慣等也發生一些變化。比如,不托缽乞食而是自己耕種,建寺院蓋僧捨不再樹下睡覺,嚴冬季節需要穿鞋帶帽著棉襖不能三衣一缽,還要擴建道場接眾安單,興辦教育培養僧才,開展社會慈善福利等等,弘揚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佛教就與經濟結上緣。

在古代印度,托缽乞食,人們贊歎。在中國,僧人托著缽盂挨家挨戶,像乞丐一樣乞討飯食,會被社會人士瞧不起,會招來世俗人譏嫌。所以,得自辦飲食,自給自養,人們贊歎。這可能跟中國人喜歡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有關。

和尚早睡早起,念好經參完禅,早上六點出來托缽,來到民捨, “哆…哆…”敲門,老太太開門一看,和尚開口:“阿彌陀佛!施主!布施一點早餐!”老太太本來家窮,窮到沒有隔夜糧,就已經夠煩惱了,一大早開門還見個和尚是來要飯的,這能不氣?無明火起:“去!去!去!”啪!一聲,門關上了。出家走空門,萬法皆空,但肚子不能空,為點食的,這折騰,難為情吧!“阿彌陀佛!施主!布施一點早餐!”這樣一句三個驚歎號的話,有的和尚確實講不出口,很傷自尊。如果,這托缽乞食碰上暴雨天,大雪天,饑荒年,那麼就更艱難了。況且,我們的信徒也很心痛,不願意看到師父們浪落街頭,睡在公園橋底街邊,做流浪漢。鑒於托缽乞食有種種不便,祖師大德所以就興叢林蓋寺院,僧人住在一起耕田種菜,自給自養,安心辦道。

蓋寺院安僧眾,僧眾住在一處,好是好,但經濟問題也就來了。寺院怎樣蓋起來?不夠住不夠用還要擴建,用什麼來擴建?殿堂破舊需要修理,如何修繕?這便開出了“化緣”法門。所以,以前就有和尚出去化緣。有的是為維持寺院僧人生活化緣,有的是為修建寺院化緣,等等。然而,化緣,也不是一個好辦法,也是很艱難,還會招來譏嫌和引起誤解。化緣本身,就是一份難為情的事。我師弟就說,寧願餓死拜墊上,也不要去化緣!化緣,跟乞丐也差不多。所以,現在出家人都不去化緣,街上化緣僧都不是真僧人。所以,現在你還撞見化緣僧,你可要搞清狀況,不得有誤。

現在,許多寺院沒田沒地,僧人如何維持生活?怎樣應付電費水費煤氣費維修費?怎樣推廣我們的佛教事業?“*輪未轉,食輪先轉”。這些都涉及到經濟層面,都涉及到寺院經濟問題。今天沒電費向你化緣:“施主!我沒錢交電費。”明天沒水費又向你化緣:“施主!水公司要關掉我的水。”這都是讓你我很難為情的事。

如何解決寺院經濟?有些寺院收門票,有些寺院通過法會酌情合理收些功德金。關於中國大陸寺院收門票,有些信徒就想不通,特別煩惱。我說:“你就當作香油錢吧!”信徒就想通了。先獻香油金,入寺盡隨緣。寺院通過佛事法會讓參加者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捐獻一些功德金,支持一下寺院,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之?信眾上班獲取勞費,除生活開支外,支持寺院,這是應該。現在,是參加法會合理捐獻,更是應該。

眾生貪癡少慧,平常無緣無故,要你拿點錢出來作功德很不容易,他寧願花大把的鈔票作無益事。俗話說:功德事前,有錢沒錢;危難面前,沒錢有錢。要你作功德時,你雖然銀行裡有存款,但你嘴巴卻說:“現在手頭緊!不好意思。”危難來時,比如生病住院了,醫生說,“要開刀才有救。”“好!”醫生說:“一萬元。”“好!”答得干脆。就是沒錢,也會想辦法湊錢。

佛事法會,除忏悔祈福,超度先人種種利益外,還有一利益,那便是支持寺院。梁皇寶忏,冥陽兩利道場,“陽利”也就包括向你們籌集生活、建設資金。比如,開光,佛像開光,佛還用得著你凡夫來“開”才有“光”嗎?佛像開光,昭告天下佛像塑就,另一意義就是“化緣”,募集寺院經費。我和尚接到請柬,也會送些賀儀,隨喜一下功德,多少隨喜,不必勉強。發大心大奉獻則有大福報。

本來佛事是不收費的,也不能用商品貿易買賣的眼光來對待,更不能用十元二十元,甚至一千元來衡量定價,乃無價寶藏,不可思議功德。現在,通過收取一些費用,籌集一點資金,讓信施護持三寶,種植福田,原為隨順世情、方便權宜之法。

一天,我跟某法師談天,我說:“你要感謝《地藏經》!”“佛經這般多,為什麼唯獨感謝《地藏經》?”他覺得奇怪。我說:“沒有《地藏經》,那有你的道場?”他還是不解。我解說,“你購地創寺的資金,大部分都是來自幫人念《地藏經》所得。”他會心笑了。在紐約,一般超度法會比較多。先人去世,這才想起我尊敬的法師。超度法會,一般都是念《地藏經》。法師初到紐約,被請去參加超度法會念《地藏經》,得些供養,省食儉用,想吃的水果都捨不得買,積蓄到一定的資金,便租房成立寺院,或買屋開道場。佛事的重要性,在紐約才見得。

因此,你的參與,你的捐獻,讓寺院得以建立,讓寺院得以維持正常運作,讓殿堂可以重修而煥然一新,讓佛教事業發揚光大,等等。這一切,統統有你的功德,三寶永遠護念你。

舉行一切法會,原本是不收費,免費的。後來法會,需要一些開銷,於是有人自願承擔費用。再後來大家都想作功德,於是大眾共同分攤。再後來,有人建議不如設立“總功德主”、“功德主”、“隨喜名”等名次,方便眾生修福,隨喜眾生的需要。這個建議雖好,但到今日也產生問題,讓有些人很難為情!做功德主吧,要Money,要奉獻。不做功德主吧,不好意思!問題很煩惱。本是消罪障消煩惱,現在卻變成增煩惱。一起煩惱,功德沒了。

其實,不必難為情,不必勉強。看你的經濟情況,經濟情況允許,有能力則1000元成功德主。經濟不允許少能力,則50元登記個“隨喜名”。隨喜才是功德,不要不好意思。不要執著,功德才大。如果,你的發心只是為了面子,勉強而為之,那功德就很小,甚至沒有功德,弄不好還種下罪業。出了錢又作業,不是很冤枉?

又有人說,什麼“功德主”呀、“隨喜名”呀?這樣不平等,有名次高低,不是佛法,佛法講平等!是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眾生平等,佛法平等。但是,應該明白,你現在還沒有證悟平等之理,還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間,世間則有種種差別。不瞞大家,這種作法其實就是從社會層面考慮,是“佛教在世間”的權宜方便利濟之道。當然,不是我佛之所提倡。這個要清楚明白。

大家都喜歡講平等不平等,什麼是平等不平等?能理解嗎?應該了解,我們衷愛平等,追求平等,但是,人類發展到今天,仍然存在許多不平等。而且不平等也將在人類社會中永久存在。現在,我們所追求的平等,也只是指某一層面而言,是相對而言平等。依佛法見解,在現象世界中是沒有絕對的平等。有眾生就有不平等現象。眾生迷而不覺,故有涅槃生死種種分別。你是人,他是非人,有區別。同是人,你是女,我是男,也不同。你是總統,我是平民,又是不平等。一本書20元,我沒錢買不到,這也是不平等。等等。人世間就是這樣狀態,我們必須客觀面對這些事實。

人世間現實中,平等與不平等是相對而言,有時平等反而無趣,不平等卻是體現“平等”。比如,十個人拜忏,假如大家都要站在第一排第一個位,要這樣才叫平等的話?你說說,這個法會還能進行嗎?現在大家排排站,一人一個位,法會才得以莊嚴舉行,反映不平等之妙也。十個人繞佛,大家要平等,都要站第一個位,你說還能繞佛嗎?肯定走不動。佛殿內,有佛像、供桌、拜墊、燈具、牆壁、還有你有我,現在要平等,統統變成一個樣,變成桌子,一個模樣,能行嗎?能好嗎?有時平等了,倒不是好事。要知道,事物不平等正是表達了一種平等性,這就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每一事物,它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性質,遵從自己一定的軌則表現出來。這便是平等。有些東西看是不平等,而恰恰是反映一種平等,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富人與窮人不平等,但從因果的角度講很平等。他很富有,因為他廣修財施,付出了許多。我貧窮,因為我貪吝不肯布施,故有貧窮果報。他買商務艙票(因),應該享受商務艙待遇(果)。我買經濟艙票,想省錢,就自然坐在經濟艙,公平合理。面對這些不平等、差異,我們必須心平氣順。要想有好的果,那麼,你就應該現在去耕耘去努力。

又,平等,公平,人們都是希望他人要平等公平,而很少想到自己對他人是否平等、公平。大家在談論他人平等不平等的同時,有沒有扪心自問一下自己平等麼?公平麼?佛說“眾生平等”,大家都記得很牢,但是,要知道這是佛對一切眾生,不是眾生看到眾生平等。在眾生的迷惑世界裡,是沒有平等的。平等一切,也是佛的品質特征。佛法平等。眾生不平等,所造因果有差別,表現在現實世界中就這個樣。

本來,經濟許可應該參加“功德主”,布施奉獻,護持道場才對。現在,是有些信徒經濟允許,又不參加“功德主”,發心布施,還說些無益語言,有欠妥當,需要深刻檢討。經濟實在困難,參加“隨喜名”就好了,功德同樣殊勝。隨喜功德,發心清淨,布施功德,布施越多功德越大,這是自然。如果勉強,煩惱,發心不清淨,那麼,布施功德就大打折扣。

有時,功德的大小也不是以布施財物的多寡來決定,還是要看布施者的發心。發心,指布施者的動機,以及心境問題。這在許多佛經典籍中都有談到。之所以一個窮人布施兩個銅錢比一個億萬富翁布施十萬個銅錢功德要大,道理就在發心。

大家有沒有讀過《了凡四訓》?讀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說,一位貧窮的小女孩到寺院布施兩文錢,後來她入宮做了貴人。一天,她帶千兩黃金到寺廟布施,主持和尚叫徒弟幫她回向。她覺得奇怪,就找老和尚說:“我小時候來貴寺只捐兩文錢,你老人家親自為我誦經回向。今天,我帶千兩黃金來布施,老和尚為什麼不親自給我回向?”老和尚答:“那時,你捐款雖少,但你布施心真誠,我不給你回向那就對不起‘德’了?現在你布施的錢雖然很多,但你傲慢,恭敬心不如從前,所以,我叫徒弟給你回向就可以了。”從中可以知曉,布施功德不在於財物的多少,關鍵在於真誠心。心真誠,功德就大。又者,那時兩文錢,是她的全部財產,而今施捨的千兩黃金只是她財產的一部分。看是兩文錢與千兩黃金的差異,其實,是奉獻全部財產與施捨部分財產的的區別。兩文錢雖少,可卻是小女孩的全部財產,功德就很大啰!是比率問題,造成功德如此懸殊。從這裡我們也得到一個訊息,那就是說窮人也能夠修福。《賢愚因緣經》也有這樣一個故事。經中說,毗婆屍佛的時候,有個窮人賣了柴火得到兩文錢,布施佛及僧眾後,九十一劫以來“恆把金錢,財寶自恣,無有窮盡”,一生鈔票用不完。在美國,許多人都是鈔票用不完,想買衣服有錢買,想吃面包有錢買,想去旅行就旅行,鈔票用不完啊,這都是前生前世布施修福得到的果報。

《了凡四訓》說:“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作了好事善事,心不執著,就會有圓滿的成就。如果一邊行善,一邊執著,雖然一輩子都在勤奮行善,但所得功德只有一半,不能圓滿成就。這也就是“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反之,雖萬金捐獻,“福不滿也”!

忏法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感謝佛事法會的偉大創舉的同時,也必須嚴格遵守“佛事學修化”、“佛事與文化藝術文明相結合”、“佛事不能濫”和“佛事不能太商業化”的教導。必須作好參與者的佛事與經濟關系的思想工作,不能讓經忏成為佛法衰敗的因素。讓佛事活動,能夠為教爭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八、結語

梁皇寶忏忏中王,超度祈福蓋道場;
慈悲了義罪消釋,佛事莊嚴聖教昌。

謹獻一偈,以為結語。謝謝大家!


 

 

上一篇:陳紅兵教授:佛教哲學的生態诠釋與拓展
下一篇:陳紅兵教授:佛教討論俗谛的目的是為順應世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