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40~4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3)(總第40)

◎ 傅味琴 講於 2001.6.5

念誦、修觀、達理三者作用微妙

提要:

  ■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點好
   ■ 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 享受聲音的美會起貪執心,念誦是為了修行,不必求好聽
   ■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 諷誦經咒,不能世俗化
   ■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 念誦、修觀、達理三者作用微妙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點好

佛教不追求名利,一切的莊嚴全供養佛菩薩,自身呢,不管是名字也好,穿衣也好,要樸素,在家人要越樸素越好,出家人要遵守佛制。前兩天,有人跟我說,她上次回去探親,有人就說她,“你現在怎麼不打扮了,變成‘阿土’了?”我笑笑說,“今天我穿的這雙布鞋,一是輕便,二是舒服,還有一個你知道是什麼?”她想不出,我說:“還有一個叫‘阿土’。”修行人嘛阿土好啊,你把一個“洋”字改為“士”字很困難,土字改為士字很簡單,“士”即三士道,阿土轉為修行人,很容易,洋派轉為修行人就很難,因為他洋的瘾還沒有過透。

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現在中國出現了很多金發女郎,可她們不是真金,是假金。你把頭發染成金色,也不見得會有一個白馬王子來喜歡你(笑)。有的頭發一根一根像鐵絲那樣,我也不知道他擦了些什麼東西。頭發是細柔的好,男同志的頭發硬得像雞毛那樣,有什麼好看?嬰兒的頭發很細柔。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享受聲音的美會起貪執心,念誦是為了修行,不必求好聽

話再說回來,修行不要求美,不要求時髦。念誦也是這樣,不要求好聽,念誦是念誦,唱歌是唱歌,兩碼事。唱歌為了享受,念誦是為了修行。人根據自己的愛好,想的好,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那樣,可是他就轉不過來,這叫自得其樂,自我陶醉。我來問問你們,我這個老師講課就是那樣土裡土氣,假如我有一天,穿了筆挺的西裝,打了血血紅的領結,頭發雖然沒幾根,也擦了油(眾笑)。你們喜歡哪一種?(下答:“兩個都喜歡。”)啊!你這個心理好像做新娘子那樣(眾笑),因為新郎個個穿西裝的。念誦是為修行而念誦的,去享受聲音的美,你會產生貪心,會產生執著。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我們眼睛看人,如來說過,要看丑的人,看病人,看老人,如來不主張我們去看年少英俊的,打扮漂亮的。但眾生有個習氣偏偏喜歡看,因此投合眾生習氣的東西,眾生就特別相應,特別喜歡,所以現在海外,唸佛唸咒都變音樂化了。磁帶裡的大悲咒,完全在唱歌。把釋迦佛的傳統的佛教,進行了藝術加工,搞得面目全非,這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好好要考慮考慮。

諷誦經咒,不能世俗化

如今佛門大都在為錢做經忏,噪聲實在太大。修行人要避免噪聲,聽多聽久了要發神經病的,這是外國科學家說的。一天到晚咪裡嘛拉,咚咚咣,還拉開喉嚨唱得起勁,我是什麼也聽不懂,好不容易聽懂了一句。一聽,連唸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都像唱京戲、唱越劇那樣,嗯啊嗯啊的,除了能拿到紅包包以外,還能享受像唱戲那樣的情調。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他覺得唱得好聽,他自己就會學著唱,即使他不是一個演員,也沒有業余劇團,也沒有行頭,戲裝。他也拉開喉嚨唱幾句,叫清唱,靠這樣來獲取歌舞伎樂中的快樂,我看佛門裡靠拉開喉嚨來高興高興,這也離開修行太遠喽。我年輕時候聽到的唱唸,跟現在不一樣,那是非常和雅的,現在的唱唸聽起來,不是京戲的調,就是黃梅戲的調,或者是越劇的調,統稱小調,這樣就變成世俗化了。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有人說現代的佛教,也在向兩極分化,一個是走向世俗化,一個是走向研究佛法的道理。像你們來到佛學苑學習,是喜歡研究佛法的真理,拉開喉嚨唱幾句什麼戲調,那就是世俗化了。

念誦、修觀、達理三者作用微妙

修儀軌時,會越修越歡喜,越唸越輕松,心就逐漸安定下去了,這是靠什麼力量?就是靠念誦、修觀、達理。咱們好好地照儀軌的音聲去唸,加上隨文入觀,能夠起法義的作用。而且這種身心上的舒暢,就像會滲入到你全身細胞裡一樣,作用極其微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4)(總第41)

◎ 傅味琴 講於 2001.6.5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提要:

  ■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 “般若無體”,從空緣起
   ■ “顯之於事”,恰到好處,即是般若
   ■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 威儀也要恰到好處,太死板了,也就沒生氣了
   ■ 說話的內容、速度、語調也要做到恰到好處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初修念誦的人,雖然唸得慢,為了不唸錯,他會很認真地唸,因此容易止住妄想,可是要真正做到隨文入觀,還是要靠唸熟了才起作用。

     能海上師講:“身口意三業,清淨無倒,始名般若。般若無體,顯之於事,亦猶電流無形,發之於燈。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般若無體”,從空緣起

怎麼知道今天有電沒電,電又看不見,一開燈,燈光亮了,就說今天有電,燈光不亮,就沒電,所以電雖然看不見,你可以看燈光,般若智慧也是這樣。“般若無體,顯之於事。”法無定法,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法,這就是說明了一切法體性空。既然空了,就沒有體。一切有都是緣生的,一切緣生的有也會分散,所以緣生的體就是空,空就是會變,不是固定不變的。般若智慧就是講,一切法緣生,一切法體性空。緣生的體就是空,所以般若無體,成佛也是成一個空的圓滿。

“顯之於事”,恰到好處,即是般若

“般若無體,顯之於事。”般若無體怎麼看得到?“顯之於事”,般若會表現在我們做的事情上,你這件事情做得非常恰到好處,沒有什麼漏洞,也不多也不少,剛剛好,這就是表現了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一個圓滿的境界,你做事,不論小事還是大事,能做到圓滿,這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大事能體現般若,小事也能體現般若。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一個人的組成部分就是身口意,一個修行人能夠修到身無倒轉,口無倒轉,意無倒轉,這就是般若智慧。無倒轉是根據什麼標准?要以釋迦佛說的法為標准。眾生是顛倒,把顛倒的東西再顛倒過來,這才叫無倒。要把顛倒的東西轉正,轉偏了也不行,轉過頭了也不行,往那邊倒不行,往這邊倒也不行,要剛剛好,恰到好處,才叫般若,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分。

威儀也要恰到好處,太死板了,也就沒生氣了

我們沒有威儀不行,但威儀也不是死板板的。例如聽法,趴在桌子上,一只耳朵休息,一只耳朵聽,眼睛閉起來,閉目養神,這就沒有威儀。假如說法的人,坐筆直,眼睛不動,臉也不動,只是嘴巴動,這也死板得太過分了。我以前總被人家說閒話,說我這個老師講起法來不莊嚴,說得我有時候心裡有點砰砰跳,後來我看到好幾位法師講法時,表情動作也很自然,講起話來也挺風趣的,就沒有人說他閒話。記得有一次聽法師講,他要去開會,被看門的人擋住了,他就說,“你不讓我進去,我就唸倒霉咒,讓你倒霉!”就嗚嗚噜噜地唸了起來(眾笑),可把看門的嚇壞了,“別念了,別念了。”就讓他進去了。學威儀也要恰到好處。

說話的內容、速度、語調也要做到恰到好處

口呢,說話也要恰到好處。有許多話,你說得太過分了,也不好,說得不夠也不好,加了一些不妥當的話,更不好。這三年來,我一直說要訓練口才,到現在還沒開始,難怪我的學生有些當了老師,在語言方面有很多地方不恰當。有一次我聽他講課,他的“口頭禅”特別多,“你們知道了嗎?”“你們懂了嗎?”但又不需要人家回答,這就不必要嘛。還有講經說法,不要20個“啊”,“這個這個”,要改掉。還有的人,說話太慢了,“今天是一個……”(眾笑)聽得人肚腸都癢了了。還有的太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們……”(眾笑)。還有的快到把二字都連在一起了,“今天天冷,要穿‘苗’,你的‘苗’怎麼破了?……”什麼叫“苗”?他把“棉襖”連在一起成了“苗”。有的說話不連貫,斷斷續續。還有的說話沒有標點,咕噜噜一口氣滾下去。有的速度太快,從前有個天津來的,跟我說句話,我都來不及聽清楚,他咕噜噜一轉,沒了。我說:“你剛才說啥?”他咕噜噜一轉,又沒了。

說話應該訓練,有時要像小河的水靜靜地流,有時要像黃河之水一洩千裡,想昏沉的一下子就醒了(眾笑)。聽得高興了,活躍了,免得他太激動,再小河的水靜靜地流,今天且不談這些技巧,只是啟發一下,例如我常先不講這個問題的中心,因為一講你們不好懂,我就繞圈子,把這個中心包圍起來,再一圈一圈收緊,收到最後自然就能顯示出題目的中心來,人們就容易懂。有時候你想要知道底下一句,我又故意拐彎了,為了要聽底下一句,那你就集中精力等吧。可是這一套太靈活了,要掌握好也不容易。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7-5)(總第42)

◎ 傅味琴 講於 2001.6.5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提要:

  ■ 說話要隨順法義,不說世俗貪愛話
   ■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 觀察、思維,才能細心、巧妙
   ■ 聽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說話要隨順法義,不說世俗貪愛話

但是最要緊說話不要顛倒,要隨順法義說。不能宣揚世俗情調,例如不能說,“這個女孩子雖然不漂亮,但是漂亮的也有啊。”當然說明問題可以,但不能宣揚,要多講觀身不淨。一個出家人更不能說:“哪有你們女孩子的衣服漂亮啊?”,“現在啥個時候了,還講戒嗎?”,“戒可以改變改變了。”也不能說:“末法時期啰,正法行不通了,應該用末法來度眾生。”也不能說:“我到社會上去賺一大筆錢有什麼不好呢?我可以修供養呀。”賺錢就是求利,為名為利全墮落。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從前我曾對學生訓話說:“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今天有飯就吃,明天沒飯就餓死!考慮什麼!”有的學生總是動腦筋去賺一筆錢來供養,只要你修行,用不著你供養,你來了,我供養你。聽過我訓話的人,都會信心堅固。說句笑話,你真的沒飯吃要餓死的時候,你也成就了,因為你什麼世俗心都沒有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心中只有法上的覺悟。這是講的意。

所以最要緊的,身口意無倒,不能離開佛法一步,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能做到這樣,你才能顯出般若智慧來。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平時生活裡,你所做的事情恰到好處,這就是智慧的相貌,就是“慧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教也會,因為他看看就會了,想想就能做得很好。你不教,他也做得挺好。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媳婦,婆家很富有,客廳有紅木茶幾。茶幾,她在娘家時從未見過。她叫不出名字來,怎麼辦?她到廚房裡抓一把燒火的砻糠,放在茶幾上,老爺出來看到了,就說,“誰把砻糠放在茶幾上?”哦,她懂了,這叫“茶幾”。

觀察、思維,才能細心、巧妙

隨時隨刻細心觀察,細心思考,巧妙地處理一切問題,這種人都是有智慧的。有的人呢,教了東忘了西,想出來的事情,沒頭沒腦的。比如,這杯藥冷了,該怎麼辦?(下答:去熱)去熱一熱。但是有的人不這麼想,“再沖點開水(眾笑)”,再沖點開水嘛,藥的濃度小了,作用就小了,說句笑話,喝下去小便也多了。

聽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折紙,有的人不教,也折得一點不斜,有的人教了多少次,折起來還是歪了一點。有一年在蘇州,學生們都熱心地幫忙折油印材料,等我去看的時候,不好,全部報廢,因為油墨都給擦糊塗了,他們把紙對折齊整後,再用手指一抹,去壓平它,紙上的油墨擦在手上,手上的油墨擦在紙上,字都看不清楚了。還要我去教他們,我用一張白紙覆在面上,再用手指抹壓就很干淨。可見有些人聽法聽得久了,做起事情來還是沒頭沒腦的,就是因為聽了法不思不修,那怎麼出智慧?所以說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能海上師說:“念誦為修般若之條件。”

修般若必須根據佛法法義去悟。念誦是唸經文裡的話,經文雖是名句文身,每句話都有法義,你聽了法以後,在念誦中,一邊唸,一邊去思維法義,這也叫隨文入觀,思維法義也叫觀。我們現在的修定是觀種種境相,但是觀法義也叫觀,例如我們觀四谛法,也是觀。觀苦谛,不一定真的觀一個苦的境相,是叫你去思維生老病死的苦,並非一定要觀起一個彎腰白發的老人來,也並非一定要觀起一個氣喘叫疼的病人來。

所謂思維就包含著觀,同樣的道理,唸誦的時候,你去思維法義,就等於去觀這個法義。至於具體境界的觀法,現在因為事情很忙,學修很忙,你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你們修《文殊法》修八供,作阿剛手印時,要懂法義,阿剛是冼澡水。要觀手裡捧著一盆冼澡水供養如來,布白是供花,作布白手印時,就要觀想成一朵花,還可以由一朵花觀成無數朵花,修到文殊觀的時候,“從空之中阿字轉成月輪”,空中要出生阿字,阿字要放光轉成月輪,月輪要觀成平面的,一步步觀,乃至觀到寶劍裡的“的”字放無量光去召請十方如來,每個光頭上都有個光絲,光絲的頭有位光鉤,這麼細的觀,哪有不成就的,你們現在不必修,以後會教,什麼時候教?等想走的人都走光了,可能教。(眾笑)俗話說寶劍贈英雄,留下來都是英雄,這是說風趣話,鼓勵大家要有雄心壯志,要有堅固的道心,一定要在今生成就的決定心,有法就有成就,沒有法哪來成就,有了法成就不成就看你自己了。現在下課。(2001.6.5 第十五講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8-1)(總第43)

◎ 傅味琴 講於 2001.6.13

念誦是入定的導引

提要:

  ■ 文殊儀軌的組織是個圓滿的法
   ■ 智慧表現在我們身口意動作上
   ■ 讀經要求法義,能否解如來真實義,還得看你悟到什麼程度
   ■ 利人不利已,始終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達不到究竟的自利
   ■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處
   ■ 念誦是入定的必備工作

文殊儀軌的組織是個圓滿的法

“般若無體,顯之於事。亦猶電流無形,發之於燈,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文殊法即是修般若的法。要修般若、成就般若,其它的法也要具備,文殊法就是由其它法的基礎來進入文殊般若,所以文殊儀軌的組織是個圓滿的法。

智慧表現在我們身口意動作上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慧相就是智慧相,我們經常舉生活上一些事情,看你做得是不是恰到好處來觀察你的智慧相。這不過是舉舉例子罷了,更重要的智慧就是我們身語意的動作,在這方面做得好就能度得了自己,也能度得了眾生,這才是真正起大作用的智慧相。真正在自利利他上起作用的智慧相就是自己能斷煩惱,同時能夠以善巧方便度得了眾生。善巧方便大家都需要,可是真正的善巧方便是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太重,不太輕,不太多,不太少,這就比較難。在《阿含經》裡我們常能看到一些形容詞,描述這個人,很莊嚴或者很美貌,常有這樣的話,不高也不矮,不白也不黑,其實從智慧上來看,就是形容這個人的身材相貌恰到好處。

讀經要求法義,能否解如來真實義,還得看你悟到什麼程度

附帶提醒一句,無論是看經書,或佛教的文學作品,都要追求其法義,否則,個人看法不同,結論也不同,很難悟到如來真實義。《阿含經》有的人看成是一部釋迦佛當年在人間生活的記實,有的人看成是一部文學作品,其實每篇都具足佛法的意義。能海上師說《阿含經》還具足密教的密意,顯教的人看《阿含經》講的都是顯教法,能海上師能看到密教法義,就看你悟到什麼程度了。

利人不利已,始終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達不到究竟的自利

做到既能利己,也能利他,就是恰到好處。光是利他,而不利己,精神可嘉,可是自力不足,說到底咱們還是一個凡夫,還不圓滿,要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更廣大地利他。如果只利己而不利他,也不圓滿,也達不到究竟的自利。如果是損人利己呢,那就變成造惡業了。損人不利己呢?那是顛倒的大愚癡。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處

在利己利他的工作上,要處處做到恰到好處,必須要修精進,不修精進,不修禅定水平就提不高,也不圓滿。可是也不能過分地精進,猛力精進的人,如果你到水平了,咱們就不說了,不到水平,整天像茅山道士那樣打坐,就不恰當了。外道,我們為什麼要反對?第一,外道雖然有講斷七情六欲,其實真正修到後來,他們仍然斷不了欲。第二,為了要達到目的,就拼著命干,這些都沒有做到恰到好處。修行要針對自己的煩惱,在斷煩惱過程中不偏左也不偏右,走中道,那才是恰到好處。

念誦是入定的必備工作

釋迦佛教導弟子要念誦,佛弟子當年經常誦佛所說的偈,不通過念誦,修禅定難以入定。念誦就是在做入定的准備工作,怎麼入定?自己對這條路線首先要搞熟,就好比要賽跑了,運動員先在原地活動活動手腳。所以不要以為念誦對修定有防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8-2)(總第44)

◎ 傅味琴 講於 2001.6.13

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

提要:

  ■ 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
   ■ 心能按規定的路線動,就能自己做主人
   ■ 觀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 人不能脫離現實,佛法不過是改變一條路線
   ■ 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
   ■ 一切法都從因緣生

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

凡夫還得從動進入定。動與定是相對的,是辯證的,如果想從不動求得定,那就等於一個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看他坐著一動也不動,其實他是個傻傻乎乎的人。即使在修定作觀時,我們的思維還是保持著動,否則沒有心的覺照就成了枯定。佛講的法是辯證的,我們修行,就要按照佛的法去修。我們修定的時候,身子不能動,連舌頭也不能動,其實呼吸器官還是在動,心髒還是在跳動。如果呼吸,心髒都停止了,那你也不可能入定呀。所以,不要執著某一點,往片面去發展,這樣就會搞偏了。

心能按規定的路線動,就能自己做主人

心也是如此,修定止住了妄念,如果你不讓另一方面動起來,你這個定就是修止不修觀的外道定。所以我們要修觀,觀就是心裡在動,不過不是亂動、妄動,而是按照規定的路線動。最後修行人的心能自己做主人。自己做不了主的就是凡夫眾生。

觀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我年輕時,有次到一個居士家去。夫妻倆在討論怎樣入空,一個說“由空入空”,一個說:“從有入空”,我一進門,他們就問我,我說:“由幻入空”。如果說“由空入空”,虛空只有一個,哪有從這個虛空來進入另一個虛空的?放下就是空,難道放下後再來一個放下?如果說“從有入空”,“有”對空有礙,它會破壞空,所以佛經裡經常要我們觀一切如幻。我們現在的動雖屬有,但要觀它如幻,我們修觀想的境也是如幻。

人不能脫離現實,佛法不過是改變一條路線

念誦也是如此。念誦時要讀文字,要作觀,有時還要舉腔,就是在動,這個動是你入定的前導,而不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妄動。腦子裡亂想,嘴巴一動就講世俗煩惱話,這也是動,可是動不出好結果來。佛法不過改變一條路線呀。比如說,世間上的人吃飯為了去賺鈔票,我們修行人吃飯為了修行,人總要吃飯,人不能脫離現實。吃飽了一個忙名利,一個忙修行斷煩惱,路線改變一下而已。

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

能海上師說過,“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你修定的觀照般若也沒有。因為沒有語言文字你怎麼懂得修定啊?你怎麼知道如何去修觀啊?我們念誦的都是佛法,都是佛的智慧,當然是出生實相般若的條件,我們當然要把唸誦修起來。

   能海上師說:“法從因緣生,因緣即組織也。念誦儀軌時須搖鈴,並結手印者,蓋籍之攝持三業,由此即能作觀入定。”

一切法都從因緣生

“法從因緣生”,沒有因緣,法就出生不了,一切法都從因緣生,所以叫緣生法。舉個例子,今天早晨給你們開示以後,聽到一句話,說“我懂了”。這個懂就是緣生法,因為我講了,你才懂。懂些什麼呢?“老師的講法就是修行”。因為你聽到了,再通過自己思維,你才出生了這個念頭,還是緣生法呀。所以“諸法從緣起”,就是這個道理。“因緣即組織也”。蓋一個房子,也要把磚頭、木頭、泥土等這些材料組織起來,那才能建成一個房子,你講一段話也靠組織,這種組織叫構思。寫一篇文章也要靠組織,要把詞句、含義都組織起來,才成一篇文章。一本佛經也是這樣,後來的祖師發現每部佛經都組織得很好,就把它分成什麼“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個軍隊,也靠組織,有兵沒有將,有將沒有兵,這個軍隊怎麼打仗呢?所以一切都是組織起來的,也就是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8-3)(總第45)

◎ 傅味琴 講於 2001.6.13

念誦儀軌,能身口意同修可攝三業

提要:

  ■ 念誦儀軌時,身口意同在修,故能攝之三業
   ■ 佛教不要用神秘來吸引人
   ■ 法高人不高,不會作觀,唸經又打瞌睡
   ■ 有人竟說:可以把業障封起來
   ■ 顯密修法都要搞清楚,各人各法就會離了譜
   ■ 了生死得靠斷煩惱,斷了煩惱就得漏盡通

念誦儀軌時,身口意同在修,故能攝之三業

“念誦儀軌時須搖鈴,並結手印者,蓋藉之攝之三業,”儀軌本身就有組織,由加行、正行、結行三部分組織起來,念誦的時候,要達到攝持三業,也得要組織。三業就是身口意,口念誦,是口,身呢,兩只手要搖鈴結手印,意,要隨文入觀,就是那樣組織起來的。所以身口意如果能同時修,一修就全抓起來了。搖鈴啥個意思?可以從各個角度說,第一起個音調的作用,配合一些佛教的音樂,佛教本身就有音樂,何必彈鋼琴?第二是表法,鈴表說法,杵表降伏。法上常說,鈴聲振動三界,當然天魔波旬的魔宮也會振動。從攝持三業上說,你在口誦的時候,你身子也在修行。

佛教不要用神秘來吸引人

很多人把鈴杵看得很神秘。由於眾生本來就有個喜歡神秘的根子,就很容易去追求神秘。比如聽到一個魔字,頭腦裡總是這種魔,那種魔,其實哪有這麼多魔?從法義上講,內心的煩惱是內魔,外境的干擾是外魔。外魔最厲害的就是五欲,魔射的箭,就是射五欲的五花箭,而不懂法義的人,聽到這些名詞馬上就倒向神秘去了。末法時期有掛著密教牌子的人,卻用神秘來吸引人,我很擔憂後世的人把佛教搞偏了。以前我在一個女眾佛學苑教禅定,課後有個比丘尼要我等一下,她要去拿樣活佛加持過的東西給我看,說 “臨終掛在頭頸裡,一掛就能往生了”。我說,“你別拿給我看了”,因為我不信。我很想問她一句,“那你現在還唸佛干什麼”?真有點像《封神榜》裡的“法寶”了。深圳還出現了一個“快速成佛”班。還出現一個叫“阿彌陀佛功”,都是利用人們不懂法追求神秘去吸引人。有幾個年輕人學密回來,對唸佛求往生的人說,那邊一次送往生送走200個,有人半信半疑,總覺得奇怪,就問,“這200個人是一次全命終了,還是陸續陸續去的?”像這樣,把釋迦佛49年的法拋在一邊,以送往生來吸引人,真叫末法時期。

法高人不高,不會作觀,唸經又打瞌睡

從前有個人唸經時舉杵搖鈴,結果打瞌睡了,瞌睡一醒,油燈的油也燒光了。這個瞌睡的時間可長了,這樣唸經有啥用?還說有修大手印的人,往往連個光明觀也不會修。

有人竟說:可以把業障封起來

我在能海上師身邊受的影響很深,對這些搞神秘的,搞稀奇的都不感興趣。我只知道把我學到的法去修行斷煩惱。有一次我到成都昭覺寺,清定上師不在,我在客廳休息時,進來一個人,手裡拿的念珠特別大,人家給他介紹,這位是傅老師,他一聽就來興趣了,坐在旁邊跟我講,“在某某地方,開頂,特別殊勝,(開頂是把草插進頂門去。)這地方開頂用的草特別粗,這樣,准能往生”。他一面說話,一面還在撥念珠。我問“那麼本人的業障呢”?他回答我,“這個開頂能把本人的業障封起來”,等等。對他神奇的宣傳,我只好朝他笑笑。

顯密修法都要搞清楚,各人各法就會離了譜

所以要把密教是怎麼回事,弄弄清楚,就好比唸佛怎麼往生的也要弄弄清楚,否則的話,你會走錯路。我們修行最好還是根據最早的傳承,比如修淨土法門,最好根據初祖的傳承,假如一祖一個樣,到後來就離了譜。我們這個法流是顯密圓滿的,從宗大師從師於阿底峽尊者開始,所以我們要根據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的傳承。我們修文殊法,菩提道次第就是要知道顯密圓滿的法是怎麼修的?

了生死得靠斷煩惱,斷了煩惱就得漏盡通

神通變化確實有的,但佛弟子不應該去追求神通,偏了方向,就很難了生死。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也不能使佛教興起來。了生死還得靠斷煩惱,我常說我不去修天眼通,也不去修天耳通,也不修他心通,我只求智慧、斷煩惱修一個漏盡通。其實漏盡通修成就了,其它五通也就自然出生了。佛是無上圓滿徹底究竟,佛叫我們要斷煩惱,斷了煩惱就得漏盡通。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8-4)(總第46)

◎ 傅味琴 講於 2001.6.13

除贊三寶之辭,不得歌音念誦

提要:

  ■ 巫婆鬼附身,見錢就眼開
   ■ 破迷信,破到他身上,他就惱火了
   ■ “神”是大力,智慧上要通得過去,才能稱“通”
   ■ 搖鈴舉杵能攝持三業,不易妄想昏沉
   ■ 手印是表法,卻被外道稱為功法
   ■ 除贊三寶之辭,不得歌音念誦
   ■ 出家人不得歌舞觀聽,怎能聽“四季小調”
   ■ 念誦不能講究好聽,只要聲調和雅即能感人至深

巫婆鬼附身,見錢就眼開

可是眾生心裡有迷信、神秘主義的種子,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會去信巫婆,以為她真是觀世音菩薩。其實她是鬼附身,有的連鬼附身都沒有,是假裝的。從前我們演出過的一出戲叫《戳穿迷信》,一個巫婆裝腔作勢,開始打哈欠了,好像神上身的樣子,慢慢就唱起來了。旁邊一個人不信這一套,說了一句話,“哎喲,誰的100塊錢掉在地上了”。這個巫婆馬上睜開眼睛說,“哎,是我的”。那人就說“你怎麼睜眼講話了,神跑掉啦?”

破迷信,破到他身上,他就惱火了

很可惜,到了末法時期,法都沒有錯,由於有些人不要法,把修行搞錯了,卻走上一條愚的道路,無知得很。我公開講,我不信宗教,因為我是釋迦佛的弟子。所有的宗教都帶迷信,我就是破迷信、反神秘。所以有些人聽我講法聽不進去,因為破到他身上,他就惱火了。

“神”是大力,智慧上要通得過去,才能稱“通”

要知道,漏盡通,才是真正能了生死的神通。舉例說,你沒開智慧,這個法的法義你就通不過去,通不過去就沒有力量,不能稱“神”,“神”是大力,你通不過去,又怎能叫“通”?等你開了智慧,這個法義,你能通過去了,能夠對法義有透徹的理解,也就是悟了,那才是真正的神通。智慧上要通得過去。

搖鈴舉杵能攝持三業,不易妄想昏沉

對搖鈴舉杵不要有神秘感,這只是一個攝持三業的方法罷了。搖鈴舉杵能使人不容易打妄想,因為什麼地方要搖鈴,什麼地方要舉杵,你一打妄想就搞錯了。同時還不容易昏沉,鈴子叮當叮當一響,你會驚醒。舉杵搖鈴主要攝持身業。

手印是表法,卻被外道稱為功法

“由此即能作觀入定”,那就是攝持意業。念誦儀軌,還要結手印。哪一段要結什麼手印,也有規定的。手印也是表法,佛菩薩一看就明白,所以容易相通。我們今天結的手印全是表法,沒有什麼神秘的。外道氣功,連釋迦佛一手指地,一手指天也說成是功法,全是胡說。他們只能哄不懂佛法的人。廿年前有一次我在一個信佛的人家裡念誦文殊法,旁邊有人看我做手印,他邊看邊笑。等我修完了,他說,“你做手印的時候,我看見佛菩薩都來了。”真是胡說,原來他是一個不懂佛法的人,我可看不見。

   能海上師說:“除贊三寶之辭,不得歌音念誦。誦熟則聲調和雅,感人至深。”

除贊三寶之辭,不得歌音念誦

唸儀軌要聲音和雅,但不得用唱歌的音調來唸,除在慶祝佛菩薩生日時,可以開許,把贊三寶的一段可以唸得好聽一點,但一般經文仍不許用歌調唱。只要唸得聲音和雅就可以了。

出家人不得歌舞觀聽,怎能聽“四季小調”

修行人怎麼能唱歌啊?很多年前,我們到個小廟去,還沒到門口,就聽裡邊在放歌曲磁帶,我說“這個廟裡怎麼放起《四季小調》來了?”《四季小調》是解放前的一首情歌,什麼棒打鴛鴦兩分離啊,我聽了真不舒服,出家人不能歌舞觀聽的。後來別人告訴我,“調是《四季小調》的調,但是裡邊內容都換掉了”,可是內容誰聽得清楚?我聽起來只能聽到《四季小調》,你既然要唱佛教的內容,就可以用佛教唱贊的調,何必用社會上的狼(郞)呀狗(哥)呀這種小調?《濟公歌》我也反對唱,唸佛不好好唸,偏要像唱歌那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又“嗨!嗨!”兩下,真聽不進去。

念誦不能講究好聽,只要聲調和雅即能感人至深

念誦《文殊法》,長行要用長行的調子唸,不能唸成頌的調子。有的地方,都把長行唸成頌了,說這樣唸好聽,佛教不能學世間上一套講究好聽啊。以前我在能海上師身邊,有的人頌唸得太好聽了,能海上師就指出:“不對,不對”,他常給大家改正。只要聲調和雅就可以了,尤其現在你們老同學唸經時聲音太響,把我的聲音壓下去了,結果自成一套,經常會變調。這裡有我從前唸誦的磁帶,你們可以聽聽,聲音很和雅。我那時候條件比你們差,沒有人手把手地教,可我怎麼學會了?今天我辛苦地教,你們還是學得不像我,因為你們我執太重了,總是要拐到自己的那一面去。儀軌唸熟了,聲音非常和雅,聲音一和雅,心就能逐漸靜下去,連旁邊的人聽到了也會深深感動。 今天講到這裡。(2001.6.13第十六講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9-1)(總第47)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0

修文殊法開智慧是第一步

提要:

  ■ 心中沒有眾生,你到哪裡去成佛
   ■ 要止惡修善,但不要停留在人天乘
   ■ 不能帶著煩惱度眾生
   ■ 修行難成就,因執著心太重
   ■ 菩薩不離世間,是為了願力度眾生

心中沒有眾生,你到哪裡去成佛

無上乘即金剛乘,是以成佛為目標,又稱佛乘。我們知道佛法中有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出離乘出離生死,證羅阿漢果;菩薩乘,廣行六度,廣度眾生;菩薩乘後面是無上乘,即金剛乘,金剛就是成佛的意思。這四種不能分開,不能以為得到修無上乘的法自己就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得到的法最無上。眾生為成佛的父母,是成佛的基礎,你心中沒有眾生,不修菩薩道你也成不了佛。如果不修出離乘,你到哪裡去成佛?也從來沒有一個沒有出離生死煩惱的佛。

要止惡修善,但不要停留在人天乘

你不修人天乘的止惡修善,修起來福氣不夠,障礙很多,但也不能停留在人天乘就滿足了。所謂“前世不修今生苦,今世不修來生苦”,這個意義太小了。修人天乘也是為了出離生死,也是為了成佛,止惡修善這個基礎無論如何要有,所以不要小看了人天乘,心有大小,法無大小。我是為了成佛,為了度眾生而修人天乘,這就是對。為了享福修人天乘,這就不對了,那你就停留在人天乘了。

不能帶著煩惱度眾生

我們修出離乘斷煩惱、了生死,也是為了廣度眾生,只有自己斷了煩惱以後,才能做到廣度眾生。否則你帶著煩惱度眾生,眾生看見你害怕,怕你偷他東西,怕你讓他上當。所以必須要在斷煩惱的基礎上去廣度眾生。如果你只管自己斷煩惱,不度眾生了,這就不好了,你停留在小乘涅槃裡,佛呵斥為灰身滅智,焦芽敗種。不過我們要明白,佛是站在大乘角度說話的,如果站在人天乘來看,阿羅漢是非常了不起的。

修行難成就,因執著心太重

所以要辯證看問題,什麼角度說什麼話,好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廣州的角度看福鼎,福鼎就稱北方,從南京的角度看福鼎,福鼎就稱南方,同樣沒錯。福鼎也是北方也是南方,你不能固定說福鼎是北方或南方,那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法無定法。末法的眾生執著心厲害,所以不能成就,自己一執著水都潑不進。

菩薩不離世間,是為了願力度眾生

修菩薩行也不是專門為了行善而在世俗裡流轉。一會兒做國王,一會兒做大臣,一會兒做爸爸,一會兒做兒子,那叫流轉生死。菩薩乘是乘願再來,願力所使。為了度眾生,你做爸爸,寧願為孩子辛苦,培養他成小菩薩。如果你做兒子,一切眾生皆父母,那就廣大了,沒有廣大的基礎,沒有廣大的福氣和智慧,是成不了佛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9-2)(總第48)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0

對未來要從高處想,現在修行要講實際

提要:

  ■ 修行要加快速度,先把法學到手
   ■ 對未來要從高處想,現在修行要講實際
   ■ 要持聲聞律捨劣心
   ■ 情緒易變,定型難轉,不受教的眾生更難度
   ■ 宗派如能圓滿,又何必稱派
   ■ 把一句說成圓滿的人卻連戒定慧也不會講
   ■ 要講全面才能明白,要學圓滿才能稱圓滿

修行要加快速度,先把法學到手

在這種基礎上,金剛乘才能夠安立得上去。如果你想快一點,快的辦法就是同時修,比如修六波羅蜜,同時修就快了,既布施,又持戒,又忍辱,又精進,又禅定。如果你先修布施,把布施修到三輪體空,圓滿了,再修持戒,當然沒錯,可是對我們來說,就太慢了。因為現時代修行不能太慢,要把速度加快。你得先抓緊時間把法學到手,這是最聰明的辦法,以後假設環境有變化,你有了法可以自己慢慢修。

對未來要從高處想,現在修行要講實際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我們佛弟子志氣要高一點,對我們的未來要從高處想,同時也要腳踏實地,修行不能脫離實際。脫離實際就是精神安慰、精神寄托、自我陶醉,那是沒用的。修人天乘止惡修善就是實際,但是心要從高處想,修好人天乘是為了快快成佛;修出離法,為了了生死,斷盡煩惱,可以廣度眾生,這叫實際。

要持聲聞律捨劣心

能海上師說,要“持聲聞律,捨劣心。”以戒為師,可不能把實際的、基本的、根本的東西丟掉了,好高骛遠,夜郎自大。劣心就是小心,低級的心,好比從前小學老師批作業,有“超優中可劣”五個等級,劣是最低一等。如果不捨掉劣心,時間一長,會變成豎心旁的“性”,“劣心”變了“劣性”,那就麻煩了。

情緒易變,定型難轉,不受教的眾生更難度

你們聽人格心理學也聽到,心,好比人的情緒,隨時隨刻都在變。豎心旁的性,好比人的個性,已經定型了,要你改變,須要長期的說服教育,還要你聽得進去。為什麼聽不進去?“道理是講的對,不過我的道理也沒錯啊。”他就轉變不了。要了生死就要轉變這顆心。以後年代的佛教,可能越來越敗壞,所以要今世抓緊修,不要等來生,今世修好了,你發願來生度眾生,或者更上一層樓,這倒可以,但是今生不能放逸。

宗派如能圓滿,又何必稱派

文殊法不屬密法,文殊法是圓滿的。宗派都稱自己是圓滿的,我有點想不通,既然圓滿何必稱派?比如練太極拳,不論陳式楊式都能使身體健康,但是都不能稱圓滿。宗派也是如此,你修某個宗派,就不懂另個宗派。如果各宗派都是圓滿的,那你只要學一個宗派,其它全懂了。從前好學的人能通各宗,所以鼎鼎大名。這就很清楚了,如果一個宗派就圓滿了,他何必學那麼多?

把一句說成圓滿的人卻連戒定慧也不會講

我從前在一座寺院辦培訓班,一天黃昏時大家在院子裡談論戒定慧,一個出家人過來說,“只要一句佛號唸好了,戒定慧全在裡邊了。”我是科學態度,如果你不能擺事實給我看,我不相信。我第二天就跟同學們講:“是不是請那位出家人今天來給你們講戒定慧?因為他說‘只要一句佛號唸好了,戒定慧全在裡邊了。’”他唸了幾十年的佛號,他能講嗎?他能講也用不著請我了。

要講全面才能明白,要學圓滿才能稱圓滿

每個宗派有各自修持用功的方法,你說戒定慧全在裡邊了,那你就在你這個宗派裡,講戒定慧修戒定慧,還要講戒定慧的修法、作用和功德,講明白了,眾生才會懂。你不講出來,人家又不懂,怎麼叫全在裡邊了?舉例說,如來斷德、悲德、智德圓滿,你必須要闡明是哪些智德、哪些斷德、哪些悲德,那麼一提到如來,聽眾馬上想到如來斷智悲三德圓滿,一想到斷智悲,就知道斷德是什麼、智德是什麼、悲德是什麼。什麼都不講,什麼也不懂,“只要一句,樣樣不要”,怎麼能叫圓滿?在十年動亂裡,有人拍毛主席馬屁,說毛主席一句話頂一萬句話。毛主席聽了非常反感,說:“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頂一萬句?”一句能頂一萬句,學校可以關門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9-3)(總第49)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0

師前修法供養,實為殊勝資糧

提要:

  ■ 釋迦佛講戒定慧,有些人卻說用不著
   ■ 佛法顯密圓融,因眾生愚癡,佛只得分別而說
   ■ 盲修瞎練敗壞了身體,增長了愚癡
   ■ 有法不修,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修文殊法要重視唸誦、講解和實踐
   ■ 師前修法供養,實為殊勝資糧

釋迦佛講戒定慧,有些人卻說用不著

所以宗派到了後期就出現了弊端,強調了片面。又因為排擠其他宗派,致成誹謗,也出現了架空的語言,不切實際,誇誇其談。這個風氣很早就有。70年代初,上海有個出家人,陪我到蘇州去見當地頗有威信的兩位居士。一位是男居士,他對各個宗派都不執著,都贊歎,都喜歡,無論什麼宗派的出家人他都恭敬。一位是女居士,我跟她談不投機。我說:“唸佛很好,如果唸佛的人肯持戒更好。”“用不著,唸佛的人不做壞事,本身就在持戒。”我又說:“唸佛的人最好也多聽經,能夠廣求智慧。”“用不著,一句佛號樣樣都在裡邊,只要唸佛,就能開智慧。”又用不著。第三句本想不說,想想還是說吧,“如果能修禅定,更容易一心不亂。”“用不著,唸佛就是定。”接受了這樣的說法,所以唸佛的人戒定慧都不要了。後來聽說她死的時候很痛苦,我想可能是她輕慢佛法造的業太重了。

佛法顯密圓融,因眾生愚癡,佛只得分別而說

什麼叫圓滿?顯密圓融才圓滿,不修密教只修顯教也能成就。修顯教真有修證的話,也自會悟到其中的密義,一部顯教的經典,如果你能解如來真實義,就知道顯裡就有密的含義。法是路路通的,因為眾生愚癡,所以佛不得不分別而說。

盲修瞎練敗壞了身體,增長了愚癡

你們寫的日記中有一篇:“現在很多修行人常犯盲修瞎練的毛病。我出家五年了,天天在繞圈子,搞到現在身體敗壞了,心越來越愚蠢,所以一定要有個善知識才行。”盲修瞎練的結果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後悔也來不及了。

有法不修,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還有的人很可惜,他對法不排斥,也想求法,可就是不修。這種人也是受了宗派的影響,執著於宗派的觀點,法求來了也不修。

我年輕時候,上海有位居士是個老太太,受人尊敬。她女兒向我求法,我到過她家,她叫外孫女也跟我學,還要我給她外孫女取個名字。外孫女叫衛星,我說這個名字太世俗了,不改音,字改一改吧,衛改為智慧的慧,星改為欣喜的欣,叫慧欣,是法喜充滿的意思。他們高興了,說這兩個字改得好,所以老太太對我印象很好,認為我是個有智慧的人。老太太悄悄對我說,“我在別人面前不敢說,在你老師面前說說,你看我年紀這麼大了,我該怎麼辦啊?”我說:“你一輩子修淨土,安心淨土很好嘛。”她說:“我昨天去助唸送往生,大家都說死的人往生了,我看下來不像。我又不敢說,怕人家會看不起我,所以我很苦惱。”我說:“你修修禅定吧。”她說:“我從清定上師那裡請過《三皈依觀》,我有這個法,可我從來沒修過。”這叫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修文殊法要重視唸誦、講解和實踐

所以修《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的人,要重視修,也要重視唸誦跟講解。開頭要修好皈依、發心、忏悔、供養、誦戒、菩提道次第修法,還有修文殊十大願,願願勸眾生發菩提心,還有菩薩初地至十地修法,從初地修到十地,你初地二地三地……修上去,超九地就登上佛地,還要修二十空,還有專門修忏悔業障、消除業障的百字明,是一部次第圓滿的法。

師前修法供養,實為殊勝資糧

師恩難忘,天天要供養,連師都不供養,怎麼肯供養眾生?有的人也不供養師,也不供養眾生,可是他喜歡供養佛。說句笑話,供師,師給你拿走了,供養眾生,眾生給你吃了,供佛,佛一點也沒動你的東西,仍然是自己吃,何樂而不為呢?既能培福,又能自己吃。雖是笑話,可這種心態是有的。

 

上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一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