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四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十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九面。那麼在第一段呢蕅益大師先講到這個諸法實相的妙理,說從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來觀察諸法實相有兩個角度,第一個角度呢就是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所謂萬法唯識一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會發覺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從無二體。就是從清淨的本相來觀察是一切相不可得、雜染相也不可得、清淨相也不可得、擾動相也不可得、寂靜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是一個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的境界,離一切相的境界,這是從攝用歸體的角度來觀察。那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現前一念心性它會隨順殺盜淫妄的因緣顯出苦惱的三惡道的境界,它也會隨順五戒十善的因緣現出人天的可樂果報,它也會依止信願持名的因緣現出極樂世界種種的功德莊嚴。這個就是依體起用,十方虛空,塵剎差別,皆吾性所現之相貌。就是我們在破執之前,先說明諸法實相的道理是這個道理。好,這個道理懂了以後我們就能夠破執。

破執之前蕅益大師先把眾生的執著先標出來:有人說了,人謂諸有為法,皆如夢幻。這種人多數是修般若法門的,中觀的學者,或者是小乘的學者。中觀的學者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麼一切有為法沒有價值的,夢幻泡影,干嘛要求生淨土呢?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那麼以這樣子來問難求生淨土的學者。

那麼蕅益大師看他怎樣回答: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為,不可喚作無為。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從體性來說,它不是一個有為的生滅相,它也不是一個無為的寂靜相,從體性來說,它是離一切相。那麼從作用說呢,因為迷悟的不同,因迷故即無為而成有為,三界的輪回生死,一念的妄想,它會變現各式各樣的生死流轉,就像做夢一樣。在夢中,你的確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但那是一念的夢幻心所變現的,如夢、幻、泡、影、露、電。這是因為迷的關系,妄想的關系,變現的生死果報。假設我們是這個作用上是隨順於返迷歸悟,一念的智慧的相應,這個時候就是即有為成無為,就是變成一種寂靜的涅槃相再現,如夢得醒,如幻相成為本質,泡沫變成水,影相變成本質,露水不易濕性,閃電不易常光等等。

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先說明,就是從作用上來說呢,我們一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迷的作用,三界的生死輪回,一念迷生死浩然;第二個作用是隨順於覺悟的作用,那麼即有為而成無為,一念的悟輪回頓息,一心當中有流轉門還滅門,先把這個表出來,第二個再正式破執。

再看第二段:今人於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捨;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觑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於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也!當然這個緣起有兩個,就是我們一般人對於雜染的緣起,流轉生死的、隨順於痛苦的緣起,比如說呢,妻子家緣、功名富貴、苦樂寒暑乃至於這種機鋒轉語,這個禅宗的機鋒轉語,我們都不能夠放下,但是我們卻獨獨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清淨的緣起加於否定而不求生,這件事情是錯誤的

為什麼錯誤呢,蕅益大師講出兩個理由: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那麼這個時候蕅益大師就著往生淨土這個因緣來說,他提出兩個不同的說法,第一個,從離苦得樂的角度,我們先講絕待而論。我們在決擇一個生命的緣起,當然聖人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聖人的心是無所得,痛苦跟快樂對他來說是無差別的,但是我們一個有所得的凡夫,這個痛苦跟快樂對我們是影響很大。所以第一個我們先簡別,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從苦樂這方面來簡別。說是“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淨土,好夢也。”就是同樣是夢幻泡影,但是這個感受有痛苦跟快樂的差別。這個苦谛,前面蕅益大師也講很多,流轉生死遲早會遇到三惡道的苦,刀山油鍋的苦,就算你到人天去你也要嘗到無常敗壞之苦。這個經典上說,諸天的天人,他臨命終之前他就知道他要死亡,那麼那個時候的痛苦比一般的人世間的苦惱還痛苦。他說一個人他本身沒有什麼快樂的感受,他那個反正痛苦也是痛苦慣了,他也沒什麼差別。一個人長時間在諸天快樂,他知道他要墜落的時候,就像一個人從高樓上掉下來的感覺一樣,他有這個神通,內心的恐怖不安、憂怖那是非常厲害的,所以諸天還有無常敗壞之苦。所以基本上,三界是一場惡夢,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價值。那麼念佛生於淨土是一個好夢,雖然它是夢,但是它是一個甜蜜的夢。

這個甜蜜的夢,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據經論列出了四點,我們把它作一個說明。

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第一點,身相妙好、神通自在。說你如果願意到極樂世界得果報,他那個正報的身心,身相妙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我們大家都知道,身相的莊嚴在弘揚佛法、攝受眾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佛陀為什麼要百劫修相好,因為要攝受眾生。眾生看到你莊嚴相好,他容易對於生恭敬心,生起信心。所以你以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來弘揚佛法,占了很大的便宜,跟你用娑婆世界那種丑陋的身相不一樣。第一個,身相妙好。其次呢,神通自在。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有五種神通。《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的人民,清晨起來的時候,他拿著極樂世界的曼陀羅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麼當然供養佛陀是修福報,但是你見到佛陀你一定能夠親近十方諸佛、學習無量法門。所以這個神足通還很重要。你這個要廣學無量法門、親近十方諸佛,你沒有神足通你根本沒有辦法到達。當然這個他心通也很重要,他心通,你觀察眾生的根基也是很重要。宿命通也很重要,這個在經論上說,我們一個有宿命通的人,他容易精進。就是你有宿命通,你知道你過去在地獄裡受的苦,你不敢懈怠,你這個出離三界的心會強烈一點。所以說神通自在,不管就著上求佛道,也不管就著下化眾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你一個很重要的因緣。所以極樂世界的果報體,身相妙好、神通自在,他是隨順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第二個,無量眾寶,奇麗莊嚴。前面的是講正報,這裡講依報。這個依報的宮殿樓閣是無量無邊的眾寶,奇麗莊嚴。極樂世界的寶物莊嚴它是一個互含互攝的。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寶物,它不但是有色彩的光明,它還有香氣,它的味道還特別的好。色聲香味觸,你去接觸它的時候,極樂世界的寶物是柔軟的。最重要的是,極樂世界的寶物能夠演說無量的法門,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依報環境也特別的莊嚴,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依報環境,我們看到以後使令我們感到失望跟沮喪,這又不一樣。

第三個,飲食自在,應念而至。那麼前面的依正二報,就是當然我們一個生死凡夫到極樂世界他有這個習氣,他還想吃飯。怎麼辦呢?飲食自在,隨念而至。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歡喜什麼樣的飲食,無量無邊的飲食,應念而至,隨順我們的心念馬上現前,吃完以後呢又自動消失掉,它有這個飲食自在的境界。

第四個,見佛聞法,道業增長,這個最重要。在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要能夠親近佛陀,這件事情是太重要了。當然我們現在末法時代,親近佛像,親近佛像也是很好的,禮拜佛像增長福報。但是你要是能夠實際地去親近一個有明了心性的佛陀,那境界就不可思議了。能夠見佛聞法那也不可思議,要佛陀親自為你說法,那佛陀是一個調御丈夫,佛陀能夠善調一切眾生的病,那當然是我們自己在超越煩惱方面那當然有很大的加持力了。這是第四個,見佛聞法,道業增長,這是四個。

所以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它是夢幻泡影,但是它可是一個甜美的夢,相對極樂世界是一場惡夢又不同了,這個因緣又不同,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加以簡別就是說,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那麼假設我們今天我們不選擇求生淨土,我們選擇繼續在三界流轉,不求生淨土,這當中這個夢,它容易添夢。這個佛法講等流性,說這個煩惱的種子它容易起現行,現行它又熏習另一層次的煩惱。說我們過去在三界當中跟很多的人結了惡因緣,也跟很多人結了善因緣。那麼這種境界,我們得到人身以後,我們跟過去的冤家和親屬接觸的時候,還會繼續地起貪嗔煩惱。所以這個三界的流轉,它這個果報體本身是雜染的因地所構成的,它很容易引生你的煩惱。所以佛陀說“七佛出世,猶為蟻子,八萬大劫,尚為鴿身。”就是說做螞蟻,七佛出世還在做螞蟻,它越做越糊塗,它內心當中的那個執取,唉呀,反正我就是一只螞蟻,放輕松,我的工作就是從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再把這個東西再搬回去,這個工作就做完了。那只螞蟻做久了以後心性卑劣,從出生到出來得到人身的時候,他還有等流性。所以在三界流轉當中呢,基本上它是不隨順聖道,基本上是障道的,障道的多。所以古德說,一個人今生的修學佛法,來生要進步的,百千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大部分都退步的,退轉的。所以說你今生的境界是這樣子,你能夠內心當中把《法華經》背下來,能夠思惟甚深的法義,你下輩子來能夠保存這種功力的,百千萬人當中找不一個,大部分都退轉了。死亡它障礙你聖道的相續,這是一個大的問題,添夢者也。那麼求生淨土者,醒夢者也,雖然它同樣是夢,但是這個夢呢,它有這個醒夢的功能,它有讓你覺悟的因緣。

那麼這個醒夢的因緣,智者大師他提出了五點,我們也說明一下。說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夠不退轉呢,這個菩提心能不退轉呢?第一個,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轉。你到極樂世界,整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有彌陀的大悲願力的攝持,因為極樂世界它本身就是彌陀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所以有彌陀大悲願力。佛的力量攝持你,那就不可思議了。第二個,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長,故不退轉。佛陀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彼佛光明”它能夠“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阿彌陀佛有這個光明的照射,他能夠不退轉。這個前面的彌陀的願力是攝持我們一念心,這個佛陀的光明是照射我們的色身,這兩個都能夠使令我們不退轉,這個佛力不可思議。第二個,水、鳥、寶樹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轉,這是講法力不可思議。這個極樂世界有這個水、鳥,水啊,八功德水,各式各樣的鳥,寶樹。悉演妙法,增其正念,就是我們在極樂世界欣賞風景之余,那個甚妙的風景能夠演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使令我們“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地憶念三寶。蕅益大師在前面講止觀的時候,結勸的時候,勉強力行,功不虛棄。娑婆世界的修行是勉強力行,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修行他是強迫的。我今天不想拜八十八佛,不行,強迫自己去拜,拜了幾十拜以後他歡喜了,他相應了。但是剛開始呢,他是勉強力行,因為煩惱它會抗拒這個清淨的聖道力量,你內心的煩惱對這個淨法是排斥的。但是極樂世界呢,阿彌陀佛的善巧,他能夠把這種快樂的資具攝持在聖道當中,使令你見聞覺知的時候就把聖道的力量把它給吸收進去了,這是法力不可思議。第四個,純諸菩薩以為道友,外無魔邪故不退。那麼“純諸菩薩以為道友”就是說極樂世界它沒有惡因緣,當然最主要是極樂世界它沒有女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這種魔邪的誘惑干擾,也沒有魔王。在小止觀上說,我們這個修習禅定哪,當然你平常是散散亂亂了,魔王對你是沒有興趣,你要從散亂心到未到第定,那魔王一定會來找你。那魔王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小中變大、大中變小,他的神通、他的福報力也不可思議,他障到你的時候,你也是很難過關的。那麼極樂世界的境界裡面,它沒有這種魔眷屬的干擾。純諸菩薩以為道友,你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一起,拜八十八佛,這件事情非常殊勝。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這個也是很重要。就是你能夠得到這個果報體,你能夠使用很久。這個娑婆世界得到人身,你從二十歲開始覺悟、修學佛法,到八十歲、六十歲,剛好功夫最得力的時候死掉了,死掉了以後下輩子到天上去享受了,忘掉了,經過很久才繼續修學佛法。那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呢,壽命永劫,“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那你修學佛法成佛的因緣只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你再怎麼懈怡,你有足夠的時間成就等覺菩薩。就是這個壽命長,他不用受到這個死亡的干擾,這也是一個不退轉的因緣。我過去曾經跟幾個藏傳佛教的法師討論過一件這個轉世的問題。有的法師到西藏去,他說,西藏當然他是求轉世了,他說在轉世當中他有一點疑惑,就是說有些這個轉世他前世那個資糧、福德、智慧乃至於在止觀的證量都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他也是經過認證的,大善知識的認證,他今生轉世的時候很平常。很多啊,很多大修行人他轉世了以後,他就很平常。這個隔陰之迷也是力量很大,這個死魔它也容易去障礙你前生的明了性。所以蕅益大師他說“惑業求斷猶胚器,經雨則化盡前功。”我們這些資糧位的菩薩在煩惱當中要提起一份的戒定慧可不容易,點點滴滴、戒慎恐懼、不敢放逸,在佛法當中熏習,但是呢,這樣的力量就像一個胚器,就是還沒有用火燒的那個泥土,下一場雨以後又恢復成泥土的相貌,前功盡棄。這一場雨就是死亡,死亡到來的時候把你今生的戒定慧栽培全部破壞了。當然破壞的是你的現行,種子是在的。所以這個地方,壽命長遠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它提供你一個隨順於佛道的因緣。

這個事情它是這樣,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從因緣觀來破除主要是中觀的學者。這個中觀的學者修空觀跟唯識與天台宗修空觀是有點不一樣。中觀的學者修空觀,他是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中觀的學者是這樣講。說只要假借因緣所生的法,這些都是應該空掉的,因為它的自性都是畢竟空,不管這個是雜染的因緣、清淨的因緣。但是這樣子的人要相信淨土就會比較困難一點,所以中觀的學者相信淨土的比較少,那唯識跟天台宗修空觀是說“遍際本空,依它如幻”,說是“空”是破你的遍際執,你心中名言所安立的這些執著、這個應該空掉,但是依它起的“如夢如幻”應該要肯定的。“依它如幻” 就是,這個生命當中有雜染的因緣、有清淨的因緣,你還得要決擇,這一部分是不能空掉的。所以說唯識修空它是說,我們上學期在《唯識三十頌》講過,唯識修無分別智是觀“遍際本空,依它如幻”,就是如幻有、不能空。這件事情該怎麼做,什麼因緣是隨順於生死、什麼因緣是隨順於涅槃的這一部分是如夢如幻的,要保存下來,但是空掉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你自己的虛妄分別這一部分要空掉。所以我們修淨土這一部分要注意。中觀的空是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唯識學的空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但是依它起的法要保存下來,有所否定,有所肯定,所以唯識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說“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所以依他起有轉凡成聖的功能,這是第一個。“依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依著離苦得樂的因緣來說,這件事情也不能空掉。空掉的是我們對諸法的遍際執而已。所以這一點蕅益大師對於偏空的學者,他提醒他們,雖然是夢幻泡影,但是這個夢幻泡影還有一些差別,有苦樂的差別,有這個凡聖的差別,這點我們還得要做一個決擇,這是第一點。

再看第二點:惑者又曰,當下即是淨土,何必西方?前面的執取大部分都是偏空的而說的,把一切夢幻泡影都掃掉,這個思想“當下就是淨土,何必西方”多數是修天台圓頓止觀的。天台宗講修假觀啊,一念的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我內心本身具足功德,那麼心淨國土淨,何必到西方去呢?我內心本來具足的。蕅益大師他破斥這個思想。問曰:當下即飽暖,何必吃飯穿衣?你當下就富貴,你為什麼還要做各種買賣呢?當下就是學問,你一念心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學問,你為什麼還要讀書呢?當下就是北京,你為什麼還要北上呢?那麼世間法都不可以廢除,對於出世間法的這種清淨的功德莊嚴怎麼能夠廢除呢?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當下就是淨土,智者大師講“一念具足三千”,他的意思是講“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智者大師講理具,可是他也強調事造: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說呢,從理性上來說當下即是淨土,但是你還得托彼名號才可以顯我自性。你不能只講理具法界,不講事造法界。因為智者大師講一念三千的時候,他已經跟你講清楚了: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就是你本身有性具,但是你還得要去事修才能夠顯現。不能夠說當下是淨土,當下是具足了淨土的因,但是你還得要靠事造的念佛、事造的信願、持名,才能夠出現極樂世界。所以這一點是蕅祖破這個圓頓止觀的執理廢事,前面是講偏空,這個講執理廢事。

那麼最後一段結勸:苟深思此理,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師雲,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釋迦復起,不易斯言!那麼我們能夠真正明白到“遍際本空,依他如幻”這樣的實相妙理,那極樂世界它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我們對於來生生命的決擇、對於淨土的往生受生是萬牛莫挽的。那麼以下引證天如大祖師,這個是禅宗的大祖師,他說,一個真正開悟的人開悟了以後,他不想求生淨土,這個人恐怕沒有真的開悟。這個開悟當然指的是明心見性。這個古代的公案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這個大修行人,明白空性的人,他一定是不昧因果的。空性本身所破的是遍際執,不能夠破依他起,他還是對於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該取、什麼事情該捨,他還是清楚分明的。應該是這樣子才叫開悟。如果你那個空性現前的時候,把一切法都掃除了,這樣的空恐怕是一個小乘的空觀,一個不圓滿的空觀,甚至是一個偏空的思想,換句話說你沒有真正地明白大乘的空義。你一定是沒有真正地明白,因為大乘的空義它所破的是遍際執,它是肯定依他起的。“釋迦復起,不易斯言。”這句話是蕅益大師的話,說天如祖師講這句話,釋迦牟尼佛再起來,他絕對是肯定這句話的。就是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是的,他落因果,但是他是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是這個意思。這段是蕅益大師以諸法實相的正見來破除不想求生淨土的這些所知障,前面是偏重在煩惱障,這地方是破所知障的。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我們看下一科,丁三、行。前面的信願是一個慧行,智慧所成就的一個行門;這個地方是講行行,一個念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是念佛的一個下手處,那麼一心不亂是一個目標。這個執持名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有解釋,什麼叫執持名號呢?就是“念念憶佛名號”。念念,一句接一句相續地去憶念彌陀的名號,不要使令它中斷,叫執持名號。那麼一心不亂,這個一心,這個地方是講止:純一其心,專念彌陀。這個一心是講止。這個不亂是不為煩惱所亂,這個是觀,這是觀的范圍,這個就是有一點信願的觀行,簡別“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添夢者也,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所以你不為煩惱所亂。所以觀,不亂是觀慧。那麼這個一心不亂都是一個功德相貌,執持名號是下手的方便。

我們看第一段的論文,請合掌:


好,我們把這段論文作一個解釋。第一段是一個總標: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那麼念佛是一個淨土的因,是一個無上因,念念憶佛名號。那麼干什麼呢?我們不求神通,也不求人天福報,只求生淨土,成就四種淨土,這是無上的果。那麼這種大乘的不共因果呢,這樣的一個內涵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它是以一個信願念佛的法門來收攝一切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不是說以一個法門來否定、來排斥其他的法門。

這個念佛的法門在淨土宗的傳承也是有兩個派系。善導大師的思想是講專修,三業專修,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專門稱贊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那麼他不參雜疑情,這當然也是好,三業專修,萬修萬人去。那麼第二個傳承就是蕅益大師所提倡的,當然這個蕅益大師的傳承是來自於永明延壽大師,就是萬善同歸體,所強調的是發菩提心、積功累德、萬善莊嚴淨土,就是永明大師、蕅益大師這一系列的強調圓修。就是你修淨土法門的人,你雖然念佛,你還得要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谛、發菩提心,然後忏除罪障、積功累德。

這個地方是這樣子的,當然如果我們如果說是針對一些老人家,時間不多了,你讓他發菩提心的確有困難,我們也是可以勸他三業專修,也是可以。但是你能力許可的范圍,你能夠發菩提心、積功累德,這點也是非常重要。就是你要成就到淨土去,你成就圓頓種性以後,彌陀一現前,馬上講圓頓法門,直接成就初地乃至於八地,有些人往生淨土以後先證小果,先證初果。所以說呢,蕅益大師強調圓修也是很重要。不過這個另外有一個叫雜修,這個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就是這個雜修他今天念大悲咒、明天念往生咒、後天念地藏王菩薩,今日張三、明日李四,他這個關鍵——信願不決定,他這個心隨他的這個生滅心而轉。圓修,他雖然廣修善法,但是他的目標始終是要求生淨土的,他是以一門來圓攝百千法門,一個明確的目標來攝持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這個研修跟雜修還不完全一樣,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別出來。

那麼饒你是圓修,但是要注意一點:但必一門深入,以念佛為正行,以一切戒定慧等為助行,這點也是很重要。因為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因為淨土法門它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所以在《彌陀經》裡面曾經強調:“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有四段。這功德莊嚴呢,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說明說,從佛這一方面當然是彌陀的本願所成,從眾生的這一方面是眾生的信願持名、念念成就。換句話說呢,我們莊嚴淨土絕對不是靠六波羅蜜。啊,去西方淨土很好,我靠布施的力量求生淨土、靠持戒的力量、靠修止觀的力量求生淨土,不可以!因為這當中你一定要有佛力加被。所以說呢,雖然我們廣修余行,但是在我們心目當中,一定要以彌陀的名號為根本法寶。不管你念得多、念得少,在你心目當中彌陀名號是你的根本歸依處,他是帝網珠裡面的中心點,那個最大的珠子;其他的戒定慧的法門,拜八十八佛,持大悲咒,是帝網珠旁邊的那個眷屬,那是一個陪襯的。你一定是以名號為根本法寶才可以的,才能夠構成淨土法門,因為它這個是一個他力加被的。假設我們沒有仰仗佛力的加被,阿羅漢都沒辦法到淨土去的。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一定要有一個正、一個助的一個簡別。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我們有正行的信願持名,夾帶無量無邊六波羅蜜的善法,就好象順風之舟。順風的舟,有佛力的加被,這個船開得很順,又有這個木板往前滑,前面有繩索在前面拉,有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加持,那當然很快能夠成就佛道,上品上生,一下子就花開見佛悟無生成就圓頓的法門,這個是一個正文。

第三個結勸: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那麼念佛有四種,就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持名念佛。但是持名是最為簡便的。

這個念佛法門在淨土宗的傳承,隋唐時代的慧遠大師他是強調這個觀想觀像的,他是修觀的,但是善導大師以後就強調持名。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末法時代的眾生心思粗重,所以你要修觀很困難,你要靠跟彌陀感應道交,靠修觀的方式很困難。所以善導大師他提出三個理由,第一個呢,為什麼強調持名呢,因為“無外雜緣得正念故”。因為你憶念名號,它容易得到正念,專注。第二個,“與佛本願相應故”,就是隨順彌陀第十八願。善導大師很強調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是信願持名、具足十念,十念必生。當然第十九願那又不同,第十九願:發菩提心,積功累德,然後至心回向淨土,那是一個廣大的菩薩行。不過善導大師的意思以十八願來安立的持名,就是十念必生,這樣子是隨順彌陀的第十八願。第三,“不違教故,順佛語故”。這樣子呢不違背佛在《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的教法。因為《無量壽經》也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麼《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都是以名號為所緣境,這個是最簡便。

“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當。”就是在持名當中呢要有一個固定的功課,就是對治我們凡夫的好逸惡勞,有一個功課慢慢地進步。“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真正有修行的人啊,那麼在方便法門當中我們不一定要能夠去異於愚夫愚婦哉,不一定要別出心裁。

這個事情它是這樣,念佛法門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它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你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這個念佛法門,這句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它是什麼境界?蕅益大師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那是一個諸法實相的境界,這句佛號操作的時候。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那是諸法實相的境界。所以說呢,同樣是念這句佛號,但是可是有淺有深。不要去小看持名這個法門,不能小看的。

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提出來討論一下。

問:主任慈悲,學生不曉得什麼是依他起?

答:依他起性。唯識學把一切法分成三種體性,一個是依他起性。依呢就是依止,這個他就是眾多因緣,依止眾多因緣所生起的法叫依他起性,其實依他起性就是因緣果報。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到地獄去了,這叫依他起性;這個人造他善業生天了,這叫依他起性。就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一切法,都叫依他起性。另外一個叫遍際所執性,就是我們面對於依他起的果報,我們心中加上自己的名言、個人的愛憎取捨,你今天遇到你的親屬,這個人是你的好朋友,啊呀,你就用好多名言來安立他;你遇到的是你的過去惡因緣,你看到依他起性,你就用你不好的名言來安立他,這個叫遍際執,落入遍際執,這是要破的。以唯識的思想,我們沒有一個人活在依他起,非常不幸,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遍際執。我過去有講一個公案,說母親有兩個兒子,對不對?這個母親她到大兒子寮房去巡寮,看到大兒子打瞌睡,拿一個書本,她內心當中搖搖頭,歎了一口氣,唉呀,算了算了,就離開了。她到了第二個寮房,她看到小兒子,他打瞌睡也拿著書本,她起大歡喜心,唉呀,真是好,她就離開了。那麼今天父親回來說,今天兩個兒子用功怎麼樣呢?她說這個大兒子實在是懈怠,怎麼知道呢?這個大兒子啊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你看他不拿書本還不見得打瞌睡,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了。那小兒子怎麼樣?小兒子實在是精進,你看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打瞌睡的時候還不肯把書本放下去。這就是遍際執,就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就是遍際執。因為一切法就是一個如,那樣就是那樣,她看到一個如是相,但是為什麼出現在她心中呢是一個這樣的影相、這樣的感受呢?就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他自己的名言安立的。那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遍際執,所以它無分別智就是這樣沖破那個遍際執。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示石友




 

上一篇: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70~79)
下一篇: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80~8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