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經》釋義——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佛告訴須菩提。須菩提翻譯成中文叫作解空尊者。應該這樣來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裡告訴了方法:就是把自性眾生全部度化。

佛看眾生和凡夫看眾生是不一樣的,佛看眾生都是菩薩,自性眾生也是菩薩,這是心態的問題。從自性來講,我們內心中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種類的眾生。修行就是先天的大靈把自己內心中的這些眾生全部度了。因為自己在長劫歷史輪回中,輪回了無數次,在自己的內心中都有幻化的影子,在不同的時期會展現出來。只有自己內心中的一切種類的眾生都度化了,才能成就自己,從而外化眾生。

這裡的諸菩薩摩诃薩,摩诃為大,是指發大心願的修行人,那麼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大菩薩呢?從心地上講,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菩薩的原稱是菩提薩埵,摩诃為大,就是大菩薩。六祖言: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诃。

前念清淨就是在此時,前邊所有一切思維活動,都要清淨下來。不要想:兒子要寫作業了,寫完作業要睡覺,睡覺前給他弄點什麼喝的……這念頭就不清淨。因為我們現在在學經文,在聽經文。這個時候,就要把我們以前雜亂無章的想法暫時先放下,這叫前念清淨。

後念清淨,就是在我們沒有結束之前,專心聽經文,領悟佛法妙義,沒有別的雜念。不但前念清淨後念還要清淨,這個時候才能叫菩薩。念念清淨,念念不退轉。雖然我們在世間奔波勞累,但我們的心(無位真人),那顆原本清淨的心清淨下來,讓凡心隨風去。只有這個時候,心才能在凡塵勞累當中,保持一個清淨狀態,這個時候才能為摩诃薩。

菩薩要做到慈悲喜捨,種種方便化度眾生,才能稱為菩薩,不能化度眾生不能稱為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名為摩诃薩。恭敬一切眾生,是降伏自心。真者不變,如者不異,於諸境界,心無變異,名為真如。

無位真人在沒有修練成功之前叫無位真人,一旦從體內修煉出來,上下自如出入的時候,就叫佛性(真如本性、大我、無我)。

無我遇見種種境界的時候,心無變異,就是心不會隨著境界而變動的時候,才能真正的稱為真如。概括一句話就是:外不假曰真,內不虛曰如。他是真正在我們的身體裡,也是在我們的身體外,因為他已經自在自如了,稱他為真。內裡不是虛無的,不是說沒有,而是有,雖然是空,雖然是虛,但是他是有,有而不去執著叫內不虛曰如。

還有個最關鍵的就是念念無差錯,就是說我們的智慧、正念一定是念念無差錯,即是降伏其心了。用什麼來降伏我們的心呢?就是用我們的真如無位真人,善護念就是指無位真人來善護念,而不是後天的思維,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用這個真如去降伏我們這顆後天的凡夫心。這要有一個修煉的過程才能達到。

從外在來講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卵生者,迷性也。大家都知道,雞、鳥、鴨子、鳄魚、烏龜等都是卵生。卵生是因為迷失了自己本來的真如本性,所以卵生者迷失了自性。

胎生者,習性。哺乳動物人、牛、馬都是胎生。往世的業力跟隨著形成一種慣性,就是習性。現在的習性都是在以前種下來的,不管是好的習性,還是壞的習性,都是前世早就種好的。

濕生者,邪性。蛆、蒼蠅都是濕生,是從水裡生出來的。濕生是隨邪性而來的,這個邪還不是邪門歪道。因為它要通過一個卵然後到幼蟲,到蛹,然後蛻變,然後變成蒼蠅、蝴蝶、蜻蜓,它們是有幾步才能完成,所以是邪性。

邪性的人,心多疑,多疑的人才能稱為邪性,所以他們死後基本上都變成這樣的動物。

化生者,見趣性也。濕生和化生,它倆是一種,但是分了兩個步驟。由濕生到化生,就是它蛻變成最後那一步,叫化生。蜻蜓、蝴蝶是化生,化生的前面叫濕生。它們是見趣,因為它們喜歡漂亮的外表。蜻蜓、蝴蝶都是非常美非常艷的,所以叫見趣性。還有一種化生是指天人的出生,天人出生是在男天人的身上分化出來的,也是化生。

見趣性就是喜歡這種好看的外裝,所以它死後要變成這樣的動物,因為它迷失了本性,造了很多的惡業,所以說在六道當中輪回不停。

濕生是隨著那顆邪心,心不定而多疑,見趣而墮落,一次比一次糟糕,投生的層次一次比一次低。從天人到阿修羅到人再到動物,再到這個小的動物,再到更加低層次的動物,然後是水中的蛆、細菌,一次比一次低。《地藏經》裡講受的罪是永不間歇的。每到一級,它的生命都有它一定的限度,比如有很多細菌是早上生,晚上就沒了,或者分分生分分死,所以叫不間歇。自己造了業將來就要受那樣的苦,不造業就沒有這麼多痛苦。

有色。一切有形的都為有色,人身、山川河流、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是為有色。

無色。是和有色相對而言的,是指無形的看不見的物體。比如隱態生靈。

有想。是有為法假想。口說如何如何做,但心不做,名為有想。迷人坐禅,臆想除妄,是不可能清淨的。嘴說心不行是為假般若,是為有想。

無想。口說心行是為無想,口和心一致一合相了。一合相的時候才能稱做真正的無想,叫無所得。無想的時候才不會執著我和法。我執和法執真正的都破了,才能真正的叫無想。

非有想。不執著二法想才能叫非有想。

非無想。求真理的那顆心還在叫非無想,就是還差一點點,還是有執著。不同的人,其煩惱、執著差別也非常大,有煩惱這樣的,有煩惱那樣的,種種煩惱都是從心裡來的。煩惱是病,佛法為藥,佛法就是對治煩惱的。所以說釋迦佛和諸佛如來才大開慈悲法門,來普化沒有開悟的眾生,令我們得法義入無余涅槃。

無余涅槃是自心中的所有煩惱習氣妄想都沒了,無余涅槃另外一個詞匯就是真空妙有。進入無余涅槃的才有涅槃妙心,涅槃妙心也為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現前的時候才能叫無余涅槃,那就是真正的如來佛。

有余涅槃就是自己還有煩惱,還有牽掛。已經證到了無余涅槃,但是沒有走,就像釋迦佛、老子都證到了這種果位,但是他們為了給後世子孫傳下真理就沒有走。有余涅槃是因為他還有身體。老子在《道德經》裡也講:吾有一個大患,是因為我還有一個身體在。他有身體就叫有余涅槃,沒有身體之後叫無余涅槃。

釋迦佛告訴須菩提,我都可以讓這些種類的眾生進入無余涅槃。佛教給了我們方法,跟著佛走、跟著佛修行可以得到無余涅槃,但是他緊接著又把話鋒轉了回來。

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什麼叫度?是度我們自己這顆生死之心從此岸到彼岸。此岸就是是非之岸。在凡夫道上,有是非、有長短、有黑白,因為有分別心啊!度到彼岸不在此岸了,不再關心是是非非、長長短短。只有度過生死大海達到彼岸的時候,才能稱為度。

什麼是滅度呢?就是把我們的煩惱習氣全都度走,把我們的七情六欲、所有不清淨的有妄想的習氣,全都度到彼岸去。首先是度我們自身自心中的煩惱眾生,把它們度干淨了才叫無余。度別人度走了不叫無余啊!大家要明白這一點,只有把自己心裡的那些煩惱習氣、妄想全都度干淨,達到先天本性的時候,才叫真正的涅槃妙心、真空妙有了,否則就不叫涅槃。

此岸就是凡夫的岸,彼岸就是佛岸——沒有分別的清淨之地。從此岸到彼岸,是說用我們的智慧把身心度到彼岸,回到佛國這個層面,也就是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心轉化成清淨心。

所以說這個《金剛經》很難懂,有些詞匯如果弄不清楚,想不透徹,這部經只是看個熱鬧,知道這部經是在講空,講的是玄。只有真正理解這部經經文背後真正的真理的時候,才能明白釋迦佛所說的話。

《金剛經》前半部是講“我執”如何破,後半部是講“法執”如何破。大家能把“我執”和“法執”全都破掉了,就不在兩邊了,就是中道行了。中道行的時候只是入道了,真正在道裡行了,還要六度萬行,去種自己的福田,自己要布施,還要接受別人的布施。只有這樣才可以修成六度萬行,所以菩薩道不好修。

羅漢好當,菩薩不好做。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策,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維,愛著法相,口說佛行。

佛行就是心行,用我們的清淨心去行,行包括功法和在世間法上所做的一切行為。

修佛要福慧俱足,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這都是不成的。釋迦佛是福慧俱足,所以說我們大家修行也要福慧俱足,缺少哪一樣都是不行的。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就是說這個羅漢,智慧非常好,但不去種福田,福報就不夠,要不著飯吃,就要餓著。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珞。印度把象稱為非常好、非常吉祥的動物,過節的時候給它披紅掛彩的,頭上還戴著鮮花。大象有福報,但是沒有智慧。

福慧俱足才會受天和人的供養,天包括天人和阿修羅,人就指我們現實的人。將來回天國的時候,才有自己的眷屬。

從這裡釋迦佛就告訴我們,真正相信宇宙真理的時候,就要發起自己那顆真心來修行。修自己本來心的同時,把妄想是非統統的全拋到腦後,拋到九霄雲外的時候,可以契無上之理、無相之理,可以入道。

悟道之後,佛都可以讓我們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禅宗裡有一句話,直心是道場,直心是佛,就是從這裡直接提煉出來的。

大家能修到平心靜氣的時候,已經了不得了,對外界的很多事情都不掛在心上了,這就已經入阿羅漢初果了。所以說大家不要認為阿羅漢初果很好證得,能把七情六欲修清淨的,才能證得初果。因為我們往世的業力、習氣,一直隨著我們的靈魂輪回轉世,尤其殺業重的人。

如果自己真能達到平心靜氣的境界,自己的佛心也就成為自己的主人。佛心就是清淨的心、涅槃的心、本性真如的心。真正的平心靜氣,外在看一切眾生也就平等了,是一顆平等、慈悲、博愛的心。這個時候以前所發的願力會隨著自己現在的開悟,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普度眾生了,和眾生一起度生死大海,同入圓滿清淨無余涅槃果位。那個時候就和《心經》裡講的三世諸佛證得的果是一樣的了。

首先把自己心中的是是非非一定度干淨,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用自己開悟的智慧去幫助別人,度掉他心中的煩惱是非。大家一起都清淨下來了,娑婆骯髒世界就變成了淨土,也就變成了西方極樂世界或是東方藥師琉璃世界。

可是有些人,雖然在看書、在持咒、在讀經、在拜忏,但是用有所得的心去修行,為了法而去求法,為了小我而去求法,這樣就落了一個相,用有所得心,怎麼修都不會達到無余涅槃。

只有把心中的這些我、法統統的去掉,把法我、無我的概念全都滅掉之後才能稱為滅度。滅度就是把自己心中的這些想法全都摒棄掉,不再有這些想法的時候,叫無所得了。釋迦佛說,了無所得,心得法。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是”就是指前邊釋迦佛講的道理,就是把心中所有種類的眾生全都度掉,這是能自度,按理說這是小乘法門,但是它也是大乘法的一個過程。

大家對大乘法門和小乘法門可能很模糊,我順便講一下:自己還沒有完全達到覺悟,但是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別人,讓別人也和你一樣法喜充滿,這個過程就叫大乘。然後有大乘經典來幫助自己,完成自己的修行過程。

小乘法門,就是只管自己修自己的,自己得到正果(比如說阿羅漢果位)之後才開始出來度人。

“滅度”就是解脫了。解脫有大和小。大解脫就是沒有煩惱和習氣了,真正達到了八地菩薩往上的境界,也就是說第四果阿羅漢的果位,已經沒有煩惱和習氣了,已經得到無漏果了,但還有一些細微的東西和佛還有一些距離。小解脫的人,是指八地菩薩往下的,還有煩惱和習氣,時不時的會發一些脾氣。

連起來就是:用釋迦佛教給的方法,把自己的煩惱結和無始劫的習氣全都消滅度掉,這才是度化自己,從而才能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說得非常妙,要去度那麼多眾生,但還沒有眾生讓度。這個大家用自己真正的智慧來思考一下就懂了。釋迦佛是告訴我們,用他教的方法先把自己心中的煩惱眾生全都度干淨,達到了自心清淨,都是一體了,哪裡還有眾生啊!達到了這個境界,看外在的一切眾生都是佛,哪裡還有眾生需要自己度啊!

釋迦佛很有智慧啊!我們的智慧有時候真的不夠。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不管是度自己心中的眾生也好,還是身外的眾生也好,都不能執著,一旦住相就度化不了了。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須菩提。假如自性眾生有四相,就不能得度到彼岸,成不了真正的菩薩呀!

由於人隨著業力流轉,看待事物也必然呈現出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有四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四相也就有人我是非,大小長短、黑白顛倒等等,有四相心就會波動,能量就彌散。如果沒有分別心,沒有是非心,四相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

大家都看過《射雕英雄傳》,在華山頂上封位的時候,周伯通就把自己忘掉了。這時候他無我了,也就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我的時候,就是菩薩。金庸對佛法非常了解,所以他寫的《天龍八部》、《神雕俠侶》都有佛法的影子,而且翻譯的非常巧妙。

大家學《金剛經》,首先要破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有把四相破了,才能稱為菩薩。如何來破,後面會講到的。

眾生都有佛性,但因為大家都迷失了本來,所以說佛或老子教給了我們一套完整的方法。在釋迦佛和老子之前,中國和印度都有方法在告訴如何尋找自己的本來。中國的就是《易經》。《易經》是萬經之首,也是三藏十二部之首。大家可能會迷惑,會說這是誹謗佛法。不是誹謗!因為《易經》包含著天和地,天為乾卦,地為坤卦。天,包括十方諸佛菩薩。地,包括我們三界內的眾生。

老子的很多理論是從《易經》裡挖掘出來的,《道德經》裡包含了一套出世功法,就是從《易經》裡出來的。凡夫看《道德經》,只是一套治理國家排兵布陣的話語而已,真正裡面含的是修行的上上、無上大法,和佛說的一模一樣。佛在世間傳了四十九年法,老子寫完《道德經》就跑了,沒有講。這一套出世功法和印度最原始的瑜珈功是道貌暗合的,原本天地就是一個法,只是兩個國家用兩種語言來表達了。

印度最原始的、最古老的瑜珈功法,翻譯成中文就叫相應。釋迦佛明白了是相應十方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在釋迦佛的經典裡,真正用心去看,裡面時時都有瑜珈功法的影子。

釋迦佛告訴我們,自性眾生沒有四相就能得度,就為菩薩,就為佛。有四相就會迷失本性,就無法得度,就為凡夫。一旦了悟心性,四相是空的、是假的、是不存在的,也就從凡夫地到佛地了。《金剛經》的上半部講的就是如何把四相破掉。禅宗祖師大德經常說凡聖同體,凡夫是人做,佛也是人做。主要是在心田方寸之中用功。所以說一念悟永遠悟,一念覺即成佛。直心是道場就在這兒。學禅的人,《金剛經》必看,《楞伽經》必看。

 

上一篇:楊惠南教授:“實相”與“方便”——佛教的“神通”觀
下一篇:楊惠南教授:山色豈非清淨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