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五陰空與世間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五陰空與世間滅

智銘

一、先談五陰空

所謂“五陰”者,就是色、受、想、行、識。

五陰中的色、受、想、行四陰,完全依“識”而住,也就是說,這四陰由“識”來操縱,若無“識”,則眼見色即無作用。同樣地,受、想、行也不能起作用。因為識攀緣於色,生喜、貪、潤澤、生長、增廣,這就是於色中識住。若識攀緣於受、想、行而生喜、貪、潤澤、生長、增廣,就是於受、想、行中識住。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六根中的“意”根如何處理了呢?這是一般學佛者在研究到此處時,所共有的一個疑問。在寫作本文時,沈九成居士曾作了很深切的指導。他認為“慧”者,一方面引發“識”的活動,對外色接“觸”(根、塵、識三事和合觸),而生受、想、行的心所法。即大拘締羅經所謂:此三法合不別,所以者何?受所受、即想所想、思(即行)所思。另一方面:“意”為彼盡受外境界(色相),“意”為彼依。是以,色、受、想、行四陰的活動,皆識的用事,亦即前面所說的四識住。故俱捨論謂:“心、意、識,一體之異名”。之所以有心、意、識三種名稱,只是依作用的性質而分別立名。其實,一切心識活動,統攝其中。也就是說“意”根攝入“識”陰之中。是以,只有色、受、想、行、識的五陰,而不必另立第六陰。

再者,佛陀之施設五陰,是為方便說明世間一切法之所以有生、住、異、滅的遷變流轉規律,故佛陀從森羅萬象、錯綜復雜、無量無邊法中,分別歸納而成五種的心理活動分類。蓋一切法,皆是由此五陰所衍生出來的,佛陀用還原的歸納法,一切法皆依五陰法而得建立。在這五陰中,若少一陰,即不足以說明心理活動的全義,人就不足以成其為“人”了。反之,若多一陰,不但無此必要,反而妨礙了對心理(識)活動的說明,佛陀之所以如此歸納,其目的就是要在最簡化、最根本的基礎上,去探求和說明人生、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因此,也不必要施設第六陰。

其次,是說明五陰中的“色”陰,此“色”,沈居士認為不同外境界(即現象界)之色,在五陰中的“色陰”有二義:一是“色身”義;二是意所攝色義。即盡受外境界諸色,成為五陰運作之素料。色陰之所攝;受陰之所受;想陰之所想;行陰之所行;乃至識陰之所識,均是此等色的素料。若沒有外境之色,即無五陰中的任何一陰。例如先天性的盲人,生下來即不見色,所以在做夢時,即無色像,何以故,因為他從來沒攝受過色像。因此,五陰中的色陰,若依以上所述二義立說,則五陰中的“色”與外境的“色”有差距。

人之所以有夢境,乃六塵落謝影子,在其心中成為“相分”,也即受、想、行、識,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等的運作原料。雖或時有超越“相分”的幻想,然此幻想,亦以此等索料為基礎,而幻化、而演變出來,決無離諸“相分”而有幻想的事情發生。看了沈居士以上說明以後,在這裡必須引用一個心理學家的測驗來證明。

一位心理學家根據心理學泰斗佛洛伊德的理論,認為:人類的夢境,是深藏在潛意識中事物的浮現,(這理論等於中國人所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諺語)。而存儲於潛意識的資料,卻是來自日間各感覺器官對外問事物接觸而獲得的印象,特別是來自視覺器官的影像。因此,在一般正常人的夢境中,聲、光、影、像都非常明顯,和現實所見的並無異致。

但是,一個失去視覺的盲人,他已缺乏了接受影像的能力,他的夢境是怎樣的情況呢?“愛默萊”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對於盲人的夢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資料。

這位心理學家獲得了六位志願的失明者協助,進行了一次夢境的探索。他們分成二組:一組是先天性失明者;另一組是後天性失明者(揩因疾病或意外而致失明的人),試驗的方式是:受驗者的頭部被裝上了一副腦電波檢驗器,在他們入睡之後,測驗他們腦電波的活動情況。

當測驗器指示出受驗者的夢境接近完結時(夢境是否出現,可從測驗器的腦電波活動素描表中測出),立刻將受驗者叫醒,由他們描述夢中所“見”。

那一組先天性失明的人士,他們的夢境中,並無影像出現,但卻有來自其他感覺器官的印象,包括聲音,氣味和觸覺的感受。其中一個盲人描述他的夢境,說在夢中夢見自己坐在廚房中,當然他不能看見任何東西,但是,他能聽到洗碗機的轉動聲,水龍頭放水的聲音;同時又嗅到煮食的香味。他自己則在協助剝豆莢。很明顯地,他的夢境中的事物,是從視覺以外的器官所得的印象組織。

另外一組後天性失明者,他們所描述的夢境,則遠較前一組復雜而多變化,他們的夢境不但顯示了“當前”的經驗,而且還可以表現失明前的“遙遠記憶影像”。那就是說,在夢境中,也有部份以前從視覺中得來的殘余影像出現。其中一個受驗者(失明已達二十年),描述他在夢中與一群舞者的舞蹈經過,他對舞會的環境及人物,都能清楚地描述。不過有一點令人困惑的,就是該夢中舞會的地方及舞會中的人物,對這位盲人來說,即使在他失明之前,也完全沒有接觸或見過,做夢者似乎利用過去的經驗,創作出夢境事物來。

從這個研究中,這位心理學家獲得一個結論,夢境並非單純是日問所見所觸的經驗重現,而加入了做夢者的創作,建立夢境,資料則來自所有的感覺器官獲得的印象。(見一九八三年元月十八日“明報”十五版)。

這位心理學家此次所做的實驗,對佛學在色法方面的解釋,是有著很大幫助的。其實,即是眼明之人所見色,未必是真實的,如色盲之人,僅見黑、白二色,其他色彩無法分明。即使正常眼明的人所見色,仍不真實,因色受光線的影響,有光則有色,無光則無色,而光又分多種,每種原來顏色在不同光色照射下,其色不同。所以“意所攝色”也是變易法。變易法者是無常、無我法,也即是空法。故佛陀說: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受、想、行)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綠,所生諸(受、想、行)識,雲何有常?………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則是苦,苫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非我、非我所者,即是空)。”

因此色、受、想、行、識這五陰,經正觀察、思惟的結果,如實知見,無不是空的。五陰既空,即於五陰不味著,於五陰患隨順覺,以正智慧於色離;於受、想、行、識離,故佛陀又說:

“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色、受、想、行、識)非我所應,亦非余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二、次談世間減

什麼是“世間”?佛陀說:

“世間者,……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

由這段佛譜,可知“世間”是由感知而有,若無感知作田,即無世間。所以凡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皆入世間數,也皆是由感知而有。

佛陀認為:這樣的世間,危脆敗壞,因為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限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這就是敗壞法,他如耳、升、舌、身、意,所生識、觸、受,亦復如此。所以這感知的世間充滿危脆敗壞,值不得執著,更值不得留戀。

世間也是空法,因為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三者皆空,所以世間是空。為什麼這三者皆空,因為萬法一相,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就是空相。所以“空”是萬法的自性。萬法白性空,世間焉得不空。

佛認為世人對這“世間”盲然無知、無目,所作的都是“卑下業”,種種貪求財命而得巨富,對這世間執著為實、為樂、為常,故世人所執“世間”是邪法。佛認為這世間是為虛、為苦、為無常,故佛所說是正法。因為色、受、想、行、識五陰,本來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變易法。變易法怎麼可執。執五陰即世間,離五陰即世間滅。

故佛陀教谕世人,要正確地認識這世間。首先須認識:“世間”者,是由內六八處緣於外六入處的感知而存在,因為有此感知的存在,所以才有愛、喜、貪俱的彼彼世間集著。而內六入處與外六入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變易法,故不實在,不可以貪著,凡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者,要迅速除斷無余,已捨、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能做到這樣,則世間滅。佛陀並提出八正道以為滅世間的方法,八正道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即是世間滅道跡,以此八正道滅世間俊,即能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這就進入到“度世間”的另一更高境界了。

摘自《內明》第162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