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qǐ 踮起腳來看)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馀(yǘ剩下的)食贅(zhuì多余無用的)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大家在修行道路上一定要走的穩當,在平時接人待物上一定要做好,把自己的心性修的非常平穩,這樣在修大乘法的時候,會沒有那麼多的障礙,要不障礙就非常多。
【企者不立】企就是踮起腳來看,腳根不沾地,這樣可以看的遠一些,但久站就立不住了,這樣的人是站不穩的。我們要想站的穩,光靠腳尖那一點來支撐是不可能的。只有用兩個腳掌撐在地面上,才會站的牢固。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要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想出風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超過了自己的實際能力就會給自己帶來挫折。
【跨者不行】我們走路都是平穩步,成人大約是在50公分左右,個高的是50公分多一點,個矮的是50公分少一點。這裡的跨大步,到底有多大哪?可能是平時的兩步並作了一步。邁大步的人,本來想快走,但是他反而因邁大步走的不遠了。大家私下裡去試一下跨大步走路,看能走多遠,你會發現很快會累,所以走不遠,你慢步走反而不累,因為有耐力,大步沒有耐力。
我們在平時修行當中出了點功能,不要有出人頭地的想法,想利用功能掙多少多少錢,這樣就麻煩了,就下了道了。同時也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這樣反而達不到效果。
以上這兩種態度都是不顧實際情況的妄念作為,也是在告訴我們無論是做人,還是修行都要腳踏實地,摒棄自己內心的虛榮造作,穩步前進。
【自見者不明】一個人一旦自負、自以為是的時候,也就偏離了大道,無明覆蓋,也就看不清事物的本質了,同時也看不清自己的內心了,被妄念所左右去爭去斗,內心也就被陰雲遮蓋了。
修行人比照外界,要經常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光明,這樣也就會越來越有智慧,心會越來越光明。
【自是者不彰】一個人一旦自以為是來表現自己的時候,性德就沒有了,偏差就會出來了。
我們不誇耀自己不彰顯自己的時候,心性反而非常清靜,非常豁達,偏差非常少了,自己的性德是自然彰顯出來的。
【自伐者無功】經常自己誇耀自己的人,他是沒有什麼功勞的。真正有功勞有德行的人是不會誇耀自己的,我記的這麼一句話:“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能言能行者師也。”也就是說能說會道的不一定能做得到,能做到的人不一定說的明白,能說的明白能做到的人,絕對是老師或者是師父,這是我在前幾年寫下來的。
只有你自己謙虛不誇耀自己功勞的時候,你才是真正的有功勞,本來你就有功,又沒有自己誇耀自己,這個時候你的功勞才會非常大,叫功高震主。在古時候非常多的忠臣功高震主,他自己又不炫耀自己,但是皇帝心裡就怕他。他既不要官也不要錢,隨便你怎麼封都成,他沒有什麼話說,這叫真正的功高震主。大家如果能學會這個詞匯,我敢保證你在人道上非常順利,在工作崗位當中你的人緣非常好,因為你像水一樣了會圓滿。
【自矜(jīn驕傲自誇)者不長(chánɡ)】一個自高自傲自大的人,在我們生活圈子當中是不會長久的,為什麼不會長久?大家都不會跟一個願意自吹自誇自以為是的人交往,都會敬而遠之,你說他會長久嗎?不會長久。只有我們自己愛惜自己、愛惜別人的時候才會一體同觀,自己的性德才會長久。
從21章到24章,都是在講我們的心性,不要自高自大,自誇自擂。
【其於道也,曰:馀(yǘ)食贅(zhuì)形。】以上所講的那些行為從道的角度來觀察,它們都是人的毒瘤,只能叫殘羹剩飯無用的東西,是人心靈的垃圾。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所有的人都會煩這種自吹自擂、自以為是的人,所以所有有道的人決不會這樣做的。我們真正想做一個得大道的人哪,就不要做上面那些行為與心態的人。
大家要用心來體悟,老子非常慈悲呀。他講完心法功法之後,回頭在人道上還要囑咐咱們不要學什麼樣的人。釋迦佛在經典裡也說過什麼樣的人能交往,什麼樣的人不能交往,要遠離什麼樣的人。他倆說的都是一個,只不過國家不在一起,人不是一個,法身我敢說他倆是一個人。
大家考慮這些事情一定要從多方面去考慮,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完了之後,你就會覺得他倆的的確確偉大,因他倆講的完全都是一樣的。釋迦佛的佛經是整個人類的,佛經講的更加圓滿,更加全面。老子講的也很全面,雖然他的文章非常簡短,包含的面卻非常大。有時自己的思維被框框框起來了,所以理解的就不全面。如果你的思維打開了,他那五千言對照佛經三藏十二部足足夠用。《金剛經》《心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裡的內容,這裡面全都有了,全都包括了,所以說也是圓滿的。從凡夫來說,老子是中國人,咱們也很自豪。從修行來說,老子是天人,釋迦佛也是天人,都是佛,不屬於我們人類,從哪方面講都能過關,所以說我們大家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要把自己限制在小圈子裡。一旦限在小圈子裡,自己的思維就打不開了。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第24篇。再用幾天把前40篇講完,最後把功法教給你們,可能功法比較麻煩,練過瑜伽功的人快一點,沒練過瑜伽功的人,你可能只聽個熱鬧。咱們也不說是佛的,也不說是道的,就說是瑜伽功法吧,因為瑜伽翻譯成中文叫相應,也就是相應功。這個功很簡單一說就會,非常簡單。
我們大家平時少說話養我們的氣。少事養我們的神,什麼叫少事?少管閒事,少參與是非,養我們的心神。少思考那些沒用的東西,可養我們的精。少憤怒可以養我們的心性。所以佛家和道家講的完全都是一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