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留一片月——訪台紀實
溫金玉教授-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台灣,一個疏遠又親切的名字,一個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打小時起,從地理書中就知道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有這樣一處島嶼,還有一個著名的海峽。那裡冬日溫暖,夏季炎熱,雨水充沛,盛產水果和稻米。那裡山川秀麗,景色宜人,有挺拔的阿裡山,有溫柔的日月潭。在歷史課上老師說早在三國時吳王孫權就派兵到達那裡,當然最難以忘懷的是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對台灣的收復。然而,也是從小時起,就覺得台灣離我們那麼遙遠,像天邊的月兒朦胧、神秘,讓人遙不可及……
不曾想,在1999年10月中旬,承蒙台灣中華禅淨協會理事長、慈光禅學研究所所長惠空法師的慈悲誠邀,自己竟踏上了這一片神奇的土地。此行的緣起是參加“第二屆兩岸禅學研討會”暨“第三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活動”。盡管以往曾通過台灣一些朋友惠寄的書籍和報刊,零星地了解著台灣的佛教,但當下真實的面對,分明有著太多的感慨,真可謂“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當躬親”。
兩岸禅學研討會是此次活動的重要議程。10月23日~24日,由慈光禅學研究所、中華禅淨協會主辦的“第二屆兩岸禅學研討會”假台北師范大學教育大樓舉行。在悠揚深遠、莊嚴清靜的《三寶歌》聲中研討會拉開了帷幕,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念佛與禅”為此次大會之主題,並輔以“自力與他力之融合”做專題討論。在為期兩天十場的研討中,共有21篇論文發表,其內容涵蓋原始佛教、阿含經、華嚴、禅宗、淨土、密宗等念佛思想。惠空法師在開幕詞中指出,張揚光大念佛義,旨在期望念佛思想在教界中能帶來大眾寬廣可行的空間。每一場論文發表都設有主持人、發表人、講評人,並留有自由問答與發表人回應,十分嚴格地遵循國際學術會議之規范。會議中問答雙方唇槍舌劍,論爭激烈,機鋒妙語,電光石火,不時引起陣陣掌聲。不經意間,思維的花朵已悄然綻放。雖說以往也參加過無數次的學術研討會,但像這樣的場面還是第一次經歷,既興奮又緊張,熱烈的氣氛不時鞭策著自己,真切感受著法喜充滿的心境。研討會因參會人數過多,主辦單位不得不分設A、B兩個會場,即便如此,也是座無虛席。由此可見,台灣民眾學佛熱情之高、基礎之厚。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是此行的第二項活動,我們到達台北的次日,熱情好客的主人便安排了參訪日程。我們參訪了位於新竹市由印順老法師創辦的福嚴精捨,明了了他老人家注重修學佛法,以提高僧伽品質的苦心。今之坐而論學,以備他時之起而弘化。圓光禅寺座落於桃園縣中坜市郊的月眉山,環境幽雅,四周麥浪翻滾,清香襲人,一派田園風光,置身於此,頓覺神清氣爽,萬念俱歇。台東市的海山寺、屏東縣的青龍寺、高雄市的元亨寺、南投縣的中台禅寺、正覺精捨,我們按日程一一參訪。台灣寺院個個特色鮮明,處處別開生面。如元亨寺,肇建於清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為台灣少數古剎之一。住持菩妙長老倡導念佛,老實修行。老法師看去木讷寡言,和善本份,然寺院建得卻是格局堂皇,巍峨高聳。最令人欽佩者則是以一寺之力,組織翻譯、出版發行了輝煌巨作數十冊的《南傳大藏經》。讓人深切感受到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的真實不虛。中台禅寺為專弘心法、開啟本性的禅宗道場,這裡清規整肅,道風井然,在在體現著古道遺風。新建的主樓高聳入雲,令人目瞪口呆。寺院占地廣闊,處處一塵不染。在惟覺長老的帶領下,出家學子於此潛心修行,淬煉心志。座談會時,數十名學子身著缁衣,魚貫而入,低眉斂目,悄然落座。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盡在無言中。他們中不乏博士、碩士及學有所成者。對談中學子們時而行雲流水,時而斷金截玉,洋溢著古來禅者之風范。這種氣度,這種風采,讓人心馳神往,不知身置何處。難怪1996年夏會有132名大專青年於此出家,造成舉世震驚的“中台山事件”。距中台禅寺不遠處的正覺精捨,則是另一番氣象。這是一處弘律道場,修持簡捷,古樸無華。常住們不趕經忏、不做佛事,不化緣,也不受供養,過著如法如律的生活。正覺精捨雖然不大,幾位法師也十分平凡,但那裡的情景卻成為此行無法忘卻的記憶。在他們簡樸的生活背後分明透露著出離與超越的情懷,昭示著修道者平淡從容的生命真谛。
台灣佛教的教育事業十分發達,盡管在參訪過程中不止一次地聽到許多法師和學者對當局不重視佛教教育及對佛教辦學多有限制而頗有微辭,但畢竟今日的台灣佛教界擁有十數個自己的佛學院和研究所,並創立了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5所私立大學。如圓光寺就創辦了圓光佛學院。圓光佛學院的前身即是台灣佛學院,學院規模較大,在院長如悟法師的引導下,堅持佛教傳統,堅持叢林生活。學院辦學的理念就是期望透過叢林的出坡作務和生活制度,陶練出能吃苦耐勞、定慧雙修,弘宗演教的人材。圓光佛學院主體有高中部三班、大學部四班,另有禅修部、律儀班及研究所,現有學僧300余名,是個大道場,學風嚴謹,道風純正,社會好評如潮。在5所大學中,我們參觀了華梵大學、玄奘大學、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總體印象是,每一所大學都以人文薰陶與專業教育並重,除開設專業課程外,還有繪畫、音樂、舞蹈以及茶道、花道等生活藝術課程。如華梵提倡“覺之教育”,並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為創校宗旨。慈濟更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口號,用菩薩的智慧來教育人子,用父母的愛心來呵護英才。這幾所大學均能將佛教的慈悲濟世與儒家的德智能仁貫徹於本校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才德雙修、智慧悲願的完美人格。在台灣十幾天對寺院、佛學院、研究所、佛教大學的參訪中,最令我們驚羨不已的是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和資訊發達的電教設施。裝幀考究、版式不一的《大藏經》隨處可見,各類佛學參考書琳琅滿目,甚至每間辦公室都是一個小型圖書館,令人不由不生法喜。電腦的普及及網際網路教學的發達也是我們先前無法想像到的。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裡。在如此人文的熏陶和資訊發達的條件下所培養出的學子,其學歷之高、涉獵之廣,確已非傳統教育所能及。
沿途蒙主人的好意,我們參觀了六福村野生動物園、花東沿岸的景點及恆春墾丁國家公園,深深為寶島的美麗所折服,連多日來因忙碌而困倦的雙眼都捨不得合一下。游嬉於湖光山色中的水鳥,獨木成林、鋪天蓋地的大榕樹,晶瑩雪白的貝殼沙灘,鼓蕩的落山風,熊熊不熄的地火,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如今入夢的情景。
此行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是法師們行事的用心和居士們做事的虔誠。從初至機場的迎接,到研討會的安排,以及沿途參訪的照顧,可謂精心周密,無微不至。幾位年紀尚輕的法師始終陪同,不停地聯絡,不停地搬運,不停地照料,不停地忙碌,望著那如風的身影,常有一種坐享其成的慚愧。居士組成的義工隊伍,對責任的那一份直下擔當,對弘法利生的喜捨奉獻,更讓我們感動不已。不論是研討會上忙前忙後的義工,還是在慈濟醫院裡奉獻愛心的志工,以及十多天裡最讓我敬佩的默默勞作的陳绮華居士,都向我們展示著學佛者應有的一份生命之覺性和關懷社會之悲情。我真誠地向他們合十致敬。
行程最後一站是東道主慈光寺。到達已是傍晚時分,夜色下的慈光寺與背倚的山峰渾為一體,無法分辨其大小。抬頭望去,只見一尊南海觀音矗立在山腰處的涼亭中。進入大殿,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很簡陋。翌日早起,在晨曦中,慈光寺的全貌完整地顯現出來。ㄇ字型三合院的建築,正中兩層大殿,大殿內面積約200平方米,簡單樸素,與參訪過的寺院相比,慈光寺的格局就小得多了。想像中的慈光寺應是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頂玉柱,富麗堂皇。難道這就是連年承辦海峽兩岸佛教界大型交流活動的慈光寺嗎?這就是多次資助大陸佛教學術研究及寺院建設、舉辦夏令營、開設僧伽講習班的惠空法師所住持的道場嗎?低頭想去,內心有一種隱隱的震動,對十多天的享用竟生出不忍的感覺。台灣佛教繁榮興盛,但亦並非無有遠慮近憂,而大陸佛教方興未艾,潛藏著鼓舞人心的萬千期許,於此際法師悲心獨運,以如此單薄之財力來開拓兩岸佛教文化交流之偉業,讓人想起“愚公移山”的古老傳說,不禁對主辦者引發兩岸佛教互動之悲心切願生出無限的欽佩與贊歎。盡管說此次訪問是近幾年來大陸佛教界赴台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個團,因而處處受到熱烈的歡迎,但以今日台灣佛教各自為政之格局,能如此協調統一地參與組織這一次接待,可見惠空法師費心之巨和法緣之廣。告別了,真誠地祝願惠空法師——海峽兩岸一船夫——為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交流擺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