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千華派法脈
溫金玉
明末之際,社會動蕩,政府為救濟災荒和籌措軍饷,恢復鬻牒制度,使出家眾人數大增。魚龍混雜,凡聖同居,叢林規范、律法戒儀被沖擊得蕩然無存。叢林窳敗現狀,促使佛門中人起而反省並投身於興律救亡的活動中。有一部分律宗僧人立足於戒律的立場來重建律幢、再鑄戒綱,經數十年不懈努力,使幾於斷流的南山一脈得以恢復、延續。明末真正使律宗重見復興氣象的是古心如馨律師及其弟子三昧律師之千華法系。
如馨(1541-1615年),字古心,萬歷十二年(1584年),他將南京定淮門內馬鞍山的古林庵改寺,建弘律道場。明神宗曾賜“振古香林”匾額。诏請於五台山聖光永明寺建龍華大會,授千佛大戒,並以司禮內臣張然代其受菩薩戒。歷住靈谷、棲霞、甘露、靈隱、天寧諸寺,開壇授戒三十余處,徒眾近萬人。使南山律宗再現復興氣象,世稱“中興律祖”。在中國律宗史上,古心法系被稱為“律宗古林派”。《新續高僧傳四集》中所見者,共有三十二位專事弘戒律師,是出於如馨一系。事實上到現在為止的中國戒律的傳承,亦多是從這個系統發展延伸出來的。
古心門下的主要弟子有性相、永海、寂光、澄芳、性祗等。寂光(1580-1645年),字三昧,在諸弟子中最為突出。他曾在五台山建龍華大會,弘傳戒法,後受都人之請,振興寶華山隆昌寺,建律宗道場,設壇傳戒,受戒弟子滿天下。因創千華社,由此而發展出南山律宗一個派別——“律宗千華派”。
自古心如馨復興律宗至三昧寂光開創寶華山律宗道場後,千華傳承,曾演派二十字:
寂戒元常定 信理妙恆融
從間修福慧 紹隆佛祖心
三昧圓寂後,將法席傳與見月。見月(1601-1679年),曾為道士,後有緣閱《華嚴經》,遂捨道入佛。為追隨三昧寂光律師求授具戒,不畏艱難,行腳二萬余裡,歷時六載。穎慧過人,悟不由師,代座講經,析義釋文,如河傾海注,聞者歎服。繼主寶華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揚正法,行事儀軌,皆本律制。銳意開創弘戒基業,誓為天下叢林創立風范。寶華山由此成為海內叢林弘律傳戒之典范,隆昌寺被譽為“天下第一戒壇”,南山律宗千百年來一縷香煙得以延續,中國律宗擁有了一份新的氣象。著述有《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傳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彌(尼)律儀要略》一卷、《剃度正范》、《教誡尼正范》、《僧行規則》、《三歸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薩》、《出幽冥戒》、《大乘玄義》、《藥師忏法》等各一卷。這些著作對於近世律學的重興,起了很大的作用。
見月一生之最大成就即是續傳律宗法脈,廣大干華一系。這一系主要以寶華山隆昌寺為基地,奉唐代道宣律祖為高祖,如馨律師為太祖,三昧和尚為第一祖,見月為第二祖,再依次傳德基、真義、常松、實永、福聚等。寶華山傳承以“如”字起,以“寂”字為開山第一代,演派五十六字,至今沿用:
如寂讀德真常實 福性圓明定慧昌
海印發光融戒月 優昙現瑞續天香
支歧萬派律源遠 果結千華宗本長
法紹南山宏正脈 燈傳心地永聯芳
見月弘戒數十年,戒弟子以數萬計,法嗣亦有數十人。《南山宗統》卷五記載他的法嗣有定庵德基、宜潔書玉等六十八人。其中以德基、書玉為最著。
德基(1634-1700年)號定庵,嗣寶華山第三代席,俗姓林。自小即有佛性,至父母辭世,德基遂離家游歷,過姑蘇寶林寺,聽竹懷法師講《楞嚴經》有省,遂求剃度出家。他常見此方學佛人,戴著高高的僧帽,身穿華麗的衣飾,不禁感慨萬分,佛祖遺教,為什麼會衰弱如此。一日,遇一僧,舉止端莊,威儀肅靜,大為驚詫,知由寶華山秉戒路經此地,德基遂下決心前往。於寶華山受戒後,刻苦修持,寢食俱廢,更見山門鼎盛,綱紀森嚴,求學之心愈堅。十余年間,專心致力於戒律之研修,深得旨趣。充任上座,教授來學。德基主持山務後,無論在修持上,還是在日常事務中,均能率先垂范。他次第修飾銅殿,構築齋堂,增置產業,使寶華山影響日遠,規模大振。四方求學者,風從雲集。臨寂以衣缽付其徒松隱。著有《羯磨會釋》十四卷、《毗尼關要》十六卷、《毗尼關要事義》一卷(後兩種收入《續藏》)、《比丘尼律本會義》十二卷,又曾輯《寶華山志》十二卷,未行世(今本《寶華山志》十五卷,系劉名芳纂修,福聚參校)。
釋真義,字松隱,嗣寶華山第四代席。俗姓曹。自幼身體多病,出家為僧,後赴寶華山受大戒,深得德基和尚的賞識,被推為序首,率眾修習。他常覺深居山中,閉目塞聽,遂芒鞋草衣,於吳越大地遍訪善知識,開闊視野。後念京城為首善之地,便攜一杖徑人都門。一時名貴公卿,紛紛皈依,法筵大開。後聞德基和尚將人寂,急忙趕回山中,遵遺命繼主寶華山法席。他發大宏願,誓將律學大行於世。康熙癸未(1703年),康熙南巡,召赴陪駕,並敕賜御書經典。丁亥(1707年)康熙駕幸山中,與法師談論佛法,並問及千華妙義,應對詳明,康熙大喜,恩賜御書,分別為銅殿寫“蓮界雲香”、為戒壇寫“精持梵戒”兩匾,並賜金字《心經》一軸,淵鑒齋法帖一部,御書金扇一柄。圓寂時年僅49歲。
釋常松,字闵緣,嗣寶華山第五代席,江南金壇陳氏子,天性恬靜,喜幽僻,耐荒冷。年弱冠即辭父母,登九華山甘露庵剃度出家,後至寶華山受戒。矢志潛修,晝夜精進。為松隱和尚所器重,充任序首,接引來學。松隱和尚辭世,他遵遺命繼主法席。一次廣陵官宦為賀聖祖仁皇帝壽誕,乃請常松法師人京師大開祝聖道場。銮駕臨壇,上問曰:“為何你們的儀式能如此莊嚴,而聲音又如此平和呢?”常松和尚回答說:“莊重及和雅乃是出家人之本分事。”上喜曰:“此華山之所以為華山者也。”又問:“僧中可有能詩者?”常松和尚回答說:“律門日以禮誦為務,無暇留心風雅。”上首肯曰:“律法之所以能范圍斯世者,蓋在此矣!”賜紫衣玉器,奉旨還山。示寂前,以衣缽付其徒珍輝,囑咐要敬遵佛法,永守祖訓。世壽五十五。
釋實永,字珍輝,嗣寶華山第六代席,江南霍邱陳氏,自小喜聞僧眾誦經,聞後並能記誦,人歎有宿緣。後依本地大悲庵為童子,三載乃祝發。遍誦諸經,皆通大義。年二十五,深慕寶華山戒壇儀范,為宇內第一。遂飄然南下,得戒後便住於山中,研習諸大律部,盡得旨趣,不久便為寺中上首,教授末學。常松法師圓寂後,繼承遺願,率領大眾,竭力開拓,以廣弘化。辭世時,以衣缽、戒本傳授文海監院,勉以弘揚祖業。世壽四十有八。
釋福聚(1686-1765年),字文海,號二愚,嗣寶華山第七代席,俗姓駱,為唐駱賓王之後裔。14歲時,發心出家,在本地上方寺剃度,苦心修持,潛心諷誦,十度春秋,乃至寶華山求戒。從闵緣常松得戒,便於山中學律,精研諸大律部。為廣學博聞,歷經八載,遍訪諸方善知識。返回山中後,為珍輝和尚所重,授以上職,教領僧眾。珍輝和尚示寂前,以紫衣手授,命繼法席。乃立規率眾,大振法铎。雍正十二年二月,福聚率寶華山120名執事僧奉诏人京,蒙多次召見,並賜紫衣、御制佛經等物。上谕將愍忠寺改為法源寺,而後命莊親王送福聚主大法源寺,開三壇大戒。福聚亦成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使千華一派分燈北上。寶華山名聲更為大振,成為全國傳戒中心。乾隆二年,福聚奏請將寶華山律宗五部編人大藏經。福聚輯有《南山宗統》、《瑜珈補注》、《施食儀軌》、《寶華志馀》共若干卷行世。
釋性言,號理筠,嗣席寶華山第八代。浙江人。
釋圓先,號渾儀,嗣席寶華山第九代。山東沂州府郯城人,俗姓范,年十四投海州碧霞宮披剃,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於寶華山受具足戒,後繼主寶華山法席,住持華山三十四年,曾兩逢乾隆皇帝駕臨。
釋明如,號恺機,嗣席寶華山第十代。江蘇揚州府東台縣人。
釋定靜,號卓如,嗣席寶華山第十一代。江蘇揚州府東台縣人,俗姓丁,父泰安,母王氏,年十二投本邑復興庵出家,後繼主寶華山法席,十載辛苦。遂飄然遠隱,訪終南山道宣律祖遺跡,後止於歸元古寺。
釋慧皓,號朗鑒,嗣席寶華山第十二代。江蘇揚州府東台縣人,俗姓韓,少投本邑北極殿一粒和尚出家,於寶華山卓如定靜座下乞受大戒,後嗣法主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九月初四日示寂,世壽五十五。
釋昌蒼,號體乾,嗣席寶華山第十三代。江蘇海州人。
釋海然,號敏通,嗣席寶華山第十四代。江蘇淮安府鹽城縣人。
釋印宗,字聖性,又字正覺,號朗圓,嗣席寶華山第十五代。江蘇如皋人,俗姓劉,年十九出家定慧寺,後從寶華山海然敏通學律。鹹豐元年至十一年(1851—1861年)太平軍與清兵鏖戰寧鎮一帶,寶華山殿宇毀破殆盡。同治年間,印宗繼主華山,鼎力中興,親執瓶缽,募集諸方,漸次復建。寺存典籍也因戰亂灰飛煙滅,印宗上走京城,請頒龍藏。為敘淵源,重刻劉文芳所纂修之《寶華山志》,並略加增幅,再梓流布。印宗清修苦行,勵精圖治,堪為寶華山中興之主。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九日圓寂。
浩淨,號發圓,嗣席寶華山第十六代。苦心孤詣,竭力經營,復建增修,中興道場。
光悅,號德寬,嗣席寶華山第十七代。江蘇江寧人,生於1887年。1942年傳法妙柔。
融忍,號妙柔,嗣席寶華山第十八代。江蘇江都人,生於1885年。1942年接席,時烽火連天,國土慘遭日寇鐵蹄踐踏,寺中法務難繼。 1938年8月3日,日寇曾在寶華山隆昌寺制造血腥殘案。玄奘大師部分靈骨捨利原葬於南京古長干寺東崗,被侵華日軍盜掘,全國各界聞訊起而抗議。迫於壓力,日軍移交汪偽政權。 1943年12月,寶華山妙柔律師代表南京佛教界,護送玄奘遺骨去北京廣濟寺安放。後妙柔傳法戒塵,字密誠。佐理寺務,於艱難中頗有貢獻。惜戒塵英年早逝,未有文字記載留存。後單傳戒署。因時為亂世,寶華山第十八代傳承因此而留有異議。
戒署,號東巽,又名仁署,嗣席寶華山第十九代。安徽天長人。妙柔圓寂後,適逢新中國成立,戒署駐山統眾,維系律法一脈。1954年7月,戒署參加句容縣人民代表大會,並根據各地僧眾之要求提交申請傳戒提案。經江蘇省宗教部門批准,於翌年三月初一日放戒,來自12省的求戒僧人有289人,歷時18天。寶華山演戒開壇,為新中國成立後授戒之先,引起海內外較大反響。1957年11月再開戒壇,受戒僧尼合計906人,戒子遍於全國,影響倍於前次。大鼎映徹法師主持此次傳戒法會。
月濟,字慈舟,嗣席寶華山第二十代。原名培功,俗名史源,江蘇興化市人。年十三依止本邑青龍庵恆靜和尚出家,二十歲於寶華山受具足戒。先後於鎮江竹林寺佛學院、焦山佛學院學習,後至金山江天禅寺參學,1985年公舉為該寺方丈。1996年,經中國佛教協會任命兼任寶華山隆昌律寺住持。慈舟法師繼席寶華山以來,力挽頹風,選賢用良,中興常住,所謂“盡心掃葉焚香,勉力積石壘垣,恢復祖師戒壇基業。”兩度傳戒,再振律風。1999年9月,於寺內成立律宗佛學院,培養僧才,使千華一系後繼有人。2003年2月10日圓寂,享年89歲。
自見月中興之後,全國各地叢林寺院的授戒儀規,均以寶華山隆昌寺的《傳戒正范》為藍本,甚至連寶華山的唱念,也成為江南佛教寺院的標准唱腔。自古心如馨開壇傳戒以來,枝繁葉茂,遍及全國。尤其是寂光、見月、德基一系千華法脈,源遠流長,一直傳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