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菩提根本、福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菩提根本、福德

佛經中裹常說,末世眾生最可悲愍的、件事情就是:根鈍福薄。這裡的「根」是指五善根,「福」是指福報。福報與善根都是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也不是天生自然的(「天生有福」),或者命運使然(「命中有福」)。現在先講福報,以及如何方能得福與增長福德之法。上面說過,福報通常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因此若不修而只用「求」的方式,雖然也能求到一些福,但是效果很小,而且很慢;若是能用「修」的方式,就快得多。舉個例說,假如你心中有個很重要的願望,然而這個望的實現,又超乎人力的控制范圍之外;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便可以發願修一個法門,回向成就那個心願;由於你修行的功德及三寶加持的力量,便能令你的所願較易、較速成就。上面所謂的發願修法,例如說發願誦五十部或一百部『 地藏經』 、或是誦大悲咒一萬遍,或是念『 藥師經』 三百遍等等。你若已知道怎麼修行及回向,而且在修持的時候又能夠淨持齋戒,那就更有助於你所修速疾成就,所願速遂。若能如法發願修持,並且長久不斷,便能福德日口增長,宿業漸漸純淨,這就是真正修福積福之人。順便提到,所謂「齋」是指過中不食,我知道有很多在家居士嚴謹地行持齋戒,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佛法在末世最薄弱的一環就是「戒」,而持戒卻是一切修行的根木。

二、善根

以上談了一下「福德」,接下來講「善根」。為什麼說我們末世眾生根鈍?到底是怎麼個鈍法呢?要對這問題有個明確的了解,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根」,根是指「五根」,五根是:信根、精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又稱為「五善根」。此「根」之命名,是一種譬喻,即所謂「以喻得名」。像一切草木,都須要有根才能夠生存、增長;眾生的一切善法(福德、智慧等)也是一樣,必須要有此五羔口根才能生存、增長。栽種植物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植物的根;相同的,對修行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守護其善根。相反的,要砍樹的人,若要令那顆樹完全拔除,最徹底的,就是把樹根砍斷。同樣的道理,若要破壞他人修行,最徹底的,就是毀壞他的善根,如破壞他人的信根、精進根等等。當然,令人善根斷壞,那是魔之所為,我們一般人是不會這麼作的,至少不會故意這麼作― 然而當今之世,魔強法弱,很多人雖然並非「故意」,但常因本身的業障現前,而「為魔所趁」,乃至「為魔所用」,因而胡一畏胡塗地作出破壞他人善根的事,而他自己本身卻還不知道,甚至還自以為是在說法「利益眾生」哩!現在末法時期,真是「百家齊嗚」,各盡所長;但也常莫衷一是,因此也常令初發心學佛的人不知所從,不知要跟那一家、 或那一位大德學才好。在此,我貢獻一點點小心得,給大家作個參考:學佛的總目的,是要培養善根、增長善根、建立善根、成熟善根、以及成就善根。善根成就,然後才談得到修行菩提,乃至得智慧解脫等等。如果說法人,不管是誰,他所說的,對你的善根有所幫助,也就是對你的信根、精進根、念根等的培養、增長、建立、成熟、成就有幫助,那麼,他所說的法就是好的、有益的,他就是善知識。相反的,如果他所說的法,不但不能增進你的信根、 精進根等,甚至還會令你越聽(或越讀),反而越對佛、或對法、或對僧,起種種懷疑、不信,乃至起毀謗之心,甚至令你出言毀謗,這樣就是他所說的,不但沒有能增長你的善根,反而破壞了你的「信」根,增長了你的「疑」根(「疑」在唯識五位百法中,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這樣的人,便不是善知識,而是「惡知識」、「邪知識」。譬如他說佛法中某事不合時代、 或不合科學,或說某部佛經依他考據的結果是假的等等。又,如果你本來很精進地在如法修行某個法門(例如念佛、持齋戒、持咒等),但一聽了他的話? 或讀了他的書之後,令你很洩氣(譬如他說:這樣是著相修行… … 等等),你因此就放棄精進,再也提不起勁用功,這就是他破壞了你的「精進根」。如果是這樣,那麼,不管他的學問再大、 文筆再好、或再有名氣、地位,他不僅不能增長你的五善根,反而會破壞你的五善根。這種人便不能稱為是你的善知識,反面是你的惡知識。你最好敬面遠之;因為世尊在經中處處都說:善知識,不慎。學佛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因為親近才能學到善法,親近惡知識,便會熏染上惡法,乃至斷善根種性!不可

三、善根之本:信根

現在再繼續講「善根」。我們學佛所修的種種善法(福德、 智慧等),也必須要依靠「信、 進、念、定、慧」這五種根本,才能生存、增長、茁壯、 成熟,所以稱信等五法為「善根」。因此可知,學佛的根本在於建立五美口根,而五美口根的根本― 也就是說:「一切根本的根本」― 是什麼呢?那就是「信根」。這信根,甚難希有,甚深無量,不可思議,這是行者無量劫修行,一點、滴累積的結果,非一生一世之功。有人說:「這信佛有什麼難?我一接觸佛法,不用多說什麼,或爭辯什麼,我就深信不疑了。」那正好說明:你不是今生今世才開始信佛、學佛的,而是你多生多世的熏習,所積集而成的善 根業力,所以你今世才能有如是的信根。得到「信根」以後,才可能精進地修行,於是開始長養「精進根」;精進根發起以後,才有辦法修「念根」;因為修念根須念念不斷,念念不忘失,因此須有很好的精進底子,才修得來念根。念根成就以後,便能進而長養「定根」;定根成就以後,方能「正修佛慧」:正修佛慧是在禅定中修種種觀行。因此所謂「修慧」,不只是文字言說,而是須與定心相應― 並非嘴上會講就行;若光在嘴上講,縱使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而心中散亂、不信,也是與法不相應、不相干。因此可知,要發展五善根,須先成就信根。「信」這件事看似簡單,事實上是很復雜的東西,為什麼?因為眾生的根器有種種,可謂千差萬別。而這信根,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層次。馬嗚菩薩著了一部『 大乘起信論』 ,其內容主要是教導我們信根薄弱的眾生如何「起信」― 也就是:如何生起信根。要生起或增長信根,除了修『 起信論』 怯門之外,還有一個法門也非常好,那就是「地藏法門」。我們大家在佛寺裹都常有機會誦持『 地藏經』 。然而『 地藏經』 或地藏菩薩最重要的功德是什麼呢?他是依其本願,及秉承釋迦牟尼佛的教敕,要廣度末法之世、無佛時期一切世問根器最鈍、業障最重的眾生。而業隙最重的,不外是地獄眾生;至於我們也是業很重,才會生在這末法濁惡之世。因此,地藏菩薩的發心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呢?因為教「放牛班」的學生比教資優班的學生,實是困難面辛苦得多,地藏菩薩因為悲願深切,所以他發願要專教放牛班、或弱智班的學生〔 那就是我們!因為我們不想升學(求菩提),只想在二界混混,得過且過〕 。地藏菩薩是想令我們成就什麼呢?簡單一句話,最重要的,就是要成就我們的信根― 令我們起信,令我們的修行有「根」,不再像無根的浮萍(沒有善根的人),如一羼提人在六道的海中到處漂蕩。各位回去若再仔細地研修一下咧地藏本願經』 ,便可以很深切地體驗到。

四、信根與大乘菩薩道接下來再說信根在大乘菩薩道的地位。大乘菩薩道的修證,共有一位,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及等覺、妙覺。「信位十一)階是菩薩修行的初階,這信位,又分為r 等,稱為「十信位」。菩薩十信是:「信、念、進、慧、 定、不退、迥向、護法、戒、願」。因此修行者,首先要成就的是信心。所謂「信心成就」,並不是只具有少許一點點「信」就成,而是要「信位十心」皆具足、成熟、堅固、不退、不動,才能叫「信根成就」或「信成就」。因此可知,要想信根成就,是要一步一步、一位一位往上修,才能成就的。不要說:我很「幸運」能信佛,甚至把它視為理所當然,沒什麼了不起,不覺得有何可貴;事實上,如前所說,任何人能信佛、信法、信僧都是修了好久好久,過去生已受了好多苦,走了好多冤枉路,才能達到今日這一步,才能信佛,才知道要學佛。我們從無量劫來,生死流轉,迷失方向,盲目地追求其它「身外」與「心外」之物,好不容易到今天才能夠發起一些善根,而信佛、信法? 信僧,成為正信的佛弟子(按:追求「身外之物」者為凡夫;追求「心外之物」者為外道)。所以這是無量劫來吃了無盡的虧,與由凡外之迷,返悟而修行的結果。發心以後,就開始在「信位」上修行,到了信根成就,也就是「十信滿心」了以後,便得入「初住」位,成為「住位菩薩」。從初住到「十住滿心」,然後再進入「行位」,修十行,稱為「行位菩薩」;十行滿心後,再入回向位,修十回向;到了回向位,就已經是無上甚深菩薩摩诃薩的境界了,更何況是十地、等覺、 妙覺。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稱「三賢位」岔首薩。接下去就是十地,十地茲薩稱為「十聖」。「三賢、十聖」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證階位,但想要入賢聖之位,必須先成就基礎的十信;而想要十信成就,就必須從「初信位」修起。初信位所修、所要成就的,就是「四信心」什麼是「四信心」呢?依馬嗚菩薩在『 大乘起信論』 中所說,四信心是指:「信佛、 信法、信僧、信真如」這四種信心。修行人若能得此四信心堅固不動,便能於一切佛法得「決定信」,那麼再大的風浪來襲,例如聽到任何邪見、惡見、 不正知見,乃至毀謗三寶的話,都能不為所動。如此便能成就無量功德智慧。信位菩薩修到「六信位」時就到了「信不退」;什麼是「信不退」呢?若得「信不退」,則生生世世皆能「信心永不退轉」,非只今牛不退而已。(你看,這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因此,佛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眾生之善惡業果亦不可思議!)因此,你今生若能修到六信,你的信心就永遠不退轉了,此後生生世世都能保有此「決定信」,以有此成就故,往後的修行都是向上的,永不退轉― 那該有多好!


五、信根與修行現在來談「信」對學佛與學習世問法的關系。修行佛法跟學世問法不一樣。學世間法,例如學中國古典哲學:如老莊、韓非、荀子等諸子百家;或學古希哲學:拉圖、 格拉底、裡斯多德、堅忍主義派及鸠派等;或學近代西方哲學如:尼、本華、博格、 存在主義、 實證主義、 數理哲學等。你在學這些學問或學術的時候,都可以一邊學? 一邊評它,乃至寫一本書判它。你若是專門研究尼哲學的,所寫出的評論,便可叫「尼哲學判」。你因而成為尼哲學專家,可教人尼哲學;學現象主義的,便可寫出「現象主義判」這類的書。這「判」或「評論」兩字是什麼呢?在英文一袅稱為「評」,而這「評」表示什麼呢?表示你有你自己的看法,而且你在這領中有很廣博、高深的學問, 媚是頭很高,通常是學究那種,這是這個字的字源口酒。g 離。)因此,所謂判(是表示:高階層的知識分子,對於所研究的對象有自己獨到而原創的見解,因此才能判。作學問的人有自己的見解,不人雲亦雲,這是很好的。因此,在世的學術界很重要,非常受尊重― 但這在學佛上,就行不通了。學佛,你無法一邊判佛或菩薩,還一邊想跟他學,那可說是不可能的事。而在世學中,你卻可以一邊研究,一邊判;像顧,他是研究儒學的專家,他寫了『 古今偽經考』 及司古史降這兩本判儒學的書,雖然破壞了儒家的典籍,卻一嗚驚人,名利雙收。但在佛法一表,你就不可能一邊讀佛經,而一邊心生不信、懷疑,乃至生出毀謗之念,卻還能「依教奉行」,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修行佛法,就是為了要出離對世名、聞、利、養、敬、我執、 我見等等的貪著。如果學佛之人,為了出名,或為了獲得他人的敬、供養、 出人頭地,發表種種我見等,而去判佛法,以致令眾生斷失善根,來世墮大火,那便是修行人的魔事。學佛之人,若對佛法僧三寶有堅確的信心,以此善根力,當下就能不思議地去除掉不信、疑、毀謗等重大煩惱而信之心。然而這正信之心是否能生起,也可說是「由不得你」的。因為,說,這信心是無量世以來,修行善根的成就。一然、精進根生起正如上所以上講「信根」,現在來談談「精進根」,我們常常聽很多學佛的朋友說:「!我很想精進,可是就是精進不起來。」這是為什麼?因為無始業力的關系,能不能精進,是由精進根的大小來決定的;精進根與信根一樣,也是修來的:你越修,那個善根便愈長大,然後才能夠茁壯,乃至於開花、 結果,這都是修來的。所以你對別人說:「你這麼精進,我好!為什麼我老是精進不起來。」你不用,那是因為你過去在精進根方面修得太少了,你若趕快開始修,你也可以像他那樣精進。你就是因為一直不開始修,所以總是原封不動。因此,精進是修來的,不是自然就能精進。在佛法一畏,沒有人是天生的自然佛,所謂「天縱英明」,本來就是聖人,不用修就能成佛,即使是佛的兒子羅喉羅,也是要修行才能證道。一切賢聖的慈悲、智慧、解脫,都是一點一滴修來的,連佛也是山修因,然後證果。如是說法,方為正說:不修就沒有競口根,沒有善根則一切修行都談不上。

七、不退轉

我們如今身處末法時期,修學佛法既然如此困難,因此我們且先不要好高遠,空想要有怎樣的大成就,例如得諸禅? 三昧、解脫、三明六通,或明心、 見性、開悟等。我們須先腳踏實地,依照經教所說的「如法修行」,如實地,先建立起修行的根本― 信根,最好在今生能夠「十信滿心」。如果十信滿心的話,你就能夠從此以後,保證永不退轉,也絕不會墮惡,這比美國商人所謂的終生保證還要長久實惠,因為這不只是今生今世不再退轉而已,而是生生世世再也不退轉。回向愒中說:「九品花為父母,不退菩薩為轉」:,這「不退」的梵文叫阿

一、信不退一一、位不退三、證不退四? 行不退

第-、「信不退」是六信菩薩:信不退菩薩,其信心永不動搖,永不起邪

見,生生世世決定住於正信。

第二、「位不退」是七住位以上到十回向的菩薩。菩薩到七住位,即生生

世世永於佛法中住,無有退轉。

第三第四

。共有四種「不退『 設不退」是初地到第七地菩薩,其所證真如本心,決不退轉。「行不退」是第八地及八地以上菩薩,因已證無功用智,故於一切法皆能依真如起用,一切所行皆得不退。所以「不退」有種種差等,並非只有一種,而「不退菩薩為」的「不退」當是指於「信、 位、證、行」種種不退的菩薩,因此經中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這個意思。因修行無為法(佛法)之故,而能達到種種不一樣的果證,信心也是一樣,修行信根而能得種種不同的信心成就。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今生最好能修到十信滿心,那是最重要? 且最可歎的事情。

八、四信心

現在進一步來發「四信心」的內涵。先談第一項「信佛」

1 .信佛

前面提過說:四信心中的每一種信― 信佛,信法,信僧,信真如― 都是甚深無量、 不可思議,不是很單純的。就以信佛來講,因為眾生根器種種差別,業障種種深淺、粗細都不一樣,所以有的人信佛信得深,有的人信得淺;有的人信得廣,有的人信得狹;有人信得多,有人信得少。善根愈大、愈利的人,他的信心越是深厚、廣大,乃至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在信心上達到最虔誠? 最甚深廣大不可思議的,莫過於「普賢行願品」中所開示的:「十方三世無量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尊如對目前」。這是何等的境界!唯有如普賢菩薩那種甚深廣大的善根? 智慧,其信心才可能達到如是境界。至於一般凡夫之人,大多沒有辦法作到這一點。這至少要到信心成就、十信滿心,而且已得觀智明了? 正智現前,其信心才能達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廣大境界。倘若善根微薄,甚至微薄到毫無信根的地步,則很難發心信佛。我們在美國,舉目所見多是這種人― 實在可憐。換句話說,這就是沒有福報、也沒有善根,故不能信佛,因為能信佛是無量的福、以及無量的慧積聚起來的結果。沒有信根的人,稱為「一闡提」,一闡提是「信不具」的意思。信不具,就是不具備信心。「一闡提」梵文為工,這一畏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一」是譯音,意思是「無」的意思,或表示相反的接頭詞(化rer → X ) ,「一闡提」者佛經中稱為「斷善根種性」,因為若無信根,則一切善根全部斷壞,所以稱為斷善根種性。闡提的人,連一尊佛都不能信,更何況要他信二佛? 三佛,乃至無量諸佛。有一點信根的人能信一佛,通常是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小乘根器的人就是這樣。善根再大一點的,能信一一佛,即除了釋迦佛外,再加一尊,通常是西方阿彌陀佛。善根又再稍微大一些的,再多信一尊東方藥師佛或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善根若再大一點的能信五方佛;接著,善根更大的,能信十方佛。然而同樣是信十方佛,也有種種不同。有的人只能信現在十方佛,而不能信過去十方佛,也不能信未來十方佛。善根最大的,才能具足信受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什麼是「三世」呢?就是現在? 過去? 未來,這三世都有無量諸佛。唯有信心成就的人,在信佛方面,才能如佛所說? 依經所教,而相信二世十方一切諸佛。也許您會問:「看經的時候也常看到『 三世十方一切諸佛』 這個詞,但是我就是沒辦法信,這是為什麼?」這就是業障的關系。由於我們過去無量世以來造成的種種惡業,例如妄語、兩舌? 惡口、謗佛法僧等,以致令我們從八識田中,不可思議地就生起種種妄想分別,因而障住這個「正信」善根的發起,所以稱為業障。業障於近程上,能障信根或其它善根發起;遠程而言,則能障菩提。「菩提」的梵音是Bodh 沙,其意義是「覺」。覺什麼呢?覺知佛、 覺知法、 覺知僧及覺知真如(如實覺知佛、法、僧三者為寶,覺知凡聖共具一體三寶之真如,能起恆沙不思議之染淨妙用)。如果有障礙(業障),就不能夠覺知三寶的功德及可貴(例如業障重的人便無法覺知父母的恩德一樣)。因而不能起正信,更加不能信三世十方一切諸佛;至於自心真如,則更是如盲對日,如浪子懷珠之不知不覺。

2 .信法

講完了四信心的第一項「信佛」,接下來講第二項「信法」。關於信法,要先了解佛法有三種:一、聲聞法,二、 緣覺法,三、 菩薩法。騰巒鷹種是屬「出世法」,另外還有「世問法」。世問法是什麼?就是二界六道之法。世間法與出世問法就合稱為「一切法」。對於這一切法,因為眾生自心取著的深淺不一,所以信受的程度也有所差別。有的人只能信受較少的法;有的人能信受多法;有的人則能夠信受一切佛法;有的人能夠由信而起修;有的人雖然信受,但只能修行少法,甚至連一法都不能修。我們知道,有些人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求得智慧、解脫生死、自利利他、安樂有情。他求什麼呢?只求能多賺錢,拜藥師佛為求延壽,拜觀世音菩薩只為求生兒子、全家平安等等。這些到底好不好呢?這原是無可厚非,但是學佛修行之人,若以此為最終目的,就失去了學佛的究竟意義。佛家講因綠,這個「綠」字是條件的意思,世人若具有好的世問條件,而能身心安樂,好好地專心學佛,也是好的。因此,如果由於拜觀世音菩薩,念藥師佛,因而生了兒子、 發了財,所求願滿之後就停止學佛了,這就不是佛菩薩度眾生的本意。把佛法應用在賺錢方面,或應用在其它世間法上,例如日本的劍道之士,用禅法來增進他的劍術;還有人修禅定或是修行某一種法,以求升天。這些都不究竟,也不是善用佛法,而是「大法小用」,那是很可惜的事!佛的本意是欲令我們修習正法,而得出離世間輪回,得正解脫;至於因修行而得到世間法上的福報,則是佛菩薩見我們凡夫業重,沒辦法將身心、 世界一時放下,因此以大悲願力成就我們,先一識我們身心內外所求滿足,獲得安樂,而後令我們安心修行辦道。對於佛菩薩的悲願,應具如是正知正見。接下來講三乘法及一乘怯。

( a )信「三乘法」欲得「信法」之信心成就,必須要對三乘法都能具足信受,方得名為成就。三乘法就是聲聞法、 緣覺法和菩薩法。

第一、要能信受「聲聞法」,因為聲聞法教我們了知苦谛(乃至知苦、斷集? 修道、證滅),由於了知苦谛,因而除去對世問法的貪著,而得出離三界生死輪回之苦。

第二、要能信受「緣覺法」,因為緣覺法令我們了知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

生;如是因、如是果;從無明、行乃至愛、取、有、生老病死,皆有其因果;

了其因果故,不再造惡因,結惡果,更進而修「還滅門」,冰泛善因? 得解脫果。聲聞? 緣覺法合稱為「二乘法」,屬於小乘,因為他們最終的目的為「自求了脫」,不求廣度有情,這是由於二乘人自無量世以來,沒有發無上)一阙提之大願,或雖發大願,以道心不堅,退而自利,成為二乘。

第三、要能信受『 菩薩法」,菩薩跟一一乘人最大的差別即在於「願力」與悲心。大菩薩都是乘著大悲本誓願力再來度眾生的;否則他已經到達超脫生死的境界了,根本不用再來這個世間受種種辛苦;然而菩薩因有度生的本願,所以修行六度四攝之法,乃至修習一切整悶法,以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又,前面說過的世間法,是凡夫之人著於三界,貪著生死;聲聞、緣覺正好相反:他們厭離三界,因他們見這世問的五欲六塵(財、色、名、 食、 睡;色、 聲、香、 味、 觸、法),全都是苦,皆是顛倒法,皆是苦因? 苦受、苦報、,所以要出離。菩薩法與凡夫、 二乘法都不一樣:凡夫貪著世問,一一乘厭離世問;而菩薩則是不著不離、不取不捨,然超出凡夫、 一一乘之兩邊(二極端),層次上高得多,所以菩薩道難行。譬如說:你若討厭某人,干就不理他,或遠離他? 避開他,就不會受他惱或;話說「眼不見為淨」,這還容易做― 這是一一乘所行境界:自求解脫。反之,如果你實在不喜歡某人,但為了要開導他、 利益他,而仍然去跟他接近,相機化他,這就很難為,這必須是修行相當有底子了才行,否則恐怕要被他下水― 這就是菩薩境界。

( b )信「-佛乘」信心充足的人,可以具信二(乘法,然而唯有信根成熟的人,才能信受「一佛乘」,一佛乘為最究竟之法。以最嚴格的意義來說,所謂「佛法」是指一佛乘之法而言,以一佛乘即是諸「佛」如來所自行之「法」,也就是佛的自證境界,超出一切世出世問,故稱「佛法」。叫法華經』 裡面說三乘無實,「唯有一乘」因為三乘皆是權教。是故真正求佛法者,就應求一佛乘,求無上佛菩提,於世間法、聲聞法、緣覺法,乃至於權教的菩薩法皆不住、不取,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名之為正住正法,此即無上甚深之法。

3 .信僧如果信佛、信法之心都得成就,那麼信僧通常也就沒有問題。僧有兩種:一是凡僧,一一是聖僧。「僧」梵音是望界污僧伽,意思是「眾」,也就是在佛法中出家修行的和合眾,故稱僧眾。「凡僧」是指在佛法中出家修道,尚未證聖道之人;聖僧是指已證得聖果的出家人。聖僧又有三乘的不同:有聲聞乘的聖僧(證聲聞四果),及緣覺乘的聖僧(證支佛果),以及大乘菩薩三賢十聖得種種果證者,都叫作聖僧。學佛的人之中,信根較不成熟的,只能信聲聞僧或緣覺僧,因為其心量小,故所信者也少;信根成熟、信心廣大的行者方能信菁薩僧。就以信菩薩來說,亦有種種差別,有人說「我是拜觀世音菩薩的」,於是他只信一尊觀世音菩薩;有人專念地藏菩薩,因此變成好像只信一尊地藏菩薩;有人念阿彌陀佛,就好像法界之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一樣。我們應不是只信一尊佛? 一尊菩薩就滿足了,不能如是狹,應該要能夠信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信受佛於經中所說:「十方一切諸佛土,皆有諸佛由無量諸大菩薩海會圍」。若能如是深心信解,這樣才是所謂的「正信」,才達到完全「正信」的標准。否則若只是信一佛? 一僧或信受一、二小法,便非具足地「正信三寶」而只是名義上的正信(亦即「名為正信」,仍當不得其實)。因此可知,信根成就,具足「正信三寶」,多麼不容易!最後再攝要言之:所謂「具足正信三寶」,就是要以深心信受一、一世十方一切諸佛;以深心信受三世十方一切大小、顯密、權實、、一一乘、五乘一切佛法;以深心信受依止十方三世一切三乘凡聖僧眾,從其所教,修習佛道― 這樣才是名符其實的「具足正信三寶」

4 .信真如講完正信三寶,接卜來講「信真如」。信真如,又稱為「信根本」,因為「真如」是一切扶的根本,是十法界的根本,也是佛、法、僧「二寶」的根本。因為佛? 法、僧皆從真如中來,皆同以真如為寶,若無真如,則三寶亦不成「寶」。「佛」以自證真如而為寶,「法」以顯明? 開示如何修證真如而為寶。「僧」以秉佛之教法,自行教他修證真如而為寶― 所以三世諸佛菩薩及一切聖眾,皆是以真如而為寶,乃至於三界六道、六凡四聖? 十法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莫不以真如為寶。真如又稱為「本性」、「佛性」或「圓覺之性」。然此真如本性無上甚深,非有極大善根福德,不能得聞? 不能得信,更何況修行、證入!?

信真如有三種:

a 信自真如h 信他真如C .信真如平等

( a )信『 自真如」先講第一「信自真如」:這是修習佛法一畏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信自真如」,就沒有辦法好好如實修行。什麼叫「信自真如」?就是信我自己五身心之中,有個真如寶,莫但認為我現在是受苦報身,四大五所成,臭穢無量,怎麼會有真如本性呢?那樣就是懷疑自己,也就是信心未熟。你如果現在不能信解自己本具真如本性,就應努力依經教所說而修行― 在『 勝經』 一畏,勝夫人乘佛神之力而說:「如果我於如來經教有所疑問的時候,我應作如是思維:這是如來自證境界;我深信如來是一切智人,此非我境界,非我凡夫能知能見的境界;由於非我境界之故,我便不勉強地依我有限的知解去判別如來所說,去妄想分別。」這也就是信受佛「是如語者,是實語者、不妄語者? 不诳語者。」再簡單一點講,這就是「信得過佛」,也才是真信佛。佛子應依這樣去修行、去體證。如果你說「但我還是不能信,怎麼辦呢?」那是業障太重。要想消除業障最簡便的法門就是:多佛? 念佛。拜佛? 念佛能消無量劫生死重罪;念一聲佛號,佛說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什麼佛可消業障?因為佛可去我慢、我執? 我見,而我慢、我執? 我見即是業隙的根本。借著修敬,便可去除粗重的我慢? 我執、我見之障。我們罪障無數,所以要多念佛、拜佛。慈舟老法師在『 起信論』 的講記一袅說:「依經教所說,如果有業障的話,一定要先消業障,才能談到進一步的修行,也才是如法修行。」至於業障怎麼消呢?就是「佛忏悔」,忏是普賢菩薩廣大行願中的兩項:普賢的第一人願就是「敬諸佛」,第四大願是「忏悔業障」,合起來便是「佛忏悔」。即使是修首楞嚴法門中的首楞嚴大定,佛也是說先要忏除罪障,因為修此法門時,若一開始就盤起來修禅定,由於業障重的關系,極易業障現前而坐不下去,或致魔事。經中說,若欲修首楞嚴大定,首先要在第一個三七日中不眠不地精勤佛拜,忏除罪障;罪障忏除清淨後,方容易得身心輕安明淨;心得明淨,才能夠與禅定相應而入甚深三昧。所以忏除業障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有過錯而不先「生忏悔心」,不先認過、過,則在修行上不可能順利成就;譬如,已經長的樹,要先將它正,將來才可能長得直又高。消除種種粗重業障之後,「心」清明,方能明鑒自己本具的真如木性,而且我此真如本性與十方諸佛所具有者,其木體完完全全相同,沒有絲毫的差異。所以我只要隨佛而行,依教起修,終究也能達到與佛無一)的境界。因為我們有此信念,相信自己能作佛,所以才會努力去修行― 如果真的覺得沒有什麼希望,因為自己業障這麼深重,怎麼可能成佛?怎麼可能達到佛的境界?若對自己這樣沒信心,就一定不會精進了。這世問的事,若已經擺明了沒希望,例如考學明知無望,那你還會努力准備而去應考嗎?根本就不會好好准備了!做其它事也是一樣。若你認為自己天生注定是個失敗者,那你就一定會失敗,因為你心裹作是念故。『 楞嚴經』 說:田二界一切眾生皆由想成」。『 大乘起信論』 與『 楞嚴經』 也都說:要信自真如,深信自己有真如,才可能信「我也畢竟與佛無切眾生畢竟成佛」;若具如是信,才能精進修行,修行也才能成就。

( b )信「他真如」於自真如起信之後,便可進修「他真如」之信。此中義為:信我自身中有真如本性之後,亦信他人有真如本性。並非「唯我得天獨厚,最為幸運,故有真如,其它眾生則否。」須信其它眾生亦有真如;不但信人道眾生有真如,亦信六道一切眾生皆有真如本性,小至、,大至牛、馬!虎,亦皆有之。因為信自身有真如,所以才能由信解而起修,勉精進,從而親證此真如之性。相同的,唯因信其它眾生亦有真如,故信其它眾生亦能於佛法得成就,所以才能發心努力教化眾生― 佛菩薩亦然:因為看到我們六道眾生畢竟與佛無一一,亦皆一一各有本具佛性,皆是「可造之才」,因此才累劫不辭勞苦,千方百計地以化度。由此可知:一個人不管他多麼愚癡,也不管他多麼劣,亦不管他業障多麼重,他終究都有成佛之望― 只因他心中有個「寶」(真如寶),只可惜他懷寶而不自知而已。因為這個「寶」從無始以來,就一直被業障所好比原本是光潔的子,由於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因而看不到那子本有的明亮,乃至錯認子本皆如是,而不知道埋藏在灰塵底下本是一面明亮之。眾生無明,無法自知本具真如,故須諸佛菩薩慈悲,開示我等「心本明」之極理,並教授除去垢之方,我等依法奉行,乃得露出此自心本明。此「本明」即是真如,亦稱「本覺」。本覺之本明全顯之時,即是所謂「全體起用」之時,無量功德及神通妙用即於中顯發。

( c )信『 真如平等」

我們因為信「自真如」故,所以能於自修上精進;由於信「他真如」故,能夠精進化他。除信「自真如」與「他真如」外,更須進一步「信真如平等」,亦即是深信一切真如之性究竟平等,無有高下,而了達「心、佛、眾生」三平等之極理。因為信一切真如平等,故種種妄想分別之心皆一時頓息。因為妄想分別心息,因此再無久修與初習之別,即如司圓覺經』 所說:「不重久習、不輕初學。」種種分別之心自然不起;深信佛所證境: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與諸如來皆如如平等。故『 金剛經』 說:「如來者,諸法如義」。義為:「如來」即是證到「一切諸法皆是如」的意思,「如」是平等? 不動之義。隨順佛教,深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是平等;因為平等,故以平等心修學一切法;證法之後,亦以平等心度化切有情。我們如今雖尚未證法,但以無始善根力故,以平等心受持一切法,以平等心教他一切法,契合一切平等之真如法界,如是即達司華嚴經』 所說的「入法界」。「入法界」者,「契入法界之性也」。而「法界之性」為何?法界之性無他,唯「一真如之性」而已,故稱「一真法界」以上所說的是「四信心」:信佛、信法、信僧? 信真如。四信心成就以後,才是名實相符的「正信」佛弟子。我們常常問別人是否是「正信佛教徒」,這名詞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有別於「佛道不分」、「儒佛不分」或「一、一教一統」「五教齊修」等等「非正信」之佛弟子。但是嚴格說來,必須是「四信心」具足,才堪稱為真正的「正信」。四信心具足後,修學佛法將可速達甚深無量境界。然而須知要達到四信具足,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雖然依菩薩修證的階位而言,四信具足只是「初信滿心」,但凡事閒頭難;經雲:「發心畢竟兩無二,如是二心先心難。」因此,「初信滿心」雖然只是笠口薩道初心成就,但對凡夫來講,也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因為初信滿心就已正式人於「岔首薩正位」且可上二信位,這時就是正式的)首薩行者,是真)首薩。雖然如此,修行人並不作是念:「我是菩薩」;因為菩薩不著我、不取人、不取法? 不說「我入菩薩正位」,但是自心中了了分明,這叫做正修菩薩道。今天講到這一袅為止。最後,回向願大家及十方一切眾生,皆速能於如來無上法中,得正法樂住。

【 後記:這講詞,是筆者出家前,在達拉斯了三年關後,於士頓佛光寺所講,茲錄於此,與十方大眾廣結法綠。】

一九八七年講於德州「佛光寺」- ― 一九九年定於州「大慧精捨」- ― 二年八月一日北美化二

總定於密西根「遍照寺」

 

上一篇:溫金玉教授:律宗千華派法脈
下一篇:溫金玉教授:互動適應:中國禅宗的歷史證明——從達摩、慧能到百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