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禅之甘露 第二章 禅坐必備的基本概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章 禅坐必備的基本概念

放松與攝念專一

放松 (放下)與攝念專一是禅坐中兩個最基本的技巧。我們因為常焦躁不安而把自心給弄亂了,唯有用對治法門才能將此亂心靜止下來,這個對治之法便是放松、放下。其次,由於我們的心總是飄蕩馳散、游移不定,所以須用攝念專一來約束它,以免因散亂而浪費或錯用了我們的精力,而仍不覺知。

六塵

六塵就是為六根所受用的食物,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的1食糧」。這六種塵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它們之所以稱為塵,是因為它們有如塵垢一般,會遮蔽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無法親見本性,所以稱此六法為塵。

八識

當身內之五根 (眼、耳、鼻、舌、身)與外界之五塵 (色、聲、香、味、觸)相對或接觸時,會因為彼此的作用而產生前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這五種識生起之後,其本身所作的了別作用還並非太復雜——換言之,它們只是類似相當單純的直覺 (第一印象)而已。

緊接著,便有第六識 (意識)跟著生起,而產生了進一步的了別作用。第六識一生起作用之後,於是乎種種的感覺、種種的意見、種種的判斷,便應運而興、接踵而成。因此,我們之所以會有一切分別、判斷、取捨等,當知皆是第六識的傑作。

第七識稱為末那識。它是自我之中心,我執之根源。人之所以會自我中心,或我執很重,都是由於第七識的作用。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此識為諸識之倉庫,也是我們所造的一切業之儲藏室,不論此業為善業、惡業、或無記業,皆貯存於其中。

禅那

禅那 ( ,羅馬拼音為Dhyana )系靜坐所達到的一切成就之通稱,通俗又稱禅定,亦可指1因靜坐而達到的平靜、安穩的心境」而舌。它也可指介於止(奢摩他)與觀(毗婆捨那)兩端之間的中道境界」而言;若是此義,則禅那」便與三摩地 (二昧)之義相通。禅定的第一個用處即是—它可以澄清我們心水中的塵垢,以減低感情、官能、以及思想等對我們的內心所產生的壓力。由於禅定有這樣的一個用途,我們始能經由修習禅定,而令自心不受外境的干擾,而且令情與智亦皆不為外境所牽動。

奢摩他(止)

奢摩他( ,羅馬拼音為S amatha)是指修習禅定而成就之心如止水、不動不搖的境界。它是命我們可以開始起正修行的一大利器。除非我們把奢摩他當作是趣向菩提的有力工具(亦即,上求菩提的善方便) ,否則其價值便大為降低,便只能成為世間禅而已。

毗婆捨那(觀)

所謂毗婆捨那( ,羅馬拼音為Vipasyana),是指在禅定中作觀想,尤指行者於得止之後所作的觀想(也就是:於定中起觀) 。為了開啟般若智慧,行者必須在禅定的止境中,修習佛法中各種1觀門」, 例如四念處觀、不淨觀等,如此方能斬斷煩惱。 (譯者按:毗婆捨那原為勝觀察之意,中文譯為觀。)

三摩地(三昧)

三摩地 ( ,羅馬拼音為Samadhi)是止與觀二者達到平衡均等的境地。行者止若太多:心便會太過沉寂而漸趨閣鈍、昏昏欲睡。然而1觀」若太多,則又會易於產生掉舉、興奮、甚至不安的弊病。唯有止與觀二者運用均衡,才能令心既平靜,又敏銳。 (譯者按:三摩地又譯為等持,即止與觀二者平等受持之意。)

般若

般若 ( ,羅馬拼音為Prajna)——系超凡入聖之智,是由三昧力進修如來智,所產生之圓滿究竟的成果。如上所說,三昧是奢摩他(止】與毗婆捨那(觀)二者均衡結合所生的境界,而般若則又是三昧的成果。

——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

講於紐約•莊嚴寺

 

上一篇:胡曉光教授:略論中國禅觀之本質
下一篇:胡曉光教授:佛學研究斷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