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胡曉光教授:略論中國禅觀之本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略論中國禅觀之本質

胡曉光

引子

中國佛教博大精深,宗派林立,妙谛紛呈。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年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佛教思想的內在心總是與生命的大解脫相關,所謂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為了解脫「天上天下第一大事」,中國佛教徒一直在尋找契機契理的解脫修道方法。印度佛教有一整套的生命解脫修道方法──禅觀,但對於一般人不易入內。中國佛教徒一向認為佛法真谛是至簡、至直、至快的,基於這種觀念,中國佛教大師們開始對印度佛教法義的第一谛參究體悟,結果普遍地得出共同的結論:佛教真谛上是直顯心元,不立次第,即可轉識成智或明心見性。所謂的次第禅觀皆是在俗谛上建立的接引方便而已。

法無頓漸之別,人有遲疾之差。於人根性而論,則可劃分為三種。中國佛教禅宗重在對大乘利根上傳法,所以中國佛教禅宗的禅觀是突出在圓頓上,這是在真谛上立法。而淨土宗則力圖普攝三根,利頓全收,以念佛攝心為禅觀。行者有根性之差別,而法則一味平等,淨土宗的禅觀是屬於真俗不二,事理圓融之法。我們知道中國佛教教理所诠在天台宗和賢首宗裡,台賢二宗禅觀對於一般人來講,還是不易修為,在形式威儀上尚有印度如來禅之特色。中國佛教行持在禅淨二宗。禅淨二宗之禅觀是祖師禅,它能體現方便易入的特點。禅淨二宗的禅觀形式簡單,但見地高超圓融究竟。它能體現中國佛教的基本理念,它是中國禅觀的基本原型。

中國禅教四大宗其內義是圓融互通的。中國佛教是一個統一性完整性的體系,是契理契機的生命解脫方法論。中國佛教禅觀是基於這一前提而形成的,所以中國佛教禅觀與中國佛教思想是一致的,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理論與實踐是相統一的。我們現在研究中國佛教禅觀,對於修行實踐者是有直接的現實意義。鑒於此,筆者不揣淺陋,撰文述懷,以做引玉之磚。

一、禅觀是中國佛教之核心

中國佛教有八大宗之稱,然屬於中國化的佛教則只有四大宗,即天台宗、華嚴宗,禅宗、淨土宗。這四大宗是中國佛教大師們的悟創,中國佛教有一共同精神,那就是都把禅觀作為理論與實踐的核心。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有一定的區別,印度佛教大乘佛法只有兩大車軌,一空一有,空是般若中觀學,有是瑜伽唯識學,這兩大車軌的哲學基礎都是有為緣起論。而中國佛教大乘佛法都是基於真如無為緣起論建構的。天台宗的性具論,華嚴宗的性起論,禅宗的性生論以及淨土宗的性淨論,都是如來藏唯心論思想的演繹引申。在印度,如來藏唯心論思想不是顯學,它只有十幾部經和幾本論,並未形成學派。唯心論佛學雖然在印度於潛流,然在中國則成華化佛教的主流。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禅觀是佛教修行的實踐方法。由於佛教賦於禅觀之正見的內涵,所以佛教的禅觀可以稱之為無漏增上定學。印度佛教的禅觀在形式上與外道禅觀沒有多大區別,可是在思想見地與發心動機上則大為殊途。印度外道以婆羅門教為主,它的哲學思想是以「梵我合一」為高體悟境界。婆羅門教主張神我論,它的禅觀就是要把主體小我和客體大我(宇宙本體創生論)溶為一體,從而認為這就是生命的根本解脫。印度佛教就是針對這種神我論而產生的,佛教在哲學上主張無我論,以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為最高境界,通過禅觀修為,能夠使自心妙覺之智得到研發,人從而使自我從必然走向自由,這才是佛教承認的生命大解脫。

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徒在解讀佛法時,是受本土文化傳統心理影響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修心養性之法,在哲學上中國傳統文化是以求證宇宙天道為旨歸。中國人的修養是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境界。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傳統的修道觀念與婆羅門教的思想有許多相似處,如「天人合一」和「梵我合一」就是一種同格命題。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是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是一體的,只要通過靜心修道就可以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過中國文化的修道方式方法是比較簡單的,這和印度禅觀不同,印度外道禅觀和印度佛教禅觀都十分繁瑣,這樣對於一向好簡約的中國人來講,是不太合乎心理口味的。但是中國佛教智者們看到了印度佛法的哲學真理性,將印度佛法的真理法又繼承過來,並以此為工具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行了批判性地超越。這樣客觀地又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在歷史上,中國佛教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在中世紀,中國佛教文化是處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中國人一向重視現實,不尚玄談,所以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特別繁瑣化的思想體系存在的。禅觀是實踐方法,所以中國佛教徒對禅觀十分重視,在長期的實踐中,中國佛教大師們悟出一種既不違背禅觀的宗旨,在方法上又十分簡易的禅觀方法。中國佛教簡易禅觀方法的產生是深受傳統哲學的「玄覽」「獨冥」啟發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佛教是繼承了印度佛教的法義思想,在禅觀方法論上揚棄了非本質性繁瑣形式,以中國固有的「簡」「直」「快」的方法為實踐方法論,這樣既保持了佛法的純正度,又在形式上更契機中國學人。可以說中國佛教是契機契理的佛教。

太虛大師曾雲:「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這是有道理的,為什麼中國佛教特質在禅?這是因為中國佛教徒是重視實修實證的,中國佛教實質上是回歸了原始佛法的本義上,佛陀是依禅觀而開悟成佛,所謂無禅不智,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定不發。就是說離開禅觀實踐皆是戲論,這因為無上大道唯證乃知,而禅觀則是妙證方法也。如果我們把印度禅觀理解為次第禅,那麼就可以把中國禅觀當成頓悟禅。中國佛教的勝義谛是稱性直談,於性無相,故無次第存在,所以有人稱中國化佛教為性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印度禅觀一般總是把定與慧分開,並且常講以定生慧,定因慧果。中國佛教的思想則把定慧當成體用關系,定慧一體,定慧等持,止觀雙開,兩者不二,一句話就是「不二法門」。中國佛教的思想與實踐方法,實際是在《大藏經》中的微言妙義,不過印度人在解讀上是從相教上去理會的,那自然就形成了印度風格的教義與禅觀了。而中國佛教徒在解讀上則是從性宗上體悟的,這也必然地會構成中國化的佛教與禅觀。

二、中國佛教禅觀的形成

中國佛教禅觀形成的歷史過程同中國化佛教形成歷史過程幾乎是一步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禅觀的形成就是中國化佛教形成,是中國化佛教的重要有機部份。中國是一個泱泱文化大國,中國人是有聰明才智人種,中國人有極大的寬容心,對一切外來文化都十分虛心地接受引入。但中國人又絕不盲目隨從,中國人有極深的理解力和創造力,在佛教傳入中國歷史上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中國佛教歷史可以劃分三個階段:一是傳譯格義階段,二是理解消化階段,三是立宗繁興階段。我們知道佛教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現今世界有三大文系佛教。南傳小乘佛教是巴利文系,北傳有兩支點大乘,一是藏傳佛教,是藏文系,二是漢傳佛教,是漢文系。這三傳佛教分別繼承了三個時期的佛教文獻和教法,南傳承早期小乘法,漢傳承中期大乘法,藏傳承晚期大乘密教法。在中期佛法中,既含有早期之余脈,又有晚期之端倪。所以漢傳佛教是比較全面的佛教,在文獻上基本上能夠再現印度佛教整體全貌。依據這樣豐富的佛法寶藏又形成的中國佛教各家教理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中國佛教選擇禅觀為其理論核心是有其道理的。

中國佛教的第一個階段是傳譯與格義,中國人用固有文化思維去解傳典,這就是格義,「格義」者就是比附。這樣會失去原義,如對佛教的「空」義之解,格義家就理解為老子的「無」,其實兩者相距太遠,是不同所指之物。空是本體論命題,而無則是宇宙生論命題。這一時期的禅觀也只是形式上保留印度風格,如安世高的安般守意之法的傳播,但這些對於當時中國人來講,只不過是異地方術而已,與本土養心納氣無大差別。中國佛教的禅觀體系的形成還是在中國教理消化印度佛教開始,而到諸宗立派繁榮興盛時,禅觀才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質。

在中國佛教理解消化階段,有三位大師是其間突出代表,一是僧肇大師,二是竺道生大師,三是慧遠大師。他們三人可謂對印度佛教本義理解的開始,但未開創一代宗風(雖然慧遠後人稱其為蓮宗初祖,那不過是後人追認而已)。僧肇大師深谙中觀,主性空見。道生大師廣通涅槃主佛性見。慧遠大師娴於觀想,主實相念相見。這三位大師後來的達摩大師共為中國化佛教的鼻祖。在這一階段,印度的繁瑣禅觀也不流行了,可以說印度式的禅觀法在中國根本就沒有得到廣泛傳揚。由於中國高僧的妙悟徹見佛法奧秘所在,從而形成了與自見地相符順的禅觀形式──中國佛教的禅觀。

至隋唐代中國佛教進入了立宗繁榮階段。天台宗依性具觀而開止觀雙法,華嚴宗依性起觀而立法界禅觀,禅宗依性生觀而立定慧等持,淨土宗依性淨觀而立持名攝心觀,從而中國佛教的禅觀形式就宣完成。中國禅觀實踐是本著事理不二的理則而建構的,依理成事,以事顯理,事理不二,性相圓融。中國佛教抓住了佛法的本質所在,中國佛教的禅觀實際上是回歸了原始佛教簡樸直接的作風上了。考其印度佛教的次第禅觀,不能不說有許多繁瑣性是受了外道形式的影響。中國佛教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對歷史上的佛教進行了一場淨化工作。從本性上講,一切法相皆是虛妄,學佛目的在於轉識成智,破妄顯真。相形是虛幻的,隨緣可以方便安立,不可定相為法,基於此義,中國佛教認為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真禅妙觀心生),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不落執不著相」是中國佛教見地的一大特質。中國佛教禅觀在這個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無相禅觀法。中國佛教禅觀的形成在歷史上是經歷了傳譯吸取格義研究體會,最終悟透禅觀的本質不在形式的次第,而在於慧解見地上,從而形成了獨具性格的中國禅觀。

三、中國佛教禅觀之本質

中國化佛教有共同的哲學基礎,在本體論上都以真如法性為萬法根源,在方法論上各宗略有差異,但旨歸都是一致的。天台宗講一念三千和三止三觀之禅觀,華嚴宗講事事無礙法界圓融觀,禅宗講頓悟本心真如觀,淨土宗講念佛觀,這都是從一心真如上建立禅觀。中國佛教禅觀的本質主要表現在從體起用和攝用歸體上。一切法皆從真如自性本體上而生起妙用,修禅觀皆是就路回家,攝用歸體而已。一念不生,本質元真之性自然呈現。一真一切真,萬法自如如,事不離理,理不離事,事理不二,事事圓融。基於這種圓融的哲學理念,中國禅觀自然就表現在形式上,是簡單、直接、快速。在見地上表現出高遠、博大、全面。中國禅觀的內在思想與取向都是一致的,但在表現方式上和內涵發展邏輯上確又經歷了一定歷史演進過程。

天台宗和華嚴宗都屬於教家,長於理論,其禅觀是從次第禅到一心禅的過渡,天台宗和華嚴宗的禅觀還是借教證禅。雖然在理趣上已達到了三谛圓融和事事無礙之境界,但在下手處當屬如來禅。禅宗也稱佛心宗或最上禅,它是宗門,自謂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上法門。禅吸取了天台和華嚴的圓頓理念,使之在實踐上更為徹底,可謂解行合一了。禅宗的禅觀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禅宗的特點在於自貴其心,禅宗認為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修禅觀妙在心體離念,所以以無念為宗。禅宗可謂行門上達到處處攝用歸體了。

與禅宗相有差別,性實一如的淨土宗則從性體起用念念觀想佛,淨土宗的禅觀主要是有相觀。相由想生,想由心起,心淨則土淨,心念佛佛念心,心佛眾三無差別。中國佛教的禅觀到了禅宗和淨土就已宣告徹底形成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天台宗和華嚴宗才是中國禅觀的理論,禅宗和淨土宗才是中國禅觀的實踐。中國佛教禅觀思想是理念和實踐相統一的完整體系,它凝集著中國佛教高僧大德們的生命智能與修證,這確實是中國佛教徒貢獻給人類的一筆精神文化財富。我們如果研究過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就會發現禅宗與淨土宗的基本理念和禅觀修為,實際是一種回歸原始佛法。佛陀是人間的佛陀,佛陀的教法是給人間宣講的,太虛大師曾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實觀」,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也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中觀大師龍樹也雲:「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佛陀更說:「我在人間成佛,終不在天上」。我們由此可見,佛教的重點在我們現實的人間,近代中國佛教諸位大師們提倡人間佛教,這是十分契機契理的。我們認為能夠為人間佛教的教法當以中國佛教為主體。實踐方法當以中國禅觀作為人們普遍應用的修心之道。

中國佛教的禅觀,它的本質在於既是一種方法論上的觀心之術,又是具有極深的般若正智存在。我們中國佛教大師看到方法與本體本來就是一個東西,這實際上就是「不二法門」之理的確證而已。如果我們按照現代學術的邏輯方法來判定中國禅觀的本質,我們以說中國禅觀的本質是心觀實相之理,理智圓融不二,不立次第、萬法平等、止觀雙達、定慧等持,明心見性,心性一如之禅觀,這是就理而言。如從法相雲則可說高、大、全、簡、直、快。但這都是依言而立,其實禅觀的妙谛在於離言離思,說是不是,不是也不是,離言道斷心行處滅。禅觀是真參實悟的功夫,不是言表诠議的,是無上微妙的法界。禅觀不是一種學術課題,而是一種生命的真實體驗。如上拉雜一席實為托泥帶水,說禅一句當痛杖三十棒。

 

上一篇:成觀法師:禅之甘露 第一章 禅坐精要
下一篇:成觀法師:禅之甘露 第二章 禅坐必備的基本概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