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禅之甘露 第九章 習禅五階(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九章 習禅五階(上)

禅這個字,廣義而言,為禅定、止、觀、三昧四者之通稱,用以泛指習禅者在各階段所得之成就。本章題目中所說的1禅」,即為此廣義之禅。

禅定修習的五個階段

一、滿足前方便(先決條件)

二、成就奢摩他(得止)

三、成就毗婆捨那(修觀)

四、成就三摩地(得三昧—定慧等持)

五、成就般若智(得超凡入聖究竟之智——淨業、轉業)

這禅的主旨,是把過去我們所討論過的禅定修習,整個綜合連貫起來,作一有系統的概要敘迤,使你對坐禅有更清晰的概念,知道何者為坐禅,如何坐禅方為正確,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修。

不過,我要故意調換一下順序,而把第一項留到最後再講——亦即,第一階段滿足前方便要調到第五個階段成就般若智之後才討論。所以現在我就從第二階段開始講起。

第二階段:成就奢摩他(得止)

奢摩他的意思是停止或寢息我們動蕩不安的心。我們可以使用前面所討論過的各種法門,以將這彌猴似的心安定下來(例如:五停心觀) 。你若想復習一下如何能得定,則可參看我前面講過的部分(即第五章) 。

我們的心有如一個池塘,而池裡的心水恆常蕩漾不定,以致心池之水不但無法清晰地反映出外界之影像,反而將其扭曲而變了形。因此,止水令靜是我們當務之急。待水止不動、無波無漾,而後我們始能於心池之水中見物分明。我們在心池之中所欲睹之物有內法以及外法二者。

所謂內法,是指心的種種作用,也就是我們的思惟、情感等等。一般而言,我們的心於日常生活中總是紛亂馳散的,由於心水污濁不清、動蕩不定,故對自己心中所發生的一切,根本毫無所知、毫無所見。唯有證得奢摩他(得定) ,之後,心水澄明,這時,我們方能藉此定睛一看,把自心瞧個明白

第三階段:成就吡婆捨那(修觀)

我們得止之後,方能清楚明晰地觀見內法 (自心中所顯現之種種現象) 。但我們還須更進一步,利用佛所教授的特殊法門,即是以超凡入聖的出世間智慧,來觀照這些內法,這才是修觀 (此即正修禅觀) 。為了能正確無誤地修觀,我們首先須學種種觀法——這一方面可從聽聞法師闡演的有關修觀的佛法開示而得,或從讀經而得——如是方可學到正確的修觀之知識及技巧,以免盲修瞎練而自誤,或被無正知見之人所誤導。

修觀時,我們必須奉佛之教示以為圭臬,千萬別自作聰明而依你自己的想法去修,更勿聽從非佛弟子的指引而修,否則以盲引盲是很危險的。可是不幸的是,有許多表面上看來不錯,實際卻會誤人子弟的老師,常會傳授大家一些修行的特效萬靈丹,而那些所謂的萬靈丹對我們的修行來說,卻不異於致命毒藥。當知唯有對正法之信念堅定不移、心不動搖,始能成就真正的毗婆捨那。 (附注:修觀之法包括前迤第五章的五停心觀、第六章的不淨觀、第七章的九想觀、及第八章的白骨觀等,此外還有大乘的種種觀法,例如法界觀、唯心識觀、真如觀等,以及密教的各種觀法,這一切教法,最好皆親從師學,方不至盲修瞎練。)

第四階段:成就三摩地(得三昧:定慧等持)

以止即是定,觀即是慧;而三摩地即是將止與觀二者均衡結合、而得定慧等持、正受不偏的境界。若是止偏多而觀偏少,或是止少而觀多,此二者皆無法成就三摩地。坐禅時,行者如果偏於止,其心便漸趨於死寂不靈。此時即須轉修毗婆捨那,亦即起觀(例如四無量心觀等) ,來賦與它一點生氣,而令心活絡起來,以免其心變得像木石一般獸滯不靈。坐禅的目的並不是要變成一塊木頭或石頭!而且禅這個字本身的含意即是深思、靜慮,它絕不是要我們像個木偶人一樣呆坐在那兒。那麼,在禅坐中由修奢摩他而得止之後,我們要思惟些什麼呢?我們最好能深思無上法(第一義谛法) ,令無上甚深之佛法深深地在我們的八識田裡生根,最後轉而成為我們身心的一部分。這就是毗婆捨那1觀」的功用。

反之,行者如果偏於修觀,其心可能就會較動搖不定,此時為了令心定下來,行者又須再回到奢摩他的法門。

如是於止、觀二者之間反復調適修習:若心太寂鈍,便回到觀行;如果心因觀行而變得太活潑,便再轉回到網止」行,直到你找到了其間的平衡點,你便能在那一刻證得三昧(三摩地) 。換句話說,於其中間,行者須於自心中作許多次精細嚴密的微調工夫。

證得三昧,即表示你在禅定修習上,已經提升到相當高的境界了。而這個層次,若非你能在一天之內,連續坐上好幾個小時,甚至徹夜精進坐禅、修習止觀,否則便不可能達到。也就是說,在止與觀兩種修行上,皆必須久久勤習,並且完全精通,才可能成就三昧。我這樣說並非是嚇唬你們,或澆你們的冷水,而是坦誠相告,使你們奂正明白成就禅定三昧的必要條件為何,如此,你們對坐禅才不致有錯誤的觀念。

第五階段:成就般若智(得超凡人聖究竟之智)

行者在獲得三昧之後,再歷久修習,其後般若智慧或1超凡入聖之智」便會於中漸漸生起。此智是如何生起的呢?你必須於三昧中觀察一切內法、外法,以及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實相,以求了悟一切事物之本來面目—亦即是於定中觀察諸法實相,而得了知諸法表相之本性—由於了知諸法本性,而得證入般若屢智。既有了般若屢智,從此你不但不會再為諸法表相之所诳惑,而且更能超乎其上——因此不復為一切法之所系縛。這就是我們之所以稱此智慧為超凡入聖之智的原因。

般若真智一經證得,便能究竟離苦得樂,所以般若智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即聖智之意,而波羅蜜多是度到彼岸之意;兩者合在一起便成為以聖智度到彼岸(涅槃)。此岸又稱苦惱岸;彼岸則是無苦無惱之清涼岸。又,般若波羅蜜多亦稱為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其義即以大智慧度到涅槃彼岸。之所以言其為大者,為以此般若屢智乃超出一切智慧之上,能令行者得至菩提妙果,究竟解脫生死苦惱,是故名為大智。

現在除了第一階段——滿足前方便(先決條件)——之外,其余四個階段都已講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講第一階段了。

第一階段:滿足前方便(先決條件)

在這一階段裡,為了做好成就禅定的准備工作,我們有下列三個步驟要遵循:

第一步驟:呵責五欲

第二步驟:捨棄五蓋

第三步驟:習行五法

以上這三項之所以稱為前方便或先決條件,是因為行者在開始修禅定之前,必須先修這三項預備科目。這些預備科目對於認昙地想把禅修好,以及想上求菩提、證實智慧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對坐禅很感興趣,為的是坐禅可增進其身體健康——倘若得其要領,坐禅的確能增進健康,這是無可置疑的。另有一些人也想習禅,為的是可藉此逃避一下現實。這兩種禅修都不是我們所要論列的。我們在此所要談的是正統的坐禅,是那種從古到今已經傳承了二干多年(乃至更久)的禅坐法。它是傳統的、正派的、真正的禅定修習。縱使我們習禅時會有重重業障困難,我們還是要盡己之力去修習正統的坐禅才好——千萬不可貪快、檢便宜。

第一步驟:呵責五欲

第一項必修的前方便是呵責五欲。有些古德會說:行禅者必須遠離或棄捨五欲。但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很難辦到的,因為現在的世界越來越復雜,大量生產以及交通、信息迅捷的結果,使我們的欲望隨之愈增愈多,因而業障也隨之越來越重。以此之故,我寧可依佛經教及智者大師所言,而說呵責五欲,但不說棄捨五欲。世人通常都將欲視為是令入享樂的東西,因此也認為是好的。然而,我們習禅之人,卻不應將欲看作是值得求取的、或可樂著的。如果我們一邊修定,卻又一邊心著欲想,如是則雖修禅定,對我們實絲毫無益。

五欲可分為二組,第一組包括了對下面五種外塵所起之欲:

1、色欲

2、聲欲

3、香欲

4、味欲

5、觸欲

這些名詞聽來好像有點玄,有點抽象。表面上雖然如此,可是若將其含義闡明顯發出來,你也因此明了其義理之後,那時它們就會變得十分具體而且實在。現在來解釋一下這些名詞:

1、色欲

色欲是指對一切形體與顏色所生之欲念。雖然這包括了對各式各樣的形與色之欲,然而對習禅的人來說,此處則特指對異性的形體相貌之欲而舌。這種色欲很明顯地是眾生最強烈的欲念之一。

2、聲欲

我們既然要修禅定,便不應貪著任何種類的音聲,尤其是悅耳迷人的聲音、或聽了叫人樂不可支的音聲。對於聲欲的貪著,佛經中有一個關於五百位五通仙人的故事:過去會有五百位五通仙人(修行人) ,他們不但能深入禅定,而且能以其禅定力在天空中飛行。有一次,他們一起飛過一座皇家園林,正巧國王的妃子們在林中的御池裡,一邊沐浴、一邊唱歌。諸仙人一聽到妃子們美妙動聽的歌聲:心中不覺為之一動。以其定心為歌聲所攝之故,就在那一剎那,仙人們頓失定力,於是五百仙人皆紛紛從空墜地!

由此可見,悅耳愉人的音聲對修禅定的人來說,是一種會令人迷亂而失定的危險物。

3、香欲

貪聞芬芳之氣味,也會令禅行者心馳意散。這裡也有一則故事:過去會有一個池塘,裡面長滿了美麗盛開的蓮花。有一位禅師循道而來,正路過此蓮池。忽見那朶朶蓮花,其心立即給迷住了,雖然表畫上看不太出來。他站在那兒,一邊觀賞、還一邊用鼻子嗅著,幾乎把本來要辦的事全給忘了。正於此時,只見那花神喝斥道:1禅師,莫盜我香!」此話一出,禅師實時1醒」了過來,抗舌道:1何說我偷香?我什麼也沒偷,因為我並沒碰你任何一朶花。」花神答道:1你確實已偷了——你的眼睛跟鼻子,貪婪不捨地又看又嗅,你用眼攝取了我蓮花的顏色及形相,你用鼻撷取了我的花之香氣;而且,若非我警告你,你險些失了神!」

4、味欲

味覺的產生牽涉到舌頭與飲、食。你在坐禅當中:心不可去憶想任何吃的東西。萬一你在坐中聞到了你母親或妻子、或別人所做的食物飄來陣陣香味,你的心千萬不要隨之飄去,而心中自念:不知她正在煮什麼——為何這麼香?不知其味道如何?諸如此類因味欲而起之雜念。

5、觸欲

在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覺受當中,身的觸覺是特別與性有關連的一種覺受。雖然觸欲有好幾種,但最難克服的,還是與性有關的那種觸。我們既要修禅定,應該了知觸欲的過患—它對禅定的干擾力是非常巨大的。

從前在印度某個遙遠的深山裡,住了一位能入深定的仙人。有一天此國的國王聽說這位仙人修行頗有成就,便派遣使者入山尋訪他,然後接他到王宮裡來供養,款為上賓。之後國王便常常想向仙人禮敬供養,仙人於是隨王之所願,每次都自己飛行到內宮裡去接受供養。如是飛來又飛回去,飛了好多次。有一次,國王要王後也向仙人頂禮致敬,王後便依旨作接足禮:她跪在仙人面前,兩手抓著仙人的腳,以致最高的敬意(接足禮) 。怎知王後的手,其細滑柔軟無比,仙人以前從未有過這般經驗,此時便頓然興奮起來,快樂難當:心旌動搖,當下就失了禅定。接著,他立刻感到一陣暈赅,全身軟弱無力,連走路都走不動了,國王只好派人把他背回山裡他住的地方去!

你瞧,這就是貪著觸欲對行禅者的危險之處!

現在,我們要從以上所談的比較抽象一點的五欲,轉到比較平易的五欲,也就是第二組的五欲。這一組的五欲為對下面五樣東西所生起之欲:

1、財欲

2、色欲

3、名欲

4、食欲

5、睡欲

我之所以把第一階段保留到最後才講,一則是因為這階段需要較深入的討論,二則也是因為這一階段觸及了我們日常生活所關心的一些較為敏感的問題,也就是因為它們與金錢、性欲、飲食、名利等有關。只要一觸及這些問題,坐禅頓時就不只是某種秘奧的、來自遙遠的、神秘東方的珍玩而已,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一件事。換句話說,討論這些習禅的先決條件,你就會明白坐禅並非只是個漫無邊際的神游、空想之事,可任你隨心所欲地去作,就像看一部電影一樣,你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反之,討論這些先決條件,使得坐禅變成是件非常實際,而且極其嚴肅的事。我們若想從習禅中獲得不折不扣、貨奂價實的東西,就先要老老實實地面對這些問題。即使我們不能做到百分之百——這是確定的——但至少我們也能辨別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正派的,且可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有這些正知正見作為引導准繩,我們便可毫無疑慮地大步邁向菩提正道。

1、財欲

財欲是對金錢與財物所起的貪欲。我們不但在坐禅時不應將念頭住於金錢與財物上,而且也不應為了獲得錢財或積聚錢財之故,而修禅定。

2、色欲(性欲)

這一點特別是我之所以把這一階段延後到現在才講的主要原因。雖然各地方的人都愛好性這個玩意兒,然而不可否認地,目前西方人卻育過分強調它在世樂中的重要性之趨勢。近代,性感一詞在西方已經變成一個對他人最好的公然贊诃之一。然而這種對性的公然贊歎,大多數的東方人至今應不能接受。這是世俗對性的想法;然而我認為,習禅的人必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事,而且對它應有更深刻的認識才好。修行人若能避免性行為,便可過著較為脫俗的精神生活。但這對世俗在家人來說,分明是個難題。假使做不到,也不必勉強去做。不過,老實說,若要正修禅定 (不是玩票) ,避免性行為卻是十分重要的事。坐禅猶如給我們的電池充電一般,如果電池充滿了電,則靠電力所點亮的燈就會光明照耀。可是,如果經由性行為而把電池中所儲存的電放掉了,即如同自壞所修。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你若想減少性行為、或者想根本不再做性行為,你一定先要征得你配偶的同意及諒解才好,這一點非常重要。切莫因為你習禅而引起婚姻問題!如果那樣,便不是真正的學佛,學佛的本意是要尋求內外平靜,解決問題的——包括內在以及外在的問題——而絕不是要制造問題。倘若你的配偶不同意你減少次數,或根本不做性行為,那是由於你的業障所致!反之,你的配偶如果同意,那也是由於你過去世所修的善業所致,而能有此福報!不論如何,總要善用你目前所擁有的狀況,去盡力改善自己,以期能過更美好的內在生活與家庭生活——這便是在家學佛的要義所在,並非要你完全摒棄一切。

在所有的欲望之中,性欲是最強烈、而且是習禅者最難對付的一種,因為性欲包羅了我們前面所討論過的第一組欲中的全部項目——色、聲、香、味、觸全部都具足了——而且這些欲又是以最動人心弦的形式,表現在性行為中。此外,我們還要明了:就是因為有此性欲,才使我們眾生於生死中流轉不息!

再者,你若不能完全斷除性行為,或許也可以稍微減少次數,譬如減到比一般不坐禅的人少一些。不論如何,有一點必須要確定的是:絕不可一邊過著放蕩YIN逸的生活,而一邊修習禅定——你的心態與行為至少應比一般人有靈性 ( spiri-tual) 一點,才堪習禅(耽於肉欲是不可能奂正習禅的,至少不是修習正定) 。

3、名欲

我上面會經提到,世間一般人於一生當中所作的許多追求,都是為了得到命名,其中包括欲礙到別人的好評、贊賞或敬佩。當我們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時,常會感到好像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所成就的一切,皆失去了意義似的。由此可見,我們之所以努力求取種種外在的1物質」,其最終目標,仍舊是為了藉此等物質而得到非物質的東西。而在一切非物質的追求當中,名與利二者可說是最主要的原動力。

在中國清朝初期(約公歷一七OO年間) ,有一位乾隆皇帝。有一次他於下江南游歷時,望著長江上許多來來往往的船只,便對他的宰相說:愛卿,你看江上那麼多船只,真是美極了!可是那宰相卻很不識相地答道:啟禀陛下,這江上其實只有『兩』艘船。皇帝一聽,覺得宰相竟膽敢違逆己意,因而心中快悒不樂,便要他解釋一下,何以江上只有兩艘船。宰相道:陛下,這整條江上只有『利之船』與『名之船』這兩艘。其實一點也不錯;每個眾生一生在社會上,就有如江上的船只一般,經常不斷地穿梭往來,所追求者,大抵是這兩樣東西——利與名,以及與此二者有所關聯的種種變化品與副產品。有道是:天下熙熙為名來,天下攘攘為利往。再者,名與利二者雖常被相提並論,但其性質是有差別的;比較而言,利粗而名細;凡俗求利,雅人求名;利欲易除,名心難斷。

4、食欲

一個想認真修習禅定之人,不能是個縱情於美食佳喂的人:他不能對食物及烹調方法太挑剔或講究,也不應餐餐吃得過於飽足。他應該吃適當的量,且在適當的時間吃。總歸一句話,飲食要能節制。然而所謂斷食並非佛教的作法,那是外道法,因為斷食又成了貪食的另一個極端。佛教的作法總是平穩、理性而又離於兩邊的中道之行,完全反對任何極端或狂熱之行,這就必須具有一顆完全住於中道、不偏不倚的心,才能做到。

5、睡欲

為了認真修習禅定,行者的睡眠量宜越少越好。習禅的人,在飲食方面,可以依其自身所需的范圍,盡量吃飽;然而於睡眠方面,如果可能的話,他卻應盡量少睡。這是佛教的修行法,它與許多其它宗教的修法不同。有些宗教或信仰,常如是說:你可隨你高興盡量多睡,但你卻應盡量抑制、或縮減你的飲食,甚至最好絕食(例如道家他們稱斷食為辟谷,主張不食人間煙火) 。佛教是不提倡斷食的,因為你需耍相當的精力來維持禅定的修習。

等你習禅有確實的進步之後,你便會發覺你所需要的睡眠已經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少了。現在,我們來參一參:是誰在睡覺?也許你會回答說是你的身體在睡。但實際上,身體並沒睡,而是心在睡!需要休息的不是身體,而是心。心之所以需要休息,乃由於無明業障所致。無明彷佛是個無邊漆黑的大窟窿,它可吞噬一切,而將整個心體籠罩於一片黑暗之中。由於我們在白天所造的業都積存於心中,形成了一片濃霧般的東西覆蓋住我們的心,才使我們有昏昏欲睡的感覺。夜裡於睡眠的時候,這些積存在心表的業霧會停止漂浮,而往下沉澱於心中較深的領域——阿賴耶之所在處。當業霧沉澱到阿賴耶識中之後:心的表層便又逐漸恢復本來的清明、無有遮障之狀,因此我們就又清醒過來了(我們稱為睡夠了) 。一旦醒來,我們又開始再去造作及積存更多的業,待下次睡眠時,再將之沉積於阿賴耶中——如是往復,循環不已,一生積存在阿賴耶識中的業,也越來越多。

唯識學中有個名相叫昏沉。通常我們在煩惱不安的時候,會覺得無精打采:心也會變得遲鈍不敏。在感到厭倦或者無聊的時候,我們的心也會變得合鈍不靈。而睡眠則是所有昏沉之中最嚴重的,大昏沉。心的表層所累積的業,則是造成我們常會昏沉、合鈍、及無精打采的原因。

睡眠既然與我們所要修的定心如此不相應,因此,我們若想認奂修定,便須克服對睡眠的欲望才成。

以上所講的是習禅的第一個前方便:呵責五欲。下一次我們會繼續往下討論另外兩個前方便。——一九八九年五月廿日

講於紐約,莊嚴寺

 

 

上一篇:胡曉光教授:簡論佛教哲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
下一篇:胡曉光教授:略論法相義與唯識義異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