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學佛的根本
你們說作為一個出家人,最根本要具備的是什麼?希望你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現在心中就有答案:作為一個出家人或者在家信徒,乃至於作為一個“人”,一定要深信因果。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不信因果,一切免談。即使你使盡所有的精力去修,也只能像《楞嚴經》上講的:“上品魔王,中品魔子,下品魔民。”你會說:我有“道”,不就有了因果了嗎?比如練氣功的,特別刻苦,比我們修行人還要用功。但不信因果,把它當成“道”來修,功夫高的著魔、附體了;次的,會感到有氣脈的流動,以為氣脈通了,實際上也沒有真正通;再次者,有氣感,能治一點小病。這也是“道”,這叫旁門左道。因果比道還要重要。
佛教中有三賢,首先第一步,是“十信”,如果具備十信,就是不退菩薩。根本不需“十住”、“十行”、“十回向”,即能往生西方淨土。不會念佛、不燒香、不拜佛沒關系,只要具有深信,臨終往生西方沒有問題!自古以來成就的人,一靠信力,二靠願力,三靠功夫。三個是一個根,深信是基礎。
你們所接觸的身邊的道友,是否有的平常不燒香、不誦經,有的甚至“吊兒郎當”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從遼寧來的三個比丘尼:其中兩個人投入的修行特別多,另一個只是干干活,但她深信三世因果。每個起心動念,都要問自己符不符合一個出家人的要求。所以她身心的反應非常明顯,而且有好多好的反應。其他兩個人不理解,問我為什麼?我說你們只顧修福了,六祖講:“愚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民間有句流行的俗語:“吃齋不吃齋,只要心不歪。”這句話概括了所有修行人的心態,尤其是出家人。有些沒有信仰的人,心態、人品比我們還要高。一個人的心態怎麼樣,可以欺騙別人,絕對欺騙不了自己。實際世界上不存在什麼“被騙”,都是自己騙自己。一個人心態不超越,功夫上投入得再多,也只能說是“功夫”,而絕對出不了智慧,智慧的根源在於心態的改變和超越。一個人只有心態改變,禅定功夫才能上去。心態不改變,功夫可以出來,但上不去。就像一棵種在花盆裡的樹苗,如果不把它移出花盆,栽到土地上,它永遠也無法長成一棵大樹。為什麼說菩薩永遠是菩薩,羅漢永遠是羅漢。羅漢必須廻小向大,才能成為菩薩。你說在羅漢的基礎上繼續修,不就是菩薩了嗎?絕對不行。猶如建大樓,十層樓的地基,想加蓋到100層高是不行的,必須將10層的地基挖出來,再重新打100層的地基才行。必須把羅漢的心態推翻,從頭再建菩薩的心態。菩薩與羅漢的區別,關鍵就在於發心。
每天盤腿靜坐,修成了充其量是個阿羅漢。菩薩雖然每天不盤腿,可心態已是菩薩。只是禅定功夫不夠,一旦修起禅定,是很快的。就像花盆裡和土地上的樹苗相比,後者不受花盆的局限。菩薩不受時空的局限。過去認為,只要是一個開山的和尚,就都是菩薩再來。一個凡夫絕對沒辦法開山。即便是一個凡夫,其願力已經是一個菩薩了。(願力與果位不一樣,比如在座的發了菩薩的願力,你已經是一個菩薩了,但還未證得菩薩的果位。)
佛教中講:“未修道先發願”,那麼“發願”與“欲望”有什麼區別呢?比如我想“講經說法”,或者“創建一座廟當大和尚”,這是什麼呢?是欲望還是願力?(有人答:是欲望!)怎麼知道是欲望呢?從字面上根本分不清,只有起心動念的人自己知道。比如大家來到我們廟裡,有的人一看到廟裡忙得不得了,就想幫忙,有的人想要權力也來做事情。你根本看不出來哪個人干活是為了什麼?如果你不具備慧眼,根本分不清。只有他本人自己心裡清楚,甚至久而久之,連自己也認為是幫廟裡排憂解難的。不管出於哪種心態,都會有福報的。不管帶著哪種心態,為三寶做事都是有福報。只不過福報外面帶著一個緊箍咒。如果是無私地為廟裡做事,就會如同一束亮光,照亮虛空。因為其心態是光明的,十方鬼神都知道,都敬重。
什麼叫“境界”?什麼叫“功夫”?很少有人去參究,往往會理解為是一個東西。“境界”是指心靈上的,也就是世俗所講的“思想”上的、無形的語言。而“功夫”呢,是身體上的一種反應。道教的張紫陽曾經說過:“背後有光猶為幻,腳踏蓮花未為真。”背後有光,這些有形有像的東西,是有生有滅的,既然能生出來,就能滅掉。“境界”也是生生世世修來的。目前的境界是累生累劫修來的。就像有的人生來大方,不是學來的。有的人生來小氣,如果周圍環境都是大方,他可以學著大方,但來的不自然。關鍵時候還是犧牲周圍成就自己。而生來大方的人,在關鍵時刻會犧牲自己,成就周圍。比如出家人來到寺廟,一部分不大方,一部分大方,關鍵時刻,不大方的非犧牲廟裡的利益不可,而大方的一定會犧牲自己,維護廟裡的利益。後者即使功夫不高,以後也可受用(“以後”指後半生或來世)。否則容量會越來越小。比如現在是一個直徑50cm的花盆,不修行,來世就變成了直徑30cm的花盆。
一個真修道的人,絕不會因環境優、劣而改變自己。一個乘願再來者,絕不會因環境而改變願力(志向)。一個有願力的人,環境好或者差,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態。無論環境如何,其內心都一定會不斷地變化,向好的方面改變。一個人來到一個道場,如果因為這個道場道風不好,就失去道心。那麼到了一個道風好的道場,他也會改變自己的心態,同樣會失去道心。一個北方人,就是北方人;一個南方人,就是南方人。不會因為你到了南方或北方而改變。中國人走到哪裡也是中國人,永遠不能失去自己的本色。中國有句俗語:“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尤其是農村出來的年輕人,多數逃脫不了這三句話。現在出國的年輕人,也多數逃脫不了這三句話。一個未當過官的人,一旦當了官,就變得忘乎所以。一個未見過錢的人,一旦見了錢,頭腦就發暈了。這就是思想境界。“功夫”是慢慢修來的,“境界”剎那間就可以改變,一個人如果願意努力修功夫,他的身體又比較健康,一至三年一定會有大的成就。可是到一定的層次,就會原地踏步。雖然他沒有停下來,但始終是原地踏步,沒辦法再前進了。越往上升,越困難。上面不是靠時間的積累,而是靠思想的轉變。
一個人如果把人生看透,無非是“財、色、名、利”四個字。有錢的人到最後是兩手空空,沒錢的人最後也是兩手空空。有名氣的最後要死掉,沒名氣的也要死掉。世界上惟獨“死亡”最公平。不論身份高低、貴賤。不會因為你是達官貴人,死亡不去找你。也不會因為貧窮下賤,死亡看不上你,人人都會經歷死亡。實際上一切事物都是“經歷”,而不是“占有”。任何一件東西,你根本占有不了,會來,還會走。只有當事情發生的時候,用心去經歷它,嘗試它,過後才不會去留戀它。就像沒有吃過蘋果,一旦有了,又沒有用心去吃它,過後一定會去留戀它。如果用心嘗試了,就會超越而放下。對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嘗試,就會超越。只要還留戀,就說明沒有用心去嘗試過。
時間不等人,發生在我們周圍的每件事情,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推掉,更不能拉過來。有形的,用眼觀;無形的,用心靈去感受。什麼是無形的?罵你,對你說好聽的,是無形的,但是有聲音。有形的是眼睛見到的。還有更微妙的,聽不到,看不見,只有達到深的禅定,用心靈去感受。感受到了,又沒辦法訴說,因為它是非語言的東西。
有好多修行人,總覺得自己笨,實際上每個人都笨,沒有天生的修行人。只不過有的人修學的早些,有的修學的晚些;有的肯用功,有的不肯用功;有的會用功、有的不會用功。不論是哪類人,修學5年、10年、20年,都會有從量到質的變化。就像你身邊有個人喜歡吹牛、聊天,而你每天默默地用功,十年後,你和他之間就天壤之別。時間一拉長,你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就出來了。又如有人說:“某某未讀過書”或“某某只讀過2年書”,實際上他所到之處,從未離開過書。有的人雖然在學校是讀過很多書,但離開教室後,就從來沒摸過書。這些人的差別就在這裡。如果你們目前有一點點禅定功夫,而後放棄修行,時間久了,連這一點點功夫也會無影無蹤。佛祖為什麼開悟以後,每天與弟子們一起打坐、講經論道?看經中的記載:“托缽、吃飯、洗足、打坐。”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打坐?打坐這麼重要嗎?前邊剛剛講過“心態重要”,為什麼佛又這麼執著打坐呢?《楞嚴經》上講:“山河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山河大地都是內心的顯現,是告訴我們心和物是一體的、同源的,修心就是在修身,修身就是在修心。作為初學者,改變不了身體,但心態可以轉變。只有達到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夠達到身心同體、心物同源。
好多人不知道怎麼修,我也曾嘗試過好多次,想給大家一個“無為”的方法。什麼是“無為”呢?就是該干什麼就干什麼,看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善惡看得清清楚楚、每個起心動念都了了分明。如果用功,半年功夫就會上路。做不到,只好去打坐(有為法)。脊柱拉直,重力落在膝蓋上,眼神落在一米左右;接著調勻呼吸:深吸氣,停5秒左右,呼氣。用鼻、口均可。如心煩氣躁,就采用鼻吸氣嘴呼氣。因為鼻吸,吸入的氣少而緩,用嘴呼,呼出的氣大、多而猛。也可以在一上坐時就用鼻猛吸、嘴猛呼幾口,之後改為自然呼吸。接著開始調思想,因為我們的頭腦,不給點事情做,就會胡思亂想。就像一個人,沒事就會去串門聊天一樣。找什麼事做呢?平時念佛,就念佛;平時持咒就持咒;平時觀想,就觀想。默念時心、耳都必須聽得清清楚楚,觀蓮花也是觀得清清楚楚,妄想也看得清清楚楚。
怎麼觀蓮花呢?頭是花苞,脖子是蓮桿,身體不存在了,觀想蓮花一下子綻開了,蓮台上坐著或者站著某位佛、菩薩,或者是你崇敬的師父。如果有根性、有魄力,可以直接觀想成自己。蓮台上坐著的和你一模一樣,一個方向。妄想起了,趕快再觀想一次。如果觀想不起來,干脆念“六字真言”。不論哪種方法,能修的是人,所修的是方法。因為你沒辦法使用“能”,只能借用“所”,讓身心達到協調。不論修哪種方法,身心都會有反應。如果懂得如何處理就去對治;如不懂,就不用去管它,挺一段時間,自然會消失。今天就講這麼多。
有僧請師指點坐禅……(坐禅還需不需要看經?)
師:“久坐必生禅”,害人匪淺。禅宗,最需要通達理論。只有理論通達,功夫才能上去。如果你修習坐禅,《圓覺經》、《楞伽經》,一定要讀。經上會告訴你昏沉、散亂、掉舉如何對治。
* 過去講“有禅、有淨,如虎添翼。”有人不懂,其實禅、淨沒有區別。
* 學靜坐時,身心一定要放松,姿勢一定要正確,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感覺不舒服,時間久了會舒服。
* 學禅的人把人都學懶了,有點復雜的事情放在面前,不願去分析。傳統的說法:“不執著,放下”,實際上是讓心態不去執著,該做的還得做。比如對金錢放下,不是把手裡的“錢”放下,而是放下貪心。過去的高僧、大德,建寺安僧,不貪錢怎麼建道場?但確實未起貪心。不貪的是這顆心,而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要放棄的是你的貪心,而不是手中錢財,如果手中的錢財放棄,但內在的貪心不放棄,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