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空谷回音

目錄

1、平常心是道
2.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何時找到本性呢
3.遠離你的妄想之腦
4.事過了無痕
5.正定
6.關於持咒
7.語言文字
8.不學佛是否沒有煩惱
9.念佛念不出來了,自已哭了。怎麼辦
10.為什麼十地菩薩也念佛
11.怎樣才算放下呢
12.真空妙有是不是一個
13.略談無相密的特點
14.怎樣開顯自心的慈悲願力
15.怎樣保持慈悲中覺心不動
16.世界是你的影子
17.了了分明也是痕跡
18.一收一放也是功夫
19.天天找道不知道什麼是道
20.下手處,念念不停留
21.初心學人怎樣做到覺照與慈悲心的圓融
22.見怎麼圓融
23.各家有不同的見地,哪一個對
24.六根門頭時時放光,我怎麼始終不明白
25.四種善知識
26.如何破我執法執
27.為什麼先建立有再破空
28.禅密雙修應注意的幾點
29.頑空和正定的區別
30、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31、修行的人是放松的
32、身口意三業都是光明
33、即今休去即休去,請開示
34、念佛不能念了
35、二十四小時都在用功
36、覺照的自然
37、朗照的智慧
38、真正的得自在
39、請講講保任的過程
40、佛慢與驕慢
41、怎樣使心盡快廣大起來
42、知見無見涅槃因
43、夢中真正的自己
44、明心
45、每個法都是圓滿法
46、嘗到了一滴水
47、見地圓所行為立
48、無明的四十二品
49、我笑騎牛更覓牛
50、本來無一物和時時勤拂拭
51、往生極樂末法時期是否必要
52、修禅密法門經過四禅八定嗎
53、佛號一放,本性開朗
54、莫要守在潔白地上不起身
55、緣起差別
56、師父講的顯現功德怎樣顯現
57、活在當下
58、透明的心土
59、眾生何時盡
60、一念就是無念
61、心法的好處
62、密宗的淨土修法,我就是阿彌陀佛,用不用觀想
63、無相密的灌頂
64、怎樣報佛恩師恩
65、成佛的標志
66、佛菩薩替眾生消業和因果違不違背
67、念佛昏沉
68、修二十四小時
69、不尋求什麼
70、修道人有護法
71、運轉身心
72、自性的真知真見
73、契入阿彌陀佛信願之海
74、為什麼見不到整體的夢境
75、真正的開悟後是無念是正念
76、少年一段風流事
77、見性以後,透過境界
78、悟了實相的悟才是大悟
79、楞嚴經捨識用根怎樣用
80、透脫自在的時候
81、禅密結合的行持又是很殊勝
82、綿密覺照不加任何方法
83.修行的時候忘記了修行
84.一心不亂才能往生
85.應該很平常
86.不要壓抑自己
87.人生的藝術
88.生活自在
89、夢裡入定
90、都是因緣
91.睡眠和修行的關系
92、佛的拈花微笑是怎麼回事
93、一切法本無染淨
94.可不可說茶缸就是佛性
95.道的根本
96.瓜熟蒂落
97.一愣,什麼也不知道了,是不是空呢
98.密宗說的拙火是怎麼回事
99.用空觀是否有用
100.那你就做游戲
101.化YIN欲心的楞嚴咒心
102.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103.我們能否有這一天
104.那我們應該走哪條路
105.放下這些雜事不是不負責任嗎
106、這樣度眾生是否太慢了
107、本性的流露
108、怎麼能一生當中具足三身
109、什麼是大心
110、在幻化的輪回中永度眾生就等於了道了吧

 

1.平常心是道
因為在這個上面,再也沒有奇特,再也沒有東西,所以說平常心是道,心裡沒有東西,那麼一切東西都是道,一切東西就變得非常平常,本來就是平常,自認為開悟,打坐坐得好,地位高,自已了不起的心一起來,就叫不平常,或者成為“老修行”,落在經驗與境界裡頭。如果把這些拿掉,自性的智慧光明,便在一切萬物中顯現,自已沒有東西了,那麼一切顯現的東西都是它的自性所現的真實的道,法住法位。那麼這裡就是很平常,本來就是平常,一花一草,都是自性的流露了,修道的人最忌諱的是他在修道的過程中,有東西在,甚至有了了分明在也是障礙,覺得自已有智慧,有自己的經歷,有自已的功夫、地位、神通,甚至與人比較,我的神通比你高,我的光明比你大,比你好,比你遠,這裡一比較,就不平常了。


2.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何時找到本性呢?
既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你在哪裡?還要到哪裡找?何必要去找呢?回光方知本無無。


3.遠離你的妄想之腦
有時覺得不念(咒)的時候腦子裡好象在念?
不要執著腦裡面,沒有腦,不要執著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為什麼稱為無相密,內要離開身心,身體的感覺,心裡的分別,還有外境,就是顯現任何境界你都不能動心,不觀想,不觀像,不觀光,這叫無相密。無相密就快得多,快在哪裡呢?身體一下子就超越了,因為觀想的境界也超越了,這在一般人經歷次第觀修,要花二十年才做得到的。要觀想成就再化空,心密直接從這裡上來,妙就妙在這裡。心密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漢地很多人多生以來都已經經歷過了顯教密法,更多的是禅宗,那麼在你內在的種子裡面,就有這些根性這些智慧。諾那活佛就這麼講,他說漢地有這樣的根性,因為有般若的根性,他不一定須要經過全部的次第來獲得證悟的境界。所以說直接就轉到無相上來了,般若之路要快得多,所以心密有很多人開悟了。


4.事過了無痕
問:我工作忙,每天接觸的人事,還有夢中的事,一點印象都沒有,就象流水一樣過去了,這種情況持續好幾年了,是否是修行中的一個過程。
答:為什麼會這樣呢?分別心去掉了,分別心和執著心去掉了,人的經過,所做的事情,就留不住,不會留下影子,沒有留下影子呢,就沒有生死。我們的生死業報是因為我們起了分別,起了煩惱,起了執著,造了業,留在八識田裡,而會產生許多東西,積累深厚的時候,就成了一生的業報。而我們現在通過修法,沒有分別,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又不造業,他心裡就空了,當你經過事情的時候就留不住,就心無所住。心無所住,而明明了了觀照你的生活或者你的工作,什麼事到了的時候,都會做,都知道,心是直接應用,那麼叫“生其心”。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明明了了,直接應用,心無掛礙,那正是我們般若智慧現前的一種作用。但是這裡面有差別,有的人當下的時候還是有分別,但過了就沒有了,現在做事的時候還有分別,那麼這個分別也要去掉。直接--比如說你說話,想起來說的和你直接說的不一樣,如果你說話做事是直接流露的,那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想起來說的,那還是執著還有分別。
般若智慧現前,那是自性直用,自性直接的作用,沒有轉彎抹角,沒有這樣考慮那樣考慮,沒有種種計較,直接起用。自性起用就叫自性放光,這個時候你就有一種無形加持力,沒有煩惱的覆蓋,自性直接通過六根放光,這裡再進一步,吃飯睡覺你都不在意了,(那麼久了)整個光明逐漸轉化,整個四大發生變化,逐漸轉化,從粗四大到細四大,從細四大到清淨四大,身體“融化”以後就起神通妙用了,起化身,放大光明,或顯現淨土莊嚴境界。


5.正定
問:通過修行已內無身心,沒有意識,感覺自已象不存在一樣,但心裡明白,這是正定嗎?
答:這是正定,這明白之心也不可得,比如說你正在明白身心世界都空了,正是在這個時候了了分明,正在了了分明的時候,不要起一個心去了了分明。如果覺得自已了了分明,這個覺得還是妄想,還是分別。連這個心也要去掉,那麼正在這個時候,就是實相現前,正定啊!就得到正定,這個地方回光一照,那就本來面目就全體顯現。


6.關於持咒
妄想來了不理,不要排斥妄想,只要回到咒上來就可以了。到一定時候,持習慣了,就不要盯著它,讓它自然持咒。再進一步,你跟著它持咒,它在念你就跟著它,你就照顧它就可以了。再進一步,咒就是心心就是咒,分不開來。再進一步,咒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能所雙亡,根塵脫盡,孤明朗照,全體如如。
下坐後走一百步,或躺在床上養一下,十分鐘,不睡,不念咒,什麼都不做,也不要想著是休息,這樣的十分鐘,非常有用。


7.語言文字
看起來費勁的,不想看的就不要看了,選擇與自已有緣的文字,特別親切,特別感動,有所啟發,然後產生一種智慧的因,用這個正因來做功夫,它才有活力。
看到心花開放,特別舒暢,特別明白,就不要看了,停下來享用它,享有它,再看下去又覆蓋了。看書是把智慧引出來,把門打開,語言畢竟是方便。


8.不學佛是否沒有煩惱
不學佛的時候,整天在煩惱中,覺得是自然的,學佛以後,開始正面對待人生問題,開始想到解脫,開始引發功德善根,有一個觀察力去分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解脫,什麼是不解脫。因此不學佛終日在煩惱中而苦於無法解脫,開始學佛的人,向往解脫而其力未充未得解脫。到了真正明悟自性,照體獨立,依智觀法,方能逐步了脫煩惱。乃至煩惱習氣消融殆盡,才徹證菩提。


9.前一段時間念佛,念不出來了,自已哭了
悲心發動,善根現前,應思惟佛的功德而引發無上道心。修到一定的時候,佛號也要放下。


10、那為什麼說十地菩薩也念佛呢?
那是念佛的功德法身、報身、莊嚴,無量智慧,不是念佛號了。


11.怎樣才算放下呢?
在你生活當中,在你的緣份裡面,有一個東西對你有影響的,使你牽掛、動心,乃至粘著不捨,你就知道這個沒有放下,那麼用智慧除其惑執,又用實際把它化掉,如喜歡吃這個,偏偏就不吃這個,逐漸淡化,也就放下了。


12.真空妙有是不是一個?
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不著一切相,不離一切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不可言說。你認為是真空妙有,你已經失去真空妙有了,已不是真空妙有了。不但是你沒有辦法開口,諸佛菩薩也無開口處。


13.略談無相密特點
金剛乘認為一切都是壇城,是普賢王如來示現的道場,(認為諸佛菩薩高高在上不是無相密,覺得諸佛菩薩同自已的兄弟一樣也不是)見到佛菩薩和你自已一樣也不是,還是落在分別對立上,直到你見無所見,無見而見的時候,見一切相都是實相,你才是無相密智慧的一種相應。
你對佛菩薩敬等於沒有敬,但是流露真誠的敬仰,如實的悲心,心的光明與諸佛映合,而如是都是你自已的顯現,對一切眾生萬物,都是同樣的顯現。
沒有因為見到佛菩薩會特別恭敬一點,也沒有見到眾生輕慢一點,這樣才是無相密心地的智慧,真實功德的流露。


14.怎樣開顯自心的慈悲願力。
安住自心本位上,觀照歷代祖師或諸佛菩薩的悲願之行,引起我們智慧內薰的種子,在一切眾生因緣當中,觀察眾生的苦,從我們自性引發止苦的智慧方便。然後,在不動的心上,時時發願,正行正持,回施功德,於是力用漸顯廣大,心能轉物,利濟無窮!


15.怎樣保持慈悲中覺心不動。
你若覺得觀音菩薩或地藏菩薩就是你自已的顯現,在慈悲當中怎樣保持覺心不動,不要有意保持,在緣中自然顯現,刻意去保持就成了執著,要打破自私的執著,才能完全顯現,吃飯穿衣睡覺等一切都不是為我們自已。是為了早日成道度眾生要吃穿,工作是為眾生而行的,真實的智慧才能顯現出來,這裡有一點是為自已的話,這就不是智慧了,比如說你喜歡吃這個菜,比如說你喜歡金錢。只有捨棄所好、占有、感覺、欲望等,當你捨得干干淨淨,一切都布施了,那麼慈悲心會自然顯現。


16.世界是你的影子
觀時觀不起來了,心空了,但過一階段又隨著習氣而轉,玩得心散了?
那是沒有大死大活,如果在空裡面再努力下去,離開一切緣再用功,認識到空的主人,空的背後是什麼,這個時候,你的源頭找到了,以後你在生活當中,所有的玩都成為你的妙用,你自已不會流失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這個空就是無明,沒有開智慧,在空的覺受中要回光返照。世界就成了影子,與你不相干,但你能顯現它,有個空的分別不行,沒有真見性,連空也沒有了,活潑潑的,雖然在做事,沒有污染,雖然玩,也是了了分明,不動,沒有影響。
但不能在境界裡流浪太久,要綿密覺照,連成一片,不能座上座下分做兩個。


17.了了分明也是痕跡
有個了了分明的本身也是痕跡,了了分明也不住,沒我去分明,雖了了分明,只是不知道了了分明。修行人到了身境兩空,如果分別它,認為這個就是主人,還是顛倒,如果在空、覺、光明的當下沒有分別它,全體自性的顯現,那麼就不是第六意識,就差這一點點。真如也是假名,識神也是假名,了了分明也不落了了分明,不刻意去感受了了分明,正在了了分明當中,你不要想到是了了分明或不是了了分明,當你有一種感覺已經是識心的作用了。在了了分明當中,一點的起念都知道,都不執著,都不會停留,空的感覺會影響你無住的智慧。有的人見到空性,靈知,但未能在一切處見性。有的人了了分明的覺受還在那裡;有的人連這一層也沒有分別,非常的自然地顯現在一片當中,又不一樣;有的人清淨一片,靈知了了,是遍照內外,透徹一切,非常真切,自然地流現在一切當中,更無作意,體現這樣功德的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見性以後,又被覆蓋,需要經常用功,反復打開,逐漸由生到熟,綿密保護方能成片。所以理悟者多,證悟者少,即指這種情況。
淨念相繼,悟後以性起修全在功夫,念念覺照,不落痕跡,一點不粘著,一點點沒有落處。一有落處,一覺就化掉,化除越干淨,覺照功夫的光明的力量就越大。粘著的越多,本性越經常被覆蓋,他就沒有力量,事情到了,做不了主,會流浪生死。所以悟後全靠做無念的功夫。
一點不粘著,你的心要很明朗,觀照說話做事,都是直接的流露,中間沒有分別,沒有煩惱的障礙,而且在直接流露當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種亂。多余的東西,多事的東西要去掉,要使我們的生活安處在一種清淨的緣起當中,一種非常直接的規律當中,一點不多事,不多余,恰到好處,這就是一種自性體現在生活當中的智慧。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那你就多出來了,一定要穿這件衣服,那不就是自性的覆蓋嗎?又迷惑了。


18.一收一放也是功夫。
想做的時候不去做,不想做的時候就去做,練心的過程。
問:那順心的人離的遠遠的,不順心的人去靠近他不是太慘了?
你透過這一層,就不會再有悲慘的事情發生了,再也沒有你願不願的心境出現了。喜歡、不喜歡的,對立的都不住在任何一端,這是真功夫。


19.天天找道不知道什麼是道?
當你悟到什麼不是道的時候,這就是道。


20.下手處,念念不停留
心不停留在任何一個地方,無心之心,心是空的,怎麼停留呢?虛空停留在什麼地方?


21.初心學人怎樣做到覺照與慈悲心的圓融
不要去分別眾生的苦和樂,只要安住在你的本位,你不要粘著苦和樂,不要在你的心裡建立眾生相,建立眾生的苦樂,你的樂是本樂,你的光明是本有的光明,而這個苦不能放在心上。眾生的苦反映到你這裡來了,不要說某個人的苦來了,或執著某個人對你的一種影響,你要把你這一邊的苦化掉,怎麼辦?起來了怎麼化?你就知道了。而且有智慧力,所以這就產生力量。力量差的人和別人講話都很累,和別人在一起受不了,和業障重的人在一起很難受,這時不能多講,且不能與之多來往,開始的時候,以保護為主,要保護自已的覺性,後來力量大了,就任運,任的境界是沒有關系的,承當的起來,但是本質上不是苦(累)的,但力量大,還是一個過程。禅宗在見上是一下到底,(與佛見無別,但在行上不扎實),教下是一層一層。雖然慢但是有進無退,有能力的大祖師最好是兼弘。


22.見怎麼圓融
心中心的見,無見之見,超越一切見的見,就是心中心見、大圓滿見(要方便一些)。是方便引導的一個知見,一方面通過方便引導,使這個人證道之後,依大圓滿來印證他,證明他。印證之後,大圓滿就沒有了,大圓滿在他心裡面消失了。那麼他就能應和萬物,萬物都是大圓滿,一切萬法澄然在心裡面顯現,顯現無差別,顯現本然的真實狀態,本然的自性,一切萬法顯現在當下,沒有分別取捨,沒有身心內外,沒有能顯和所顯,就是大圓滿。
為什麼有的祖師講自已的門派的見地最圓滿,最殊勝,最最徹底,最最究竟?為什麼這樣講?這是為了使他的弟子安心在他的傳承門派裡用功,不要在外面分別了,都是一樣的,而且在一樣當中,我們這派最殊勝,成就的最快,要這樣講,使弟子有信心。師父自已沒有分別心,說自已的法門高是為弟子這樣講的。


23.各家有不同的見地,哪一個對?
安住在自已的本性上,不要去分別這家那家。都是佛法,一體平等,應機不同,故方便說。
當你剛剛見性的時候,一無所有,一切都是空的,但是在空裡而靈知了了,而不住空,你說是什麼見,到後來你進一步了,看到了物物都是本性現前,八風當中,動靜來去,都是本性放光,那你是什麼見?行動也好,停止也好,做事也不說是事;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都是這樣,那你是什麼見?後來就是修無所修,行無所行,根本沒有自性,根本沒有智慧可得,一切萬法都是原來這樣的,這裡面不可說有見相見性,不可說有上有下,不可說有成就非成就,這個地方是什麼見?都是你自已的經過而已, 自然自然的會發現了,當你走在街道上,一路走過去,看到車、看到樹、看到房子,各種的人事,在每時每刻,會顯現它們,當你走過這段路的時候,過去的沒有了,過去見到的沒有了,那是心的顯現,如有分別有執著的話,你會比較說:過去見到的是那樣,現在見到的是這樣,未來見到的是怎麼樣,就有差別了,但是你能見的東西會變嗎?不會變的,你就安住你的本來的那種正見上,不動的智慧上,去顯了萬法,都不相差。


24.六根門頭時時放光,我怎麼始終不明白?
你有沒有六根啊?
有啊,眼耳......
那你就不能放光,當人沒有六根的時候,你就在六根門頭放光了,你還有六根怎麼能放光呢,這個看也看不到,你說有沒有呢?它常常出現,但找也找不到,越求越遠,不求也就到了。
沒有能所你在哪裡呀?正在這個時候,活潑潑的不住在一切相當中,就是我們自性放光,叫六根門頭,雖然沒有能所,但是一切了然。不分別而知叫真知。


25.四種善知識
崗波巴大師講有四種善知識,凡夫、開悟的,地上菩薩、果位的善知識,其中凡夫善知識的功德最大,因為初心學人只見到相,見到自已的執著,見不到果地佛。所以,今後無論修到什麼程度,都不要忘記接引自己入門,引導自己開始正修的善知識,要永遠恭敬供養。


26.如何破我執法執
當體空。打坐中身體不見了,身見就破掉了,我的感覺,我的空,我的清淨,再去掉,就找不到我及那個能找是什麼,這裡面回光一照,就見到自性的真我。
你的智慧功德願力,清淨莊嚴境界都是法,執著了都是知見上的痕跡。
對廣大法界的法,都沒有執著,都沒有分別,了達一切法的秘密,通達一切法的因果,法執就去掉了,整個法界都是無量的空,無量光明、智慧、願力。方便的空,這個空非常廣大,非常清淨,對空的安住也沒有微細的執著。這個空非常廣大,非常圓滿,非常具足,把空執破掉,空執破淨的話,俱生無明,俱生最後的一品無明,也沒有了,就圓滿成道,圓滿成佛。


27.為什麼先建立有再破空
先建立好的東西,再把粘著去掉,否則易走向狂慧的一面。兩頭都失掉了。
有的人空了什麼也不顧慮,見的力量非常大,但沒有開發功德,這個自我也是非常大的,雖然感到自在,不具功德、有傲氣,什麼生死、煩惱,都不顧,不以為然。一般人會被攝持,但不是平常心,沒有利他的真功德。認為這個是最高的,不會把這個放下,不甘居人下,也會很孤獨,且空見失去後,即隨之漂流。
修來修去沒有智慧,你修個什麼呢。不轉換自己的心態,見再高有什麼用?空不能顯現功德,豈不是豁達空?


28.禅密應注意的幾點
一、發菩提心。
二、無相的見地,雖然念咒,等於無念,不以咒為念,不以心為心,心咒兩空,身體、氣脈、境界都不執著。
三、昨天今天不起對比。
四、師兄弟間的境界感覺不對比,不論高低不評價。
五、上座一心念咒,下座綿密覺照,白天晚上打成一片,不落夢的感覺。(在夢中知道)
六、百坐以後,和語錄印證,越來越親切,明白,本性的覺照會逐漸顯現。
七、可修立斷法,喊一聲斷或嘿或呸字,就是徹卻。經常這樣做。
開始朦胧,後來清晰,(首先在坐中)身體就沒有了,一片空,經常在這個空裡面。
微細的地方要綿密一片,師兄弟之間不做印證,會起疑惑。上師印證後一信永信。
八、持咒時咒是一個輪,(音)不斷地轉,然後融入進去,於空樂明中,覺而不住,透出一片天地。


29.頑空和正定的區別
頑空沒有覺照力,正定是靈知了了,外面能聽得到,外面有時候能反映,有時也不反映,心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是透明的,實相正定,猶如水晶一般。
正定再往上,雖然做事情很忙,但也是這樣,睡覺也是,說話也是,用就是體,他人就是你自已,在你心中顯現,眾生的煩惱就是你的煩惱,在你這裡化掉了,就叫度眾生。用空靈的心把這個化干淨,有執著的慈悲也要化掉,不要去感覺別人的病,不要把病當病,才能有力量化解眾生的煩惱和病痛。


30、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個地方沒有一點分別,沒有一點東西,思想到不了,境界到不了,本來的面目也只有自已知道,自已也非自已,這裡面叫不可得。
問:那可理解為歸於平常?
平常是方便說,也沒有平常和不平常。
道不與世法違背,一切世法都是佛法。


31、修行的人是放松的
正念咒時不起一切念.
進一步心咒消融,心不是心,咒不是咒,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說話做事都是這樣,有即非有,空即非空。
修行的人是放松的,不能緊張著修,放下身體的感覺,不讓任何一個神經產生緊張。心是自然,柔軟。然後在全部放松中提起正念,猛利向上,一心精進,契入念源,使自力、他力、咒力,融合為一。


32、身口意三業都是光明
修行好的人,身口意三業都是光明,菩薩以無度之心度一切眾生。
金剛沙、寶印、佛號都是光明,如果有緣遇到(指中陰),就會馬上解脫。


33、即今休去即休去,請開示。
要休去就當下休去,不再等待。
休去不是休去事情,是休去執著,放不下的用智慧去觀照,為什麼放不下?人在世上難免有錯誤,以後改正了,做得更好一點。
一切都是因緣,差別安立,心一直是空的。
解脫不是臨終的事,每一念當下,都是解脫。心念、情感都不能執著。


34、念佛念到不能念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讓它自然,不要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要想它是好還是不好。
這時候也是一片好時光?
沒有好,沒有不好。
還是分別?
沒有及,沒有不及。


35、二十四小時都在用功
早晨醒了,不要馬上做事,先在無念空靈中覺照養定,使白性明朗現前。白天做事都是成片的,在覺照功夫當中,睡覺時夢境心不動,了知自已在做夢,認識夢中的自已,形成整體的循環,24小時都在用功。


36、覺照要自然
覺照當中多一個心出來,有意地去覺照,就會很累。
覺照要自然,平時功夫要做得好,做任何事情不過分累,不受它的拖累,時時保持輕安、歡喜、自然、寧靜,好好安養在這種狀態之下,就保住了。時時刻刻安養它,不能忘,保持一種安詳、清靜,習慣了,時時刻刻都在這樣當中,睡覺也是這樣。
有的人認為空了,一切無所謂,本來就是清淨的,那就錯了,不是相應。所以要洞明因果,善巧行止。


37、朗照的智慧
清淨無住,朗照的智慧,身體每一個毛孔都放光,到了這一步,就有力量了,有加持力,別人和你在一起,會特別歡喜。悟後真修,若以為本來一無所有,什麼都不做了,還是一個凡夫。
保,五年、十年。保,不能隨緣,可以在邊緣上擦,不要進入,力量大的時候,穿透它,透境界,還是沒有動,不受污染,這叫自在。
有的見性的人,有福德智慧,非常圓滿;有的人不是這樣,那是過去多生以來沒有培福報、智慧及善根種子。所以要開發菩提心,對一切眾生慈悲愛護,逆境也可以練心,一切都會過去的,心變得寬容慈悲,自已的事不著急,只要別人開心就好啦。


38、真正的得自在
一個人在五欲世界裡呆久了,非常向往解脫,內心又出現一種不平等的東西。而自然顯現的(清淨之心)不在於染污或清淨,所以淨土宗修到一定的境界,最好還是能夠回來,融為一體,歸到平常。
宗教使人淨化,但是走偏也會污染。執著不能回應到現實生活中來,反而產生壓抑緊張。不正常思維,正常的生活,都不正常了。但也是一個過程,原因是對現實的不適應,太多痛苦,煩惱急求於解脫,急於離開世俗法,那麼佛菩薩或其它宗教給你一個美好的理想的境界,給你一個天堂,給你一個淨土,給你莊嚴的境界,讓你去圓這種境界,來獲得心靈上的安慰解脫,然後把世俗的煩惱放下了。放下之後,如果建立了光明、莊嚴,如果心靈能夠真正改變過來,變得純淨,變得無私,變得沒有煩惱,變得有智慧,那麼這種莊嚴,這種智慧,再回過來,在現實當中,體現出來,這是宗教真正的目的。如果只進去,回不來,那麼這種人只生活在理想的境界裡面,他不會到現實中來。所以為什麼講不二法門,為什麼維摩诘居士講的眾生的地方就是菩薩的淨土,就是指這個。並不是離開了這個另外有淨土,離了眾生的淨土是心靈上的淨土,是一種理想境界。當然理想境界會出現啊,出現光明,出現佛菩薩,都有的,不是沒有。但是停留在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不平等,對現實的世界和心中的境界就有矛盾。有矛盾的話呢,他心裡面並沒有真正的安逸,沒有真正的安逸,就沒有真正的得自在,因為他不敢進入世俗世界,不敢和一切眾生同事,共行,有這個問題存在。
禅宗它已經超越了宗教,完全回歸了光明和自性的顯現,看的問題看得很透徹。是一個真正的O。


39、請講講保任的過程。
一個見到本性的人,對根本的問題已經了達,比如說生死的問題,生命的本源,自心的靈知的源頭,了達了,而且非常自信、自肯、不再受各種理論的迷惑,各種各樣的講法,你會知道他正確或不正確,不會跟著某種理論產生疑惑,或動搖,這是最根本的,叫信。見性的人,他首先建立在信上,而且沒有慢心,沒有驕慢,驕慢的開悟不是真開悟,本性本體上沒有驕慢。還有一點,就是沒有邪見,比如說破因果,比如說對三寶的否定,比如說其它佛法(法門)的否定,比如說對功德開發的否定,如果否定這些的話,就叫邪見。這個見性不是真見本性,因為真見性的人,不否定功德的顯現,不否定緣起的因果,不否定事物的差別的存在,就是見性當中,本性中具有萬法,就是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具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裡面就是說一個真開悟的人,在根本的建立,根本上的相應,是不疑,是信;第二就是沒有慢心,是平等的回歸,第三就是沒有邪見,能夠出生功德,自性的功德,這是開悟的三大要素。
這三大要素不具備,不是真正的開悟的人。至於怎麼得呢,就是說第一,對於本性不斷地跟它相應,不斷地覺照。但在這個上面不再安立一個東西,安立一種觀念。不是概念,不是觀念,是自然的觀照。就這種情況,一個是你多生的善根,還有在這種時候諸佛菩薩加被故。
使人陷入某一種執著之中,是魔所為,而以執著破執著是善知識。再化歸本面的清淨而無住。


40、佛慢與驕慢
生起佛慢的同時,對眾生也升起了恭敬,覺得眾生也和佛一樣,和我自心沒有區別,這是正的,但也要掃掉。
不會認為自已就是聖人,因為無聖可得。在世俗當中,不會認為有所染污,也不會提倡染污,或者執著一種什麼境界。他不會有兩頭,既不執著清淨光明的一面,也不執著世俗染污煩惱的一面,它兩頭都不住的,那是禅的智慧。不以境界高低衡量修證的高低,禅宗行人會經歷很多境界,但不執著這些。


41、怎樣使心盡快廣大起來。
是什麼東西障礙了你的心量,你把它化掉,你的心裡面什麼事物對你有一種負擔,有牽掛,有執著,你把這個拿掉,你的心自然就廣大了。對上師有執著的話,也會障礙你的心量,把這個執著拿掉,使上師的光明和你自性的光明融為一體,成為不二,才能在上師的面前獲得自在。不會覺得懼怕或一定要這樣做,那樣做的一種心態就沒有了,和自己朋友一樣,兄弟一樣,這樣才比較好。不須要執著,因為這裡面沒有高低。


42、知見無見涅槃因
破呢,關鍵是破見,破人的知見。知見立知生死本,知見無見涅槃因。破種種知見,因為有知見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產生業力,就要受報。關鍵要破知見,知見破了以後,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實相。但是即不提倡什麼,也不壓制什麼,隨著緣起的因緣去做,既不提倡,也不壓制,那他是叫本然性的顯現。但是我們一個人修證到本然性之後,我們的行為在世俗當中,要隨順眾生來行,因眾生沒有到你的本然性,眾生沒有到你這樣的超越自在,所以要根據他們的需要,他們的意識,他們的生活習慣去生活。我們內在依然超越,我們的表現要符合大眾的因緣,符合家庭、社會的某一種道德標准。如果證到本性一絲不掛,沒有道德倫理,但在因緣當中要權巧示現,穿衣服不是因為自已要好看,是因為眾生喜歡。令眾生歡喜,所以有種種表現,但你千萬不要陷進去,眾生說你的衣服好看,你就開心了,那你如果真的開心了,那你就陷進去了。如果眾生喜歡你,對你非常好,你因此而感動,然後回報給他一種愛,執著的愛,那你就陷進他的愛裡邊去了。不要因為人而動心,但是你可以施予你的一切,妙就妙在這個地方。
你能施予愛,施予慈悲,對眾生利益,但是你的心不要動,你不要陷到他那裡去。因為這個人對你特別好,你就激動不已。噢,太開心了,你對我這麼好,我再加倍的對你好,這樣就陷進去了。做老師的都一樣,弟子很孝敬,老師很開心,我要加倍努力幫助他們,那師父也陷進去了,師父不能在這裡面有所動心,師父還是很平常,還是和弟子一樣,如果師父高高在上,師父也成魔了。這樣的師父抬得越來越高,師父的傲慢心、自私心都起來了,那就成魔了。
師父您越平常我們就覺得您越高?
我也沒有覺得平常啊。
沒有平常也沒有高?
是。
你的心裡面也是要這樣,也沒有平常也沒有高,如果你還有高在呢,你還有障礙的,你被我障礙了。但是有時候不是我們不這樣做,眾生的因緣不同,眾生的執著不同,在隨緣當中,一步一步來,一個一個層次來,不是一下子能就把眾生的執著敲掉。有的人對師父恭敬,他才能去修,我們給他恭敬,到他可以把這恭敬拿掉的時候,我們給他平等。手拉著手,師兄弟一樣,平等,沒有什麼區別,這是一個過程,這叫權巧。權巧的示現,在每個人面前可能都不一樣,都不同,表現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眾生就無法了解,很難分別,但是他應該通過這樣的因緣接觸以後,了解自已的內心,是不是得到解脫,得到安寧,得到智慧;是不是世俗那些執著的問題,是不是已從此解開了。通過自已的心去看師父,通過師父的語言來看自已,然後你在你的生活裡面,用自已獲得的智慧來體現出來,應該是這樣才是對的。


43、夢中真正的自己
做夢還知道做夢的你自己,那行啊。你就看見自己去做夢吧,時時刻刻看著,這就是六成就法裡面的夢瑜珈。時時這樣觀照,在生死當中就獲得自在,就不再落夢境當中,很好的。
做不到的不要勉強,使自己睡眠影響,力量不夠時不行的。深睡、神足、心明、知照、了夢、作主,是夢瑜伽的過程。


44、明心
明心:知道自己任何一個心態,去化解它;見性:見性本有,明心不可得。
見性的時候,心也不可得,不一定去明心,正在明心的時候,性也在心當中,無所謂見和不見,即是一個又是兩個。


45、每個法都是圓滿法
每個法都是圓滿法,只要走到底都能成就。
和本性不斷的相應,這裡面就會有所開發,善根、功德等等,開發以後,會打破很多東西。身體的障礙呀,心理上的障礙,緣份的障礙,睡眠的障礙,欲望的障礙,我們的能量逐漸的會顯現出來,能量、善根、功德會自然顯現出來。但不明白開發功德,產生了執著分別,叫落魔道。迷失了本性,獲得的功能神通極力地去應用它,推廣它,這就是魔的行為。這個見性的人不等於你就沒有魔,也依然會有魔。你落在一個地方,執著了就變成魔。口頭禅,講得很好聽,破別人善根,斷失,這就是魔;講些題目別人答不出來,(讓人)心裡很痛苦,很不安,這樣久了以後,也會成魔;或者認為YIN欲無礙,提倡YIN欲,廣行YIN欲,這樣也會成魔。不能故意去提倡什麼,執著什麼,故意去建立什麼。但是通過一種方便去破斥什麼,有時候方便時建立,建立後再破斥,在你的內心來講什麼都沒有。這本來無一物,何處落塵埃?如果你內心有東西,以這個東西來提倡應用,這個就成為魔。只有你內心裡面沒有東西,隨緣度化,那麼你始終不會成魔。無論什麼境界來了你不動心,通過修證心地法門在見地上首先做到沒有東西。
哪能保證十年後說十年前說的話還是對的?
對的,見性的境界始終是一貫的。
剛開始見性和成佛這中間沒有變化。這才叫見性。


46、嘗到了一滴水
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是說事用上,見性以後,還要破思惑,破執著,在緣起上還要進一步的破。使法身更加廣大圓明,更加圓滿,更加徹底,無限制的開發。但是最初的靈明智光和廣大法界的法身光沒有區別。就象我們嘗一滴水和廣大的海水沒有區別,但你並不等於擁有了廣大的大海,你只是一滴水,嘗到了一滴水的滋味,你已經認識了大海。所以說見地上的圓融、透徹不等於修證上的圓融透徹。所以通過見地的透徹,在事相上磨練,不斷的轉變,一直到我們在一切緣起事相當中,也同樣圓滿透徹,沒有障礙,那叫證道。
頓悟之理與佛同疇,你所講的一句話等於佛的話,不會有一點錯誤,但是你能講這句話,講的很透徹,也不能說我說的就是佛所說,如果認為我就是佛的話,那就是魔說了。
無論橫說直說,你的話不會違背佛所說,這叫真正的徹悟,如果你講的話會違背的話,那就不是徹悟。無論怎麼講都要不會違背佛法,才叫徹悟。


47、見地圓所行為立
見地圓所行為立,這個時間還很長,一生不退必成聖果。能夠解脫生死,能夠成為三界外的聖人,在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再退轉、再染污。他的真實的境界永遠不會退,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他都不會染污,比如說遇到世間的五欲、男女,或者生死顛倒當中,他所證的道不會退轉。
小乘破見惑。大乘一破一切破,但只是智慧破,而不是功行破。直到功行圓滿,才破盡一切。
如果在空性當中,靈知了了,只是破見惑。如果在煩惱當中,他也見性,知道煩惱不可得,知道在塵沙惑一切眾生一切法門當中,也能夠了達這一切,也是本性的顯現,也不執著,也能通達,也能明白。如果他在一切無明(無知)分別、無分別的彼此的執著,如果能通達不二,見到真實的實相,那無明惑也破了,同時破。
破見惑,非常強,其它惑就弱一點。無明惑就更弱了,只破一點,沒有完全破。只是破無明的邊緣,還不到破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即是徹悟,而且證了,證法身了。在一百個世界可以現身做佛,八相成道。體性上悟沒有變化,智慧上有徹不徹,境界上有圓不圓,位置上也不同。以前見到的不是很清晰,很透徹,到後來,越來越清晰,明了透徹,圓融廣大;作用上,力量上有變化,以前見性只保自己,後來所見的性,能夠透過境界來利益眾生,由於力量大眾生當下就見性,你的加持力使眾生跟你講話的時候,哈的一下就見到了。


48、無明的四十二品
無明的四十二品破起來是要一品一品破?
一般是這樣,一品一品的破。
那一簇破三關,猶是箭後路,是從理上說的?
是見上的破,而不是事上的破,事要漸次斷盡;理上的頓悟也要好幾次,通過後得智使根本智得到提升和圓滿,師父的開示就重要在這裡。增加了信心,哈,就是這樣,更加肯定,從上諸祖就是這樣,你現在也獲得了,如是如是,就是這個意思。


49、我笑騎牛更覓牛。
我笑騎牛更覓牛。是說見道了就不用修道了嗎?
就是說見道以後在我們本性上修,不要在心外修,見道以後還另外執著一個修道,另外執著一個方法,那就是騎牛覓牛。本身是牛啦,用這個牛好啦,但是本身不離一切法,如果你能夠通過本性去運用的話,那麼什麼東西在本性之外呢,你吃飯也是法,睡覺也是法,持咒,做工作哪一個不是修行呢,哪一個不是法呢。
反過來講一切都是佛法,這就叫無修之修,不是絕對的無修。
很多人認為無修、無證、無得就好了。不是,見到本性以後無修之修,無證之證,無得之得,不是沒有證,是無證之證,無修之修,象一個窮人,他說我錢不在乎,一百萬一千萬都無所謂,但他還是一個窮人。如果他得了一百萬一千萬,在家裡,他說我無所謂,那是無得之得,他的以無所得之心得到了這筆財富,這叫作真實。這裡面區別很大,一個人在煩惱習氣中能化掉,化掉以後,他說我沒有修啊,本來沒有煩惱啊,那這樣的話叫真實,本來沒有煩惱,因為他不著在煩惱上,煩惱來了,他能化掉,他不落在上面,這才叫無修之真修。


50、本來無一物和時時勤拂拭。
也不妨用“時時勤拂拭”。時時勤拂拭和本來無一物一樣的,沒有區別。只要在見上不立,不落在本來無一物上,也不落在時時勤拂拭上,兩邊都不立,即本來無一物而不著在本來無一物上。所以說我們的心性不著在空寂上,那麼妄念來了,煩惱來了,我們要把他化掉,化掉的時候,不落在化掉上,不落在這種煩惱上,那麼雖然時時勤拂拭,還是本來無一物,這叫圓融。


51、往生極樂末法時期是否必要?
往生極樂不是臨終的事情,就是現在的當下,你的心通過覺照,獲得清淨,清淨之後,在你的內心當中顯現自性的光明,顯現阿彌陀佛的願力。顯現種種莊嚴,顯現淨土的功德,可以說是往生淨土了。這是事理圓融的淨土,以這個淨土應用在人世之間來關照眾生,來慈悲眾生,就是度眾生。以淨土的功德來利益眾生,來回向給眾生。不是說我們力量不夠,等到臨終或現在多念佛那是往生淨土,那是接引的方便;接引眾生要有智慧,執著重的人的一種方便。而你要現量的顯現淨土,顯現阿彌陀佛的功德,讓你自己成為阿彌陀佛的化身,在這個世界上等於你住在淨土裡而讓一切眾生通過你的教導、通過你的慈悲使他們化作淨土裡面的聖賢。


52、修禅密法門經過四禅八定嗎?
一般來講都要經過的,有時候就是很短暫的過去了,不執著而已。但進入實相正定之後呢,四禅八定就消失了,因為是靈知了了,不須要這種定了,那是死定,是比較死的一種次第過程。本性受到定境的影響,比如說定中的空啊,定中的澄靜的境界,或是定中產生的一種快樂,或是定中出現的光明啊,或者沒有呼吸了,沒有心跳了,這只是一種過程。但見到本性以後,活潑潑的這些都不執著,即相離相啦。它沒有這些東西了,不須要了,但是也不妨顯現。象釋迦佛他入涅槃的時候,順逆出入四禅八定,他也不妨這樣做。


53、佛號一放,本性開朗
打坐念佛的時候,不知道呼吸了,這聲佛號忘了,想也想不起來了,收也收不回來了,不敢坐了,怕坐偏了,怎麼辦?
這已經入定了,已經一心不亂了,這個時候不要找回來(佛號),放一放,什麼都不管,這個時候你自己就明白了。
知道身體嗎?
也不知身體在哪。這種定境要繼續深入,把它定透,這裡面不要作意,不要想什麼。繼續坐,坐到後來你就會脫落,會明白。佛號消失後,自性會顯現,佛號一放,本性開朗。
阿彌陀佛的光等於說的另一個層次(空間),當你相應的時候,就進去了,往生就是這麼往生的,現在念佛當中也可以進去。
念佛幫助別人消業,你慈悲他,就要承擔別人的業,要受一點苦,念佛回向給他,然後他們就聽你的,因為你替他背了業。當然,你即是佛,你也即眾生,無二無別,方能化一切業歸於法性。


54、莫要守在潔白地上不起身
兩種關:(1)守在潔白地上不起身,執著定境。
(2)、執著空性而放逸任緣,與菩提不相應。
你沒有執著,把自已的一切回向給眾生,打破自已和眾生的界限,而不執著,融於眾生當中,承擔眾生的業。(初修的人)不要過多的承擔,承擔一個轉化一個,你的光明就多一分,就成了菩提的眷屬。不度眾生不能成佛,不會圓滿,菩薩沒有自己,只有眾生。雖然有眾生不做眾生想,不執著,利益不做利益想,心無所住,這樣福報會越來越大,智慧會越來越高,方便會越來越多,悲願越來越能夠攝持眾生,眾生見到你會越來越親切。
時時刻刻生起菩提心,又不執著,自然發現,充滿著菩提心,但是發無可發。否則,講得都是毗盧頂上行的話,但是不發菩提心,結果內心並不真正清淨,並不莊嚴。見到本性偏在空上,掃蕩別人的善根,就會造業,所以要給眾生方便,給眾生慈悲。(這裡一是除煩惱習氣,二是生起悲願菩提心)。


55、緣起差別
沒有佛沒有眾生,其實不圓滿,我們要空盡一切法,一切相,一切煩惱,一切執著,又要顯現一切功德,顯現緣起差別,這才叫圓滿。緣起裡面有無量差別,不是見到空就完了,見到空才剛剛開始。


56、師父講的顯現功德怎樣顯現?
那你去體會吧,你去體會怎麼去顯現。
怎麼樣具有慈悲,怎麼樣具有智慧,怎樣才能顯現悲願,要自己去顯現。


57、活在當下?
一個明白本性的人他會活在當下,身體心理不受外界影響,這就是道力。不但不受影響,而且能夠轉變外界的事物,比如度人開始隨順他,使他對你有信心,後來逆著他,使他對你的執著沒有落處,然後順也自在逆也自在。
開始要清淨,把眾生的染污去掉,去掉以後又不執著於清淨的境界。再後來呢,行一些非道之行,行一些染污之行,在染污裡面不動心,不執著這個時候,修道的人就得了自在。(修道之人時時處處不損惱眾生。)
怎樣都不對,怎樣也都對,對的自然對,不對的自不對。


58、透明的心土
畢竟發生過,發生的當下就沒有了,吃飯每天在吃,都沒吃到什麼,種種的游戲而已。
佛土有理有事,理土一片空靈的世界,一片靈知,廣大的法界,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的境界,透明的心土遍一切處。自心光明的莊嚴,不要另外去求淨土,眾生到你這裡就好象到了淨土一樣,淨土無所不在。事上淨土有種種莊嚴相,應眾生機緣而顯現的功德差別。理事不二,唯心全具。


59、眾生何時盡。
眾緣所生怎麼有窮盡,生生不已啊,眾生本來都是佛,眾生顯現的境界當中,是如幻如化的,如果真有那一天,眾生不是眾生,佛也不是佛了。
有沒有那一天呢?
那就不用(能)說了。


60、一念就是無念
擔心自己不能一心不亂,不能往生,也會產生障礙。忽視了信願,一心不亂的好處在光明當中一心不亂地念佛,世界的東西都能放下了,也許會顯現極樂世界的莊嚴,真正的淨土在當下就具備了。
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一念就是無念。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這麼多,不去救度,覺得於心不忍,而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你到那裡只是去學,是一個學校,捨棄這裡的眾生與你的本願不相應,所以要趕緊把自己修好,救度眾生,到需要老師的地方去,你已經有力量,有智慧有慈悲還等什麼。(對機而言)


61、心法的好處?
不執著任何一個宗派。只是會歸自心,從自心匯一切法而歸於平等大用,隨機授法。
基督教和佛教哪一個好?
上帝在你身邊不等於你就是上帝。基督教的天堂是空的,沒有功德和莊嚴。信神的人是上帝的奴僕。佛教的教理最圓融,修法最完備,果證最圓滿。


62、淨土修法(密宗的)我就是阿彌陀佛,用不用觀想?
觀想時是就是了,不用著相?
也可觀想,開始時有些執著後來就化掉了,沒有執著,因為你沒有顯現阿彌陀佛的時候,那麼你只是世俗的境界,當你顯現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和阿彌陀佛走近了一步。再融入你的身心,再顯現妙相莊嚴。
坐和不坐一個樣的時候,就不用坐了。不要執著多少多少座的數字。


63、無相密的灌頂
以無言之言傳授,開啟本來智慧,獲得開悟。通過打坐覺照,由空而契,弟子與上師心與心的相應。光明相融,從而獲得真實的灌頂。


64、怎樣報佛恩師恩?
應該以師父的精神體現在生活當中,對一切眾生像師父對待你一樣。


65、成佛的標志?
以凡夫心研究佛的境界非常困難(不可能)。佛說三身四智八解脫,乃至十八不共等皆是。
無為:主觀客觀的消融,不作意。
彼岸:無為不生起功德,是小乘的,不是彼岸。真正的彼岸就在此岸,也在中流,因為真正的涅槃在一切眾生當中,一切因緣當中,常住不滅,在一切處。
最極圓滿究竟境界,不可思議境界。
那多少人成佛了?
無法計算。


66、佛菩薩替眾生消業和因果違不違背?
佛菩薩在大光明當中,一切眾生都是他自己,所以他承擔眾生的業也就是在自心中顯現他自己的光明,沒有區別。
如果你能證到一切眾生都是你的顯現的話,那你這個願力就可以實現了。能造業的心是第六識,第六識分別一了,就不會再造業了。不取不捨而了了分明。現在進而把七識的根去掉,把八識的種子化淨,於是就圓顯如來藏的功德妙用。


沒有分別,沒有對立的感覺,直覺真照,第六識就消亡了。
67、念佛昏沉怎麼解決?
業重,要忏悔,要誠心。精神不足宜眼睛睜開出聲念。不要在疲倦時打坐。


68、修二十四小時
(打坐結印持咒)修二十四小時,修完像換了一個人,是一片透明。衣服穿暖一點,修時很苦,和死差不多,一切不怕,諸佛會加被,苦到極點,一切都變了。


69、不尋求什麼。
打坐有了好境界,或輕安歡喜,一起貪著就影響下一坐的質量,要留有余味。閉關須要福報,否則可能生病。障礙未除,也可以先消障。
見性以後閉關養道,不尋求什麼。一百天是最短的,有三年三個月零三天。有十年、三十年的關,三十年就可在關裡化身度人了。


70、修道人的供養與布施。
供養法中一種是吃的,一種是給你能量,不餓,精神特別好。把自己能量供養給別人,打一個念頭就這麼容易、簡單。如果你不貪著的話,對自己沒有執著,一個念頭就是光明。如果你執著出不去,如果你不執著出去的話,諸佛菩薩一定會給你放光,因為你不執著,你沒有我,和佛祖就相通了。到後來你的心空了,沒有執著,那麼就和佛菩薩相通,你把相通這種功德回向給眾生,你和眾生也相通了,就成了整個一片光明海。把自己一切布施給眾生,一點不留。有病的人在你旁邊就好了,你的功德大,整個地方都會平安,力量小的保周圍,或保一個城市,佛出世的時候整個地球都吉祥。


71、運轉身心
運轉身心沒有實修,空談沒有用。精進修和不精進修差別太大了。無論目前什麼事情放下來抓緊修。己經精進的人放下一切精進中形成的痕跡。
運轉身心,轉一字很妙,轉得動,轉不動,不知轉的人修不成功。轉了以後煩惱即菩提,不落煩惱見,有人講我煩惱也不要除,煩惱即菩提,我整天在煩惱裡面我也不執著煩惱,這種人永遠是愚癡的,絕對不成道。
用觀轉?
用智慧轉,用種種方便轉,轉了以後不留痕跡就是了。菩提者,覺。自性的大覺就是菩提,轉煩惱以後自性的覺性,大覺,清朗之覺,那已經轉了。


72、自性的真知真見
不能等待,不能著急。
沒有能沒有所,當下就是。
歇下來,煩惱也不可得,佛的功德也不可得。
回頭是岸,退步原來是向前,放下就是向上。沒有我,有什麼染淨,有什麼是非,有什麼內外,但這一切我都知道啊,但是我沒想知道啊,正在知道的時候,不加了知,不再用知道了,不須要再知道了。正知的時候,就無知。無知的時候無所不知,這個當下就叫般若智慧,因為它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了知。沒有執著的了知就是正智慧的知,無知之知,無見之見,是自性的真知真見。
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我們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從這裡顯現的,我們所講的話,都是這樣的一種無體現出來的。不用分別直接流露,想都有不用想。所以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得來很簡單,得不到很復雜,千難萬難。
就是,我(怎麼)還在找呢?
不用再找了!
是啊!
當下就是了。
這不就是麼,剛才您印證了,本來就是,原來我都見過多少次了,不知道。
因緣時節到了,不到,見一百次一千次都不能當是。
沒有什麼特殊的?
一點都不奇怪。
也沒有什麼特別?
誰知特別,誰立覺知。
本來原來就有啊?
對!本來就有,每個明白的人都知道本來就有啊。
這麼簡單啊?
船子和尚也是以死證明我得到的也是這個,別無奇特。
(默然)


73、契入阿彌陀佛信願之海
淨土行人,不斷契入阿彌陀佛信願之海,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就如在淨土裡面一樣,清淨莊嚴,不受染污,使自己體會到雖然人還在娑婆世界,但是與淨土不違背。很多人有一種矛盾,心裡覺得這個世界染污不清淨,心裡面不安,不能安心工作,安心生活,覺得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很想早一天往生,又擔心能不能往生,要把這個矛盾的心理化掉,把西方的功德莊嚴引用到現實中,進一步體味到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在這世界上度化眾生,種種示現,這樣的話你能安心於任何時候,安住於佛的光明,以你的智慧和慈悲來利益眾生。


74、為什麼見不到整體的夢境?
被我們的自心所障礙,我們身心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心裡面有很多東西,被我們情根所障礙,我們受制於我們的目前,眼睛不能超越色,耳朵不能超越聲音,根塵相對的當中,我們給它束縛住了,因為什麼呢?不空。心不空,身體不空,境界不空,因不空的緣故不能顯現全體的法界,諸法的實相不能顯現,如果我們的身心世界化空的話,那麼法界的全體完全顯露。阿彌陀佛就以意方便來顯現淨土,以清淨的夢幻來轉變染污的夢幻。然後使人出離染污之後,獲得解脫,獲得莊嚴,然後再回到清淨的法界,原本的法界,這是一個過程,像一個惡人先讓他成為一個善人,然後把善也去掉,回到真實的地方來。


75、真正的開悟後是無念是正念?
正開悟的時候,無念即正念,正念即無念,無一切分別之念,正念分明,了了分明。親切了知,在了知當中呢,不取不捨。無有分別計度,種種比量,它是全體的現量。現量所現的一切萬法是它的當體,是它的原來,是它的真實。所以說無念當中,正是正念了知,雖然正念了知,而無一念可得。


76、少年一段風流事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這句香艷體的禅詩是什麼意思?
明心見性的一剎那,離開了根塵世界,靈知了了的時候,這種感悟,這種體會,永遠也不會忘記。
像情人四目相對的觸電一樣,那種只有他們兩個知道,那種感覺,明心見性也只有自己了知,別人無法了解,沒有辦法討論。獨自知,只有一個知,這個知上,沒有其它知,真切的了知,不是指那個(男女陰陽等等)。“只許佳人獨自知,”男女情欲的事情都是末邊事,垃圾一樣,沒有什麼大事,只要真見佛性,在家人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但心是不動的,心一動本性就覆蓋了,馬上回光返照。到後來這些都沒事,沒有這些事情。自然沒有事,雖然沒有事,如果別人有事(夫妻對方),你不妨做游戲,而你如如不動。那麼這是機緣中的事,機緣中的事是機用,大機大用,對於你自心沒有障礙,所以這些不須要研究。這句詩表明了見性的感受那麼深刻,只有自己知道。


77、見性以後,透過境界
見性以後,透過境界,調伏習氣,靈知了了,然後顯現自性的大光明藏。顯現自性的功德,然後透過一切的關。透關是自然的,緣來了就透,在緣上不住,無礙,這叫透關。不是找一個關來透。過去我們有很多緣,有兄弟姐妹,也做過夫妻。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他們可能會來,可能會遇到。有的事情有的是報恩之緣,有的是報冤之緣,都可能出現。而我們在這個顯現裡面如如不動,透過它,走過這條路,自然的利益他們,把他們情執也化解了,冤債也化解了,友誼也化解了,我們欠他的債一一化解,無礙。化解到後來,我們能夠做到在一切境界當中自在,然後現大圓光明,十方圓明世界自然會顯現。
見性以後自心澄現於萬法的時候,安住不動。


78、悟了實相的悟才是大悟
見性以後,修虹光法,開五智,成就即身成佛的道業。上師認為不修虹光法也能顯現光明,到三地以後,就能顯現光明。見性以後在六根當中,在一切緣當中,沒有影響了;到二地,自然能持好戒律。不持而持。
在境當中,難忍之事,壓力、疲勞、是非、能安忍不動是三地。第三地忍過來了。就放光了,這是真實不虛的。你要加持一個人就容易了,你放一道光,一照。哈,這個人就感受到了,就能見到這片光明,消除業障。
到了第四地,覺照越來越強,日夜成片。任何時候一片當中,再也不間斷了,成片當中起覺照的力用,任何時候都是朗朗的覺照在一片光明,再也不會覆蓋。在一片光當中,意生身就出來了。一個身化出來,到哪裡去度眾生,從這裡出來的,這裡(真心本性)出來的才是真的。
第七識沒有執著就化出來了,肯定放光,而且會有神通,是真神通。(不是鬼通報通等)
開始是個小孩子,發著金光,會變化,開始不能說話。只能從定中出來,還不算成道,只是小成就,但肉體無所謂了。(這)只能算是應身,不是真身,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的是真身。(師此段講的是顯應化身,為本性的起用,切莫著相做為評判成道的標准,無生無滅之法身,方是道的根本)
一般禅師修到三地,三地以上記錄下來三千多位,未記錄的更多。重點在前面,後面這生不到來生也會到,最起碼要四地,這點做不到就沒有把握了,做到了就可以度眾生了。
真正的悟叫不二,只悟到靈知了了,還是小悟,叫見性。悟了實相的悟才是大悟,悟諸法之實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但不是一種道理,不是概念所說。在具體的事情上,當它顯現的時候,你都能夠當下悟到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非實非虛。在你的概念上已經超越了世俗的感覺,你對一個善的人是不是對他好一點;對惡的人是不是討厭呢?如果你有這個在,就不算是徹悟。徹悟的人超越概念,超越是非的分別,超越好壞的度量。他在一切境界當中,他的心不會因為境界而成比量、概念、執著。一個最壞的人到你這裡來你不會覺得他壞,不會落在壞上,一個妓女開悟了,(考驗禅師)那麼禅師去見她,妓女脫光了身體相見,禅師不會覺得你怎麼這麼樣難看,你怎麼這個樣子相見呢?他沒有啊!還是相見,這樣叫徹悟。對生與死,對來與去他明白沒有動,沒有生死可得,沒有來去相,這種悟叫徹悟,遇到很慘的事情、很不好的事情,他的心知道不可得,不會落在上面,這叫徹悟。像德山托缽,這叫徹悟,而且叫末後關,不但悟上能做到,而且實際當中能做到。


79、楞嚴經捨識用根怎樣用。
根也不用,識也不用,一切不住,根和識都不住。
最好把名相差別的東西都化掉,化做廣大的覺照,覺照也是方便說,無念無覺,即念即覺。
那麼用聞性?
性也是假名。


80、透脫自在的時候
通過修法,一切打破。一切相對境界,所有的概念所有那種建立起來的東西。因為他去呵佛罵祖,一法不立,所有的東西全體都把他炸壞了,全體都壞掉,兩邊的東西,淨和染,好和不好,徹底打破後悟到了自性的圓照,圓現。本來沒有染污,沒有是非,沒有好惡,沒有聖凡,都是一念靈知的顯現,這個時候體證到靈知無所不在,是萬物的根源,由這個根源顯現一切萬法,所以說都是平等一如的,沒有差別相。但是如果沒有徹底破掉,那麼心在這個方面有分別有執著就有對比。
禅宗真的破得徹底,自己在這些境界上似乎不會動心,無論染與淨,處與非處,時與非時,善與非善,一切處他不動心了,這叫透脫。透脫以後他不落知見,不落語言上,不落情感上,見地上任何時候不落兩邊的見,講出的話見地上不會有落處。一不落於自住的境界;二不落在別人的境界上;三是情感上沒有落處,這是很難的,情感上沒落處,思惑才能斷掉。三種沒有落處,透脫自在的時候,再轉過來,以自心體現的光明清淨智慧慈悲願力來隨緣建立眾生,在不同的眾生的因緣當中,顯現不同的行為,都是為了度眾生超越他的分別執著,超越他的業力,幫助他回到真實的地方來。


81、禅密結合的話又是很殊勝
真正透脫的人不多,很多人會在事相上,境界上,功行上,去粘著,去執著。用功的人要做到一絲不掛,但是不能妨礙別人,到二地起碼要修到外不損惱眾生,內不染污於本性。生生世世因緣當中該報恩的要報恩,該了緣的要了緣,冤家來了該受的要受,以無受而受,以自性如如不動走過這條路,和密宗有點不一樣。但禅密如果結合的話又是很殊勝。以禅的透脫無礙再顯現佛菩薩的功德,再顯現密法的威力。那要迅速的多,成道要快得多,不可思議。因為本尊或成就者的力量能夠攝持一個見性的因行的人,使他迅速開發本有的功德,要快得多,光憑自力來消融可能一輩子還不夠。
無上密打破了從染污散亂走向清淨的觀念,禅宗直接體悟,就是無上密乘都是自心所現。密宗說吃肉,喝血,都是功德,為什麼呢,顯現於一種世俗的染污顛倒,最不干淨的地方他在這個地方能夠體現到道,體現自性。但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得到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功行見地的話,就是有罪了,就會墮落。所以這裡不是粘著的問題,是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沒有掛礙,是不是在這裡還有障礙。無上密乘安住於本心而澄現於萬法,澄現萬法與你的自心不一不異,完全圓現。所以禅宗行人一般不顯現莊嚴不顯現光明。但是為什麼不同於佛境界呢?因為不現佛相,因為他不禮拜佛,不觀佛的身,佛的相不會顯現;不念咒的話,本尊不會顯現,但光明肯定會顯現,朗月當頭啊。禅宗在這個地方也要打破它,打破它才能走向平常,打破執著在事事物物上透過來,世法佛法上透過來。修密宗在本尊現前的時候,會著在這裡面,到後來又通過反面的事物來把它打破,才會成就獲得大圓滿。到了大圓滿,禅與密就是一家了。


82、綿密覺照不加任何方法
身體起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是綿密覺照不加任何方法,不能著在身體上。不執著身體,把身體化空,是最好的修身方法,你去體會,當你一天到晚都沒有身體時候,還說話做事,身體自然不會漏。
最大障礙是身?
不是,是心,身體本來沒有障礙,你執著了,身體就有障礙,心念對身體有執著,對身體不執著不染污,它自然融化,你坐下來就空了,氣脈自然運轉。
修一百天,一百天不見人,精進用功,功德不是向外做,功德是自心的顯現,自心具有功德,隨緣都在利益眾生,不在外面做。
一種解不開的或想不開的問題。特別是年青人面臨的問題更多,修到後來智慧現前,一切明白,沒有問題了。
是不想問題了?
不是不想,沒有問題可想。就有悟的智慧,這個地方正好用功,下手用功。


83.修行的時候忘記了修行
講課不做講課想,沒有分別,心安住在歡喜當中,安住在自然當中,功夫就會繼續下來。
把修行當做一種負擔,就不會快樂,修行的時候忘記了修行,修行和你內心相應,覺得修行是你本有的事,本身的事情,修行的本身就是快樂,你在教書和親人在一起生活,也是快樂,沒有不快樂的東西。你把不快樂的因轉掉了,就是快樂,你要觀察什麼是不快樂,覺得生活不如意覺得別人對你不好,把它去掉就快樂了。快樂是每時每刻出現的,但是被自已的執著壓抑住了。
看到一朵小花開了,看到藍天,自已以笑臉對人,別人也對你笑得很開心。
一旦想到自己,想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時候,你不會快樂,計較自己利益的時候,不會快樂,計較別人對你的表情,對你的態度,不會快樂,我們無所計較,這快樂就來了。


84.一心不亂才能往生?
不一定說不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臨終一心皈命阿彌陀佛也能往生。
不僅僅要培養一心不亂,要培養很多方面。比如信、願、正見、發心、回向,以及許多功德。


85.應該很平常
有時打坐用功的人,反而比世人執著更嚴重也有,不通人情,老是妨礙別人還不知道,老是覺得自己修行,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和別人不能相融,相處。因此,不能擺出是修行人的樣子,應該很平常。


86.不要壓抑自己
不要壓抑自己,但要有修養,修養和壓抑是兩碼事,因為你修養高了,很多事情上你不會動心,不會執著的,不煩惱。壓抑呢,該笑的時候不笑,該哭的時候不哭。該做什麼的時候不敢做,壓在那裡。有修養沒有壓抑,修養上去了,你自然而然不用壓抑了,沒有煩惱,自然你的性情非常直爽,非常輕安,做人非常有意義。同樣的事情,做第二遍的時候不一樣了,這叫修行,同樣的話再講一遍、同樣的事再做一次,就更好了,內涵深刻了,這叫修行,禅宗講心心不異。
與同修討論,任何時候不持反對意見,任何人都有一定認識,都不是完美的,培養涵養,包容別人的意見。但可以善巧破見,方便指引。


87.人生的藝術
一生當中修好了,臨終自然會好,為了死而修行,我覺得不值得,不是為了死而修行的,是了活著,是為了好好活著。而修行,是為了這一天的活著到明天的活著,從這一生的活著到來生的活著,了生死是對生死的執著把它了掉,把不好的煩惱了掉,叫了生死。解脫,解脫我們現在的束縛,現在的痛苦、煩惱、執著,人都是怕死的,不說死他不會去修,但有的人根基好,對三惡道不怕,對死也不怕,他要怎樣去體現人生的價值,才去修,這樣人叫大根基人,使這一生過得很好,而且這一生使周圍的人也過得很好,活得很有意義。
把智慧修養、人生的藝術傳給學生。


88.生死自在
中脈開的人,嗔恨心一起就死掉了,嘿..嘎(誦咒),是中脈不足的人,不得以的修法,中脈足的人,吽、吽(數聲)中脈就開了。
中脈開了,想著你要去的地方,一直念吽 , 幾天就走掉了,或力量強大的人,結金剛拳,幾口氣,就走掉了,住在淨土當中,或選擇胎門。但這些都還是方便,真正空淨煩惱執著,則身心無礙,來去自由,於生死中得真自在。
89、夢裡入定
知道某一方面習氣,不要重視它,執著它,認真對待,某一天就化掉了。
在夢裡不在於你醒過來,不醒過來,在於在夢裡你知道自己在做夢,在夢裡入定比醒著更好。


90、都是因緣
為什麼我去見活佛時,他慈愛地看我幾眼。
因為回家了的人在家裡相見。有緣才有感應,要有根機和緣份的,才能感動他,當然,活佛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對人對事不要執著都是因緣。


91.睡眠和修行的關系?
睡眠前不要太勞累,不是因為疲勞而睡。顯現一片光明中做游戲。
顯現化身,清淨光明自在和這一片光明是一體的。
還有呢?
遍法界是光明,遍法界是化身,遍法界是智慧,遍法界是福德。
不要落在目前的感覺上,想哭的時候不要執著我要哭,哭時不再是哭,笑時不再是笑,做什麼事,都是如是如是去做,身心如如不動。


92、佛的拈花微笑是怎麼回事?
如來藏心沒有辦法說,從有言說達無言說,拈花當中,沒有文字,沒有內容,沒有道理,那麼佛也沒有說,當時的聽眾也沒有聞,無說也無聞。正在拈花的時候,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他領會了,領會是他心中的開花。佛正示現的時候正是實相妙心的顯露。因為萬法就是實相,一朵花就是全體的實相,只要你明白了,就是真實的道用。
一切無非是花,一杯茶,一碗飯,喜笑怒罵所有的境界,你無非是如來拈花,正在這一切變化現象當中,你的心不即相不離相,你的心當處安於空靈的覺知無能覺無所覺。你如果能在一切境緣當中,雖然境緣有變化,有好丑,你的心沒有好丑,沒有變化,你就見到了如來拈花的實相。
所有的日用無非是你自心的顯現,而你自心在一切顯現當中,如如不動,本無生滅本無好丑,本無是非,本無善惡。但是又能顯現是非善惡,一切的變化,就是花,依然能夠開,大自然依然有種種變化,依然有人情事故,這個顯現本身就是道。
心要不動,沒有對錯,但是在別人眼裡你有對錯,即是眾生的執著。也是對你的說法。


93、一切法本無染淨
密宗證到自心所現的一切法本無染淨,本無好壞。通過大貪,雖然具足一切貪,但是法性不受貪染,雖然具足一切嗔,但是法性不受嗔縛,雖然我慢像佛一樣,大慢,佛慢現前,但是心裡面還是平等如一,並沒有慢心可得,吃肉沒有貪著肉的滋味,依然具足大慈悲。雖然喝酒不被酒所醉,依然保持清醒的覺性。透過它見到諸法的實相,世俗人在這上面是最執著的,世俗人執著那種貪欲,執著染污的境界,起了一種粘著,而修行人拼命要離開它。而我們這個心呢,一切相沒有分別。對自心無所執著,這是修行上的第一步,因為你心沒有分別,平等對待一切,真心流露,所以你永遠沒有造業的機會,永遠不會煩惱,所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功德。但是你還不能利生,只能自了,所以要開智慧,起悲願,才沒有掛礙。
世俗依薰成,勝義本來有。無二圓成義,殊妙行大道。
佛性本來具有菩提心嗎?
一切萬法都是它的顯現,比空還要微妙。


94.可不可說茶缸就是佛性?
就是佛性,但你執著茶缸的時候,就覆蓋了佛性,看不到佛性。一切都是佛性的顯現,凡夫因為有情感,有執著,就染污了佛性,在佛性上起染污,起無明,不能顯現佛性的真實功德, 佛性既有清淨的一面,也有染污的一面,有善的一面,有惡的一面,它像空氣,它無所不在,在眾生這一邊叫親因緣,在無情這一邊叫疏因緣,一切都是它的組合,它的顯現。
舉手低頭,起心動念,都是海印放光,因為你的心依然是澄清無礙,沒有為妄念所迷,所轉,妄念當下全體是我們真心流露。真即是妄,妄即是真,在這個時候,找不到妄念,沒有妄念可得,因為你說話做事,都直接流露,直接顯現,是一片的透明。明明朗朗,這就叫海印放光。


95.道的根本
請開示色不異空。
色不自色,因心而色。無論色空都是你,你的顯現,你心見色的時候,就有色;見空的時候,就有空;當你心不見心的時候,空也就不再是空,色也不再是色;色不再是色,色就是空,空不再是空的時候,空就是色。
我們總是把空和色分開?
嗯,不可分,也不可合,在你心裡面找不到哪個是空,哪個是色。如果你不入概念的話,茶杯不是茶杯,你不必叫為茶杯,它是實相,它就是存在,而存在是怎麼體現的,是你的心來顯現的,你的心顯現了茶杯的存在,當你心沒有分別的時候,這個茶杯是好是不好?是怎麼樣?茶杯在你心裡沒有分別,那麼這就叫空。
空就是心空?
嗯。真空在萬物之中,真空在你心的無住的當下顯現。這叫當體而空。當體,任何時候顯現在你前面的時候,它是空的,而這個空就是沒有分別啊,在了知他的時候,沒有分別啊,沒有分別的空叫真空,而能夠顯現他差別的話叫妙有。
喝水的時候沒有分別,不但是喝水,任何事都是這樣,喝就是喝,不作好,不作壞;不做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在這裡面沒有分別、計較,沒有帶著情緒。
要不要明明了了?
對,要明明了了,沒有明明了了是凡夫,是無記,一般人說我喝了也不知道啊,但這沒有用。明明了了,而不作意,沒有分別,這還是第一步。在這個上面又能顯現差別,顯現它的內容,能夠了知它的功能,這又進一步,就是妙有,真空來顯現妙有。
在無分別裡面顯現差別智慧,你會很深刻體驗到一切都是映現出來的,山河大地,人情善惡,都是影子,在你心裡,心是透明的。心透明呢,是一片了了分明。
如如不動了無分別,但是這些事物,都呈現在你的心裡。當體本空認識是對的,但是不是實證?實證不用推理,實際就是這樣的,實實在在就是這樣。人來了,沒有來相,去沒有去相,生沒有生相,滅沒有滅相,事物的差別沒有差別相,在你的心裡面都是同樣的顯現,而且你這個心、你時時刻刻在當下,它是可以把握得住的,不是虛妄的,(不是)要去認識要去勉強的去體會,他就是這樣。就在這裡原來如是,清清爽爽,明明朗朗,但它是空的,的確就沒有,而你的身體也在這一片空裡顯現出來,空也不可得,但實實在在就是當下存在。
十幾年前上師講心經,我就坐在那裡,不聽而聽,不聞而聞,就聽著那聲音,他的聲音傳過來,而我沒有分別聲音,它在聽的時候沒有了,身體沒有了,妄想分別都沒有了,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正在這個時候,就在沒有的當下,靈知了了,就這麼坐著,當他講完的時候,大家都要散會了,而我從這個空裡出來了的時候,心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但是能說話,過去的記憶,過去所學的知識沒有了,它不會再出現,但是別人問什麼我們會答什麼,答什麼不用想起來回答,直接會回答。
很多見地,很多認識在心裡面會沉澱下來,就形成了知見,在沒有契入真心之前,這個知見會左右我們的行動,到了哪一天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真心,這知見就沒有了,化做智慧。不是說某個法師講的或哪裡文章看到的,或某個時候出現了某一種觀念,不是,它是當下的。別人問什麼答什麼,是當下的。但是不是說不用那些知識,可以拿過來用,是你的工具,你不是依賴這些來說話的,自己裡面能生智慧。因為你獲得了真空,心身空淨以後就是這個境界,而且這個空會越來越透徹,越來越明朗,越來越無礙。在一切時候,都是這樣。這裡面就是道的根本,這裡面不加思惟,透過修(禅密法門)每個人都要達到這個地方,但是不要尋求。
顯現萬物的當體,沒有分別,直接流露,萬物不再障礙你的心,心也不落在萬物當中,色的當下就是空。知道這個茶杯,全體佛性。佛性是一法不立的,一絲不掛的,一塵不染的,它是全體的空境,然後當下就顯現茶杯。茶杯是有體性的,這個體性是真空的體性,這樣的見才是徹底的。


96.瓜熟蒂落
打坐身體沒有了才是空,不徹底,身體存在也是空才徹底。你在說話做事也是空,也是有,也不是空,也不是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這個時候見才徹底。
知道自己空了?
連知道也去掉,連空也去掉,非空非知,即空即知。
是虛空粉碎嗎?
你還有知在,還有空在,絕對不是。
空也不可得,空沒有了,知也沒有了,那叫全體。就是大地平沉的時候,這裡面什麼也找不到,什麼都沒有。這裡面不徹底,會誤認境界,誤認境界就死在這個地方,不活不開智慧。一方面你安住在這個空,一方面又用一種理論來推理,就會兩頭掛著。一方面是一種功夫,一方面是一種理論,如果離開這兩頭,功夫也沒有了,執著也沒有了,理論也沒有了,都是自心的智慧,那才是真實的。
真實的時候,不用理論來證實,直接用心來證實,用當體的心來證實。在這個空當中,在這個知覺當中,守了幾十年,不開悟,那怎麼辦呢?在空裡面不住空,在知裡不住知,回光返照,找到知的源頭,找到空的源頭,誰知道空?誰在知?一直等下去,到了能照和所照都沒有的時候,你就明白了。
什麼時候才能到能照和所照沒有呢?
沒有時間,沒有時候,知者自知,自然會到,這是瓜熟蒂落自然的事情。個中人要你不著在空上,不著在知上,總有一天會到的,也不破壞空,也不破壞知,破壞了又是執著,依然在空當中,你不住在上面,不落在上面,回光返照。
有時很高興?
高興也是執著。參究,找理論沒有用,就在空當中參究,不知不覺就到了。
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吃飯不知滋味,人和人之間忘記了,名字忘記了,什麼都忘記了,就是這句話頭在用,綿綿密密,好,突然有一天碰到,悟入的機緣就到了。
沒有分別,是不是無四相?
看你沒有分別的時候,是不是執著於沒有分別,你落在沒有分別上也是分別,沒有外分別有沒有內分別。


97.一愣,什麼也不知道了,是不是空呢?
這個也是根塵脫落了,但是不是很明朗,脫落有兩種,一個就是一種空,什麼也沒有,後來慢慢知道,有覺知開始出現,這不是真脫落,乃是頑空無記狀態。第二種雖知道存在,但卻無念。稍近一點。都不是。唯有到了身心世界全化空了,連空也空,而靈照不昧,方才初到法身。
後來怎麼樣?
後來就回來了。
回來怎麼樣?世界有沒有變化?
我就想我剛才怎麼的了呢。
還想這個呢,這就是分別,對當時的境界起分別,如果在這個時候,世界變了,不是原來實實在在的世界,這世界是虛無缥渺的世界,世界是空的,這世界好象和我沒有關系,我的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一無所有,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但是能了知,能知道東西,看到事物,但是這個地球,我的身體在地球上,都是空的,都不是真實的,這個時候,你見到了,見到了佛性,如果你這個時候,世界還是一樣的世界,還是實實在在的,那還是沒有見道。只是明了一點,沒有透脫。
繼續下去就明白了嗎?
嗯。繼續下去,明明了了了,明明了了根塵脫透的時候,我們本性的光明智慧現前,然後再回過來,世界變了,身體好象不是我的,世界不是我的,沒有存在。
當時我沒想有沒有身體。
不,以後就是你再覺過來的時候,還是沒有身體,看到人在路上走是影子,不是真實的。
見性的時候。根和塵的粘著脫開了,脫開了你看世界不是那麼沉重,那麼實有了,世界是虛的,這個時候是真見佛性,世界是虛的顯現,只是一個影子,不是沉重的實有。
根和塵不粘著在一起時,根和塵還在嗎?
根和塵宛然,宛然顯現。


98.密宗說的拙火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要修拙火,因為我們的佛性顯現在我們的身體上,身體是我們佛性的主要工具,通過拙火定,把我們的氣脈打通,把我們的三昧真火引了出來,把五個輪打通以後,我們的身心會獲得一種解放,融於宇宙的能量當中。


99.用空觀是否有用?
見性,空的觀念是沒有的,但是在空當中,空觀能破執著,空境界,都可以空的,空念頭...。


100.那你就做游戲。
有的人(指夫妻對方)對她的慈悲,還是認為不如世間的愛?
那你就做游戲,讓她覺得對他很好。
那不是越陷越深?
當他陷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完全相信你的時候,完全被你感化的時候,她自我也消失了,她的執著也沒有,她會完全聽你的話,開始因你的慈悲而感動,最後因你的智慧而化解,所以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如果力量未到,或機緣不對。最好放下不理。


101.化YIN欲心的楞嚴咒心。
楞嚴咒心可化YIN欲心,結印念一遍吹一口氣,吹三口,把YIN欲心化掉。也可把自已精氣化掉,化入中脈。女的到你這裡起不來欲念。或在別的地方起來了,到你這裡就化掉了。種子翻騰時,要引起你的行動時,出聲念就化掉了。
不要跟著種子跑,不要著在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裡面,一心念咒,不要理它,到後來突然之間就沒有了,煙消雲散。從手印當中吹過去,念一遍吹一口,默念都可以,吹在頭上。因為YIN欲心是頭上的,頭上不起就不會動。念念覺照,放下一切,隨緣做人。


102.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不一定要哭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種類型,另外有的是通過中脈;有的是指點一覺就明白,如同本得;也有通過空樂雙修,有的通過三昧定。
但我還有身體在啊。
如果沒有身體落在空上,有身體就落在有上,不管是有是無,見性了了,不落有見,不落無見,沒有身體還不容易麼。


103.大善知識對機說法,譬如神會譬如法達,我們能否有這一天。
機緣到了開悟的機會就來了,因緣時節。開悟是自己的事情,開悟不屬於師父,師父只是隨著你的機緣來指點你,所以悟不在師父這邊,不要指望師父給你開悟,但是你和師父接觸當中,要看自己,聽師父的話,看自己的心,才有開悟的機會。
不要老是琢磨師父的話,不要老是看著師父,師父是空的。


104.那我們應該走哪條路?
走你的心的路,你心在哪裡,就走在哪裡。你心在哪裡不要住在哪裡,你的心不是心,你的心不是境,當你的心不是心的時候,那你這條路就找到了。如果你心裡面有妻子有孩子有很多東西放不下,那你心的那條路被它阻斷了,你的心路就不通了。如果你心裡面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放下了,活潑潑的用在你的目前,你的心路就通達了。


105.放下這些雜事不是不負責任嗎?
正是負責任,因為你住在境界上,牽掛著種種人種種事物,那麼你的心就不廣大,沒有智慧,就不慈悲了。你做事情的時候處處有障礙,會生煩惱,使別人也不安。如果你把他們的執著放開了,把你自己執著也放開了,那麼你所做的事情正是恰到好處,無心而為,不會拖泥帶水,不會種種掛礙,別人在你旁邊也非常安詳,非常舒服,他們在你旁邊也沒有煩惱,沒有執著,那不是更好嗎?
人不是為別人負責,其實都是為自己負責,但是菩薩慈悲呢,在為自己負責任的同時,把眾生融在自己的自心當中,他的責任廣大,但是沒有負擔。菩薩的責任是沒有負擔的,凡夫的責任是有負擔的。一個有負擔的責任最終會導致痛苦和煩惱,不但使自己痛苦煩惱,而且也使別人痛苦煩惱。如果能悟到沒有負擔的責任,那麼一切就能自然顯現,自在而行了。最關鍵的是你內心能夠安寧,能夠歡喜,能夠空靈,這是最大的負責任,當你能夠安心了,別人在你這裡才獲得了安心。
你最多的錢財,最多的感情,到最後也是空的,也是執著。你給親人留下了百萬的財富,你的感情非常深,但親人總是要死的,總是要分離的,總是要失去的,結果還是很悲慘的。
如果你的心好象雲一樣,好象空中的鳥一樣,不落痕跡,那麼你既不害自己也不害別人。
在單位不盡心不盡力怎麼行?
沒有叫你不盡心,只是你的盡心不是執著的盡心,是你心靈完全的發揮,沒有自我,沒有執著,去發揮它,活潑潑的,去應用它,應用在你的生活當中,和工作當中。努力的去做,做了等於沒做,不是你在做,就是在做。因為你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你的心,而你的心完全是空的,首先你不要想到我要上班,上班要做什麼,老是想著這個東西;吃飯的時候就吃飯,吃完了上路就是上路;做工作就是做工作,每時每刻就在你的當下,當下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是非,沒有顧慮,沒有牽掛,沒有過後的比量,你是當下的現量。結果呢,你活得很自在,你不為別人活著,也不負擔別人而活著,也不為自己活著,你就是這麼活著,如是如是的活著,你自在地活著,活在第一時間裡,沒有第二時間。
這樣活著對別人有什麼好處呢?
別人和你在一起會特別清淨,特別快樂,覺得這個人好象不是人,這個人抓不住東西,但是和他在一起這個負擔執著沒有了。
想抓住的人抓不住,會不好受。不想抓住的人會很自在。
不是“人”的人,這樣對家人是不是很不公平,每天對老婆很慈悲喜捨,但是摸不到你的真感情,怎麼過下去?
因為空靈的人他慈悲的流露是自然的,應眾生的緣來顯現的,那麼自然會和他相應。但是有的人會追尋,一定要他把自己的心掏出來,不掏出來不踏實,你對我好是不是真的,那麼菩薩在這個時候要引導他,把這個執著化掉,如果菩薩把他的心掏出來,也是假的,給他一個安慰,那麼會使這個眾生越陷越深。
有的人不會問,只要你對她好就行了,但是有的會問,這種會問的人比較聰明,懷疑心比較重,需要一個永遠的給她保證的東西。
所以我在人生當中沒有這個根,我對別人好是因為他的發心,他的一種緣來了,所以自然會對他好。如果他沒有了,自然就消失了,只是這麼一個過程而已,如果要我們永遠的執著一個人,愛一個人,把她放在心上,其實是不可能的。


106、這樣度眾生太慢了?
其實不在於時間,在於你怎麼做,因為每個眾生都有他的因緣,不是你能左右的,你只能順著他的因緣,做一點事,其它都是他自己的事。度眾生就是度自己,利益眾生也就是利益自己,不是向外尋求一個東西。是回歸到真實的本體,並不是為了家裡人做什麼,也不是為了工作做什麼,在這個過程裡面你的心,你的行得到了和諧,你自然會體現。然後你會很智慧很慈悲,你自然在你生活裡面依智慧來觀照,依慈悲來利益眾生,能力自然會出現。所以不在乎緣上怎麼樣,關鍵在你怎麼樣,你如果是一盞燈,一定會照亮周圍。
你的所有是無私的。自私的雖然(財富)很多,也會造業,有時為了親人會造業更多,為了親人會做很多事,結果你會變得自私,為家庭所困,在外面拼命努力供他們,結果便是一個修行的人供他們太多,他們的福報承受不起,他們反而因為你而墮落了。
因為你而執著了,死了也不能轉世,要一直跟著你,思念你,不斷的苦。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自私,不執著,你是空的,結果你以你的慈悲和願力融化他,感化他,使他福報增加。使他也不自私,使他也慈悲起來,結果你們兩個就融合了,變成一個法界,一個整體,一合相啦。
夫妻不再是男女的夫妻,是兩個光照在一起,同時放光,這是很難得,這個地方沒有自私,沒有欲望,沒有彼此的執著和埋怨。


107、本性的流露
一個人笑得非常爽,好象什麼都沒有,這是本性的流露,生命的本身是本性的妙用,人生所有的行為本質上就是游戲,生命的本質並不是游戲,眾生來講呢,本質是他的業報。
妙用為何有時不妙?
因為有所著,陷在這個情感執著愚癡當中,所以不再是妙了。
如果菩薩他就利用這個生命來放光,象密宗裡面把身體修得清淨,氣脈明點放光,身體就成了報身,生命就成了妙用,所以生命有兩種,一個是虛妄的生命,一個是真如的妙用。


108、怎麼能一生當中具足三身?
當你一念不生、一念不滅、靈知了了、無有分別的時候,在一切處三際頓空覺照分明,這個時候證得法身。法身理體遍一切處,靈知了了,打成一片。當你在法身當中通過你的慈悲通過你的智慧觀察,使你的福德和智慧逐漸開現,開現在你的當下,在這個智慧和慈悲的顯現上具足光明,那麼就成就了報身。你的心整個都放光,是慈悲,是莊嚴,是願力,整個是一片光明,這個就成就了報身,然後你的身體通過你的用功轉變以後,所有的念頭都是活潑潑的,顯現語言都是一種說法的清淨的語言。你的身體所有的游戲,所有的應用都是度眾生機緣而變化的,那麼你身口意三業整個就成了化身。一生中就具足三身了。但是化身在這個世界上,眾生的業重,你的光明身別人看不到,但不是沒有,不開現而已,而這個光明是在法界當中,有緣的人會顯現,天眼開的人會看得到,法眼開的人才能完全看到,現在見性的人,現在就開始有了,三身都開始有了,但是只是一部分一部分而已,不圓滿。你的語言你的思想,你的身體如果這裡面都沒有執著,沒有染污的話,你就是化身,如果你在這個當下具足福德,你的光,智慧的光,莊嚴的光,清淨的光,具足廣大願力的光,就是報身。如果在這一切顯現當中,一念不生,一念不滅,靈知了了,清淨無住,在當下任何時候都是一片透明,那麼就是法身光明。
百劫也不多,一念也不少,一念不能稱為少,百劫也不能稱為多,在那個地方超時空,不能落在時間相上。

109、什麼是大心?
廣大如法界,清淨如虛空,遍一切處而無所不在,空一切法而沒有了別,度盡一切眾生而無所度,不是很難。
在輪回中永遠度生算是廣大心嗎?
如果有這個在,不廣大,還有輪回,還有眾生,世相在,不廣大。
那您發的願中有這麼說?(即生生世世輪回此界以度眾生)
那是對眾生講的,不是對我自己講的,我的願是留給眾生的,不是留給我自己的。
那留給您自己的是什麼願?
無願之願啊。
就是本來無願啊,本來無願本來無行,但是我們用願來體現,用我們的行在眾生中行,起了感召的力量,因為眾生來顯現的,你自已是一絲不掛的,但是他歷歷在目,時時現前,但是不是我,不是你。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最大的嗎?
還不是最大的。
地藏菩薩,阿彌陀佛的願最大?
這些都不算最大的願。
最極的願是他遍一切處,在一切處顯現的時候,沒有願可得。
沒有眾生可度,但他實實在在的在一切緣起裡面處處度眾生。處處顯現這是最廣大的願。這裡面包容一切願,包容一切行,但是在他的當體沒有願。
佛不都是這個願嗎?
是啊!


110、在幻化的輪回中永度眾生就等於了道了吧?
永度眾生,卻無眾生可度。
生生世世度眾生,是究竟涅槃了嗎?
有眾生可度的時候,怎麼是涅槃呢?
度而無度,又沒有能度的心呢?
常住涅槃,呵呵。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一 什麼是了了分明之境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一 十二生肖的原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