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的規矩
按過去叢林裡的規矩,每次打完禅七解七後,凡是參加禅七的,都應該講一堂開示。那麼閉關出來的人,也應該給大家講講開示。不管你用功達到哪個程度、效果好壞、功夫深淺,都是自己修行的感悟。因為在講開示的時候,都是講自己通過修學以後,對佛法的認識,並不一定需要引經據典。
實際上講開示,要比講經困難得多,因講經它有一個主題思想,有個路線,有個框架,還有個綱領;而講開示呢?它不僅是講自己內在的“心經”,而且講出來以後,還要有一套很清晰的思路。也就是說講出來的“理”很清晰、很明了。“講開示”往往是講自己內在的“心經”,而“講經”,實際上是講外邊的,某個祖師、某個佛、菩薩的經。講開示都是由自性流露出來的、自己修行證悟以後的內在的心經,而不是外邊他人的經。
講開示可以說明自己內在修道的歷程以及證悟的層次;而講外在他人的經,往往是照本宣科,佛語怎麼說,我就怎麼講。在叢林裡面有這麼句話:“老參怕講開示,新參喜歡講開示”,因為“新參”在沒有親履本地風光的時候,什麼都敢講,什麼也願意講。而真正親履本地風光又走出來的“老參”,一是不願講、二是不敢講。因為聽的人如果沒有達到那個層次,你講出來他也聽不懂。另一方面他沒達到那個層次,你講出來以後,反而容易誤導他。實實在在的悟境,本身它已經超越了語言和文字。過去的老參,在講到真實功夫的時候,通常會用一句話一帶而過。比如:“言語道斷”、“心領神會”、“不可思議”……等,指的都是那一個層次的境界。因為用語言表述出來,你就會隨著對方的語言轉過去。如果他不用語言表述出來,你會朝四面八方,乃至十方去參、去靜慮。所以佛一生中在講法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講,一邊再把自己所講的話否認掉。古人通常講“一落言诠,離道遠矣”。只有不落言诠的時候,道方為究竟。有好多初學佛的人,說釋迦佛“故弄玄虛”。講到真正境界時,都要說:“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實際上佛也是在感歎文字的匮乏。文字它是有相般若,可是大家往往都想用有相般若來完全闡述清楚實相般若。
何為實相般若?也即無相般若。用有限的般若,怎麼能把無限的般若闡述得清楚呢?古時候的祖師大德、乃至佛菩薩,在講到關鍵的時候,突然來個急剎車。而我們現在沒有完全達到實相般若的境界,還是處在途中、在朝這個方向走過來。既然是走,還是處在有為的階段,既然是有為的階段,就完全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出來。只有達到實相無相的層次時,才能夠說“言語道斷”、“不可說”、“不可議”。
今天應超師從洞裡出來,他閉了八十天的關,必然會有一番感受和認識。我們請他講講這八十天的思想心得,我們也從中能夠受益。內在的根本智重要,外邊的後得智也是很重要。我曾經講過,為什麼古時候的祖師大德,通過三分之一的時間獲得了“根本智”以後,還要拿出三分之二的時間,出去學習“後得智”呢?如果你擁有了內在的根本智,而沒有後天的後得智,那麼先天的根本智是很難以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像過去有很多古師大德用十年的時間,就已經證得了“根本智”,還要花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出去雲游、參學,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後得智”。
功夫用得好、方法正確、心態平和的話,三年絕對會有大的成就。佛門裡邊通常講“世間”學問和“出世間”學問,你獲得了出世間的學問,你世間的學問不通達,仍然沒有辦法把你出世間的學問推銷出去。但是你一旦有了出世間的學問,就如同你做人有了脊梁骨一樣,永遠不會隨風四面搖擺。佛門裡有句話叫“耳根子太軟”,這一類型的人,他就是沒有內在的這根脊梁骨。聽說這個師父修得好,跑到這兒來追隨他;聽說那個師父修得高,又跑到那兒去圍繞著他轉。轉來轉去,圍來圍去,最後把他所遇到的幾個師父全都否認掉。就是因為他內在沒有脊梁骨,所以他總報怨別人不究竟。只有自己內在樹立了這根脊梁骨以後,才不會隨人家跑。隨人家跑,就是沒有正知正見。這根脊梁骨就是正知正見。就像你們今天跑到萬行面前,也是一樣的道理。明天再來個“活佛”、來個“法王”,一轉身,又跑到那邊去了。後天又來了一個“更大的法王”,又跑過去了。都是這樣!參學不是不對,但是你自己內在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才能夠參學。你內在沒有知見,就很容易讓自己誤入歧途。
現在我們請應超師講一講他的體驗。
(應超師講了他進關前、中、出關後的心理活動,對師父慈悲的感恩,對護關居士的感激,等等。)
就閉關來講,會有以下幾個反應過程:
在進關7天以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且有一點點焦慮;再就是一口氣到70天的時候,會渴望出來;如果你沒有出來,咬牙挺過去了,這三年的關期就會圓滿。
實際上在70天左右這個階段的感受,不是我一個人有,過去好多閉過關的人,差不多都是七、八十天的時間,就走出來了。因為在這個時間段,身心的力量浮動比較大。如果在這個階段把這股力量給降伏了,它就不會再起來。如果沒有降伏,你下一次再閉關,到了七、八十天這個階段,還是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迫使你想出來,不願意再閉下去。因為身心都有一種記憶功能。你這次閉到這麼一個階段走出來,下次再閉,還是會在這個階段走出來。就像我們學坐禅的人,如果你第一次學坐禅的時候,一口氣坐了一個小時,以後幾乎每次都能坐一個小時;如果你第一次坐了半個小時,以後幾乎每次坐到半個小時的時候,都想把腿拿掉,下座活動。如果你一咬牙,挺過去了,再給它重新設定一個時間,把這股力量給扳出來,以後它又會形成新的記憶,習慣了你新設定的時間。
當三個月閉關時間成功了以後,在到了半年時間的時候,身心還會出現一點焦慮。但這時的焦慮不會持續太久,最多也就是5分鐘的時間。然而在關中的5分鐘,如果處在焦慮狀態,那身心的感受真是無法形容。當動了“想走出來”這個念頭以後,一分鐘都不能再堅持了。
過去有很多閉關的人,當他准備閉關時,就在內心非常明確、肯定地告訴自己要閉幾年。這幾年不成功、不圓滿,就不出來。當一個人真的動了心以後,他的身心裡邊就有了這個力量存在,或者說是把這個記憶給輸入進去了。如果你給自己訂的:不到三年不出來,那麼這個記憶它一定會到三年的時間,到了三年,他自己就會動念頭走出來。就像我們明天早晨要趕6點的班車,你在晚上睡覺前告訴自己,明天早晨5點40一定要起床,那麼第二天早晨你一定會按時醒來。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身心有一種記憶力,你把程序輸入進去,它就會產生記憶。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說修行的人一定要發願。
要給自己制定一個期限。這種方法對大多數人來講,非常有效果。佛門裡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當一個修行人一起心動念,就會和三界內外的力量溝通。只要你是真的起心動念,就一定能夠走出自己的空間,和外邊大的空間的力量融為一體。前幾堂課我曾經講到:當一個修煉的人進入了第七層牆的時候,他的念力就非常強。他如果認為自己做事情能做成,他真的就能做成,他如果認為自己做不成,結果他真的就做不成。因為進入第七層牆的時候,你起什麼心,就招感什麼果。起心動念它本身就是個因,有了這樣的因,就一定會結這樣的果。一個常人,為什麼這方面的力量不太強呢?因為他的心太散亂,他的起心動念,不是由第一層牆的力量起的,而是通過頭腦來的,很少滲透到第二層牆。
今天下午來了一位廣州的老居士,他修道的心是比較高強的。他說八月十八想來閉關,問我有什麼條件?我說:你閉關前寫一份責任書,說明在關房裡出現任何意外(比如死亡了,瘋掉了……),都和東華寺沒有關系。其余的你就不用再管了。至於吃、住、用以及護關等,我們全部給你安排。另外,你要來到這個地方先住一段時間,讓大家對你有個了解,你是不是在逃犯? 以後閉關中心建起來的話,來要求閉關的人,必須要寫《責任書》;是比丘,要看他的戒牒;是沙彌,要看他所在寺廟的證明。如果身份不明確,絕對不能接納。不管你是誰的關系介紹的。不能因為你有關系,而壞了我們道場的規矩。不出問題便罷,出了問題誰都擔當不起。居士來 ,我們也要通過一些途徑,查明他政治是否清白。
當然,我也不希望在東華寺出現以上所說的情況。因為建一個道場很不容易。廣州這位老居士,他可以達到隨時進入狀態。他在家裡已經關閉了四年了,我對他說:你雖然有這麼高的境界,但你還是要到我們這裡來,和這裡的知客師、當家師認識認識,了解了解,和護關的人也熟悉一下,你不了解我們,我們也不了解你,是不能馬上進關的。按過去叢林裡的規矩,要來這個廟裡閉關,最少要為常住做一年的事情。實際上這是在為自己培福報。因為你閉關三年,別人為你端吃端喝三年,而你只為常住做一年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多的。名義上是為常住做事,實質上是為自己培一年的福報。你們居士閉關,我們廟裡要適當地收一點生活費,每天10元。如果你能閉到三個月,以後的生活費用全都免掉。對這個老居士講了以後,他說:“我在這裡閉關閉多久,生活費就交多久,我知道修行叫別人端吃端喝,是在捨自己的福報。”修行人一是修福報,一是修智慧。縱然你修行開悟了,你沒有福報,做任何事都做不成。一個人能夠成就大事,智慧重要,福報更重要。
這位老居士已經67歲了,他能夠發這麼大的願力要閉關,我對他說:你這個心很難得,不管你能不能閉得成,我都會給你一個機會,讓你來體驗一下。我也希望我們東華寺閉關的人,能夠有一個長期閉關的。本來我最初計劃要建100個關房,通過這一年來所有閉關人的情況,我馬上決定只建50個關房,不建那麼多。好多人來閉關時 “雄心萬丈”,你不讓他閉,他一定要閉。我一看他,就知道他閉關不行,那麼浮躁、那麼激動、思想那麼極端。可是我又不能不讓他閉關,如果我不讓他閉,他會說:“你這個道場就是給人家閉關的,而且你又有地方(關房),為什麼不讓我閉呢?你不相信我?還是跟我過意不去?”我為了要面子,就讓他們閉。結果是一閉關,三天、五天跑出來,十天、八天跑出來。要出來時是“萬丈雄心”,誰都擋不住,一定要出來。
好多人想閉關都是出於好奇,不知道閉關是一種什麼感受,但是你只要能夠發這種心,確實已經很不簡單了。不管你能閉多久,你敢這樣想,這樣做,這種精神就很了不起,多數人連想都不敢想。好多居士來了,閉了三天都受不了跑掉了。因為閉關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你坐在山洞裡,功夫用不上路,在這裡打發時間,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身心沒有片刻的寧靜。
實際上自己能不能閉關,到不到時間,自己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問別人,你一個人關在屋子裡邊著不著急(比如說一、兩個月不出這房間,你會不會著急),你是否隨時能夠進入狀態(功態)?是否能夠和道相應?難道自己不清楚嗎?難道說你在房間裡用不上功,進到山洞裡才能用得上功?實際上真正的閉關,是走出山洞,進入紅塵。這叫做“閉大關”,由紅塵進入山洞,這叫做“閉小關”。在紅塵裡,直接考驗的就是我們的六根。而在山洞裡面呢?前五根都考驗不到,只能考驗我們的意根,因為住在關房裡,眼、耳、鼻、舌、身自然被切斷,也就是說五根與五塵沒辦法對應了。
以後凡是來這兒閉關的,頓漢和覺西,你們兩個要嚴格把關考核,一定要搞清他的身份。我就是管他的功夫,看他到不到閉關的時候、境界怎麼樣。你們要搞清楚他有沒有政治問題。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有這樣的人出現在這個道場裡面。過去叢林裡有這樣一句話:“寧可佛法沒人要,不拿佛法送人情。”因為佛法本來是大多數人很難認識到的。當他沒有認識到的時候,你送給他,他反而當作垃圾。如果他是識貨的人,你怎麼難為他,他都能夠接受,他都能夠把你的貨給買下來。佛門裡常講:“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禍患,”如果他是塊材料,他不會因你給他臉色、跟他過意不去就退失道心。如果他是一個沒有道心的人,你怎麼鼓勵他、成全他,最終他還會報怨你。當然我們也會盡力做到:只要大家發心閉關,都可以成全大家。閉不住那是你們的事情,如果說我們有條件而沒有給你提供這個機會,那真的是說我們做得不到位。
有時我也經常想,現在我們花這麼大的心力來建這個道場,一旦建起來,是否能夠有人閉得住關?是否能夠有一個人在這裡成就?都很難講。果真有一個人在這裡成就了的話,那我們來創建這個閉關中心的這一幫人,所得到的福報和功德,生生世世受用不盡,哪怕是有一個人成就,我們第一批來東華寺創建閉關中心的人,生生世世的福報都用不盡。比如說我們自己沒有修煉成功,可是在這個道場裡有人成就了,那麼不論他處在任何一個虛空層裡面,都帶有我們的一種力量,和他是一體的。比如說他超越了三界,那麼我們也自然跟著他超越三界。佛門裡講:“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謂無心道人?佛、菩薩就是無心道人,成就了的人就是無心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