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光明後怎麼修
大家在打坐的時候,閉起眼睛來眼前是一片無明(即黑暗)。如果身心稍微有一點定力的話,就可以突破眼前的無明。突破了眼前無明的人,他行、住、坐、臥,眼前都是一片光亮。再通俗點講,就是靈性的力量已經蘇醒了。
從“五陰”來劃分,這是處在“色陰”當中,還未從色陰裡面走出來。如果能夠從這個光明中走出來,也就是突破了色陰。突破色陰的人,通常會達到色空不二,對眼前的人、事、物、理不會執著。有,如同未有!所謂“目空一切”!但是,往往他會長期住在這種大光明裡面。
如果用“五濁”的理論來講,此時的境界,已經超越了“劫濁”。也就是說不會再受三大阿僧祇劫的輪回。你突破了“五陰”以後才能夠超越“五濁惡世”。所謂的“五陰”——色、受、想、行、識,所謂的“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處在色陰裡面還談不上開智慧,突破五陰以後,智慧才能夠打開。往往處在色陰裡面的人,還會有顛倒夢想,因為他身心的感受還沒有突破掉。許多人處在這種光明藏裡面,不知道怎麼修。晚上演三師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此時就是處在這個境界裡面。
我們現在把眼睛閉起來,額頭裡面一定是一片漆黑。如果你自性的光明已經產生的話,你睜眼、閉眼,額頭裡面都會是一片光亮!你再繼續修下去,下一步你就能夠在這個光明藏裡面看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如果在這個時候,你不知道如何用功的話,雖然處在光明藏裡面,但仍然看不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也即是沒有把“覺知”培養起來,仍然對生死做不了主。所謂的“做主”,就是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都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得到。
在修行中遇到的境界,最初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突破眼前的無明。有的人他眼前的無明雖然沒有突破,但理上能夠明白一些;也有的人憑著自己的毅力,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去修煉,他也能夠突破眼前的無明(即出現大光明)。但是他對修行的理論仍然不通。
終南山道宣律師在修道的時候,他還沒有得道,只是憑著自己虔誠的道心,就已經感動得天人為他送飲食。他當時的境界,睜眼閉眼都感覺到眼前一片光亮。可是他無法從這種光明裡面走出來,也就是說他被光明包圍著,沒辦法跳到“光明”之外。
往往處在這種境界裡面的人,雜念比較少,最不願意接觸人、事、物、理,一旦接觸到事物就會感到心煩意亂、容易破壞眼前的光明。因此,處在這個境界當中的人,不願意出來做事,他沒有辦法把自己訓練到在做事的時候心不散亂、光明同樣出現。
當年道宣律師處在這種境界時,也是他的因緣成熟了,窺基大師就去接引他。窺基大師是阿羅漢再來,他一見到道宣律師就告訴他,他現在的境界是在“色陰”區域裡面。意思是說不值一提,還沒有入門、不要執著在這種境界裡面。當時的道宣律師,他誤以為處在光明藏裡面就可以超越生死。也可以講,如果他一直處在光明裡面不出來的話,黑、白無常、閻羅王是沒辦法抓住他的。但是他只要一走出光明,起心動念,閻羅王仍然可以抓住他!
但是作為一位大菩薩,他絕對不會長期處在這種光明裡面,而不出去度眾生。於是針對道宣律師的情況,窺基大師把他的茅篷燒掉,逼迫他下山。如果他一個人長期住在山上、處在清淨當中,就沒有辦法提起正念、看清自己的妄念。當他茅篷被燒以後,他就走出山林、到紅塵中去接觸眾生、講經說法。
在接觸眾生的過程中,眾生的種種不同願望和要求去煩擾他,這個時候才能夠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才從光明裡面走出來。如果沒有眾生來吵鬧他的話,他提不起正念,每天處在光明裡面,既不昏沉、也不散亂。當然也不會進步!說清醒又不是非常清醒。而作為一個真正用功的人,他不會是處在“境”上,而是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學佛入門的第一塊敲門磚,就是要用來敲破無明,讓自己的光芒閃耀出來。如果拿道家和密宗來衡量的話,處在這個境界的人,身心已經和合暢通了。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完全可以不治而愈
這一類型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他可以隨著他眼前的光明進入色界天裡去。通常佛陀把宇宙分成三個層次: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突破色界進入無色界天以後,眼前又會是一片黑暗,但這個時候的黑暗,實際上也是一種力量,是陽極生陰所致,也就是說亮到極端時,就會出現黑暗;黑暗到極端的時候,又會出現光明。這樣來回反復數次以後,眼前是一種清醒、靈明、常寂的狀態,既非黑暗、也不是光明。身心有一個游絲的雜念出現,就能夠感受到,能夠看得清清楚楚。
處在這個境界的人,應該多接觸一些事物,借著接觸事物的同時,看清自己內心的反應。如果不去接觸事物會誤以為自己的身心很寧靜。這個境界的人在接觸事物多了以後,他眼前的光明會自然消失。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大膽地去體驗,下一步就會“白雲繞山轉,青山永不動”!等這種境界出現的時候,勉強來講,對生死可以做得了主,但並沒有進入佛位。
眼前的光明出現以後,阿賴耶識的寶庫並沒有打開,八識心田裡的習氣仍然沒有消除,過去所學的東西還沒有辦法調出來今生受用。如果大家眼前的光明沒有修出現的話,同樣可以借助外界的人、事、物、理,瑣碎事情來體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譬如說當別人對你無理取鬧時,你要觀察自己的心態是如何反應的;當你在高興時,也應該看自己的心態此時又是如何反應的。
“光亮”它是一種現象。既然是現象,就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就有生滅。對於一個得道的聖人來講,身心永遠處在常寂光裡面。何為“常寂光”?也就是無相之光。既沒有黑暗,也沒有光亮。但是身心永遠處在清醒、靈明、覺知的狀態裡面。
過去的古師大德在拿香板打人時、罵人時,他的覺知仍然如如不動!而常人一做事的時候,覺知就消失了。在打坐的時候還勉強能夠把覺知找出來,一下座,覺知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而臨終不被境轉,能夠做得了主的是“覺知”;平時不被順境、逆境所轉的還是覺知。
大家在靜坐的時候,是否能夠聽得見自己的心髒跳動、血液流動?呼吸聲和脈搏的震動是否都能夠聽到?聽不到,說明你的身心還沒有靜下來,還沒有由外進入內在,都是在散亂顛倒之中!
修行的層次一個比一個難以突破,而最難突破的是“色陰”。因為是第一次,沒有突破的經驗。如果能夠突破第一層的色陰,那麼突破下面的受、想、行、識自然就會掌握一種規律。
過去許多古師大德 ,幾十年都處在這種光明裡面走不出來。惟一的辦法,就是走出茅篷,不再打坐。也就是說不再采用以“坐”為禅,而是采用以“行、住、臥、”為禅。古人講:行、住、坐、臥都可以禅、都是禅、都在禅。可是現在許多修行人都進入了一個誤區,往往只會在“坐”中修禅,不能夠在行、住、臥三方面修禅。而想突破眼前的光明,必須要在其它三方面裡修煉,才能夠走出光明。
去年冬天江西來了一個沙彌,講過他的境界:打坐時,他是處在萬裡晴空裡面,問我下一步如何做?他不像有些人的功夫那樣,即使在睡眠中也處在萬裡晴空裡面。根本不需要打坐,隨時隨地都是處在萬裡晴空裡面。但是他沒有辦法走出這“萬裡晴空”,往那裡一坐,念頭自然消失,自然產生不起來。因此他沒辦法進步,當然也沒辦法退步!
這個時候如果告訴他,故意起一個念頭,他很快就從“萬裡晴空”裡面穿了出來。過去在禅堂裡面,那些老禅師發現有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用香板趕著你出去,到寺廟裡做事情。即便是不讓你做事情,也不讓你坐在這個地方打坐了,而是讓你長期地跑香、繞佛。
如果眼前的光明一去不復返,那說明還要重新做功夫。正常情況下,“光明”出現的人,自己的起心動念,完全可以把握一部分!
有一個信徒問我,何為“河住江翻”,當時我沒有告訴他,我回答他說:“不知道!”。如果他不懂的話,我告訴他,他還是不知道。我如果告訴他,我就會說:“乾坤顛倒”就為“河住江翻”!他就又會問何為“乾坤顛倒”?因為他沒有這個體驗,你怎麼給他解釋、讓他想象,他也無法想象。
就像一個沒有當過國家主席的人,你讓他想一想當國家主席的壓力,他沒辦法想象。他只能夠用自己的思想去想象,但是他仍然沒辦法達到國家主席的境界。因此也就沒有辦法感受到國家主席的心態。
又如一個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你讓她想象生孩子有多麼痛苦,她根本沒有辦法想象得到,因為這是一種感受。既然是感受,就是要用“心”去體驗的,而不是用頭腦去理解的。悟境上有兩種境界,一種境界是靠“感悟”,另一種境界是需要體驗,也就是“感受”。感受和感悟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我記得有人問過我:明心見性以後怎麼修行?我把他“混賬”了一頓!如果有人問你們大家,明心見性以後怎麼修行,你們怎麼回答?
如果我回答:先去熄滅自己內在的貪、嗔、癡,當你真的達到了明心見性後再來問我,我再告訴你!如果他真的達到“明心見性”以後,他就已經證得“無師智”,不問自通。他既然知道用什麼辦法達到了“明心見性”,怎麼可能不會繼續往前走呢?他既然進入了東華寺的大門,他怎麼可能找不到大雄寶殿呢?他既然知道前面的功夫怎麼用,後面的功夫怎麼可能不知道如何用呢?
將來你們大家出去以後,會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有人可能突然問你:省長怎麼當?凡是當省長的,都是從縣長、市長慢慢升上去的,他在前面就已經學會了如何處理行政事務,他怎麼不會當省長呢?修行人問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如何戒除自己內在的貪、嗔、癡和各種妄念?”可是有的人他一上來就問:“明心見性以後怎麼修?”如果是問如何明心見性,還勉強說得過去。
今天晚上覺西師說,他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辦法保持一心不亂。你如果真的用心去做事情,譬如在鋤草的時候,整個心態集中在鋤頭上、草上、地上,這不就是一心不亂嗎?如果你很散亂的話,鋤頭就會挖歪,把莊稼苗給挖掉。你能夠每一鋤都挖中,這本身就是“一心不亂”。你在地裡勞動時,心也要在地裡面,如果心跑到廚房去了,這就叫做“散亂”了。人在哪裡,心也在哪裡,這也叫做“同一體”、也叫做“不二”,修行人首先做到的就是這樣。
現在大家坐在觀音洞裡面,心就要放在洞裡面,不要再考慮其它的。如果說你人坐在洞裡面,心還在考慮其它的事情,那麼你這一次的靜坐,就沒有收獲。要達到“一心多用”,先要達到“一心一意”;能夠達到一心一意以後,才能夠一心多用。
演三師對你目前的境界會不會用功?(答……)你的認識是正確的。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這樣,當你在種菜的時候,就不要想著打坐;當你在打坐的時候,就不要想著種菜。你只有這樣做,才能夠入道。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拜佛的時候就不要想著打坐,打坐的時候就不要想著拜佛。你只要是一心一意地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在道中,不需要去找道。可是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事情是千變萬化的,那麼當事情在變化的時候,應該看自己的心態是否在變?我們和人交往時,對方給我們好臉色時,要體察自己的心態如何反應?當對方跟我們過意不去的時候,也要看我們自己的心態如何反應。
實際上來到我們面前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都是來幫助我們修煉的,來煉我們這顆心的。我每天接觸這麼多人、這麼多事,你可能會問我還記得誰?還記得什麼?我可以告訴你們:什麼都不記得!如果說十天才看見一個人,這一個人會在腦子裡停留很久;如果說一天接觸十個人,結果這一天下來,一個人也不記得。
你想達到“無住、無停、無記”,那就必須要出去面對六塵。也就是說面對色、聲、香、味、觸,再加上種種瑣碎的事情(即法塵)。六塵接觸多了,你自然能夠達到無住、無停、無記,可是一旦需要的時候,你所接觸過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又都能夠調出來。實際上這種反應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曾經接觸過很多人,過後都已經忘記了,幾年後突然見到某個人,還能夠回憶起來。
問題是常人不是這樣,需要的時候調不出來,不需要的時候,它又經常從頭腦裡閃現出來!這也是因為散亂造成的。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定中,他經歷過的每一件事物,當不需要的時候就不會出現;當需要的時候,它就會自然出現。而不是通過頭腦思維把它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