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維摩诘參玄錄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十三

      無論在家出家,只要有真正智慧德行,即能引起眾人的尊敬,而不在於名份如何也,故維摩诘以在家居土之身份,所言辯智,引起了大迦葉之深深敬意。

二十四

須菩提空生,卻不具空,不能一法——食中,平等現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等故食亦等。不知不斷YIN怒癡,亦不與俱的妙有境界,不明不必壞一己之身而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不必滅除癡愛,當下即起解脫,不二相也。

又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其妙其難,極其致也。維摩诘真善辯矣!

      以下:

      不見四谛,非不見谛——見處中道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得處中道也。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即真應俗也。

      非聖人,非不聖人——絕聖見妙德也。

      於是”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僅離法相,有偏空之虞,有喪失菩提心志憂。因此,欲修大道,必須成就菩提道上的一切法,又於此中,即法離法,心無執取,平常無礙。至此,不僅可以取食,一切處自在也!

      維摩诘居士進言道:

“不見佛,不聞法。”修道人徹悟至此,徹底超越佛法知見,一切法界性相。事理平等一照,更無分別高低、正邪之心。於是:“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證至此境,出佛入魔,一切境界,皆是佛性妙顯,本無差別,可謂於異類中行,法即無法矣!

      時居山中,雖能體悟此理此行,卻知其力未充,未能出入無礙也。故應養其精神,蓄其道力,待時而發,緣至而成,正不必勉強也。

    維摩層層破的,使須菩提原本小乘知見,一掃再掃: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何有正邪彼此?),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妙在不得無難上),同於煩惱,離清淨法——(離淨法太難也),汝得無淨之昧,一切眾生皆得是定——(同體圓照,其亦難平?),其施汝者,不名福田——(有施有得,彼我猶存),供養汝者,墮三惡道——(善惡齊觀,升墮一體),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及諸塵勞等無有異——(入魔入塵,不見剎那異心),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因怨同其怨而無礙),謗諸佛——(因謗適成其大德),毀於法——(因毀更顯法妙),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以不負數陷其意,故不入,本無滅度之可滅,故不得也)。”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能如是者,豈非道齊萬法?須菩提未能深悟此理,故懼而欲出。維摩化人之喻,可悟一切差別言論,無量諸相,皆是幻化,本無實法可得。    

    “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學人透過言論,透過境界,歸於無得妙心,則於一切法中見實相,起妙用矣!

二十五

    富樓那對新學比丘說法要,未入定觀宿因而只以小乘法度之,故被維摩诘呵斥。

    沒有真正圓解佛法,不能善說法要,不知眾生根機,不能相應而契。

    不能以順已情意,不可依他作解,不必以智為智,不應輕率印可。

    知緣會而說法者,是應緣也。

    見宿因而說法者,是直接也。

    以妙譬而說法者,使令自悟也。

    以無法而說法者,使令自證也。

    維摩诘居士,即入三昧道力之中,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回向無上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隔陰之迷後,忽憶宿因,頓見而明,過去所有善根、成就,即時便得現前。

      “還得本心”是許多行者的如是體悟。

二十六

      說法無定相,無定說。迦坍延不悟此者,故有隨言說相而作定解。其說法者無說,因無心無相,應機之作,任運而然,故維摩诘破之日:“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有法師言:說了一生的佛法,不知實相法如何說。正是未證實相者,未離生滅心行,以生滅未空,全體在迷。以迷情如何能說實相法?

      實相無法,不可思議,故維摩诘言: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不滅,是寂滅義。

      萬法無常住之性,故畢竟空一不生亦不滅。

      苦受無實有之覺,故真苦成——無內亦無外。

      空空即非空之智,故究竟空——非空亦非有。

      我我本無我之體,故真無我——即假亦即真。

觀法本自如是,乃真寂滅——不然亦不滅。     

維摩诘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參透以上妙義,深體妙證,心即解脫矣!

二十七

      阿那律天眼第一,所見三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然維摩诘問:為作相而見?為無作相而見?卻默然不知所答。       

作相生見,此有為功能,屬外道五通之用,仍是有漏之因,未能與法界真性相應。如無作相者,即落於無為法,無為法中更無能見與所見。所以有與無二邊均非道體之用。       

而當梵問:“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诘答曰:“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真天眼者,盡法界,遍宇宙,是一只眼,此眼透明無相,無作無無作,圓現萬法,法法無法法。故此真天眼乃佛果位中,常在三昧之妙能,雖悉見諸佛國,卻不以二相。

    無二相之見,真是妙極之見矣!天地萬物,無量差別,一齊現前,同時普照,無一線之隔,離遠近之別。法界宛然,重重無盡,無二之道,妙顯不二之相——實相無相一合相矣!

二十八

    讀維摩诘對優波離所言妙理,天下一切破戒自咎,心陷罪薮心結者,可以解脫矣!

不知幾何不善言之師,無方便之法,不解弟子之罪心,卻重增重業,不再發心,甘於墮落。   

直除滅者,唯大智大力者方可。固空空無相之際,罪在何處?罪性本妄,細觀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則無有罪性,無有罪相,當下了脫,一心辦道,見道則知見不生,則所行合谛,三心頓空矣!

    此中關鍵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知心之垢淨乃方便修。如能悟入: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心悟則智朗,一切萬法皆是如如真性之妙顯,從此自在,更不被諸法累矣!

如何是垢?如何是淨?維摩居士又補充曰:

想是垢——根本垢也。

    無妄想是淨——真清淨也。

    顛倒是垢——不明實相也。

    無顛倒是淨——了了分明也。

    取我是垢——由我而造罪也。

    不取我是淨——我空則業亡也。

    “一切法生滅無住”,誰能觀知?“如露如化”誰能覺知?“諸法不相待”,誰能悟知?“乃至一念不住”,誰能證之?

    無誰無能,無知無見,因:“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知此中理持之法者,是名奉律;知此理真明者,是名善解。

二十九

佛子羅候羅對諸長者子說出家功德之利,如對世俗人講世間法,或以說有利可圖,否則即無人問津,而對於佛道則應破除,一切私我貪著之利益,方可了妄合真,相應不二。

出家是解脫世染的大方便行,固其離欲清淨,遠離塵垢,故使身心無累,歸心一境,易得成就,如出家乃貪著功德之利,其貪利之心,與世俗貪五欲之心無異,故成病根,不能真正悟入道妙。

維摩居士指出“不應說”,說則過生矣,因出家乃無為法,非有為法之造作趨利,故於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這是破有歸無,掃蕩情執,使心空境寂,還歸源頭,然後以無為無所不為而啟大用,弘法利生,方便濟度,可謂功德恆河,妙用無盡!

維摩诘說,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報、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污染、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禅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如此說來,真出家者乃是真智慧、真學問、真功夫、 真道德、真修養、真行持、真空靈、真妙明、真歡喜、真慈悲、真禅定,一切均出自內心道行的真實體現,一真一切真。

因此出家者不一定在於形式,而在於心靈的契同與智慧的超離,所以諸長者因不能身出家時,維摩诘即告之: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俱足。

此真出家的樣子也!

三十

阿難因佛囑晨朝去維摩诘居士家吃牛乳,以療小疾。從此引出世尊無病的議題。

凡夫因有漏故身心皆病。

小乘人因骨如金剛而肉非金剛。

大乘人內外鹹是金剛

佛即圓滿法界,一即一切故示現自在。

故當維摩诘征問,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時,阿難無言以答,自覺慚愧。

因為不能因阿難說世尊有疾,故成謗佛,故使異人諸天菩薩乃至外道梵志產生不敬與輕視,所以不能以跡象見,應見佛法身,悟無為,超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佛在空中則開示說:“阿難,居士是如實之言,但佛出在五濁惡世裡,現行適合眾生根器的法行,故有蔽穿衣示業報的方便化城,這裡為了度脫眾生,所以從方便示現上是無礙的。

許多人因為證道人有疾,或開悟後仍有身病,以為其道不真,其悟不實,而以為此身氣脈全通,精氣神具足,頓成金剛之身。其實不然,悟道關鍵在心,心契實相,不迷諸境,透徹萬法,了達無礙,即雖有諸疾及逆境,其心仍不被所迷所障,方是悟道的手段,至於證道者,仍有宿世業報未償,因此現有還報而不受苦的過程,憨山大師三十年的背癰其後乃成金剛不壞之身。因此時下行人切勿受氣功,外道的影響,不可偏執在身體上,應一心覺照,了惑顯真,乃至於習氣空淨,法界洞明,本性妙德,必能因茲而開顯。

三十一

彌勒菩薩當處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之行,而維摩诘居士以授記而征問,為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現在、未來是三際的流變,如授記落於三際,則亦隨時間之演化而無常,僅有形式而無實質。故授記無有時間相,如開悟人不能說某時開悟,若有回憶與等待,即不真悟,真悟者悟明本來,本來如是,從來不迷,故連開悟也不可得,何況時間。

“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正位之中,何用授記?何有概念?何有彼此?無生正位者,同法界性,齊有無量,平等一照,全體圓明。

“雲何彌勒得一生記乎?”,打破授記的概念,使人頓悟佛道不從授記中得,只是恢復本來而已。

維摩居士又以如義顯發體性:

為從如生得授記耶,如本無生。

為從如滅得授記耶,如本不滅。

一切眾生皆如也,——妙哉斯言,令人頓悟如如之性,不從外得,眾生之如與彌勒之如豈有二耶

一切法亦如也,——無情萬有與此同體所謂一如無二如,如此即可悟知,有情對我修我證的執著,既萬法皆如,則萬法自可無礙。

眾聖賢亦如也,——得道者只是證於此如圓萬法耳。

至於彌勒亦如也——彌勒豈有例外,豈有獨特?豈有離眾生的如外,別有殊勝?無非是如的體現而已,豈有真記真得耶?

因此,如果彌勒得授記,一切眾生亦應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此語大慰眾生之心,也可使眾生頓明心中寶藏,唯經悟後除塵,使圓珠光透而已。

故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能信入此理,菩提不離於當念。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眾生迷性而逐妄,妄想不真,隨著而勞慮辛苦,悟知者,了妄本空,不復更空,唯不隨不依,當體即歸寂滅,因此開悟之士,知幻化故不逐幻生心,知本有故不取有為修證,知寂滅故不再滅妄求真,知具足故不向外求,知圓明故不行於對待。

維摩居士總結曰:“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目前許多行者,不明菩提之意,唯思維菩提之義,分別菩提之見,觀想菩提之法,作為真正菩提心,不知此乃對愚癡不了悟的眾生方便接引的開發,令種菩提根種,實則菩提即本來真性,以及本具的菩提智光與慈悲等功德,絕不從處相而來。所以維摩诘雲:“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到了連菩提亦不分別之時,當下即是本性開朗,即“如”的體現。

以下即妙悟菩提的離著勝言:

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2、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3、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4、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5、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

6、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7、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8、          不入是菩提,順於如故。

9、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10、     到是菩提,至實際故。

11、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12、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13、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14、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15、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16、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17、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

18、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19、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20、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21、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22、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23、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24、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25、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26、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如能於中深悟透徹,即與諸佛祖師一鼻孔出氣。

三十二

光嚴童子問維摩诘從何而來?悟入不從相上會解,必從心地道行為作用的源頭,故維摩诘答以“吾從道場來!”

道場者何所是?悟後人必從此究心,必從此發行,必從此體道,方不負本位道場之光嚴也。

因為直心是道場,所以言行平直,不加籌計,無有虛假,成萬行之本。

因為發行是道場,所以以其智慧方便能成辦世出世間一切善業,使一切願而成為現實。

因為深心是道場,所以每一種行都能不斷深入,直達法源,妙符緣起,使本性功德逐漸增益。

因為布施乃至智慧是道場。故六度萬行,菩提道具,以成自利利他之事業。

因為四無量心是道場,所以能以無量大心而廣被有情,利樂無盡。

因為神通、解脫、方便、四攝是道場所以能以威力攝化眾生,度化有情,因為多聞、伏心、三十七品、谛、緣起是道場所以心入佛智,具足道品,善用法義,誘開正道。

因為諸煩惱、眾生、一切法是道場,所以能透過煩惱而見實性,透過眾生而見無我,透過一切法而見空義。

因為降魔是道場,所以心不傾動,不再受擾故。

因為三界是道場,所以更無有可趣向之處,即三界而不有,當外無染也。

因為獅子吼、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是道場,所以顯示佛果道用,微妙難思,妙用無方也。

維摩诘居士最後結示說,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密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好一個“皆從道場來”,菩薩心中有道,其場不待建立而自來也。所以無處不道場,無處非佛法矣!

三十三

維摩诘居士以受天女而教化之,不僅不惑於姿色,不超避而厭之,妙在以智慧而攝持其心,以佛法而指其正道,使天女不再貪求五欲之樂,而以法樂自娛,又能轉教其他一切天女,所謂無盡燈法門,燈燈無盡。

這是現代菩薩行者教化眾生的楷模與妙著,如能面對復雜的人生社會,以各種方便善巧去攝化有緣眾生,並令其在社會中方便轉教,則佛法的真精神,必能深入到每一個階層,形成無形的教化網,使人間成為真正的淨土。

維摩居士教化的關鍵在一“樂”字,以針對天女貪圖享樂的習性。如:

樂常信佛,樂常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禅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眾生喜歡樂即以樂而度,之契理契機,方便引誘,使之悟入佛法,開發妙德,利益一切,成就佛道。

三十四

布施能如善德之大施會,可謂大矣,但以有為心,行事相之施,仍落對待,因施者有所望,受者有所貪,故功德使不圓。

維摩居士勸以法施之會,所謂:“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而其能供養的即以菩提心為本,由此展開慈悲喜捨、六度、空、無相無作、方便力、四攝法等一切菩薩自利利他的法施功德,來供養一切眾生,如此法施則為一切世間的福田。

當我們細細品味維摩诘居士所談之法施時,深覺其施的妙用無邊,可令一切有緣眾生獲無量福德,可解脫一切煩惱,而於自身妙契佛道,速得成就之階梯,故法施之大施,正是不可思議之法行也!

三十五

參至此,自覺已無玄可參。此下文殊率眾之見維摩,以不來相而來,以不見相而見。正見之時,見還是見麼?

至於病之因、病之緣、病之報、病之法、病之用,乃至因病調心,因病起悲,皆以病為善知識也!

以下數品,當於自心中參,當於不參中參,當離意識分別、無念無想中參,當正參之時,參透此心,無心可心,此時,還見主人公麼?

佛法在於機緣,妙行行於無行,如今垟山冬日,仍舊本色風光,來者無所來,去亦無所去,一真妙明,了然自在,可謂日日是好日矣!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萬物皆是同一體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修行三要素 見地 修證 行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