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雙修方為究竟
《楞嚴經》上面講:“漏盡不通(即YIN欲不斷),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蒸沙怎麼可以成飯呢?你的原料就不是成飯的原料!
※ 好多人都是兩眼黯淡無光、沒有神,一看就是精、氣、神不足。力量到哪裡去了?從六根漏掉了。都說“打通任、督二脈”,你憑什麼來打通任、督二脈呢?用什麼來打通呢?說開悟是“悟”到的,那些理論確實可以用心理去悟,那些功夫不是通過生理、心理修出來的嗎?功夫難道是悟的嗎?思想境界是“悟”出來的,功夫是修出來的。
※ 打坐為什麼要用一個蒲團呢?而且後面還要墊高一點,因為平的座,腰背容易駝下去,如果後面高、前面低的坐姿,腰桿自然能夠挺起來。而且後面坐高了,重量就會落在兩個膝蓋上,尾巴骨就容易懸空,中心就跑到前面來了。
這是幾千年來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有些規矩可以改,有些功法上的東西絲毫都不能改,改一點全盤都是錯誤的!
記得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兩位尊者,一個看到另一個洗短褲時,上面有遺精,他就說:一個得道的阿羅漢,不應該有這種現象,另一個說這是生理上的問題,和開悟沒有關系。
然後他們兩個去問佛陀,佛陀笑而不答。停了幾分鐘後,佛說:“證得”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而且也有生理上的。既然是身心都證道了,就不應該有這些凡夫的現象出現。只有凡人,才有這些現象,聖人是沒有這些現象的。
有些人認為學佛跟生理沒有關系,一談到生理,他認為是亵渎自己的信仰。如果一個修行人不懂生理與修道的關系,你想開悟成佛絕對不可能!沒這麼一說的。過去每一位成就的人,都是一位生理學家,甚至是一位醫學家。他即便是不通醫術,也絕對通醫理。
一個修行人連基本的保健常識都不懂、連基本的生理構造都不懂,怎麼修道呢?過去的醫學家,全部是通過修證以後,拿自己的身心來驗證的。現在許多醫學家都是通過書本來學的。
世界上第一本講生理學的書,就是佛教裡的《禅觀正脈》;第一個講生理學的人,就是悉達多,就是我們的佛祖!好多人還沒聽說過《禅觀正脈》這本書,修“白骨觀”的人,都是拿這本書作為依據的。
不通自己的生理,對方的功法你就不知道是能修還是不能修,還是能修到哪個程度。你如果懂得正常的生理,對方的功法一說出來,你就知道可練還是不可練、能夠練到何種程度。
社會上流傳那麼多氣功,你說都是誰創造的?都是那些氣功大師創造的。為什麼有的練了走火入魔、有的練了身體健康、有的練了沒有反應?
你創立的功法符合人的生理構造,你越練身體越健康、身心越愉悅;如果違背了生理的構造,你一練就走火入魔!
我們生理的氣血是前面往下降、背後往上升的,如果你創立的功法,也是使氣血前面降,後面升,身心就不會出現極端、精神就不會錯亂。反之,則容易出現問題。違背了生理氣血的流向,你練得越多,精神錯亂的越快、越嚴重!
可是往往違背了生理氣血流向的功法,你一開始練,就感覺特別明顯(也就是阻力特別大),你以為這個功法好、感應強!但是你練一段時間,精神就錯亂了。你如果練的功法是順著生理氣血走向的,開始你感覺感應不強(沒有阻力),但是練久了以後,感應就強了。
如果你練的功是讓前面的氣血往上升,後面的往下降,你一煉,感應就特別強,你會認為這個功法好,實際上是害人的,練久了以後,自己精神錯亂了都不知道!
佛祖為什麼發現了“吉祥臥”的好處呢?右側臥,腿和膝蓋都蜷起來,右手壓在耳朵下面(師父示范:大拇指放在耳朵後邊,手掌置耳前),你生理的氣血整個都從背後往上延伸。即使你是在睡覺當中,生理還是處在一種功態裡面!
雖然生理與修道沒有絕對的關系,但是在最初起步、下手的時候,絕對是有直接關系的!你生理都降伏不了,怎麼降伏自己的心態呢?要力氣的時候,它沒有力氣;想要叫它安靜的時候,它靜不下來,為什麼會這樣呢?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
我們大家都很虔誠,但是一個個都無明太重,所做的一切都是與道相違背。都想成佛,簡直是妄談哪!我們連最基本的福慧都不具備,哪裡就能夠開悟、成佛、了生死呢?看看我們在座的、一個個長得都是尖嘴猴腮、面黃肌瘦,哪有一個相貌飽滿的?哪有一個像是大福大貴的人?
過去那些開悟的祖師,哪一個不是法相莊嚴、五官端正呢?五官端正的人,身心就容易健康,心態也全面,思想就不會走極端。五官偏激(長得古裡古怪)的人,思想就偏激,容易走極端!
怎麼能夠達到身心平衡發展呢?一個得道的人,身心的陰陽都是處在一種飽和、平衡的狀態、飽滿的狀態。絕對不會這一面多、那一面少,陰陽五行都達到了一種協調統一的狀態。
而我們現在呢?六根天天在打架!古時候的禅師把它叫做“六龍爭舞”。也就是說六條龍在爭斗、舞蹈。怎麼個爭斗法呢?耳朵想聽好聽的話,眼睛又想看好看的東西,鼻子想聞好聞的氣味,嘴巴想吃好吃的東西,我們的心理也有需要。
這樣一來,六根門頭各個大門都在不停地爭著滿足自己的嗜好,各取所需、各自爭奪,所以六條龍每天晝夜六時都在爭舞!搞得我們身心憔悴,身心的力量全部被它們消耗掉了,哪裡還有多余的力量來修道呢?
為什麼佛教用蓮花來比喻修道者呢?大家只知道一半——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種理解僅僅是一半,我們看到蓮花開的時候,裡面同時就有一個蓮台,蓮台裡面有蓮子,這叫做“因果同時、花果同時”。
還有一重意思是讓我們觀想蓮花是怎麼開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營養、從蓮花桿輸送給蓮花苞的話,蓮花苞怎麼開放呢?要想蓮花開,必須要蓮桿從蓮藕裡面把大量的能量輸送給蓮花苞,蓮花苞才能夠脹開!
如果蓮桿的中間破了個口子,裡面的漿液都從下面漏掉了,不往上供應了,或者供應不足了,蓮花苞怎麼能開放呢?蓮花苞肯定是長得癟癟的,有可能還會干枯掉。
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人家修到一定程度,牙齒本來已經掉了,而又長出新牙來了呢?因為牙齒是我們人體的骨髓長出來的,當人體精力充沛,輸送到上面來了,就有理由重新長牙齒、長頭發!
往往不懂修行的人,甚至包括我們出家人,都認為修行是迷信、不科學。科學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宗教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怎麼能夠證明幾千年的歷史呢?所以科學永遠證明不了宗教裡的東西,宗教是超科學的。科學是通過儀器來測驗,宗教是通過身心來驗證、來修證的。
修到“功德圓滿”,你就成就了。說得直白一點,你的福慧圓滿了,你就開悟成佛了!這就叫做功德圓滿了。你想開悟成佛,你的福慧不具足、不圓滿,怎麼會開悟呢?“心想事成”,正是因為你的福報、智慧圓滿了,才能夠心想事成、有想必能得!
世俗上能干大事業、有一番成就的人,哪一個是一副歪歪癟癟的長相?不都是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古人講:一官長好,十年好運。如果你五官都長好,有五十年好運!一官長好,就有十年的大運。
為什麼佛有三十二相好呢?沒有一相是缺漏的,全都是圓滿的!都知道是無量劫慢慢修來的。他正是因為方方面面都具足了,這一世才能夠做佛祖!我們雖然不想當“佛祖”,只想了生死,“了生死”,福慧也要具足。如果我們想成佛,就必須具備成佛的福慧;如果不想成佛,只想了生死,那麼也要具備了生死的福慧!
從世間法講,譬如你想當教授,你必須要達到教授的水平;你想當個高中生,高中生的水平你必須要達到。道理是一樣的!可是我們現在什麼都不具備,僅僅具備信仰,信仰能代表什麼?什麼也代表不了。
我可以告訴大家,信仰保證不了你了生死。我信仰發財好,有錢是萬能的!可是我口袋裡空空的,你們說有用嗎?能把外面的東西買回來嗎?只能等到口袋裡有了錢,才能把外面的東西買回來。
為什麼我講:“信,必須深信;行,必須力行”呢?因為信和行必須同行並進,就如同左腳和右腳的關系。古時候祖師們講“信、願、行”,他並沒有說只“信”就夠了,或者只“行”、只發願就夠了。
我不知道大家成天打坐,都坐在那裡想什麼?要“正思維”啊,你在那裡想佛理佛法,這就叫做正思維。不是不允許大家想,而是不要大家想那些歪門邪道、跟修道沒有關系的事情。你打坐時正思維,就是處在定中。你一心一意地想這些,與你一心一意地念佛有什麼區別呢?跟你一心一意地誦經又有什麼區別呢?絲毫沒有區別!
許多人認為,只有誦經才叫做修行。你誦經,是為了通過這個手段達到一心不亂,你如果坐在這個地方一心一意地想這個佛法、佛理,也是一心不亂。為什麼都在這裡胡思亂想、不去抓住一件事情專心致志地想進去呢?
你參一個話頭是在做一件事情,你誦經也是在做一件事情,你觀想也是在做一件事情,既然都是在做一件事情,此事情與彼事情有什麼區別呢?
古時候有一些祖師講:把念頭轉一轉,從這個念頭轉到那個念頭上才叫做修道,從這個行業轉到那個行業上,才是修道。這些都是邪見,這些都是沒開悟的祖師說的,一個開悟、得道的祖師,絕對不會這樣說。
當下就是在修道,不管你是哪行哪業,你只要是一心一意做你當下這件事情、做你當下這個行業,本身就是在道中。你這一轉念頭,就是頭上安頭!
你本來在一心一意誦經,為什麼還要轉個念頭——“我要一心一意來拜佛”?你本來一心一意在參話頭,為什麼還要轉個念頭——“我要一心一意觀想”?前面已經是一心一意了,為什麼還要轉個念頭,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達到一心一意呢?當下那一念,本身就是道了,怎麼還需要轉呢?“當下是道何來轉?有轉更是頭安頭”!
我今天走過流通處時,聽到道福說道惠:“唉!你整天(在流通處)和人打交道、和人接觸,了生死沒希望、沒有把握呀!”他認為他不和人接觸、不和事接觸,躲在淨業洞下邊那個小屋子裡面,一個人修道能了生死!別說不能了生死,就是能了生死,也只能了一個分段生死,也就是小乘羅漢的果位。
何為“羅漢”呢?羅漢就是天塌下來也不關我的事!人死光了也不關我的事!我只管打我的坐、念我的佛。他的思想境界就像一棵長在花盆裡的花木一樣,永遠長不成一棵大樹。無論你怎麼施肥、怎麼精心管理,它也長不成大樹。因為它受花盆的束縛、隔離和限制。也就是說受它自己思想境界的框框限制。
它什麼時候把花盆打爛、跳出花盆、栽到大地裡面去,幾年的時間,它就可以長成參天大樹。而菩薩的境界是一開始就栽到大地上,你隨便地修一修、弄一弄,它就比你花盆裡的長得大。
你別看它現在長得慢,但是它發展空間大,它早晚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而這個花盆裡面的花木,一百年它還是個盆景,長不成大樹。所以菩薩他不會躲起來獨自一個人修,他每天和眾生打成一片、和事情打成一片,他就是借助於這個事情來鍛煉自己的心態。
羅漢呢?他不敢接觸人,不敢借助人、事來鍛煉自己。因為他一接觸人、事,他就迷失方向了,就被境所轉了,他只能夠通過環境把自己的六根切斷掉。但是一遇到合適的環境,他的六根就又復活了!
人哪,越不鍛煉越笨!工作能力不就是慢慢鍛煉出來的嗎?口才也是鍛煉出來的、膽量也是鍛煉出來的。“功德圓滿”,不是說你坐在這裡功德福報就能夠圓滿的,是要靠出去行願的!
大家都知道福報是修來的,怎麼修來的?是靠打坐修來的嗎?打坐叫做修“定”,充其量能修出點“慧”,修福報可不是通過盤腿修出來的!
我們連最基本的福慧資糧都不具備,可是我們的欲望卻膨脹到了極點!都想了生死、成佛,想起來簡直都可笑!《彌陀經》上明明講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懂得一點相學、命學,你看那些福貴的人,哪有一個是尖嘴猴腮的?哪一個是嘴歪眼斜的?
我們這裡的修行人,你說他是處在定中吧,他又不像;你看他的眼神是那麼散亂、呆滯,說他是處在慧中吧,也不像。一個個傻乎乎的,給人的錯覺就像是處在定中一樣,你喊他,他也聽不見!
看看我們這裡的修行人,一個比一個傻,就像是沒睡好覺、剛剛醒來一樣,好像還在雲裡霧裡一樣!所以來了幾個居士笑話我們這裡的修行人:“一個個都處在大定當中”!你喊他好幾遍,他“啊——?”一聲,你那裡急得要死,他沒反應。一錘子打在肚子上,也打不出個屁來!
本來都是三十幾歲的人,走起路來顛兒、顛兒的像八十歲要死的人一樣。不知道身心的這股力量到哪裡去了?還不如那些婦女們,她們要體力有體力、要魄力有魄力、要膽量有膽量,要什麼有什麼(師父是在罵身邊的弟子)。
一個修行人就是一個“百寶藏”,什麼都有,要什麼有什麼!別看我們是一個出家人,社會上的人會干的,我們一樣要會干。社會上人不會的,我們也要會。他會的,我們不但會,還要比他精,才能夠當“師父”。否則的話,你就稱不上“師父”!你可以不做,但你必須具備做的能力。
實際上許多東西是屬於基本常識,是不需要人教的,本來通過看一看、觀察一下,放在內心裡一琢磨就知道怎樣做、就做對了。可是偏偏有些人,你怎麼教都教不會!
※ 何為“止”?止是把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不知道外境,這叫做止。修止是為了生定。譬如說當一個人止在定中的時候,外面環境的變化(如一些聲、色的變化),他都感受不到。散亂的人,通過修“止”才能對治。
修“觀”的人呢?是身心隨著境界進去,境界到哪裡,他的身心也到哪裡,境界結束了,他的身心也從境界裡面出來了。也就是說“止”不隨境,“觀”是隨境。一個是跳進去,一個是不跳進去。“觀”是為了開發自己的智慧,如果你不跳進去,站到岸上,身心不進去感受,慧就不會出現。
你們現在是需要“止”呢?還是需要“觀”呢?實際上“止”與“觀”根本不能分開。譬如說“觀”,你跳進去與境界打成一片,但你沒有“止”的功夫,就又跑掉了、走神了、分心了,又和境界銜接不上了;你說“止”,你沒有慧的力量(即沒有“觀”的力量),你也止不進去。
並不是像有些法師說的,止和觀是沒有連帶關系的。根本不能分開,一分開,“止”也修不起來,“觀”也修不起來。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打坐腿麻是什麼原因?你們大家去分析。”如果你的散亂心很強。我說完了以後,你又走神了,又去考慮明天要干什麼活了。思想就沒有集中在我說的這個問題上,你怎麼能夠得到答案呢?怎麼能夠明白打坐腿痛、腿麻是什麼原因呢?
只有在不“走神”的情況下,把你的思想集中在我提的這個問題上,你才能夠很快有了答案。你不僅止在這個問題上,你還要分析,“分析”就是觀。所以說止與觀是分不開的。光“止”無“觀”(沒有去分析),就不會有答案。
我們這裡有好幾個人,沒事的時候還看不出他的“沒反應”,一有事,跟他說個事情的時候,他兩眼就呆滯了、不動了、沒反應了,腦袋空白了!你說他是“止”在這個問題上了,他又不是。為什麼會這樣呢?他這是走神了,還不是走神,他這是禅宗裡面講的意識流斷掉了。意識像流水一樣不斷,可它突然不流了,中間斷流了。他“止”也止不起來,當然也就“觀”不起來了!
聰慧的人啊,意識流永遠不會停止的。那麼你們會說:意識流不停止怎麼入定呢?難道說入定的人意識流就斷停了?
這理講的“意識”,一個是指第六意識,一個是指真意,即真心,這個地方大家要搞清楚。實際上第六意識也是真意的一個影子。由第六意識逐漸滲透,才能夠達到真意。就像土地上面有一層皮,逐漸、逐漸往下挖,才能夠找到地下的寶藏。我們經常聽說“由定入慧”,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你的思想很散亂,不能定在這個問題上一直追究下去的話,你的問題就解答不出來;要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你的身心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都住在這個問題上,很快這個問題就剖析出來,得到答案了。你集中不到這個問題上,走神了,哪裡會有答案出現呢?所以說,“慧”也就不會出來。
“學佛”?都是唱高調!打坐干什麼呢?人坐在洞裡面,魂早就跑掉了!你這樣修100年、修100世,也沒有用,最後都成了孤魂野鬼了!
你自己主宰不了身心、做不了身心的主,你怎麼能夠往生西方呢?你不想散亂,它偏偏要散亂。那麼你臨終的時候,還是這個樣子,你不想散亂,它還是散亂了,神識走掉了。走到哪兒去了?飄到虛空中去了,飄到地獄裡面去了,飄到六道裡面去了,所以就成了孤魂野鬼了。
相反,你如果能夠做得了你思想的主,我一心不亂、堅定不移、要到哪裡就到哪裡,沒有第二個念頭出現,想到哪裡,就能到哪裡!
四禅當中,每一禅都有不同層次的“止”與“觀”。初禅有初禅的止、觀,二禅、三禅、四禅都有止、觀。有的人已經是個苗子了,他雖然還沒有初禅,也沒有二禅,但是他的心態還是比較好的。
剛才講到修到初禅的人,就已經遠離貪、嗔、癡、慢、疑了,這裡並不是說沒有貪、嗔、癡、慢、疑,他只是比較微細。雖然他沒有初禅,但他接近初禅。
貪、嗔、癡猶如毒藥,不僅會毒害別人,而且首先毒害的是你自己。這就是通常所講的氣氛傳染(也就是所謂的磁場傳染)。你有貪、嗔、癡,氣氛不好,能夠傳染別人,但首先是你自己受害、自己受用。
如果你和一個貪、嗔、癡比較輕的人在一起,就會感覺到他散發出的氣氛特別好,很柔和、很清靜。如果說今天這個人情緒很不好、嗔恨心很大,你一走近他身邊,他所散發出來的氣氛你就感受到了。你越放松、越安靜,你這種敏感度就越強。
為什麼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修行好的人,能遇到好師父,我們就沒有遇到好師父?為什麼人家能找到一座好廟子,我們就沒有找到一座好廟子?
仔細分析以後,最後歸根結底還說他很幸運、福報大。沒錯!就是人家運氣好、福報大,才能夠找到一個好廟子去出家,才能夠找到好師父,才能夠找到明師,才能夠找到好環境。你沒福報,你要什麼沒什麼!
你不承認命運不行。不承認,說明你沒有智慧、沒有通過觀察。你觀察了以後,你不得不承認福報是真實不虛的。福報從哪裡來?大家都知道福報是從布施錢財中得來的。實際上修行最容易的,就是福報的獲取。最容易修的就是布施。譬如說今天晚上你來聽法了,你就有了一份福報;明天有人罵你了,你退讓一步、沒有還口,你又有了一份福報。別人都不去刷廁所,你去刷了,你又有了一份福報;好多人去打飯,你退到一邊,讓別人先打,你又有了一份福報;別人隨地吐痰,你不隨地吐痰,你又有了一份福報。所以佛祖把“六度萬行”中的布施擺在第一位!
要想功德圓滿,惟一下手的地方就是布施,布施也是最容易修的。除此之外,絕無第二條路可走!別人看見你把臉拉下來,你對他笑笑,把微笑布施給他;別人恨你,你不恨他,這又是布施,福報又有了!學佛修道的人,不相信這個道理,你永遠修不上去!
學佛是從自身做起,不看別人。“布施”是最容易修的,也是最難修的。我們雖然懂得修布施的方法、道理,具體做起來卻很難做到。
譬如說你罵我,我不還口,這就是布施。我把自己布施給你,讓你罵我。但是往往很難做到,都是你罵我一句,我就要罵你兩句,你瞪我一眼,我要瞪你十眼!你如果把布施修好了,後面的持戒、忍辱、智慧、精進、禅定,輕而易舉就能做到!之所以我們的戒律很難做到,就是“布施”這一法沒有修好。
修“布施”,修到最高的境界就是“無我”,無我就是與諸佛、與宇宙同一體。僅僅通過布施這個法門,就能夠達到無相三昧,就能夠成就自己的法、報、化三身!還求什麼明師、求什麼法?“布施”就是一個最完整的法門!
聽開示以後,要有所感悟、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說沒有感受、沒有思想,那就說明你沒聽懂。如果真的聽懂了,就有心得體會。不能都傻呵呵的、誰也不懂,下一次叫大家講,誰都講不出來。
我和你一起走路,你不跟我搶,讓我走在前面;走到門邊,你趕快先去把門推開;兩個人一起打飯,你把鏟子給我,讓我先打,這些都是布施,這需要什麼智慧呢?不需要智慧呀!這都是常識,都應該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