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二、禅的正見研習與參學 淺談真正見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淺談真正見解

學修禅宗,最初的一步就是求取真正見解。如果沒有真正見解做為學禅者的正確引導,縱使勤苦修習,終是徒然。因為禅宗是最看重「見地」的。有真見地、方與佛祖把手同行。故臨濟祖師說:「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求殊勝,殊勝自至。」這說明了真正見解於學人份上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反之,如以妄見去打坐參禅,只會隨情流浪,則:「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所以輪回三界,受種種苦。」(見<臨濟禅師語錄>)

既然真正見解對禅宗行人是如此的重要,那麼,甚麼是真正見解?如何去求取?怎麼去體悟?下文就此作一闡述,以作引導初心學禅者體取真正見解的方便。

—、甚麼是真正見解

所謂真正見解即是學人對於禅旨的契同,也即識取妙心自性,肯定承當下來。凡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馳求,尋名逐句,或以玄妙奇特為道,在妄境上弄精魂的,都與禅旨相違背。故學禅之人,唯須識取現前一念,不起虛妄分別,直心直行,在一切時中,更不間斷,如此便與禅旨相符,也即得真正見解。
每個人都本具真如清靜妙心,與佛本無差別,但如何方能體現此妙心呢?

臨濟師祖說:
你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淨光,是你屋裏法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你屋裏報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你屋裏化身佛。此三種身,是你即今目前聽法的人。只為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
三身是我們妙心所本具,只要肯定本來,不向外求,即能在清淨、無分別、無差別中,顯現出來。
以下再錄歷代祖師有關真正見解的開示,做為啟發心地的借鑒:


達摩祖師雲:
理入道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入道四行觀》)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達摩血脈論》)


六祖大師雲: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臨濟祖師雲:
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見解,向天橫行,免被這一般精魅惑亂。無事是
貴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問:「如何是真正見解?」
師雲:「你但一切入凡入聖,入染入淨……不見有來去相貌,求其生
死,了不可得。便入無生法界,處處游履國土,入華藏世界,盡見諸法相
空,皆無實法。唯有聽法無依道人,是諸佛之母。所以佛從無依生。若悟
無依,佛亦無得。若如是見得者,是真正見解。(〈臨濟語錄〉)


楚石梵琦禅師雲:
心本是佛,造作還非,道不用修,染污不得。只此不染污,是諸佛之所護念,與公道早是染污了也。(〈住海監州天寧永柞禅寺語錄〉)
從上所錄可知,所謂真正見解,別無玄妙奇特,只是識取自性妙心而已!故《禅宗宗范》以妙心為禅宗之源,並以體悟此妙心者為真正見解,故雲:
安心者安此,究心者究此,悟心者悟此,調心者調此,入聖者入此,利人者利此,乃至諸祖顯喻、機用、綱宗、示辯,並圓頓諸經論,皆不離心別有所指也。

初心行人如能了此妙心,不向外求,在日用之中與此相應,即為禅宗的真正見解。以此真正見解貫穿於生活,即為禅的生活。

二、如何求取真正見解

真正見解之意義雖述於前,但於初心學人份上不一定就能親切領悟,一般人都需要一段參學過程,方能契會不失。但如何求取,方能契會呢?
求取真正見解,最重要的是參學真正明眼的善知識。《華嚴經》中說:「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即指如果沒有真正體驗過的明眼人來解說經中妙義,即使有些智慧,也不可能真正全面地領悟佛法。故參學善知識,得到直接親切的教導,就容易獲得對禅旨的領悟與自肯自信。
其次是以正確的方法閱讀禅文字——歷代祖師的開示及近代以來真正能體現禅精神的著作。在閱讀時,不尋枝摘葉,不落文字偏執,只是以禅理反照自心,親切體悟,久久之後,也能豁然開朗,親切了知。

如果一時不能領悟,也可以先依一法起修,專心勤行,克服習染,慢慢地從事修而契理。並且一邊修持,一邊對照祖師言句,不斷地加深理解,時時反照於功行與生活。如此用功,因緣時節一到,也定能豁開本來面目。
對禅的真正見解,理悟與事修是不二的。故真正領悟的人,不會把事與理打成二段,即理而事,即事而理。因此,在參學閱讀與行持的三方面,都應體現理事不二的精神。只有如此,方能契會真正見解。

三、怎樣體悟自性妙心

初心行人雖已領會了禅旨,識取自心,但無始習染一時難除,故難免被境界互換而重人老路中去。因此,要以真正見解調解無始積習。在調習中,逐漸開顯自性妙心的功德,從邊緣到核心,層層深入;此中意境,如從煩惱一邊講,如行人不與五塵相接觸時,心中清明了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欲念妄想,就是斷了見惑。如正對五塵境界時,心中也沒有絲毫的欲念生滅可得,則是思惑斷盡的象徵。見恩惑斷即是了生無,證聖位之境界。但所謂證聖位,也只是開顯自性本來的清淨功德而已,別無新修新證之道可得。
由此可知,契會之後,仍須以無生理而起事行,所謂未開悟前,最貴見地正,既悟之後,則全重行履。後做無心工夫,古德有覺察、休歇、泯心存境、泯境存心、泯心泯境、存境存心、內外全體,內外全用,即體即用,透出體用等十種。但筆者認為,現代人根器一般者既難悟入,並依悟而行,不如以無心去念一句佛號,導入淨土之行,久久純熟,而不生法執,則自能調除妄習,深人道妙。如明代佛日契嵩禅師,悟後日誦聖號十萬,即是以佛號淨心的方法。


但現代人所知障偏重,不老老實實地於悟後平貴用無心工夫,反而尋求不正確的理與法。以下錄出現代人的通病,以資借鑒:

一、由於知的了解,去檢討公案的內容。

二、考慮身體的健康與長壽,去修習氣脈等功法。

三、生厭世的意向,只慕寂靜無人處。

四、以情識妄想心,於意識上勉強使現出澄澄清清的境地,以為是無念境界,並盡力把它從短時間延為長時間。也有人以為一小時的澄清無念是悟,一小時以上為證。這是把妄想暫伏錯當悟境。

五、以為悟後必有神通玄妙,一心尋求功能的開發。

六、執著於法與心的覺受,不斷地在法上作無休止的探究。如把道教、密宗等功行境與禅宗悟境作比較,形成雜亂的見解。

七、過於注重於生活中的感受,不能超越自我,放下一切。

八、把放逸無軌的生活,信為天真爛漫,不謹嚴持身,不以道德作人生的規范。

九、不親近真正善知識,不參究祖師的真實開示。反而親近裝模作樣,見神見鬼的邪師,或閱讀不直指本性的,專門談論境界、令行人著相的瞎文章。
十、善與人比較,談說自己的境界,或分別他人的意境,評判他人的禅文章等,由此深入,便成所知愚,而迷了本地風光。


禅的正悟與正行很簡單,沒有那麼多的羅嗦葛籐,但禅心邪悟偏行,卻萬萬千千,以上所提示的十種,僅述其大概。總之,行人要記取「平常心是道」造句至理名言,只有平常、直心,才符合於禅的正行。


說來說去,對於禅沒有說著一個字,禅在甚麼處?如何是真正見解?讀者還知嗎?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修行先降伏自己的身心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修行人的通病 愛清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