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心中月 上 如是見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是見性

進入內在的覺知,就能了解肉身是虛幻不實的,百年之內即會消失,同時也能感受到第二層意識身,第一層身體有內和外,第二層也一樣。佛祖講人有八層意識身,每一層身體猶如一堵牆分為兩面,穿越時空,也即穿越各個不同的意識層次,惟獨第一層身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體。實際上每一層身體,就它本身的時空而言,都是一個實體,比如第一層肉身,就本身而言是一個實體,就第二層身體而言(也即第二時空)則是虛幻不實,第二層就第三層而言又是虛幻不實……

穿越第一層身體,見到第二層身體後(這時你在中間),就會獲得許多自由,像是晚上做夢一樣,可以隨便穿越第一層身體所在的時空(也即不受娑婆世界的阻礙)。靜坐或是做夢時,能夠離開身體的,能夠出現在你面前的,能夠教你學習的,都是第二層身體。

隨著禅定的加深,自然可以進入第二層身體,只要你動個念頭就可以離開肉身。因為念頭本身單獨就可以達成,六根起作用靠的就是念頭。就修行的次第而言,第一層肉身的突破是很困難的。肉身也即物質,肉身想離開物質世界是非常困難的,因物質與物質之間會有強大的吸引力,而第二層身體與第一層身體之間就不存在引力。通常身體休息後,還在起作用,或打坐時突然出現在你面前的,就是第二層身體。

影響第一層肉身的,接收信息的,或是被暗示的,主要是第二層身體;一旦第二層身體接收到了信息,自然會反應給第一層肉身。


貧窮與富貴,健康與病患,聰慧與遲鈍,都是第二層身體接收到的信息(多生多世接收的)反應給了第一層肉身。這也就是為什麼自信的人容易成就的原因(真正的自信同時也是自知)。因為自信的人已經發動了第二層身體的力量,來幫助第一層達成。通常所說的改變心態,轉變觀念,指的就是第二層身體,然後再通過第一層身體體現出來。

進入第二層身體以後,第一層身體自然消失。當進入的時候,要把身體空掉,全然地進入;當要出去的時候,也是全然地希望出去。進入第二層身體,也就見到了第三層身體。第二層身體與第三層身體非常相似,都是透明的玻璃體。

從第一層身體一直到第五層身體,它們的大小幾乎是一樣的,因為它們是五根的再現。第六層身體(意識身)大如宇宙。第七層、第八層已經超越了宇宙的大小,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可以比喻,大的時候包容太虛,小的時候連針尖也容不下。

前五層身體的進入猶如機械運動一樣,所用的方法變化並不大。但是第六層身體已接近靈性的身體(只是接近),要把多生多世修來的力量用上才能超越它。

超越第七層就更困難了,多數修煉人都停留在第六層上,因為誤認為自己已經成就了。前六層通常延伸向四面八方,根本不會往上延伸(也即橫向的關系)。

只有當你達到身心都空掉時(也即前六根皆關閉時),才能進入第七層身體,而後靈性的力量才會向上升。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修行的法門要觀想力量從頭頂上出去的原因,但是在觀想力量從頭頂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前六層的功夫修完,否則會出現意外,很難處理。前六層的力量都是向下流,第七層是往上流,往往在這個層面上會出現問題,過此則無妨。

第七層是最大的我執,好壞善惡全部由第七層在分別審查,超越第七層才算得上是一個聖人,凡夫俗子的習氣和特性才逐漸消失,但第七層的超越如同佛一樣——希有難得。

前七層都低於人性,隨時有可能變成異類、傍生,所以進入第七層還不夠。走出第六層牆,即見到第七層牆;進入第七層牆,走出第七層牆,方見到第八層牆。必須超越七層,做聖人才有把握。穿過七層後,慈悲、智慧、無我……聖人的品質都會出現,一切都平等,無二無別。


七層以前的我都沒有中心,都被外物所轉。用第七層的我執分別一切,與六層的揀擇分別,導致了一個修行人無法進入靈性的層次,成為一個完整的聖人。

然而超越第七層實非易事,它是一個沒有方法超越的時空層,稍一使用方法就加重我執,修行人通常講的“順其自然”,只有達到第七層才談得上。你可以通過努力,借助某個方法修完第六層,可是第七層已經超越了所有的方法,古人所講的“無法為法,無門為門”,指的就是第七層階段的修行。

第八層身體算是終極,它已經超越了因果世界,窮盡了源頭,見到了本來,達到了來的源頭,去的歸所。在這裡,所有的一切都是現成的,無需再做什麼,無備無用也無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宇宙萬有既存在它裡面,又消失在它裡面,此時,覺與不覺都不重要了。

修煉的人必須突破三關——初關、重關、末後一關,功夫才算究竟。初關要明心,空掉世間的功名利祿,三界的無常要識透,乃至修行的路途也必須明了,還須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師語錄(俗稱見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見地的正確與否,明心的人在理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沒有驗證而已。

重關要見性,是踏踏實實地做功夫,是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是親履本地風光,是見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重關靠的是定力,是實實在在的修證。見性以後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都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如來,風聲鳥鳴皆是法音,晝夜六時皆在受用。

末後一關(又稱牢關)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籠,能生死做主,來去自由,不受業力的牽引,到此方稱得上智慧無礙,方能到外邊行菩薩道,接引眾生,鍛煉自己的心性。不明心,不見性,又如何鍛煉自己的心性呢?別騙自己了!

三關必須要證悟,若是解悟,自己一點受用也沒有,也即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破三關靠的都是定力,沒有禅定功夫,絕無可能透過三關。初關是明白果子,重關是見到果子,末後一關是摘到果子吃到嘴裡,可以分享給眾生,可以開山做祖,廣施法果。

修道之人若慧多,雖見佛性而不能了了分明,也不算究竟;定多而慧少的人也無法眼見佛性;只有定慧相等的人,才能無障礙地時時親睹佛性。

學佛之人如果明心明得透徹,很快就能眼見佛性。明心見性以後,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進入紅塵,對境練心,六根對六塵,時時觀照佛性,如此保護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轉,隨見隨在,方可無觀無照,任其自然。明心見性以後,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會失去,而無法眼見佛性。修道,見道,養道,最後是用道。

行不退和念不退有何區別?在八地菩薩以前都要有意提起觀照,時時鞭策自己,以免分散思想而不在道中;當進入八地以後,念念入道,永不間斷。達到念不退,行才不退。剛開始時雖然沒見道,念頭也沒入道,但在行為上應該勉強自己符合道。行為符合道,也能促進念頭很快入道,由勉強進入安詳,從有為進升到無為。

當進入第三禅,世間上所有的快樂都趕不上三禅的喜樂,盡管如此,還得超越,不能貪戀它,心若有貪即入魔境。每一種境界皆是魔境,心若不貪,魔也非魔。

在禅定中能做得了主,在夢中未必能做主;在夢中能做得了主,在臨終時又未必能做主,臨終時的昏迷要比夢中的更加昏迷。平時入定就是訓練死亡,在臨終時走,猶如在定中走。

修淨土法門要懂方法。“阿彌陀佛接引我,阿彌陀佛接引我……”這是用一種有為的方法在修煉,與道不相干。不明心,不見性,學法無益,僅僅是種點善因而已。

念佛就念佛,接不接引那是佛的權力,我只管一心念佛,一心不亂,永不間斷,能如此,很快就能產生定力,何愁不能見彌陀?

念佛的目的就是聲聲念醒主人公——覺照。覺照非本來面目,但也不離本來面目。

無念即念,也即念念分明,了了分明之正念。

有念即無念,也即無邪念,念念能入道之正念。

念而無念,也即念念不停留,是非不分,過後無痕。

不念而念,也即不取不捨,不辨之念。

三界輪回,六道往返是何因?乃是妄念不息,隨境而入。若定力夠,隨便出入也無妨。念頭起時不跟隨,天上人間任你選。什麼念?貪嗔癡慢疑等等之念。

所謂的“著魔”,實際上是六根對六塵的貪戀執著造成的,不住六塵,一切魔境如何產生呢?

能夠看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也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看住自己的念頭。

除魔境——先無住。

欲平天下——先平自己的心。

物不自物——因心生物。

性無形相——非用不露。

心不自心——因物見心。

縱然有因,如果無緣,因也不會成熟。好比種子如果沒有陽光、水份、土壤,絕對不可能開花結果一樣。命裡面有,但是不給它機會,或是機會有了又躲開,事情也不會成功。有因,未必會有緣成熟。因是自己在有意無意當中種下的。

初顯覺照→養成覺照→無所不照→進入不動地

初悟見道→綿密養道→煉心固道→起大妙用

念佛的人,妄念出現,趕快提起佛號;持咒的人,妄念出現,趕快把咒語提起來;參禅的人,妄念出現,趕快提起覺照。覺照不斷,乃是了了常知,念念分明。

真心本自無生,也無滅,有生有滅的,是頭腦的妄念。

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乃是真無住;若真無住,天上人間任你自在遨游,閻羅王也拿你沒辦法。

生死的根源乃是妄念不息,隨境攀緣。

功德圓滿時,也即念念分明時,也即如如不動時。

念念分明時,也即無所不能時。

無所不能時,也即戰戰兢兢時。

戰戰兢兢時,也即功德圓滿時。

何時無需修煉?親見本來面目以後,無需執著修煉,但還要保持覺照不失。何時覺照不失?進入八地菩薩以後,就無需有覺有照,自然也不存在失與不失了。

通過第六意識修煉,念佛、念咒、誦經、觀想,就是把清淨的種子傳給七識,再傳給八識收藏起來。一旦把第八識打開,生生世世收藏的種子都會利用上。

六識動了念頭,五識就會去做,七識就要分別,七識喜歡的,就送給八識這個倉庫收藏起來。

六根關閉,五識自然不會去造業,七識也無有東西去分別,八識自然空空如大千。

是是非非,你好他壞,愛你恨他,皆是七識的分別,把七識打死了,一切都變成平等性智。真正的打七,就是降伏第七識,使之不分別,不執著,這樣八識才能變為大圓鏡智。

逆著修煉,五識變為成所作智……八識變為大圓鏡智。

五識——→六識——→七識——→八識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如果不修煉,六識是造業的根,五識是造業的工具,七識是造業的策劃者,八識是窩藏犯。

覺照功夫一旦培養起來,便是無所不照,無所不照便是寂照,進一步達到如如不動地。

理事不二,那是針對圓滿者而言。凡夫者,理還是理,事還是事,理事不融,也無法融為一體。會說者未必會做,但要想做事通達,理一定要先通,理不通達者無法入事,事以理成,理以事顯,與《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樣的道理。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空色不分,亦不能分,本體是一,不是二。前後念斷,照體朗然,靈明不昧,無處不是我,即如如佛,即無住處涅槃,即不生不滅,即喚醒主人公……

念佛、持咒、觀想……無非是培養出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方能喚醒主人公;主人公沒被喚醒者,皆是心外學佛;心外學佛者,皆有分別;有分別,即造業;有業者,必然要輪回。

無念者,並非一念不生,而是念起無住;若有住,即是隨念轉;隨念轉,即非做主;倘若不隨念轉,雖在中陰,仍可自由,自主。

如何讓自己的心不隨念轉,不被境牽?上座時在心上鍛煉,下座後在事上鍛煉。心態的鍛煉靠功夫。何為功夫?理通為學問,放下為功夫。耳聽終難會,離言方能知。能知的是什麼?什麼都不是。

能所雙亡,根塵俱空,前後念斷,了了分明,你道是個什麼?佛也,人也,如是也!如是即如是——隨緣任運,自在逍遙,和光同塵,過而無痕,有緣則顯,無緣不見,不見非不見,而是見之不識。

若有能所,已偏差。(能覺與所覺)究竟是個什麼?說了即不中,知道還不是,是萬物,即非萬物,從門(六識)入者不是自家財富,須自作自受。如何做?無情能入。何為無情?耳聽終難會,眼(心眼)處方得知。何處是眼?晝夜不寐者是也。為何不見? 只怪相逢不相識,處處皆是,皆不識,到頭還是——你是你,我是我。

佛陀修行的歷程是:小乘的境界—→大乘的境界—→圓教的境界。

小乘教——住有,有道可成,有涅槃,有生死……

大乘始教——住空,涅槃、生死、罪福皆空,一無所有。

大乘終教——住非空非有。

大乘頓教——住即空即有。

大乘圓教——住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圓融無礙,過後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無形,空而有物。

修行喜歡找個清靜的地方固然很好,但絕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的定力是在煩惱中修出來的,不能經受環境考驗的定力不算定力。非境無心不算定,必須做到對鏡無心才算定。在清靜的環境中修行,猶如溫室中的嫩草一樣,根本無法面對曠野中的狂風暴雨及烈日嚴寒。在溫室中修行只是暫時性的,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走出溫室)能在紅塵中起大用,不被紅塵所轉。

現在的修行人,不是經書讀得少,而是讀得太多;不是沒有環境,而是環境太好。外在的經讀得越多,內在的心經越出不來;環境越優越,內在的潛能越沉睡。

能否受用靠根基,見性不能告訴你。

隨境能出入,方為自在人;百花酣睡時,我已笑枝頭。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九、禅的詩偈與要訣 行法的人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目錄 晨語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