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心中月 上 如是閉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是閉關

通常大家都想閉關,試問大家,一個不能覺照的人如何閉關呢?“閉”者,閉身心;“關”者,關六根。並非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名為閉關。通常大家是要麼不見,要麼見而不照,也即見而即住。

不知不覺,能知能覺,能覺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則無我,無我則自在,自在則無痕。

時常聽說有人在閉關,但是時間不長就出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的忍受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對這件事情還沒有產生樂趣,沒有生起法喜,卻要持續地做下去,其結果一定是一無所獲,會自動放棄,甚至終生厭倦。只有和功夫打成一片,身心內外一片光亮,才會產生法喜,樂不間斷,日如彈指,而不是坐在洞中算時間。法財侶地都具備了,因緣成熟了,才能閉關。閉關若是誦經拜佛,那僅僅是在皮毛上用功。如果什麼方法都沒有,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功,還閉什麼關?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都要很健康才能閉關。身體不健康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現幻覺,再加上心理不健康,就誤以為是佛或魔來了,但大多數都以為是佛來。其實在閉關前應該早已明心了,不明心又如何用功呢?明心是理上,見性是功夫上,自古以來,理上都是頓悟,事上都是漸修,不存在理也是漸悟。閉關就是為了親見佛性,在沒有閉關以前早已經明了心性,對修行之途了然於胸,閉關之時,正是親履本地風光,不是前進,乃是後退,回到最初的源頭,回到老家正是這個意思。

如果一個人真的發心修道,想要閉關的時候,必須外忘世界,內忘身心;法、財、侶、地不僅都要具備,還必須能夠得心應手。所謂“得心”,也即明心;所謂“明心”,也即明確方向,禅宗裡面叫做“明白見地,確定方向”。

明心是因,見性即果;見性是因,入道即果;入道是因,無我即果。到究竟的無我之前,要把世間上的利、祿、情、愛全都放下。這些放不下,無論你每天如何用功辦道,都與“道”不相干!你越“用功辦道”,實際上對世俗的功名、情愛貪戀得越多。因為你在這一面投入的越多,對另一面索取的也會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見到了自己的心性,如果沒有持續地修煉下去,一不留神,覺照還會被業力給拉出來。因為一個人的業力越大,就越有力量,但是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會越大。

如果我們在外邊做事情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的話,一旦走進另外一個環境——閉關,同樣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相反,如果我們在外邊做事情貪生怕死,不願多做一點,不願多付出一點,我們想閉關修煉,難道閉關會是一種享受嗎?難道它不比在外面做事要付出更多,更艱辛嗎?古人講:“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氣用了力氣在。”一個不願意布施智慧、力氣……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修行人呢?

拋開學佛不談,從個人的角度,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氣,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有利於對方;但是我問一句:“你自已究竟失去了什麼?”實際上,人的智慧、力氣是從布施當中,從供養當中培養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是挖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人的才能與先天的素質及後天的培養都有關系。實際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經給你定型,給你安排好了,無論你怎麼蹦,怎麼跳,怎麼掙扎,也改變不了這一半了!誰也沒有能力幫你改變。所謂的“改造命運”,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個凡夫而言,這另外的一半你也無法改變!惟有在世的明師可以幫助你改變。就連過去己經住生了的明師,對你來說也是無濟於事。就像現在的人有病,必須找現在的醫生,你去找古時候的扁鵲、華陀,他們根本醫治不了你現在的病。

人的福報、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從給予當中,從付出當中,從供養當中培養,訓練出來的。為什麼在“六度萬行”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們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到它的實質,看到核心。

當一個人的心態沒有改變的時候,你所謂的“學佛修道”,就像一個齒輪每天按步就班地轉動一樣,就是轉上一百年,也不會開悟!即便在修道,也非真修道。因為你天天都是按步就班的這一套,並沒有讓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巨大的觸動。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己經在修行,或者修行到哪個程度了,從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接觸的每一個人,足以檢驗出我們修行的等級,哪裡還需要看經書,找明師印證呢?

菩薩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為他有一個難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沒有這個心量,如何來的悲心?即然沒有悲心,如何來的智慧?既然沒有智慧,如何來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這個量的存在,智慧、神通、福報、功德等等都會接二連三地具足。人生很短暫,轉眼間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你得到它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個超越了如是的“如是”呢?
 
一個人嘗試的越多,當他超越,放下的時候也就越快越多。這裡所說的“嘗試”,不是說你經歷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過。有許多人經歷了很多,但都沒有用心投入,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嘗試和體驗了,因此,在他的身上也就不可能有完全的超越。可是,有幾個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呢?

因為他不知,所以就不覺;因為不覺,所以就不能夠照;因為不能夠照,所以就不能夠入;既不能夠入,所以就不能夠出;既不能夠出入,也就不能夠自在。

隨境能出入,方為自在人;百花酣睡時,我已笑枝頭。

總之,明者自明,迷者自迷,凡用語言,皆非實義。

若言修行,般若為導,宏願為力,淨土為歸。

有心為想,無心為照。

心識之用不滅,真心不能顯現。妄心熄滅為涅槃。

識得即道,無明即魔。

心罪不除,無有見佛之日。

迷人念佛去西方,悟人淨心西方來。

人有遲鈍,法無上下。

福慧具足,方可了生脫死。

真定者必能生慧,真慧者必然有定。

路途是家事,家事即路途。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不慕浮華要精華,不寄死後重當下。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目錄 晨語序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極樂依正第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