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呵謬解第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呵謬解第三

  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難究竟。古今師授互有不同,至於天台其說大備,慈恩賢首各引其長,企仰禅宗亦極明顯,但後學淺陋莫得指歸,尚未升堂,焉能入室?

晨語:淨土是佛的果地功德所現,而淨土宗門是由天台宗、唯識宗、法相宗、華嚴宗以及禅宗等大德共同弘揚推崇的,目前在西藏密乘法中,更加推崇淨土,且有淨土即大圓滿的說法,因此可知淨土法門實可適合一切法門,圓滿一切功德,是甚深的境界。所以現代弘淨土的人應以圓融廣大的心智來體現,方不負佛祖的深恩!。

作為淨土祖師,一是要證悟本性;二是要圓通三藏經論;三是要通曉各宗派的要義;四是要開顯淨土的妙德;五是要有引導的次第方便;六是應對機說法,使行人能不斷上進,真正能往生淨土。

因為淨土在諸宗之上,更圓更深,是屬於“果法”,所以弘淨土者往往會根據一己的體會去宣揚,或編輯古人偏淺、偏專、偏事、偏境的方面,而忽略了深、廣、理、智的四大方面,使行人受滯於常途,迷惑於事相,而不能真正相應佛智。

  尋門未得,異見多途,遂將禅宗六祖大師壇經說淨土處,暗地搏量隨語生解,便謂本無淨土,不必求生,而不知我大師非但所說隨機,實乃義符經旨。縱隨其語但言淨土不必生,亦不說無淨土。淨土既有,生理昭然,何故初機執指為月?若依大師所雲,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又雲: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言淨土遠近但隨眾生善根不同,而佛土焉有遠近之異,是謂不必求生也。然要眾生永斷十惡八邪,具修十善八正,又令妙識心地性王不離此身,但迷悟有異。若悟則能行慈悲喜捨,能淨平直等善,即是觀音勢至釋迦彌陀,若迷則分別人我,邪心虛妄塵勞之殊,即是須彌海水之境,龍鬼地獄之黨。

晨語:謬解的所由,詳參六祖的用意,知為悟道人說心地功夫,使轉境顯德,則西方即在目前。若力未充,仍須往生而成就。

  今詳大師旨意,但能心淨則隨處皆淨,實與維摩會上,佛足按地變穢為淨,其諸大眾各各自見坐寶蓮花,義實無二,則經所謂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其說明矣!大師之辯豈不稱可佛心深符經旨?但聖人說法遮表不同,其有位未至於此者,不可引彼遮诠而自诳也。況一大藏教或說遮诠一切皆非,何必求生,或詳表诠,一切皆是,必當求生。此二法說同出佛口,義無有殊,豈可偏執遮诠之說,頓棄表诠求生之義耶?若果直謂於土不必捨穢取淨而但淨其心者,則大師亦當謂人但淨心而已,不必令人斷諸惡業而修善行也。今既令人斷惡行善,則必捨穢取淨,其義益明。

晨語:心淨土淨乃悟道聖人自然了達的境界,這是遮诠而表心德。如果力量未到,則應表诠以示往生。這裡須悟得徹底,有體有用,生而無生,轉心轉境,皆得自在。

  故佛說遮诠之時。正欲顯於表诠令求生;說表诠時,正是依於遮诠知無生。故知曹溪令人因心先淨則報境自淨,不令求生,遮诠也;廬山令入佛報境淨則因心自淨,教必求生,表诠也。然佛祖說法因果不二,非前非後,二義未嘗相離,雖使人所入不同,而法體本一。奈何今人才聞遮诠之說謂是,便謂表诠之談為非,自生退障,良可憫傷!不知大師作此遮诠不必求生之說,正是顯於表诠令求淨土故也。

晨語:禅悟者是了境即心,所以心淨則佛土淨;淨土行者以報境的清淨來引發因地自心的清淨,那麼往生也即生於自心的清淨國土之中,能不能圓解二者的不二,則一切佛法皆在其中了。

  又如釋尊一代聖教諸部歷談,無非一味,而於顯說法中,定多贊顯說,於密說義中,必特稱密說,各宗當部而置別談。然佛豈無別談妙於此者?蓋欲應機使眾會受持,得以一志無猶豫也。今像季中扶宗樹教,豈無抑揚之時。六祖既欲弘一行三昧,理宜杜絕諸乘;廬山特欲闡念佛三昧,使之橫超直截,正當圓攝群機,後學豈可妄生二見,宜詳審之。

晨語:這裡論一代時教的真正密意,也說明祖師弘法的風格不同,一一參透,方到無疑。

  又謂東方西方之人,心淨無罪,不淨有愆者,正謂東方惡境粗強,佛已滅度,不能心淨,如俗在家,火宅萬煎,縱修普失。譬如小石入水即沉,故必求生西方。彌陀聖眾現在,境勝行深,逃子既回,佛親誨益,如出家在寺,善緣具足決不退轉故。生彼國心淨無愆,如彼大石乘船入水不沉故也。又東方西方理本一體,彼佛國土非但境勝,其佛現在能除愆罪,心必清淨,聖地可階,故必遠勝娑婆,須求生也。

晨語:娑婆穢土與西方境界在所顯上確然不同,如能捨穢土取光明清淨的境界,又能常隨佛學,故必然殊勝。此中密意有更進一層的法旨,未到悟入難以了知。

  若是根勝如曹溪會中者,尚能入生死大海,尋聲救苦教化眾生,何必求生?其或道力未充,妄效先覺,自不求生,教人亦不求生。譬如救溺無船,彼此俱溺,可奈何哉!

晨語:求生與不求生要看證悟的深淺,及自證與普度的不同。

  又我大師實弘禅宗之六祖,所說豈非闡揚少室之禅,乃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依此語,則謂不必持或修禅矣!而不知心若平則我待物無不平;物我既平,豈可殺他自養,盜彼自利,分男女相而行非行,語不真實,而更飲酒使醒醉異時。心平既無此犯戒之相,則一切戒皆在其中,豈可全不持戒與劫殺人等而雲心平,是知作此心平何勞持戒之語,正是顯於大戒也。

晨語:心平的大戒境界。正是心德圓顯於平常之中,無戒之可持,已持於圓滿之大戒。

  禅字乃是梵語,此翻靜慮,或翻正定,或翻一行三昧,豈有行直之人其影慮而不靜,其住定而不正,其行有不一者,是知何用修禅之語,正是顯於深禅也。

晨語:無禅的深禅境界。證入性體,湛寂無妄,虛明朗照,一切禅不用修而已圓具。

  大師行超天人之表,道隆像季之間,恐後學著法泥跡,於戒體中,說何勞持戒之語;於禅境中,說何用修禅之言。例此則知亦於必當求生淨土法中,而說不必求生之語也,後學猶轉泥跡,謂實不必求生,愚之甚也。

晨語:後學泥跡的原因,皆因不知祖意,無慧目也。所以了悟不必求生,淨土果已證於當體,污染已盡,淨德圓彰也!

  蓋大師所說反勸也。諸祖所談順贊也,非順則無以啟進修之路,非反則不顯圓頓之修。反勸順贊,悉應當時之機,無有實法。如雲逢佛殺佛,豈真殺佛乎?若殺佛之語是實,則文殊仗劍,亦是真殺佛乎?苟隨古人之語,不求古人之心,謂實不必求生者,正所謂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藥矣!

晨語:應悟逆順說法的原由,則知妙語背後的真意。所謂不隨古人語生解,而應求古人之心而悟也。

  是故大師稱彼三谛圓妙之理,於有生中說無生,於無證中說修證,二邊叵得,中道不存,合教乘圓頓法門,坦然明白。如揭日月於昏衢,無不蒙照,而謂禅宗於念佛三昧淨土旨趣有所未盡,可乎?若夫河西綽公,長安善導,信源禅師,智覺慈覺,豈非繼其後者,皆能遠禀遺音,力弘斯道。道珍、懷玉、行業厥彰,圓照諸師其驗益著,況今禅林為病僧念誦,及荼毗十念,稱佛名號,俾其往生,事載典間,余風尚在,更奚惑焉?

晨語:歸結三谛妙理而知禅即淨土,淨土即禅,乃是圓頓法門,因此舉歷代大禅師,皆以所悟證的道力弘淨土,所弘淨土因從悟證來,所以更加圓融廣大,功德悉備。所舉禅宗祖師的事跡,應一一體究,方知禅淨不二。

 

上一篇:萬行法師:心中月 上 如是學畫
下一篇:萬行法師:心中月 下 論明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