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次第
初修行者,勿急勿燥,不除妄,不求真,但觀現前一念,來從何來,去向何去,久而久之則會發現這一念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乃至這一念本身就是真我的顯現,所謂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念妄心能覺即是真心,真妄永遠都是互存的,只別於覺與未覺,知與未知也!
修行要想證得果位,必須 先依小乘修持的路線,把四禅八定修完,有了一定的果位後,再出來走大乘的路線。佛陀時代之所以證果的那麼多,都是先走小乘路線,老老實實地從禅定入手,有了禅定功夫才不會被境轉,才談得上入紅塵中鍛煉自己的心性,如此修行才有希望成功。
修行第一步首先是關閉感官的作用,視而不見,聽而未聞,食而不知其味,冷暖不知;第二步是除掉心智的作用,煩惱與菩提莫分別,佛與魔莫分別,般若與愚癡莫分別;第三步是忘掉財色名利、功名利祿。實際上修行人是最難忘掉功名的,存有想成佛的心,這是最大的功名心,最後必須把成佛的這一念都放棄了,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不聽到那種聲音,不見到那種光,你根本不會著迷,你根本不會放下,你根本不會改變心態,聽到那種聲音和見到那種光之後,你自然就會念佛,念法,念道……
靜極以後眼前自然大放光明,此光也即自性之光,與佛光無二,以此常習下去,便和宇宙之光融為一體,升為常寂無相之光,也即與佛道相應。
悟道以後並非就已了脫生死,這僅是修行的開始,了脫之後,進一步修煉才能修成佛果,也即:悟道——了脫——成佛。
那個無形無相的東西找到後,並非就已功德圓滿,僅是修行的開始,接著還要把無形無相修煉成有形有相,再進一步能脫離肉身,既能單獨存在,又能隨時融入廣袤的本覺之中,此時方為圓滿。
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門,法門是修不成佛的,能成佛的是心。對於初修者來講法門是需要的,是有法可修,修到一定程度後,法門就沒有用了,這個時候能夠進入道裡面的是心,而不是法門,法門只能送你入門,室內則需要你自己步行。“觀、行、照、度”四次第,可以用法門修,“空、無”二次第則不是用法門可以修成的,惟有一空再空,一無再無,把法門空掉,連空也要空掉,連無也要無,空到不能空,無到不能無的時候,最後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終極的東西,進而與之合二為一,方可告一段落。
倘若大根基的人,什麼法門也不要,直接上來就修空,一路空下去,一路無下去,也即祖師禅的路線——放下、放下,連放下也要放下,最後本來面目就會出現。可是今天的眾生喜歡修復雜的法門,走復雜的路線,一開始便喜歡有音有光有各種境界,以為如此才是無上法門,殊不知這正是旁門小道,與大道不相干。如何又是大道呢?心心俱絕見真心,色色空盡見佛色,明鏡打破與汝見,還需觀音伴吾行。
最初的起點就是最後的終點,第一步也就是最後一步。所謂的步驟和次第,只不過是針對頭腦虛設的,超越了頭腦,人間就是天堂,彼岸就是此岸。雖然我把修行分成六個次第:觀、行、照、度、空、無,實際上一念之間就可完成,也即一念之間即可進入三摩地(覺知照見了空無——整體——如如不動的本性)。心念的超越沒有時空的限制,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祇獲法身(從凡夫起步,一念之間就可超越十地菩薩,並獲得佛果),一念之間可超越三界,沒有什麼了不起,每個人都可達成。頓悟和超越不是頭腦的作品,而是心靈的作為,頭腦只會步步走,慢慢來。頭腦死了,靈性才打開。
體內的精氣神與修行有著很大的關系,然而想成道靠的並非就是精氣神,而是心態的轉變。心態未轉變之前,精氣神不僅不利於修道,反而會把你從道中拉下來。修道所講的精氣神,是先天的精氣神,此精非彼精,並非後天能生育的精子。心態未轉變,能量往下走,才會產生後天的精子,反之就是先天的精氣神, 唯此精氣神方能助你成道。順則凡夫,逆則成仙,雖非絕對,並非無理。
能量的起始,無先無後,處處皆有,而回歸惟有一條路——上升。人在靜心之中的能量是往上升的(躁動的時候則往下降),能量上升並非就圓滿了,僅是第一步功法,當第一步完成後(也即蘋果成熟了),第二步功法——往下落才算圓滿。能量往上升時,人體會大病一場,下降時更要大病一場(也即打亂了生理的常規)。人體的能量——精氣神本來是往下流的,修行時則要想盡一切辦法堵截住它,讓它往上升,此時腦門脹得鼓鼓的,兩耳轟轟響——上的功夫完成了,接著還要等待,讓它往下降:一升一降,身心經歷兩次大蛻變。百尺竿頭爬到頂上是本事,能夠安然地下來更需要本事。白光載著你上去,時有嫦娥伴隨,不知不覺蠻好玩;下來的時候,伸手不見五指,黑暗的萬丈深淵足以把你嚇得魂飛魄散。好在修行人早已把命交了出去,交給了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當然還由他們送你返回人間。
見到那個東西後,自然就天天想修道;沒見到那個東西,還生不起真正的想。雖然這個相是假的,還不是真道,但對於初修者來講,已有很大的吸引力,沒見到相,心裡就不會想修。“想”字是見到相後,心裡才會想。要想把頭腦裡的事忘掉,首先要把那個“相”空掉,相不亡,心裡也就不會忘記。
神通這種潛力人人都具有,只是頭腦使用得太多了,這種潛力才被掩蓋住;只有通過靜心,減少頭腦的工作量,那種沉睡已久的潛力才會蘇醒,進而才能取代頭腦的工作。有許多人修到頭腦已經接近空無的邊緣,又被周圍的親朋道友給罵了出來。那種潛力唯有通過空無的階段才能開發出來,空無是邁入這種潛力唯一的通道。在“觀、行、照、度”這四個階段,頭腦都還很活躍,一旦進入“空、無”的階段,頭腦的思維和幻想逐漸消失,對外界的人事物理都不敏感,也就是在這種狀態的時候,周圍的親朋道友會誤以為你修偏差了,成了白癡,成了傻瓜了;而自己此時也的確感到對周圍的事物麻木了,沒有前段修行那麼敏感了。殊不知,此時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界的色、生、香、味、觸、法剛開始割斷啊!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叫做“六根關閉”,開始邁入內在的核心,此時的你則是:耳聽塵事心不動,眼觀形色內無搖。但就是在這個階段許多人退了道心,因為誤以為自己修偏差了。實為冤枉了老師,可惜了自己啊!
許多人剛開始修行,頭腦又清醒,又敏感,那正是妄念有所減輕的表現。平時不修煉,沒發現自己有妄念;一旦靜心,才發現自己的妄念比平時更多。平時沒靜心,頭腦猶如一盆渾水,有雜念也不敏感,什麼也顯現不出來;靜心後,盆內的水逐漸清澈透明,周圍的一草一木便顯現在其中,但自己往往誤以為是妄念增多了,實則是妄念減少的表現。修行由身體進入頭腦,由頭腦進入心靈,接近心靈的時候頭腦就會退讓,當完全拋棄頭腦以後,便進入到空無裡面,也即接近了“定境”,通過定境才能把心靈打開,也即打開內在的潛力,或稱終極的智慧,佛教稱之為“根本智”,或“如來藏”。“觀、行、照、度、空、無”六次地缺一不可,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神通、所有的潛力,都是真空後的產物,真空以後才產生這些妙有。
修行不能進入空無裡面,達不到忘我,都不夠層次;進入空無裡面出不來,也不夠層次;必須走進去,再走出來,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才算告一段落。
功名利祿不空掉,不放棄,就不要入山;眼前的那盞明燈沒有出現,就不要閉關,否則,眼前一片漆黑,坐在那裡干什麼?果真能放下一些,也就能體會到一點兒何謂開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