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心中月 下 論心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論心境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若解脫萬事達。

千般萬種心是種,是種也須心去種。

種到自性能起用,方知本來無需種。

上乘大法既無成規,也無次第,一悟永悟,一證到底,猶如:一月普現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

在禅者的眼裡只有當下,只有此時此刻,從不把希望寄托於來世,當下的那一頓悟就是終極,是沒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一切,剎那就是永恆。

“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沒有法,沒有因果;非非法,並不是沒有法,沒有因果,而是沒有固定的法、固定的因果。法與果,無實無虛,非真非假,皆以你的心態、你的行為而定。

那個無形無相的真我不是能追求來的,越是追求,它越不顯現,猶如水中的月,急於撈取,反而更看不見;若能停下來靜觀,它也就凝聚在眼前,成為一個“真實”的體了。

空可空,非真空,
真空不空,是真空;

色可色,非真色,

真色是無色,
無色是真色。

《華嚴經》上講:
水清月現,月本非來;

雲遮月隱,月亦非去。

心清見佛,非是佛來;
心垢不見,亦非佛去。

煩惱本空,妄念本無,一切的一切皆是真心的顯現,何故會有妄念和煩惱之說呢?皆因不了解真心的顯現,故立妄念與煩惱相助,幫你認識真心。

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法生也即心生,法滅也即心滅;
心不離法,法不離心,
心若離法,心即無體,
法若離心,法自無生。

心不自心,因境而顯,
境不自境,由心生境,
境外無心,心外無境;
即境是心,即心是境,

心境是一,亦不是二,
處處是境,境境皆心。

那個觀照者、覺知者並非就是真我,但也不離真我,真我也無我,只是方便假名曰“我”,了知我後,處處皆是我,處處又無我——自家那潭水清淨後,隨時可見到明月(真我)。

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心,又如何參禅呢?真心是如如不動的,能參,靠的就是妄念和分別心。有正知正見,何懼妄念乎?

萬物放下,處在三摩地中,並非就是空洞洞的感覺,炳炳虛空中雖然無一物,但超越頭腦以外的那點覺知還是存在,當外面傳來事物的信息時,這個“空”中立即生起妙用,與事物相應,用之即有,捨之即無,找不到也丟不掉,空有相應,周流六虛,隱現無常,鬼神莫測矣。

“心”是創造一切事物的種子,未來的世界和涅槃之果,皆是由現在的心創造的,修行只要把那個能生的心消滅就行了。有現在的心,方可延續成未來的果;沒有現在的心,也就沒有未來的果。現在的心為因,不在現量境上起分別作用,那麼未來的果也就無處依憑,無從生起。

心為廣泛收集業力的先鋒,收集來後,淺則藏在第六意識裡,深則藏在阿賴耶識裡,帶到來世受用。能藏和所藏的不轉化掉,縱經百劫,還須受果報的牽引。

分別心沒了,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終極的東西——在佛經上名為“如來藏”。小乘果位,如聲聞乘果位、小果羅漢都是了分段生死,沒有從根本性的藏識上轉變,也即所藏的沒有轉變,因緣暫時還不成熟,過去世所藏的不能顯現,所以根本性的生死並沒有了脫,只是把現在能藏的心消滅了,可是他們誤以為就是涅槃了,竟敢說大話:“我業已消,我果已圓,再不受牽連。”一旦遇到很深的因緣,也即所謂的“因緣成熟”了,無始以來所藏的種子還會萌發。所以修行的關鍵,不僅要把那個能藏的心轉化掉,還要把所藏的也轉化掉。

一個真正超越的人不應該落在空上、有上、斷上、常上、天堂上、地獄上、男上、女上、罪上、福上,超越的人是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所有這一切現象的存在,只是因為有現在的這個分別心。能修的是現在的這顆心,所修的也還是現在的這顆心。禅定最高的境界也就是遠離“能、所”二心,無能修之心,也無所修之果,若能如此,也即超越了現在的這顆心,成就了如來的大智,各種習氣已斷,真妄皆離,終日處在三摩地中,宇宙中的山河大地皆是你自性的顯現,皆是你自性的投影,也是你的神力所變。

拋棄軀殼以後獨立存在的那個形而上的本體,也就是佛菩薩所共證的。形而上的本體具足萬法,它不需要緣起,它無形但有相,它無依也無靠,它不增也不減,它既不智慧也不愚癡,它是先天性的存在,諸法都滅它不滅,它不需要靠精氣神來修煉,精氣神還是來自它裡面,念經、拜佛、觀想、結手印、打通氣脈都與它不相干。

當你越想是超越它,這個“它”越是存在;撒手逍遙不管它,它便自然消失。接受它,就是一種超越;對抗它,就是承認它的存在,反而導致自己停滯不前。接受是一種成長、成熟最快的法門,接受會打開內在那個無限的空間,絕對不會阻礙你進入空無裡面。有些人認為面具戴得越多,越輕松,甚至晚上睡覺也套上面具,如此又怎能休息好,清晨醒來又怎麼可能有精神呢?從今天開始,學會敞開自己,接受周圍的一切吧,看看周圍的人事物理又能奈你何!

人的煩惱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分別而來的,許多事情本身並沒有善惡美丑之分,但由於人天生喜歡把一件事情分開來看,並加以區別,於是善惡是非美丑都出現了。天地間出現的一切都只是一種存在,它們本身並沒有自身的屬性,你盡管去體會,去受用,但不要給它們戴上對錯善惡的帽子,一有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執著一個天堂,必然承認一個地獄;執著一個善,必然成就一個惡;執著一個君子,必然造就一個小人。錯就錯在不該去分別,分別就是執著,執著就會收集業障。

釋佛以*輪作為佛教的象征,有其深刻而超然的含義。輪子圍繞著中軸在轉,整個輪子都在轉動,惟有中間的核心如如不動。外圍是無常的,因果是輪回的,器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時刻都在變動,這個無常是圍繞著那個恆常不動的核心在變,也即在受核心中那個如如不動者的控制。動者離不開不動者。不動制動,不變應萬變,輪子縱有日行萬裡的本事,離開了這個如如不動的中軸,也搞不成事,成了廢物。

生死輪轉、六道輪回,指的都是核心以外的輪子,倘若通過修煉進入那個如如不動的核心,哪裡還會有生死輪回一說呢?眾生最內在的本質,和那個如如不動的中軸是一體的,外圍的生死輪回從未進入,也無法進入內在的核心——無常中的核心——如如不動者(中軸)。*輪另一面則意味著,歷史在重復,人類在重復,因果在重復,重復也在重復,惟有這個中心點始終沒有重復。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能夠和人溝通就能和宇宙溝通。人盡管只是宇宙的一粒,但這一粒具備了宇宙所有的屬性和特征。人體隨著四季變化,四季隨著宇宙變化,宇宙又是隨著人的心態在變化。宇宙的成、住、壞、空都是由人類來決定的。

一間黑暗的屋子有一千年都處在無明之中,但只要把燈打開,千年的黑暗剎那間消失,僅此剎那間,就能看清屋內所有的家當。哪怕只是一個瞥見,就能使整個人生蛻變。所有的一切原本都在,從未丟失,你還找什麼呢?

宇宙的存在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只有“一”, 裡面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生也沒有滅,得到這個“一”之後,你想好,這個力量就變成好的力量,你想壞,這個力量就變成壞的力量,這個“一”的力量隨著你心念的改變而改變。

信仰宗教,首先必須了解宗教,不了解,又如何生信呢?未解而信,即是迷信。佛教固然說有淨土,然而真正重視的還是即生淨土,非死後淨土。天堂地獄,皆為淨土。真修行人,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是死後解脫,而是活著的時候就解脫。佛教的淨土觀不是用於死後,而是用於生前。

凡是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都非常愛美,也都非常愛交朋友,這種人猶如一朵鮮花,隨時都在散發著芬芳。

真正的慈悲並非說說而已,而要表現在行為上,沒有行為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沒有生起真正的大悲心,是修不成正等正覺的,即便修出了一點功夫,也會進入魔道,坑害民眾。

每一個眾生都是宇宙的靈魂,都在替宇宙講話,替宇宙行道,符合人道的思想,便符合天道的思想,更符合宇宙的規律。

何謂學佛?愛人如愛己,才是學佛的行為,沒有大悲心,想學佛,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一個信教的人,首先必須愛國,愛家,愛你周圍的人。沒有行動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完美,天道自然成。

沒有大悲心的人,永遠無法了解他人,他永遠封閉自己,甚至連自己都不了解。這種人臨終時,輕則成為孤魂野鬼,重則成為石頭。大悲心是和諸佛菩薩溝通的唯一通道,大悲心的前面是以愛作為引子,沒有愛心就沒有大悲心,沒有大悲心就無法大徹大悟。修行要心存眾生,志在天下,忘我地去修,去煉,去愛眾生。

佛教裡的慈悲本身就是愛的升華,人生如果沒有愛,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義,人也就不會活下去;但是,這個愛必須是自發的才有意義,努力來的愛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人的一生始終都有愛伴隨著,夫婦之間的愛、子女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 ……如果一個人說生活沒有意義,那麼我敢肯定他一定沒有愛心,一定缺乏愛,一定渴望愛。愛是成長的需要,更是修行的必需。

愛不是佛,愛只是邁入佛的一個門檻,超越了這個門檻才能見到佛,才能成為佛。

愛有什麼不好的?愛就是聖人的品質,愛就是聖人的化身。渴望愛就是渴望聖人,只有聖人才會愛, 只有聖人才敢給予愛。愛是唯一值得歌頌的。沒有愛就沒有生命,沒有愛就沒有幸福,沒有愛就沒有太平 ……

一個開悟的聖人喜歡獨來獨往——在凡夫看來是這樣。其實在聖人心中什麼都已具備,是與萬物同在同行;既是絕對的個體,又是絕對的同體;她了解凡夫,凡夫不了解她;她與凡夫同體,可是凡夫並不是與她同體。

一個開悟者的思想,是不能用世俗的思想來衡量的。在開悟者的眼裡,生也沒生,死也沒死,愛也不是愛,恨也不是恨,成功也不是成功,失敗也不是失敗,因為開悟的人已經超越了所有的概念,連悟也未覺得自己悟,其心態已徹底和本覺融為一體了。

對於頭腦來講,一切都是新鮮的,都是第一次嘗試。對真我來講,所有的一切早已體驗過。怕死的是我們的頭腦,真我從來不怕死,也從未死過。

生,是你的頭腦在生,死是你的頭腦在死,本我是永遠不生不死的,必須超越頭腦的思維及種種概念,修行才夠得上層次。

空掉你的頭腦,道也就出現了,否則道也被你那復雜的頭腦給擠掉了。不要用你的頭腦來衡量道,空掉你的頭腦,才能認識道。

古人所講的不睡覺,並非是身體不睡覺,而是那個超意識的觀照者。身體有生有滅,有年輕有衰老,有動有靜;而觀照者沒有這些現象,它從來不需要休息,它永遠不會枯竭,永遠充沛,永遠年輕,永遠不增不減。

達到觀照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我,無我也就是把自己融入萬物之中的最後結局。觀照不是孤立的,而是與萬物一體的,是一種空無,有觀者和被觀者存在,還不算到家。

如果你抱著有所求的心來做一切,那麼你的智慧、你的財富、你的愛心,將再也不會湧現出來,進而還會枯竭。

你越怕的事情,越應該去做,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它,逃避和隱藏都不是辦法。

宋朝的永明禅師曰:“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不要執著任何事情,要超越所有的概念,如:愛與恨、勝利與失敗、貧窮與富貴、生與死、痛苦與安樂等等,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要用那個觀照者觀這些“附屬品”——觀照者的附屬品。

用眼為看,用心為觀,能觀的是心,所觀的是貧窮富貴、喜怒哀樂,也即種種幻象。既有相,也就不真實,那個觀照者是以無相為相,以無名為名的。

定中的相,是以無相為相,不是眼見,而是智知,真見無所不見,也無所見。

迷時有三界,悟時一念超,六道輪回當下空。

真空並非什麼也不想,空還是一種有的境界,空和無是兩種不同的絕對境界。

能在物質上解脫的人,才能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超脫,懂得生活的人,不會因為追求物質而失去自身的自由。

知識和語言根本不足以用來論道,必須超越知識和語言的層面,才能進入到道裡面。

肉體對修行人的影響那麼大,根本原因還是欲望在影響肉體,進而才影響修行人的心情。一個凡夫的欲望永遠也不會滿足,只有通過修煉把自己的等級提升了以後,欲望才會消失,因為在靈性上沒有提升,沒有得道,所以在物質上才會拼命地追求。當學會拋棄頭腦的幻想後,物質也就無奈你何了,靈性也就開始上升了。

修到最後就是心靈的超脫,高高興興地生活,安安心心地工作。倘若你現在能超脫,也就無須再修什麼了,在修行本身說明還沒超脫。超脫的人甚至連自己信仰某種宗教的心態也不存在,也沒感覺到自己信仰宗教,也毋需信仰某種宗教,信教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想超脫嘛!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勸修第九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附:觀念彌陀法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