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禅說(下)
淨明山人講
圓淨居士記
菩薩就是這樣子用種種安慰,種種比喻來安慰有病的菩薩,要使他歡喜,不要讓他再灰心再沉悶下去,要他振作起來。文殊師利菩薩說: 居士, 有疾病的菩薩他應該怎樣調伏自己的心呢? 雖然你安慰他,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還是有不安的時候,他怎麼辦呢? 維摩诘居士說,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想:我這個病都是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那麼這裡的菩薩應該是初心的菩薩,他還沒有完全的道力,還受過去業力的影響,過去的顛倒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沒有實法,誰去受病呢?這首先要體悟到都是虛妄的,沒有受病的人,為什麼這樣講? 四大合故,四大和合假名為身,那麼四大無主身也無我,身體沒有我。這是首先觀破身體無我的道理,那麼這個病的起因,都是因為執著我,所以說於我不應生執著,不要覺得我在生病這身體是我的。那麼既然知道病的根本,那麼就除了我想以及眾生想,我的想法眾生的想法都除掉了。應該這樣的法想、應該這樣的觀察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是法起,法是什麼?客觀的因素、客觀的物質條件就是法,法只是法起來了, 客觀的起來了。那麼滅呢?唯是法滅。這裡面不存在一個我,我不存在,該怎麼樣顯現的、因緣和合就怎麼樣顯現,我不存在。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那麼那些有疾病的菩薩為滅法想,應當起這樣的正念:此法想者,亦是有顛倒。這樣想通了以後,知道這樣想也是顛倒,那麼顛倒者即是大患。有這個顛倒想還是大患,我應離之。想明白了把這個想法也要去掉。怎麼叫離呢? 離開我和我所。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化空,沒有我, 沒有我所,身體不存在了,當下就沒有了、化空了。怎麼樣離我, 我所呢? 為離二法。二法就是相對的兩個對立面存在叫二法。不要念內和外,裡面有個內, 外面有個外,不要思念內外二法:這身體是我,我的心念是主體、身體是我所用,要離開能和所, 內和外. 諸法行於平等。什麼叫平等? 就是我等, 涅槃等。我就是涅槃,當下就是,不求另外一個涅槃。我等涅槃等都是平等。為什麼這樣講?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這句話很重要,我和涅槃都是空的,都是一個概念, 一個各稱,或者說一個境界,他的體性都是空的。為什麼空? 但以名字故空。這個名字概念的存在。涅槃是什麼? 你找不到的,涅槃就是覺照的空明,找不到的,所以說因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這兩個沒決定性,我不決定是我,涅槃不決定是涅槃,都是人的概念。你得到這樣的平等,就沒有其它的病了,病因就除掉了。唯是空病,留下的是一個空的病。空病亦空,把空的病也去掉,不住在空上,這個時候, 有疾菩薩, 以無所受的心, 無分別的心去受一切受。痛的時候苦的時候,他要受這個受,無所受的受,體現他不動心,而不是說茫然無知,不是說石頭木頭。這就覺性當中本具的佛法也不要滅了受而取證。什麼叫滅受取證? 滅了一切感受之後,證到了空性,不動了,死在那裡叫羅漢境界,叫取證境界。那麼身體有苦,就要念惡趣的眾生,他們比我更苦, 比我更苦難,這樣一想,就起大悲心:我這點苦算什麼?要想想三惡道的苦難,我既調伏了,也要調伏一切眾生。把病除掉了而不除法,法要用, 用於方便,自己明白了,雖然自己超越了這些法,也超越對這些執著,但是眾生需要,你要善用一些法來調伏眾生, 利益眾生。為斷眾生病的根本善用於法。把眾生這些斷掉了,去教導他,叫他怎麼斷掉。什麼叫病的根本? 謂有攀緣心。攀緣心就是妄心,妄心取於境界,有個我取境界就是攀緣。從有攀緣就是病的根本。何謂攀緣?謂之三界。就是三界樂, 明, 無念種種的境界。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 三界都是空花幻影, 心無所得,不追求、不著境界,則內空外空,一切都不可得,那麼就是斷攀緣。因為無所得,心經不是講無智亦無得嘛。若無所得則無攀緣,如果你無所得,不追求, 不建立, 不住境界,那麼攀緣就沒有了。攀緣沒有就是顯現,你看東西沒有攀緣,比如我看茶杯,想茶杯的時候,就是攀緣。如果你沒有攀緣就顯現了,你可以用它,就是妙用。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反過來講,就是離二見:我和我的所有。我的對象沒有了。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又反過來講了,沒有內外見是無所得,沒有內外就是平等法界,就是法身的理性、法身的妙用顯現。維摩居士說: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叫有疾病的菩薩,怎麼去安慰他,調伏其心的一種方便,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如果不是這樣調伏, 不這樣用功,那麼就沒有智慧沒有作用,菩薩在病中沒有作用,不能調伏其心無慧利。譬如勝怨,譬如怨敵, 你勝過他, 你斗過他, 那麼乃可為勇, 就是可勇氣。如果菩薩有病的話,你能化解他, 不住在上面,苦中你不苦,那麼你就是超越,你就是菩薩菩提的超越。所以說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菩薩在生老病死當中,不受生老病死的限制,就是菩薩的意義,菩薩的存在。那些有疾病的菩薩應作是念:如我這個病不是真的存在,眾生的病也不是真的存在,那麼作這樣觀的時候,對一切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愛見大悲,覺得真的有眾生,有我,我要幫助你,你的病很苦,起了愛見,就是情感,見就是認識、產生執著, 那麼應該捨離,應該把這個愛見去掉,不要作眾生想, 不要作疾病想, 不要作我想,我能幫你什麼,都不可得。為什麼達樣講?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客塵煩惱是什麼? 緣於境界,有境界反映過來,看電視看到人他反映到你這裡來,動煩惱叫客塵煩惱,菩薩斷除了客塵煩惱,任何境界都不動心,而起大悲利益眾生,這叫菩薩的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就會動心、會柒污、會執著把它當作實有,所以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沒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在在,無論在哪裡出現,在哪裡活動, 在哪裡度眾生,都不會受愛見的束縛,也就是說你永遠沒有煩惱的,你是清清爽爽的, 自自在在的,要走就走, 要來就來,是不受任何眾生束縛的。不因為眾生的煩惱而你生煩惱的,你沒有這個事,你沒有親情的執著, 沒有男女感情的執著,你也沒有被眾生的煩惱所動搖, 所影響,或者你救人救不起來了,有的人會傷心: 啊呀, 我這麼幫你也救不起來,終於沒有辦法了,這個心會動。那麼你這個時候要體會到,不要動這些心,都是因緣,你不要受染污,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你要做當中不執著,這就沒有愛見大悲,就沒有得和失, 沒有好和壞, 沒有一種眾生得力了。你要得不到我真難受,總要幫助你怎麼樣,就是染污了。
所生的地方你都沒有束縛,你才能夠真正為眾生說法,解脫他的束縛,不然的話你和他有同樣的束縛。所以正如佛所說的:如果自己有束縛,能夠解別人的束縛,那麼無有是處,沒有道理的。如果自已沒有束縛,能解他縛才有是處, 才是正確的。
所以菩薩不應該起束縛。什麼叫束縛? 什麼叫解脫? 貪著禅味是菩薩束縛, 打座舒服了, 禅味我天天打座離不開, 打座就舒服, 菩薩就束縛了嘛.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脫。方便生, 方便應物, 方便起作用而受生、處事為人,是菩薩解脫。因為菩薩不受限制。如果你沒有方便的智慧就是束縛,你有方便的智慧就是解脫。你沒有智慧的方便,你沒有智慧觀察根機, 觀察因緣,但是你有很多方便,懂了很多法門去做, 你就是束縛, 就不對機。你有智慧又有方便就是解脫。就是菩薩用愛見去莊嚴佛土, 去戍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就是沒有方便的慧, 束縛了, 是落在空上, 無相上, 無作上,只是調伏自己,不能利益眾生。何謂有方便慧解?就是說他兩邊都不住,在生死當中不疲厭。何謂無慧方便縛?就是菩薩自己還有貪心, 還有欲望,而去培養功德,那麼他就受到束縛了,就是沒有智慧的方便縛,培養功德就叫方便嘛,但是你有煩惱啊!你有煩惱心去培養功德反而不得解脫,被功德束縛了,整天在煩惱當中,所以說無方便慧縛。何渭有慧方便解?你自己沒有欲望,沒有煩惱,能夠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是有智慧的方便是解脫。所以說我們供佛,印經弘法,不能有一點煩惱的, 不能有貪心的, 不能有自私的欲望,不然的話你做功德會有染污的,會帶來煩惱是不解脫的,你自己很清淨, 沒有欲望, 沒有執著,然後又去做功德,才是有方便的慧解脫,有方便才有慧解脫,有慧方便解脫。
就是說能夠觀透身以及無常苦空等等無我,超越一切相對的世界,這就是叫智慧,智慧就是空、就是超越、就是化解, 一切無我的精神,那麼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自己身體有病有不足的地方,但一直在生死裡面不討厭他,饒益一切眾生不厭倦,這叫方便。不要說啊呀我要做到很圓滿, 什麼病都沒有, 身體很健康, 一點缺點卻沒有,我才去幫助大家,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他的習氣缺點疾病,還有不夠的地方,不要認為我這點不夠,我就不能幫助大家,不要這樣想。但要做到沒有我、沒有自私、沒有自己的欲望,要超越這些,然後幫助大家, 在幫助中自己園滿, 自己改正自己, 自己更加殊勝,應該這樣叫方便。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 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放,是名為慧。這個身體這個病,不是新的,也不是過去的,沒有過去的,也沒有說現在的,不要想到時間相和病和身的連續關系,這叫智慧。超越身和病, 過去和現在。
即使身體有病,想到有一天我所有的病都除掉,不生病才好,如果這樣想就束縛了。如果不求永滅,以後要是生病也可以,讓他生病,這叫方便。需要生病就生病,需要背眾生的業, 就背眾生的業,這叫方便。
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調伏他的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也不是說讓他去吧,我不要調伏他,也不對。既然不住在病,也不要不住在不調伏上,我知道空的,我還要適當的吃藥啊,或者去鍛煉身體,還是需要。這就是要調伏他,還是需要。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愚癡啊,有病了也不吃藥,那不是愚癡了嗎? 也要吃藥的。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如果執著他要吃藥,一定要怎麼調伏他,那是住聲聞法。是故苦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兩邊都不住。離開這兩邊的法叫菩薩行。在生死裡面不受染污, 沒有染污的行為;在涅槃清淨當中, 不永遠滅度,不住在空寂當中,這叫菩薩行。不是凡夫行、不是聖賢行. 就是沒有凡夫的欲望和情感,表現在凡夫的世界當中,沒有聖人的一種境界執著,空寂執著、清淨執著,又能夠體現為清淨,那麼叫作菩薩行。
不是污垢柒污, 也不是清淨, 這叫菩薩行。雖然超過魔行,又能夠顯現為調伏眾魔, 調伏它, 這叫菩薩行。求一切智慧, 不是非時求, 該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在什麼時候體現, 在什麼時候運用,這是苦薩行。雖然觀諸法不生,但是不落正位,不住在上面,不取於它,叫作菩薩行。雖觀十二因緣,但是能入於眾生的邪見當中,你要知道如果沒有眾生的邪見,你的十二因緣有什麼用? 你怎麼去化解他?所以我們碰到很多很多人,他有很多觀點,如果我們不能進入他們的觀點,你怎麼跟他說法, 怎麼講種種的智慧方便見? 所以說你如果老是守在十二因緣,我不能和你們一樣,你們是染污, 你們是邪見,那麼你就是執著十二因緣,不能起作用了嘛。你的作用就是因為他們有邪見嘛,十二因緣才有用啊,才能引導他,這才叫活的智慧啊!
所以雖然攝受眾生不要愛著:這是我的徒弟, 這是我的親人,愛著他, 喜歡他,唉!這個徒弟特別親近, 我特別開心,他一來我特別開心,不能愛著。但是又要攝受,大家在你這邊很舒服, 得到智慧, 得到親切,願意和你在一起,這樣子做得到,就是菩薩行。這也是很難做得到的,有的弟子對你好, 特別開心,有的弟子毀謗你, 特別煩惱,那麼就不是苦薩行了。
菩薩雖樂遠離塵勞煩惱,但是不依身心盡,不要想, 我這一世做了,我再也不做人了,再也不要入世界了,你還是要轉世,但是遠離煩惱,還要出世為人,行菩薩行。
雖然獻身於三界, 但是不壞法性。比如說顯現大樂境界, 大光明境界, 無念空境界都可以顯現,但是不壞法性,還是平等無住的法性。
雖然行於空,但是能夠種下一切功德的根本,顯現功德的事業,是菩薩行。雖然是無相, 但是能夠度眾生,是菩薩行。雖然行於無作,無作意, 但是身體能夠顯現受用身,是菩薩行。雖然行於無起無滅,也無有作用,無念, 無分別,但是又能夠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然行於六波羅密,但是又能夠遍知眾生心和心數法,都通達遍知,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和眾生同樣在有漏的煩惱中,自己不染污,以六通方便來度化他們,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無量,四無量的福報是很大的, 一般的人都要升到梵天,但是菩薩不貪著生於梵世,這叫菩薩行。雖然行於禅定解脫三昧,但不隨著禅定的福報升到天上去,還在染污的世界裡度化眾生,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體現他的作用.雖然行於四正勤,但是不捨身心的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的利鈍, 是菩薩行. 雖然行五根, 但是能分別眾生諸根的利鈍, 五根: 信根, 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雖行五力,而樂求佛的十力功德,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因為七覺分重點是在抉擇,抉擇法的平衡面, 平等的作用,而能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就是說雖然行八正道,而樂於行無量佛道,就是廣大圓明,這是菩薩行。
雖然行於止觀助道的方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叫菩薩行. 雖然知道通達於菩薩的不生不滅的法性境界, 但是以相好莊嚴,顯現於眾生界,不妨這樣顯現,那麼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這就是應化了,應現在法身大士,應現為聲聞身,但是他沒有捨離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法的究竟境相------究竟境相就是說是無相的覺性,但是沒有形象的但是又能夠隨所應的所應,就是因緣法, 隨應的因緣法而現起身相,那麼叫菩薩行。就是象觀音菩薩,以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遍現其身一樣。雖然觀察知道,在覺性當中,諸佛國土永寂如空,是空寂無相的, 遍一切處的法身光明,但是又不妨顯現種種的清淨佛土,來接引眾生,這叫菩薩行。
雖然巳經證得圓滿的佛道,能夠轉大****, 象八相示現, 住佛道場說法, 安住佛的淨土,但是也能夠入於涅槃,但是又不捨於菩薩之道、以菩薩的身份在示現,象觀音菩薩,就是古佛再來,不妨示現。
維摩居士說法時,文殊師利所帶領的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品就這些內容, 非常的精要。第五品通達了,菩薩的道就通達了。知道怎麼樣以覺性無相的體,在世界的因緣當中起大悲之行,不作於相,能夠承當眾生的苦難,而不被苦難所影響,不落在這個苦難當中,疾病當中, 煩惱當中,自己能夠有大力的承當。所以說他的心地是空靈一片, 顯現大悲, 具足方便, 出入無礙, 通達一切諸法,能夠和眾生相應, 能夠和眾生機緣相和,在眾生一片當中,不出不入,圓融不二的和光同塵, 獲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