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敞開心扉 安住當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敞開心扉,安住當下

  今早要講的題目是“敞開心扉,安住當下”。
  大家在管理的過程當中,為了廟裡邊的安全,要保安、要防火、防盜,以及各種電器的使用,這些都要規范。大寮的燒飯、炒菜,也都是要保證安全的。這樣,就需要有窗戶,就要有門,就要加鎖,要有人值班,要有記錄、存檔,掛單,退單,查看身份證等等。為了廟裡邊的保安,這些應該具備的程序,條件,措施,才能夠保證安全。
  其次,還要保潔,是要保持、保證清潔。我們齋堂、佛堂衛生都做得非常干淨,擺放非常得整齊。寮房、走道、館藏,各個方面的通道都需要去保潔。有些油漬的東西,以及不好清的地方,都要用“去污粉”等把它去掉。就是說各個地方不干淨的,都要把它清除,讓它清潔。用的方法、工具、材料是不一樣的。但是目的就是為了讓環境保持清潔。
  我們常常說,做事情的目的,不在這個事情的本身。比如:搬石頭的目的不在於石頭;炒菜的目的也不在於炒菜,清潔衛生的目的也不在於清潔、保潔這個本身。不保潔的話就不衛生,不衛生人就容易得病,這是有因果關系的。而不是說,做事情的本身不在這個事情,那事情就可以馬馬虎虎做,也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又比如說走路,我們走路的目的不在於走路,那就隨便走來走去,這些都是在浪費時間。
  說話、做事應該更有進一層的含義。也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要成就的,都會有更高的、更好的一個目的。事情的本身的意義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眼前的、當下的,沒有做好,那明天的、未來的怎麼能夠好呢?在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對觀念性的一些理解必須要很深刻,而不是說忽視對事項上的理解,或者說就不注重了,這些都是有一系列的連帶關系的。
  反過來說,用什麼方法能夠讓寺廟裡邊安全,這是很重要的。只要能達到目的,方法方式是千變萬化的。比如掃地,只要有空余的時間,早晨、中午、晚上都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定的規范,若不照這個規范做,就很難做好,所以先就要去學做事情本身的操作流程規范,樣樣事情都是有規范的,熟能生巧,可能剛剛開始不會做,那就要去學,從生疏到熟練,從熟練到最後做起來就駕輕就熟。時時刻刻都要保持一顆好學的心,對未知的領域、不會的地方,都要有一種好學的心。
  那麼保安、保潔夠不夠呢?還不夠。廟裡邊本身很安全,環境很好,衛生也很清潔。如果把所有的門都鎖起來,房間就進不去,也出不來,相當於和外在隔絕了聯系,如果陽光、空氣也透不進來,人也沒辦法活。也就是說,在做衛生的過程當中,要注意經常開窗戶。在冬天,可能中午才能開窗戶,要是夜裡開窗戶大家就會著涼。對於開窗戶,什麼時間開,肯定要找比較暖和的、沒有風的時候開,而且開窗戶的時候,人不能對著窗戶站。這個就是打開門窗的需要。一天當中屋子裡必須要有這個過程,才能夠有新鮮的空氣進來。
  人的心扉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意識去敞開自己的心扉,心就與外在隔絕了。我們常常聽到說“自我保護”,就是在自己心裡的思維,砌起了一堵高高厚厚的牆,外在的陽光、空氣就進不來,跟人溝通就會有問題。人的心跟外在的房子,跟外在的境界是一樣的。在自然界裡,空氣最好,陽光也最好,陽光、空氣、雨露具足,萬物生長就快,就茂盛,就欣欣向榮。人的心也是如此,我們敞開心扉,但是又要保安、保潔,否則的話門打開了,小偷跑進來,窗戶打開,風沙刮進來,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下一步還是要保潔,要安住當下。
  安住當下就是說這個時侯要開窗,或者是要開門、要掃衛生、要整理房間裡的物品,這些都是很清楚的。但是,無論保安也好,保潔也好,還是打開窗戶,目的都是讓人住得舒適,人的心情好,工作起來方便,整個環境好、健康,而不是說要去弄這些很無謂的事。這對人的學習、用功、修行、生活、工作都是有關系的,營造這樣一個很好的環境,是我們的一個目的。
  同樣如此,我們修行用功,對這些境界怎麼辦,就要有一種安住當下的作意和心態。比如說現在要吃飯了,但是你覺得,我今天只有一點點餓,沒有昨天那麼餓,沒有前天那麼餓,前天你可能一天沒有吃,兩天沒有吃了。那你老想著昨天很餓,今天不怎麼餓,所以現在就不怎麼想吃。或者說等下看一看是不是很好吃,如果很好吃,我們就吃一點,如果不是很可口那就少吃一點,或者就不吃了,或者說大家都來過堂了,我不來就不好意思,那我也要來。這些都不是安住當下的一個心態,都是我們內心沒有規律、沒有規范的一個標志。沒有按照這種工作流程操作的一個狀態,那就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
  我們常常講“飲食知時量”,什麼時候吃,吃多少,就跟我們的工作一樣,定時定量,我每天能夠做多少事,每天能夠吃多少飯,什麼時間去做事,什麼時間來吃飯,修行就是這麼簡單。有時候你想吃,有時候又不想吃;有時候想去工作,有時候又不想;有的時候想學習,有時候又不想,這樣的話,心時時刻刻就處在一種躁動的狀態,就是沒有安住。
  實際上,外在提供種種條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心能夠安住。有安住才會有快樂。如果我們的心在動蕩,在浮躁,所有的法都是不入心的。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些問題應該從內心方面去著手、去解決、去下功夫,而在外在執取,那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叫“五取蘊”?追求外在的東西就是執取色蘊;執著追求自己種種的感受,累積下來就是受蘊;很多的胡思亂想累積下來的是想蘊;輕舉妄動最後累積下來的就是行蘊;我們一直在分別、比較、散亂,種種的心態累積下來就是識蘊,所以“五蘊”也名為“五取蘊”, “取”就是煩惱。
  修行的目的就要靠智慧去觀照,觀照此時此刻我們當下怎麼辦。比如菜不夠了,要把哪個碗推出去?粥不夠了,要哪個碗?要吃多少,要怎麼表示,能夠讓行堂的同學看得到,避免他沒有關照到。行堂的同學對現在哪位同學需要什麼東西,都要非常的敏捷,觀照力要很強,動作要很迅速,同時走路打飯菜的時候不能有響聲,又保證安全,不能燙到別人的手,要保潔不能掉到地板上,掉在桌子上等等。如果說我們沒有去觀照,沒有安住的一種心態,會很浮躁,湯也好,菜也好,行堂中肯定不容易做得那麼圓滿。
  打菜的時候能夠安住當下,吃飯的時候也是要安住當下。觀察自己內心,現在起什麼心,動什麼念,現在正在干嘛,坐在這裡是做什麼,時時刻刻要非常的清醒,非常清楚,就不會老去想過去的事情:早晨念經沒有念好啊,昨天怎麼樣子啊,前天怎麼樣子?老去回憶過去,更何況又不能在過去的事上悟出更深的道理來讓自己安住。
  反過來,本來過去已經做過的這些事,比如說昨天衛生沒有打掃好,班長批評,你老去想昨天沒有做好被批評。你昨天沒做好,今天把它做好,每天把它做好,這才是對的。你老記住昨天工作沒做好被人家批評,你的心態就會有問題,修行就修的不對路。學佛法就是為了要去處理解決當下的問題,當下的問題處理好了,今後才能夠更好,未來才能夠更好。
  佛法裡面的任何的一個法,在任何的一個事上,都是能夠體現的。就是說在這個事上能不能悟出來,這是很關鍵的。你能悟出這些道理,只有親身去歷練,才是真實的。沒有親身去歷練,沒有實實在在去工作,是非經過不知道,就非常容易成為“理論脫離實際”。
  空跟有,大跟小。空是建立在有的基礎上,大是建立在小的基礎上,一件大事是由無量的小事組合而成,無量的小事,無量的事物,那是組合起來,因為本身是空,所以我們不能去執著,但是他這個本性是空,是建立在有的基礎上,才能夠說它是空的,如果說不是建立在有的基礎上,那麼你去談空,就變成虛無主義了,這個是錯誤的。
  所以說空,要從內在來講,就是對治我們的煩惱情緒,因為是空,所以能夠把內在的煩惱情緒對治掉,外在的空,是認為事物沒有真實性,所以能夠改變,眾緣和合。眾緣和合,當下我要怎麼辦,讓眾緣和合,朝著好的、善良的、圓滿的一個境界去努力發展,才是對的,而不是說這個樓是眾緣和合,那個樓也是眾緣和合,肯定沒有錯,但這個樓我們可以住,那個樓人家就不讓你住,那個樓跟你沒有關系,你再怎麼眾緣和合,跟你沒有關系。
  就是我們現在吃飯,眾緣和合,桶裡邊有多少飯,直接關系到我們現在能否吃到飯。庫房裡邊雖然有米,也要過兩個小時以後才能夠“眾緣和合”,這情況是不一樣的,行堂到你的跟前沒有了,即刻就起煩惱,即便說再等一個小時給你煮,這兩個情況是不一樣的。
  學佛法,要一層一層的道理都要清楚,若學不清楚,學久了,可能還是迷糊。

 

上一篇:洪修平教授:論中國佛教的曲折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以儒佛道三教關系為視角
下一篇:洪修平教授:從“念佛禅”看弘一法師修習念佛法門思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