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化中承擔責任
——20100521師父佛誕日供燈開示
今天我們佛誕,大家一起浴佛、念經、皈依、參加出坡勞動等等,也很辛苦。參加活動的學員也好,做後勤的義工也好。今天晚上我們又舉行傳燈,法會要到七點開始,天還亮著,燈還不好傳。我剛到這裡一看,也沒有蒲團,也沒有座位,我就在想這該怎麼辦呢?
燈,代表著智慧,要得到智慧,要從佛陀那裡得到,佛有大智慧,我們智慧不夠,所以就有無明、有煩惱,有黑暗。智慧夠了,猶如太陽出來,黑暗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就破除了,今天晚上我要講的一個主要意思是:在變化中承擔責任。
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無常就是變化;“諸法無我”,無我也是變化的;做到無常,做到無我,內心不躁動了,內心不起煩惱了,那就是涅磐寂靜。我們內心不能寂靜,就是對無常、無我的體會不深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變化的。比如我們今年的四月八是睛天,去年的四月八也可能是下雨,那明年的四月八,後年的四月八,有可能氣候都是不一樣的。今年的四月八,去年的四月八,明年的四月八,每次人員也不一樣的,環境也不一樣的。去年的四月八我們還在德塵居,今年的四月八我們到見行堂,到明年的四月八,我們的東配樓都做好了,環境都在變化。
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怎麼來承擔責任呢?不論我們的出家法師也好,在家義工也好,善男信女也好,來到廟裡頭,大家想要發心積資糧做事,並且很認真做,也講負責任,但他不知道怎麼負責任,也不知道怎麼來承擔責任。
今天想自己要怎麼做,到明天的時候,外在的環境發生變化,那就不知道怎麼辦了,這是常常的事情。比如我們辦一場法會,突然間沒有電了,怎麼辦?忽然間,刮風了,怎麼辦?忽然間,停水了,怎麼辦?人多了,怎麼辦?人少了,怎麼辦?等等。然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達到會場上大家整齊有序,大家的安心如法,大家能夠受益,參加活動也好,我們當義工也好,都能夠增長資糧,自己要怎麼做?怎樣跟同行配合?在法會當中也好,平時也好,我們有承擔工作的,負責的這些同行、同學,自己怎麼來落實這些工作?怎麼來安排?這裡面是很有講究的,都是需要靠佛法的智慧,才是有辦法解決的,不僅僅是靠自己的熱情,也不僅僅是憑借自己的興趣,或者是說不是僅憑借自己有信心就可以的,在佛門中發心、承擔,需要有信心,但是,光有信心還不夠,還要有慈悲心,慈悲才能夠包容大家,還要有智慧,智慧才能夠承擔責任。
環境也好,人也好,人的思想會變化的,人的興趣也是會變化的,客觀環境也是變化的,那麼我們怎麼樣在變化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發心不變呢?承擔心不變呢?慈悲心不變呢?菩提心不變呢?大悲心不變呢?如果我們一看到外在的環境變化,我們內心動搖,菩提心、大悲心、信心動搖,就說明我們內在的心,就會隨著外在境界的變化就跟著變化。有些人覺得自己能力很強,可以做很多事,一件事兩件事三件事情,五件事情,而且能做很大的事情。但實際上面,事情大了,自己做不下去了,再厲害的,就是起煩惱,不知道怎麼辦,這也是我們智慧不夠的表現。智慧夠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分成10件事情,然後交給10個人去做,10個人再分解成10件事,再交給10個人去做,就把這個事情做完成了。那麼智慧不夠,福德不夠,慈悲心不夠,做事情就喜歡一個人去做,最後就做不下去。做不好,自己退信心,起煩惱。有些同修在做事情過程中做不好,這個本來不是你的原因,是因為別人的原因,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別人的問題,那麼你總認為是你自己做不好造成的,也就是說,本來跟你沒有關系的,那你總是認為說,這些責任、這些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這樣子自己內心當中就會有沉重的包袱,一天到頭您都在做善事,然後一天到頭你總覺得好像自己都在做錯事一樣,或者你總覺得心裡好像會有很大的包袱一樣,這些都是人缺乏智慧,見解有問題,總覺得別人的事情全都是自己一個人原因造成的。這種思路也不對。有些人認為,在佛門裡自己盡心盡力就行了,反正隨緣,別人做一點,自己也跟著做一點,不用心,不操心,不發心,天天做的事情,也看不到所做事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和功德,然後時間一久,又覺得在廟裡做事情跟在家裡做事情沒有什麼區別,或者說在廟裡做事情不如在社會上有效率,這都是人發心的問題,就是說,要考慮我這事情要有效率,要有效果,做事情要讓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條件,最快的速度,然後做出最好的結果,這都要有智慧的,而不是說不講條件,不講時間,不講效果,不講效率。那都是不用心的一種表現。
在變化當中來承擔責任,就是說要在無常、無我當中,來認識責任,來承擔人生的責任,你認為有個生死的我,有個生死觀念客觀的任性,人的見解就有問題,就不是無常、無我的這種思想,自己的念頭、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變化的。我們只有守住佛教根本的宗,我們要學佛、要成佛、要發心,以及要學佛要發願,只有把這個宗守住,你才不會變,沒有把自己的宗守住,那麼人都會變化的,變了之後,就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那麼在變化的過程當中,怎麼來承擔人生的責任呢?
做一件事情,我們常常只看眼前,有時候只看眼前,這個事情就不容易看清楚,你看一天,看一年,看十年,看一生,從生生世世來看這件事情,從一生來看這件事情,從因緣來看這件事情,從一天來看這個事情,從眼前來看這個事情,結果是不同的。那麼我們常常容易犯的錯誤和存在的問題,就是說什麼事情都看眼前,看眼前就不容易看清楚。如我們種菜也好,種莊稼也好,種子種下去,菜也要種下去,那它就要等幾十天,30天,50天,60天,80天,90天,100天一個收成,種水果可能需要幾年,一年兩年三年,乃至銀杏樹都是千年。那他價值就不同。那麼人也是一樣,這就是所有事情不能從眼前來看有什麼價值,那你看不出來。眼前什麼價值,就跟這些打工的人一樣,打工一個小時多少錢?一個小時十元錢,二十元錢,就是這樣計算時間的,那學佛法,這種功德不是用時間來計算的,是看人的發心,看人的願力,看人的一個菩提心,看人做事的這種動機,這種目的,看能不能眾緣和合,就是說既不能把事情做的很大,不切合實際,又不能把事情做的不夠,又不能有工作不去做,究竟怎麼樣來承擔這個責任呢,這就是說我們自己多大的願力?有多大的發心,有多大的智慧,然後來承擔多少的事情。
不論何時何地,在家裡也好,廟裡也好,在單位也好,不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地方,你自己都能調到你自己要做的事情,那這就叫做負責任。這個時候我需要看書,這個時候看書就是負責任,這個時候說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負責任,這個時候需要掃地,那掃地就是負責任,這個時候需要澆花澆水,那這就是負責任。就是說,何時何地,自己要知道自己干嘛,就是負責任。
人往往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什麼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有沒有做好,就會影響到明天,影響到你的未來。人總會給自己找理由,說今天沒有做好,明天開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時候又沒有做好,又說後天開始好好努力,就這樣,日子一天天的白白過去了,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
有些人會說今天的事沒有做好,算了,明天也不做了,後天也不做了,今天不發心,明天也不發心,後天也不發心了,通常這個也是搞混淆。我們學佛法的人做事情做好了,做成功了,或者說做不理想了,能不能觀察出這件事為什麼不能夠做的圓滿,這件事為什麼做的會有欠缺。這件事情做的很不理想,是很多方面的原因,下一次在做事情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告訴相關的人,事情應該怎麼去做?需要怎麼調整,大家應該怎麼配合,就能夠把這個事情辦好。所以,做好的我們能夠總結出經驗,做不好的我們也能夠總結出經驗,這樣就是做事的過程當中不斷的來提升自己,做事過程中就非常容易觀察得到,我們對佛法的體會有多深?有多廣?因為一件事的眾緣和合,凝聚眾多的緣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大做好。那麼如果緣缺乏,這個事情就很難辦好,我們發心的好,還需要有外在很多善緣的和合,善緣也需要創造,創造這些因緣,比如說法會期間,這個時間的變化,地點的調整,或者說我們流程的改變,那麼如果一個指揮的法師也好,義工也好,能在適當的時候,就要跟大家說清楚,你說了一分鐘的事情,大家聽明白了,馬上結果就變化了。那麼如果說你沒有及時去宣布,那大家就不知道怎麼辦,那這個就很關鍵了,我在觀察,在法會過程當中,常常有些狀況的變化,但是就是缺乏司令員下命令,沒有發布命令,那大家就不知道怎麼辦?這個命令很重要,什麼時候發什麼命令是很重要。
我們當義工,或者我們廟裡面參加法會的居士、善男信女也是一樣,慢慢要適應這種變化的狀態,要讓寺廟盡最大的可能性,來成就大家、利益大家。有些人住在廟裡面的,有些人參加一場活動就走了,那麼我們的場地也好,齋堂也好,大寮也好,僚房也好等等,都會有很大的伸縮空間,變化會很大。也會隨著氣候的不同,季節的不同,組織的力度,都會影響到我們法會的人數規模、質量,都是有關系的,那麼我說的這些,在變化當中承擔責任,可以用到廟裡,也可以用到社會上面去,也就是說,不能對一件事情,對於一個人,不能看死了,就是說這個人好,他辦事情永遠辦得圓滿,那也不一定。如果這個人不行,但他很用心,那可能明天就做得很好,就是不能很有固定的來認識客觀外在的事情,這種變化的過程當中來負責任,來積聚資糧,要集資糧本身就包括福德和智慧,我們如果缺乏智慧,你這個資糧也很難集好,比如炒菜的時候,人家讓你把這個火燒的小一點,如果你燒的猛火,你菜就燒焦了,就不一定集到資糧,在佛堂裡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說話,本來只要對方聽得清楚就可以,那你一個人說話讓所有人聽到,那這個話就有很大的負面作用,動了大家的念頭,這樣就不對了。在佛堂,在齋堂不能說話,說話只能第二個人聽到,第三個人都不能聽到,說話聲音要很小,否則這樣就不適合了。在平時也是如此了,我們來寺裡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要掌握好時間,那麼你不了解的這些狀況,事先要搞清楚,進去怎麼跪、怎麼拜,怎麼走,都要搞清楚,自己身體不好,要吃點藥,或者說要請假,或者我們要靠旁邊一點,這樣就不會妨礙別人,所以我們參加法會的這些信眾和我們的義工,今後我們在寺院裡逐步逐步承擔更多的事情,大家就要去認識我們怎樣同別人配合與合作,這種配合和合作的重要性才能把事情辦得圓滿,慢慢的這樣才能把事情越做越好。大家在社會上也都是做事的,有些人事業也是非常有成功的,不等於說誰行誰不行,他知道了什麼時候去做了什麼事,最後就會有什麼結果,所以每天都要很用心,這個人就有智慧,人都是有心的,這就是要去發心,智慧來指導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的行為才不會迷茫,如果我們的行為迷茫,我們就是缺乏智慧,說明我們內心沒有培養,內心沒有共鳴,就如我們傳燈,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內心的智慧的光明——心燈,永遠不熄滅。多看住我們自己的心,讓我們的心不動搖,讓我們的心更明亮,這樣的話,我們才有力量來面對種種外境,這也就是我們辦傳燈的目的和意義。
今天晚上做一個簡短的開示,同大家共同勉勵,阿彌陀佛!
師父的開示結束,進入供燈流程,代表著佛前的火種從師父手中,傳遞給兩單的法師,由法師依次點燃每排的第一位,點點燭光在現場傳遞著,燈燈相傳,很快全場每一個人都手捧心燈,殷重發願。在師父的攝受指導下,整個供燈現場井然有序,燈燭擺放整齊莊嚴。最後台上台下燈火通明,在光明的燈海中,師父帶領大眾做發願回向。
供燈晚會圓滿吉祥!